红门伸缩门:欧元:十年红利与N年债务--叶檀20111230--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04:33
 欧元:十年红利与N年债务

         臃肿的赤字让欧元命悬一线。

         欧猪五国的高负债、高赤字说明财政状况堪忧,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是欧元必须拔除的胎毒。 

欧元曾坐拥十年红利 

         欧元区的成立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建立欧元既是经济要求,也是政治博弈的要求。

         最早动议建立欧元是为了建立统一的欧洲经济区。1958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成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1967年7月1日,6国正式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煤钢共同体”的部长理事会及委员会等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91年12月9日,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召开特别首脑会议,签订了《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及《欧洲政治联盟条约》,通称为《马约》,1993年11月1日,该条约在得到所有成员国的批准后正式生效,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盟。

        上世纪50年代,全球货币体系相对固定,没有必要成立欧元,因为欧洲各国货币通过与美元挂钩间接与黄金挂钩,当时的货币是稳定的,有利于实体与贸易的发展。

        成立欧元的导火索是上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由于全球经济滞胀,当时美元大幅贬值,事实上已经无法承担以固定价格与黄金挂钩的成本,导致全球货币币值来回摇摆。一再贬值的美元让欧洲国家体会到巨大的贸易痛苦,建立统一的货币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欧洲内部,由于各国之间货币剧烈波动,不同的商品无法在欧洲内部形成统一的价格,资金与商品在欧洲各国之间大举进出,各国制造商与贸易商日子没办法形成稳定的预期,政府的农业补贴打了水漂,更不可能形成统一的贸易区。而在建立统一的货币之后,各国可以用统一的货币催生统一的市场。

        欧元的诞生过程漫长痛苦。1972年,欧共体6个成员国与3个候选成员国丹麦、冰岛与挪威建立了欧洲汇率的蛇形浮动体制,由德国央行设立马克基准利率,其他货币跟进,以保持欧洲内部汇率的基本稳定。蛇形汇率浮动体制并不成功,法国因为法郎贬值两进两出,因为德法两国经济情况大不相同,货币政策也就不同:德国经济过热提高利率时法国经济紧缩应该放松利率,两国经济不匹配,利率与汇率不可能强求一致。

        在统一欧洲的政治家们的推动下,欧元的准备工作艰难前行。

        1978年,季斯卡—施密特协议取代了蛇形汇率体制,将新的汇率变动区间设定在2.25%,同时以一篮子欧洲货币为基准,取代马克的基准地位。各国央行采取措施,迫使汇率保持在狭窄的浮动区间。1979年,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并引入了欧洲货币单位(ECU)。两年后建立欧洲货币基金,用以管理成员国的资金储备池,最终过渡到货币联盟。

        1986年,法国财长德洛尔发起单一市场计划,1988年重启货币联盟计划,以建立统一的商品、资本、劳动力欧洲大市场,1989年,德洛尔委员会发布了“三步走”的货币联盟过度计划。至此,欧元雏形初现。1990年,在欧洲货币联盟的政府峰会上,由德国央行起草欧洲央行章程,建立了较为严格的财政纪律,规定各国必须先降低国内通胀、削减赤字、减少债务,警戒线是赤字率3%以内,负债率60%以内,保持汇率稳定,在1991的马斯特里赫特峰会上通过。

         欧元成立,享受了十年的美妙红利期。建立欧元时所设想的欧洲统一市场、贸易互通、货币稳定全部实现,德国得到的红利尤其丰厚,周边国家成为德国产品的消费地。

        在欧元成立十年时间,欧元区整体失业率从9%下降到7%,赤字率在07年下降到史无前例的0.6%,大部分国家成功减税,建立了优厚的社保体制,除了1999年通胀率超过2%的警戒线,到达2.2%,多数时间平均通胀率在2%以下,物价稳定使欧元区民众享受到充分的红利。

        盛宴之下,直到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前,欧元度过长达十年的幸福时光。

        关于欧元财政体制与货币不匹配的担忧被忘到九宵云外,对希腊等国的财政担忧似乎不值一提,而通胀上升物价动荡的前景并没有出现。 

欧元十年红利背后的代价 

        欧元区从成立开始就存在致命伤,所有的担忧在2008年之后的债务危机中,被证明都不是子虚乌有。

         德、法两国为了政治与经济利益走到一起,途中不断吵吵闹闹,英国则屡次退出,为了求同存异,各国在原有的立场上妥协。在货币联盟的过度计划中,刻意回避了政治一体化等核心问题,也不支持建立联盟内部统一的税收与转移支付,任何关于各国财政主权的让度均未涉及,但统一的货币背后缺乏统一的财政、统一的税收支撑,是不可思议的。

        最薄弱的一环来自于英国,市场投资者击垮了英镑。1990年德国央行为抑制通胀开始上调利率,在连续十次上调之后,贴现率达到 1931年后的最高水平,此时德国马克大幅升值,而英镑不断贬值,无法维持与德国马克之间的汇率联系。双方政府的勾通没有取得任何进展,1992年,以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对英镑发起疯狂进攻,最终,英镑投子认输,退出汇率机制。此后,英镑再也没有试图进入过欧元,直到现在,依然踽踽独行。

        欧洲货币联盟的成功是政治决心的产物,在市场、财政纪律方面存在一连串问题。

        经济上升周期的一床锦被掩盖了所有的难题。1993年,欧洲迎来经济扩张周期,货币贬值、出口竞争力加强,统一货币的红利尽显无遗。欧元区德法两大轴心国,紧跟德国财政货币政策的荷兰,但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的加入,加剧了财政风险,这些国家赤字与负债率令人难以放心。如果不让赤字国加入,这些国家的货币将大举贬值赢得出口优势,结果是,放松纪律,让比利时、冰岛、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加入欧元区,而希腊于2001年加入。加入时,以货币掉期等办法,通过假帐达到了标准。 

欧债大爆炸 

        美国次债危机引发欧债危机。

        全球金融去杠杆化,南欧等高负债国家再也不可能以低息借到大量资金,危机,2010年年初从最薄弱的南欧国家爆发。

        欧元岌岌可危时,欧元区仍然在为谁支付成本讨价还价,缺乏统一的财政税收体制的弊病暴露无遗。欧元区没有体现出改革的急迫性。谁都认识到,缺乏统一财政监管制度的欧元区,终将一盘散沙。要建统一制度,需要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坚定的执行力。欧元区目前还没有坚定信心与勇气,《里斯本条约》的修改遥遥无期,欧元区政客们既要面对德国、芬兰等国民众的不满,又要面对南欧国家削减福利的抗议声,此时购买欧债是纵容高福利制度,使金融市场的道德风险有增无减——当时给希腊等国包装赤字的高盛等机构毫发未损,欧洲的财政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意大利一度对减赤出尔反尔,希腊等国的资产负债表愈加糟糕,还不具备救援的前提。

        经济状况相对最好的德国,对欧洲央行的救援大泼冷水,坐视事态恶化。原因无他,为了给欧元解毒。德国救市需要一个筹码,即统一的财政纪律,德国无法容忍债务国继续不负责任,更不能忍受在欧债危机爆发之时,债务国仍然以全民公投等方式挑战财政底线。现在,德国快要达到目标了。

        12月5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达成一项有关修改欧盟条约的总体计划,向那些超出赤字目标的欧元区成员国实行强制处罚,以强化欧元区财政纪律,恢复市场信心并防止危机失控。萨科齐与默克尔要求在新年3月就条约修改达成协议,在2012年底之前完全获得批准。如果有国家不同意针对欧盟所有27个国家修改条约,欧元区17国可以单独达成协议。德国险胜的概率在增加。

        虽然评级机构不认可,但欧元的核心议题已取得突破。欧元区的核心议题既不是货币稳定基金,也不是拉长金融杠杆,而是建立统一的财政体制,建立更为严厉的财政约束机制。

        这一核心议题终于取得了重要进展。12月9日,欧盟各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经过紧张磋商,虽然没有实现通过修改欧盟条约推动欧盟建立财政联盟的最佳方案,但欧盟27国中除英国外均表示愿意加入新的政府间条约,以强化财政纪律。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表示,峰会的成果仍令人鼓舞,标志着欧债危机真正开始治本,是欧盟一体化的新进展。

        虽然评级机构落井下石,但欧元仍有生机。外汇市场周转额中,欧元占了37%的份额,在所有的国债发行中,欧元占据了31%的份额,在央行已公布的外汇储备货币组成中,占了28%的份额。

        欧元不会解体,但欧元地位衰落。欧债危机使欧元失去了抗衡美元的资格,未来欧元区债务负担十分沉重。从更长远的未来看,货币地位取决于经济实力,如果高福利社会的顽疾不能解决,老旧的欧洲的经济实力恐怕很难在竞争中胜出。

        为了解救欧元,欧洲需要以比成立欧元时更大的勇气,改革企业效率、财政与可怕的高福利。

        未来,欧元有可能要经历与十年红利期同样漫长的债务期与改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