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前2季度 手机销量:乌龟和兔子行进速度的问题/陈祖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15:03

乌龟与兔子谁跑得快,这个问题是学前儿童都能够解答的。记得有一则龟兔赛跑的故事,讲到它们从同一个起点出发后,兔子自以为是,到中途便偷懒、睡觉,结果等它醒来,乌龟已经到达终点。这样的常识许多人都知道。

之所以会重复这个世人皆知的故事,是因为看到一位知名大学的教授在最近的“首都科学讲堂”上讲了与此有关的事。为了方便读者判断,这里不妨把他讲的摘引几段:

“希腊有一个叫芝诺的哲学家说运动不存在。他说,运动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从A点到B点,必须先到达AB的中点C。为了到达C点,又到达AB的中点D……这样不断地分,根本走不下去。芝诺还说,跑得快的追不上跑得慢的。兔子想追上乌龟,就必须到达乌龟刚才的位置,可是到达乌龟刚才的位置,乌龟又不在那儿了,又往前爬了……所以,芝诺说兔子只能接近乌龟,因为它永远追不上。”

那位教授接着为此辩解:“我们中国人听这个问题就说,‘你就是狡辩,怎么追不上呢?你是开玩笑。’不是的,他们很认真。芝诺的观点推动了西方数学和逻辑的发展。这个难题目前也不能说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位堂堂名牌大学的哲学教授就是这样的宣扬他的“哲学”,而且是在“科学讲堂”上,不知有多少人听他的课。

这里暂且搁置芝诺为何许人士。仅就兔子和乌龟的行进速度而言,这是有客观标准的。也就是说,兔子和乌龟的行进速度是在同一个起点上开始,在一定的时间内跑的距离,或者是在同一的距离上跑步所花的时间而决定的。至于追得上或追不上,那就必须看起点在哪里?是否在同一条路线上?按这位教授的逻辑,世界百米栏的冠军刘翔也追不上我这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因为刘翔需要跑110米才能到终点,而我则跑10米就可以到达终点。如此说来,我岂不是可以四处张扬我胜过世界冠军了吗?但是,如果在同一条跑道上继续跑的话,也许不到200米处刘翔肯定能追上我。这是明摆着很容易解决的、已经解决的问题。

国人说得对,那位教授确实是在狡辩,而不是讲科学。因为他犯了逻辑错误。在科学上,无论是论证,还是讨论或辩论,都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即必须的统一的概念基础是进行。如果概念不同一,甚至故意偷换概念的内涵,也就是我国成语所表达的“偷天换日”、“偷梁换柱”,那样必定出现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场面。那位教授所举的兔子与乌龟行进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兔子比乌龟跑的速度快,这是客观的事实。但是,教授的举例时忽略的是它们是否在同一个起点上,是否在同一条道路上跑,它们的终点又在哪里?这些必要的条件都被忽略了,还有什么可以讨论的呢。那就听他的吧,他怎么说都是绝对正确的。我相信听讲的公众中肯定会有人作这番思索的。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有位先生出道算术题:5+7=1对吗?连学前儿童都会指出不对。但是,那位先生说对的。对在哪里?他说,5个月加7个月等于12个月,也即1年。本来,算术有条规则,等号两边的单位应该一致,这位先生抽去了单位让人算,结果出来时又加上单位。然而,即便按他的理论,我还是说他不对。5加7应该等于0.5。为什么?不是可以临时加单位吗?我加的是“小时”。那么5+7应当是12小时,等于0.5天。奥秘就在这里。

笔者之所以花这些笔墨,是因为目前社会上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说相声、演小品、编喜剧里常常使用这种偷换概念、偷梁换柱、浑水摸鱼等手法。那是文艺表演,为了逗人一乐,不必较真。然而,许多宣扬迷信、伪科学的,甚至在商家促销时也往往使出这一招,使人迷迷糊糊,受骗上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多、学历高的就可以解决的。有不少高学历的官员和大科学家也上迷信的当,不是很好的例证吗?因此,在推广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必须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理由就在这里。          2007.7.27.稿

五柳村2007-08-08收到

五柳村编者补充经查出,本文所引用的事例,来自2007年7月1日北大哲学系教授吴国盛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首都科学讲堂”所作的讲演《什么是科学》, 在首都科学讲堂的BLOG 中可以看到视频和文字实录的全文( http://blog.sina.com.cn/kexuejt)。吴国盛引用的这个乌龟追不上兔子的悖论,是个老掉牙的故事,著名的四个"芝诺悖论"之一。吴国盛说:“我们中国人听这个问题就说你就是狡辩嘛,”似乎中国人太浅薄,但其实是这问题一出来,西方许多哲学家就称之为诡辩。不过它在哲学、逻辑学中确是一个能引人思考、使人感到兴趣的问题,至今 辩论未已,在网上一搜便可以找到许多,有人要研究它也未尝不可,但吴教授是在据说是为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升首都市民科学素质,”“激发全民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在首都掀起崇尚科学,学习科学的风暴,”的讲堂上做的讲演。如此这般能起到普及科学则作用吗,本来对科学还有点认识的人,倒可能不知科学是什么了。不过吴教授倒是并未讳言是要“改变、修整我们的现代科学”,他借此机会推销以下他那些给科学釜底抽薪货色不足怪,奇怪的是他讲过后。这位自认“我本人并不是做科学工作的”的玄谈者还得到一个“首都科学讲堂公益大使”的头衔。不过其影响倒也不会大,那个讲座不知有多少人听,整个首都科学讲堂的 blog2007年8月9日20点19分仅得访问量1877人次,而且不可能全都是去访问吴教授。---陶世龙,2007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