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达豪车:勤敬只求一心安——读《挺经》卷九《勤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56:47

勤敬只求一心安

——读《挺经》卷九《勤敬》

 

卷九《勤敬》。勤是勤勉有为,敬是谦虚容人。勤敬,诚惶诚恐地对待自己的权力,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上篇讲责任、爱民、养民是为官的要务。根据孟子“民为贵”的思想阐述治国平天下要以民为本的论点。中篇讲既要勤,又要谦,“守此二字以终身,修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者乎”。下篇讲虽世事多变,承担天下兴亡的责任心和弘道正德的正义感决不能变。仍是内外双修、双向齐鸣之概。

千万别忽略了这一章,这是挺经的重心所在。

曾国藩其人,“貌之过人处,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而绝有光,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实在看不出“大人物的样子”,诚如梁启超先生言:“……文正公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既非天才,又称钝拙,却做出了掀天揭地的事功,实在是后天努力的原因。概其一生,他是靠立志以植其本,博学以扩其知,谦恕以度其量,勤恒以履其责。勤敬是曾国藩为人处事的法宝,代表着他出类拔萃的个性品质。胡哲敷论说:

“大概谦恕二字可以代表他待人接物的气度;勤恒二字,则是他终身行事的不二精神。”

谦以和群,勤以补拙,可谓秀外实中。曾国藩的好友,被誉“有清第一”的大书法家何绍基讲书法之道时说:书法并没有什么窍门,只在由平正而入险绝,由险绝复归平正。横平竖直,匝匝周周去写就是。何绍基每日挥毫作字,数十年从不间断,始称一代大师。为人处世又何尝不同此理?高尚人品必出自每人每事的廉恕善处。“至人只是常”,大人物之“大”,不在外表,不在浮名,只在平平实实处人,兢兢业业做事,常心常态,点滴积累。

说曾国藩的勤敬之道,我们必须了解两点:第一,他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勤敬于什么样的责任?第二,他是在什么心境下坚持了勤敬?只有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勤敬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是获取成功的内功、内力。

先了解第一个问题:曾国藩勤敬的时代背景。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朝在西方势力冲击下由盛转衰,内忧外患、政治黑暗、军队腐败、社会动乱、民生困苦的时代。第一次鸦片战争,首证了龚自珍“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嚎哭,继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洪秀全之太平军造反,中日甲午之战和《马关条约》,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中英《南京条约》和中俄《瑷珲条约》……由于抱残守缺、闭关锁国、穷兵黩武而元气耗尽的清廷,迫于时局日困,不得不文网稍驰,言路稍开,使一部分读书士子有了经世致用的机会,给能够济困扶危于社稷的汉族能臣提供了表演舞台。曾国藩的勤敬表现,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做京官时期,他抓住言路稍开机遇,上书言事,勤于学问及社交应酬,敬于权臣道友,获得了清廷的信任和广泛的人才资源。

办团练时期,他抓住绿营屡败于太平天国的机遇,承担襄办团练防剿事宜,勤于训练湘军。网罗人才,敬于各界名流,地方贤达,由道学家一变而成为统兵作战的统帅。

晚年,他抓住清政府疑忌丛生,让其做清官的机遇,发表《曾国藩家书》,由外向型的进取转向内向型的修养,勤于学术著述,敬于名儒宿学,由全力关注时局的权臣又转为影响后世的理学家。

曾国藩胸襟中具备着成人、成事内外两个向度的才具,象万向轮一样,根据外界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能成事则困知勉行,奋力成事;不能成事则深藏远遁,努力成人。他每日自晨至晚,不断工作,不稍歇息,公文自理,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夜以继日。晚年右目失明,仍阅公文,写日记,直到临终前一日方休。

再了解第二个问题:曾国藩勤敬终生的复杂心态。

曾国藩的一生经历坎坷,宦海浮沉,戎马倥偬,“无处不忧心,无日不惧祸”。少年考科举,考了三次才金榜题名。中年带兵打仗,屡败屡战,四次自杀未遂,于苟活中幸得成功。晚年“剿捻”失败,处理“天津教案”朝野共愤,“几乎通国不能相容”。

经历的打击多了,眼看“中兴”无望,曾国藩开始思考一个久蓄心中的大问题:大清朝还有没有救?1869年(同治八年)即他病逝前三年,曾国藩先后四次受到慈禧太后陛见,两次参加国宴,被排列为汉大臣班次第一。这是他一生中最感荣耀的活动。就在这时候,他却向最贴心的幕僚赵烈文在保定谈出了自己的悲观心情。他称“吏治风俗颓坏已极,官则出息毫无,仰资于徭役;民则健讼成性,藐然于宪典”。使他觉得前途“一筹莫展”,痛感无力回天,祈望速死以解心焦。赵烈文是一位洞察力很强的政治家,他所持的观点是天下合久必分,分则必是大清帝国彻底灭亡。但目前割据并未形成风气。“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所谓“抽心一烂”,就是说祸患只会从中央政府首先垮台开始,而后天下无主,人自为政,分崩离析。赵烈文认为这种情况的发生大概不出五十年。赵烈文劝曾国藩安心静养,勿以时局累心。

自此之后,曾国藩并无半点消沉懈怠之意,仍然如前数十年一样兢兢业业,苛以责己,严以驭下,勤政不已。为什么明知无力回天还要以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去努力奋斗?原来这是曾国藩一贯的思想,叫做知天命而尽人事。早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期,他就说过:

天下滔滔,祸乱未已,吏治人心,毫无更改,军政战事,日益虚伪,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诚朴,道之以廉耻,则江河日下,不知所属。默察天意人事,大局贻无挽回之理。鄙人近岁在军,不问战事之利钝,但课一己之勤惰。盖战虽数次得利,数十次得利,曾无小补,不若自己勤劳,犹可稍求一心之安。

请特别注意这一段话。曾国藩在这里已将成事与成人、效力朝廷与修德弘道明显区分开来。效力朝廷需要勤敬,修德弘道也需要勤敬。“不问战事之利钝,但课一己之勤惰”。不管是勤于王事,还是勤于自修,每天都不能闲着、不能偷懒,都须奋勉力行。一个政权的兴衰自有其定数,垮起来谁也没有办法。中国历史五千年,改朝换代数十次,长则如夏商周,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短则如后汉,仅三年就江山易主。虽王事异变,而道统永存,积淀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道统乃是华夏子孙自立自强之本,生生不息之魂。曾国藩讲的“稍求一心之安”,这个“一心”,不是一己之私心,而是道心。不因世变而节变,不以主沦而道沦,这就是曾国藩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每日勤敬不懈的内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