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 moo怎么在线播放:美元“指挥棒”作用凸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2:15:14
美元“指挥棒”作用凸显2009-8-19    美元指数自2009年3月4日高点89.62遇阻并返身纳入阶段性下跌趋势,至8月5日,下探77.43中长期历史低点,累计跌幅为13.6%。而CRB指数则自3月2日低点341.47探低遇撑止跌企稳,并返身持续上涨,至8月6日,上冲高点430.19中长期历史高点,累计涨幅为88.72,相对涨幅为25.98%。两者负相关系数超过50%,美元对CRB走势产生重要影响。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美元短线贬值引发商品阶段性上涨,而中期美元回升将引发商品阶段性回落,长期观察,美元将陷于特定区域内波动,又将导致商品市场中长期陷于自身合理区域内,并维持振荡整理走势。
  

  美元走势进入相对平缓波动期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陈瑞华 李敏

  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为自己不断增持的美元资产寻求安全保障。在上月结束的首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表达了中方对于美元汇率稳定性的关注,同时强调美国联邦政府应当采取负责任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压力侵蚀中国持有的大规模美元资产的价值。美国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则承诺,美国政府将在未来4年内缩减预算赤字并推动增加国内个人储蓄,在2013年前将本国政府赤字降至可持续的水平。截至2009 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经高达21316.06亿美元,其中,1.8万亿为美元资产。美元资产的安全就是美元价值的稳定,进一步说,就是以美元指数为“风向标”的美元走势的稳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强势美元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美元走势成为“后危机时代”中美两国乃至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
  
  金融危机中的美元走势
  
  美元指数(USDX)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产物。作为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汇率情况的指标,美元指数用来衡量美元对一篮子货币(包括欧元、英镑、日元、加元、瑞典克朗、瑞士法郎)的汇率变化程度。通过计算美元和对一篮子货币的综合变化率,可以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从而间接反映美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和进口成本的变动情况。因此,美元指数成为美元走势的“风向标”。
  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元指数走出了一波令市场大跌眼镜的行情。2008年3月17日,美元指数创下历史性最低位70.698点,随后一直徘徊在71—74点的低位;2008年7月15日,美元指数开始强劲上涨,至11月20日升到88.068点;此后,美元指数开始大起大落,从88点下跌至77点;2009年3月4日,美元指数上行至一年来的峰值89.624点;随后,美元指数单边下行,8月5日下探至77.428的相对历史低位。
  纵观金融危机以来的美元走势,不难发现,美元指数的波动高达26.78%。美元的大幅波动为全球范围内货币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的“炒作”提供了机会,成为危机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重要诱导因素。美元指数的大幅波动改变了全球经济的货币环境,不利于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复苏。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美元的相对稳定,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所在。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疲软
  
  过去半年来,美元走势呈现明显的疲软态势。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在金融危机后采取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此形成的市场环境造就了弱势美元。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日本央行于2001年提出的,指的是由央行向银行体系注入超额资金,让基准利率维持在零的水平。这种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为创造流动性而推出的。2009年3月18日,为了压低抵押贷款和其他消费者贷款的利率,刺激支出并帮助振兴美国经济,美联储宣布推出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债券购买计划,并维持0—0.25%的现行基准利率不变。这标志着美国进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代。
  美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是美元大幅走软的罪魁祸首。近几个月来,美联储一直在积极行动刺激经济,购买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推高其价格,压低收益率,从而减少国家政策的实施成本。其结果是,大量的美元货币投向市场,导致美元流动性泛滥。流动性泛滥势必会削弱美元,提高对美元通胀的预期。数据显示,美联储3月份宣布国债购买计划至8月5日,美元指数已经持续大幅下跌10.62%。
  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调控,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9—0.25%,以至于欧元区、中国及日本的利率均高于美国。根据利率平价关系,如果两国的利率不同,资金就会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移到利率较高的国家,获取利差收入。就美国而言,大量的美元资金为追逐利差而流出,减少了外汇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势必会造成资本账户收支的恶化,为保证国际收支平衡,在外汇市场上就会抛售美元,引起美元汇率下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在美国投资收益的预期,从而对美元的需求减弱,大量短期资本从美国流出,致使美元走弱。
  
  国际资本流动导致美元指数走低
  
  在全球范围内,资本的流动主要包括三方面:贸易资金、避险资金和投机资金。为了追逐利润,国际资本会在不同的市场间频繁地转移。国际资本的流动对美元汇率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从贸易资金(即进出口)的流动来看,美国上半年的贸易状况有改善的迹象,虽然贸易赤字在短期内有小幅波动,但大体走势是向好的。贸易状况的改善导致美元指数走高,但随后的贸易赤字压力也直接导致了美元指数的下降。8月12日,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报告称,美国6月份的贸易赤字达到270.1亿美元,比去年12月份418.6亿美元减少了148.5亿美元,降幅近35.5%。按照经典的西方经济理论,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市场上对美元的需求增加,造成对美元汇率上升的压力,美元升值。综合美元指数走势和贸易赤字季节调整数据来看,美国贸易状况在2月份显著改善,美元指数于3月4日出现峰值,随后几个月贸易赤字小幅上升,美元指数下降。
  作为避险资金,美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美元是全球目前公认的计价货币;美国国债是信用等级极高的无风险债券。美国国债与企业债券的利差被认为是测量市场风险偏好的风向标。美国国债收益率与企业债收益率在2008年底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收窄,进入2009年后基本维持在3个基点左右。上半年,出于对经济复苏的强烈预期,流动性形成对风险资产的偏好,导致全球证券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资金大量流出美国国债等避险类资产,致使美元指数一路走低。从近期各项数据来看,美国经济虽然已经触底,出现企稳复苏迹象,但是复苏步伐也在放缓。反映在市场上,由于经济数据低于预期,市场的乐观情绪受到打击,再加上证券和大宗商品等风险资产的价格泡沫在不断膨胀,资金将选择重新回流避险类资产。这将对一路走低的美元指数形成拉抬作用。
  美国股市与美元汇率关系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美国经济运行良好的情况下,企业盈利上升,就会推动美国股市回升,有利于美元汇率上扬,美元汇率与美国股市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反之,则会给美元汇率带来压力。但是,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零利率政策在其国内市场促进了投机资金的持有量,大量资金转移到证券市场,推动了证券市场价格大幅上扬;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人们对投资美元的收益预期下降,资金流出,对美元汇率产生压力,致使美元贬值。从标准普尔500指数和纳斯达克综指来看,自3月10日以来,美国的证券市场呈缓慢回升状态,而美元指数的表现却恰恰相反,在3月4日达到峰值以后,逐步走弱。这说明,由于投机资金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美元的走弱。
  从根本上来讲,美元指数还是一系列汇率的加权指数,最终还是要反映到美国与其主要贸易对象的自由兑换货币的强弱上。在美元指数构成的一篮子货币中,欧元的占比57.6%,英镑占比11.9%,日元、加元、瑞典克朗和瑞士法郎则占比30.5%。因此,欧元和英镑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对美元指数的强弱影响较大。
  自2009年初以来,欧元兑换美元的汇率从1.2545上浮至8月5日的1.4409,增幅达14.86%,同时期英镑兑换美元的汇率从1.3782上浮至8月5日的1.6947,增幅达22.96%。因此,受欧元、英镑汇率走高影响,美元作为避风港货币的功能逐步下降。在结果上看,以欧元、英镑为主要权重计算的美元指数自然就一路走低。
  
  艰难的经济复苏之路不支持美元走强
  
  所有的因素归结到外汇市场层面,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一段时间美元走势的路线图: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市场情绪逐步稳定,市场风险偏好回归,导致外汇市场上美元的避险买盘减少,另一方面,通胀预期逐步形成,主要经济数据与市场乐观预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外汇市场上美元的卖盘增加。由此演绎了美元近几个月来的短期贬值走势。
  尽管世界各国都希望维持强势美元,以利于全球经济的继续复苏。但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本身就被印上了五颜六色的政治经济的符号。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和大国之间的博弈,美元走势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预测美元的走势无异于扔硬币。但是,从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态势和“后危机时代”各国的金融和经济政策来看,美元走强并没有充分的把握。
  从短期看,上述影响美元疲软的因素依然存在,但是市场本身也存在美元走强的预期,各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近期美元有维持相对强势的潜能,但力量较弱。近期,美元一改单边走弱的路线,出现较小幅度升值的波动,也说明了市场的矛盾。
  从中期看,美元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基本面。在全球范围内,宏观经济面在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也是千差万别的。各国经济企稳的程度、经济信心的强弱、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对比,金融体系的整体改善情况、货币政策(尤其是汇率政策)取向、由于相对利率水平和通胀水平导致的资金流动都构成影响美元汇率的中期因素。相对欧日,美国最早出现经济复苏的迹象,有利于美元的走强,但资本流向依然是美元走强的最大利空。即使在中期内谨慎看好美元的强势,这种在走强的趋势也不可能较长持续。
  从长期来看,美元的走势显然与美元的国际地位联系在一起。就这一点而言,还找不到美元长期走强的理由。
  
  美元资产存在风险
  
  8月17日,美国财政部最新发布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6月中国减持251亿美元美国国债,成为今年以来继4月之后的第二次减持。减持后,中国所持美国国债总量从5月的8015亿美元陡然回落至7764亿美元,但仍居各国之首。总体来看,5月外国投资者净增持美国国债305亿美元,使之所持美国国债余额上升至3.3万亿美元,占比47%。然而,外国投资者普遍降低中长期美国国债持有量,而增持短期国债。5月外国投资者净卖出长期国债226亿美元,净买入短期国债531亿美元。
  这种状况也许可以验证我们的担忧:美国为摆脱危机而执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和巨额的财政赤字存在严重的通胀危险。对美国国债的结构性调整也进一步证明,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流动性和安全性永远都应是第一位的。
  

  美元左右商品市场中长期走势
    ●施海

  相比大宗商品自身所固有的商品属性,其金融属性也不可或缺,而商品金融属性的重要参照物,即是商品的主要计价货币——美元。如果说商品自身的供需关系变化决定其商品属性强弱,那么美元汇率变化将决定商品的金融属性强弱。就金融投资领域而言,商品与美元同属于重要投资对象,且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美元指数运行于中长期下跌、短线技术性反弹走势之中,而代表全球商品价格的CRB指数则运行于中长期上涨、短线高位区域性剧烈振荡整理、甚至弱势技术性回调走势之中。
  分析认为,美元作为全球主要的计价、结算、储备、流通货币,作为全球大宗商品的价值和价格的主要衡量参照货币,其币值走势与大宗商品市场走势存在高度负相关特性。
  技术图表显示,美元指数自2009年3月4日高点89.62遇阻并返身纳入阶段性下跌趋势,至8月5日,下探77.43中长期历史低点,累计跌幅为13.6%。而CRB指数则自3月2日低点341.47探低遇撑止跌企稳,并返身持续上涨,至8月6日,上冲高点430.19中长期历史高点,累计涨幅为88.72,相对涨幅为25.98%。
  对比分析显示,美元跌幅相当于CRB指数涨幅的52.35%,由此可见,美元走势对CRB指数走势的影响超过50%,也意味着,两者负相关系数超过50%,美元对CRB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美元与商品相互作用紧密联系
  
  目前美元指数自7月8日低点77.44一线探低遇撑并浅幅回升,但上档80以上阻力依然较为沉重,不排除后市继续缓慢回升的可能性,而CRB指数分别于6月1日和8月6日上冲430.04和430.19高点,并双双遇阻回落,技术上有形成双顶的可能性,且近日回落并考验400一线支撑作用,一旦突破,则可能寻求颈线位7月8日低点381.65支撑作用。由此判断,美元中期回升、CRB指数中期回落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从商品消费需求方面分析,由于大多数商品是用美元计价,当美元贬值,即美元指数下跌时,使用其他非美货币的投资者就会发现,他们使用非美货币购买商品时,等量资金可以买到更多商品,从而刺激商品的需求消费,导致商品的需求消费量增加,进而推动商品价格上涨。相反,如果美元升值,美元指数上涨,对于使用其他非美货币的投资者也会发现,他们使用非美货币购买商品时,等量资金仅能买到更少商品,从而抑制商品的需求消费,导致商品的需求消费量缩减,进而压制商品价格下跌。美元指数与商品在中长期所形成的完全相反的负相关走势,显示美元和商品之间的关系相当紧密,相对而言,美元风向标的作用在商品市场价格走势方面上得到强烈体现。尽管美元和商品的短期价格的表现主要源于市场的情绪,而中长期价格的趋势,无论商品还是美元,均是由它们的基本面因素所决定的,换言之,短期波动难改中长期趋势。而决定美元和商品市场价格趋势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前景、货币流动性、美国收支情况等三方面。
  首先,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全球经历了两大工业化进程,一是二战结束以后的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主要西方国家经历了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二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崛起阶段。而在这两大工业化进程当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对商品的需求消费均显著扩展,世界经济在这两大工业化进程时期,对商品市场价格的上涨形成基础性强劲支撑。就目前本轮商品阶段性上涨趋势观察,一方面,受美国及欧日等其他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世界经济逐渐临近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的底部,并逐渐企稳回升,由此对商品市场价格走势构成较为强劲支撑作用。由于全球范围内的通货处于金融危机后的紧缩偏低水平,由此导致经济逆转缩减为增长、通货呈现初步膨胀的较为健康态势;另一方面,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为代表的“金砖四国”经济所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为轻微,可能较快较早地进入恢复性增长周期,上述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将明显加快,并且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依然强劲。因此,整体而言,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并可能转变为高增长、低通胀的增长格局,因此,全球经济健康增长对商品市场价格稳步上涨将产生较为强劲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导致美元币值纳入中长期贬值周期。
  其次,全球以美元为代表的货币的较强流动性,在商品市场价格上涨过程中实际上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美元对商品市场价格走势的推动作用极其显著。就根本上来看,全球货币较强流动性的输出源头正是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和对外贸易赤字,其作用机制表现为,美国通过经常项目赤字和对外贸易赤字,向全球大量输出美元,而各国央行为了吸收外汇储备,必须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而增加的基础货币通过各国的金融机构信贷创造,最终形成全球的货币供应。国际清算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全球流动性宽裕的背景下,全球共同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大幅增长,其增长幅度逐渐加大。同时,大部分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都出现了幅度相当可观的上涨,因此,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状态下,包括股市、房市、商品及非美货币在内的全球金融、资本市场范围实际上已处于全面阶段性上涨态势,而商品市场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未来全球货币较强流动性将如何变化呢?由于美国向全球输出外汇储备的“发动机”作用不会明显减弱,美国私人仍维持过低储蓄率,公共部门巨额财政赤字难以显著下降,财政赤字难以明显改善,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和对外贸易赤字难以显著下降,美国还将继续通过贸易逆差方式,向全球输出大量外汇储备。另外,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明显进入复苏阶段,为全球货币流动性的供应提供充分保证。因此,在目前的金融形势下,全球货币流动性宽裕的局面有望继续维持,从而继续为商品市场价格走势提供强劲支撑作用。
  最后,由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主要以美元标价,美元汇率变化是影响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过去数十年美元与大宗商品价格的中长期相互关系观察,两者呈现高度的负相关特性。据美国媒体8月9日报道,美国国会预算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政府援助金融机构导致支出增加,同时税收下降,7月份美国的财政赤字已经达到1.3万亿美元,仅7月单月赤字就增加1810亿美元。国会预算局预计截至2009年财年底,即9月30日,美国的财政赤字将达到1.8万亿美元。美国会预算局认为,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政府税收减少导致财政收入下降,对汽车、金融等领域的援助导致支出增加,是造成赤字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6月份的商品贸易逆差比5月份增加12亿美元至384亿美元,尽管服务贸易盈余增长1000万美元至114亿美元。5月份,美国的贸易逆差曾降至260亿美元,是1999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由此显示,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仍维持较大规模,后市短期难以出现明显缩减趋势。由于美国“双赤字”问题不会明显改善,美元贬值压力不会消除。其次,美联储最近一次的升息过程很可能告一段落,相比之下欧洲央行年内利率有望继续上调,而日本央行今年结束零利率政策的可能性很大,显然全球利率变化趋势很可能形成有利于非美货币,而不利于美元的变化趋势。受此影响,美元指数已经形成稳步的下跌趋势,短期技术性反弹很难扭转这一下跌趋势,反而酝酿进一步的下跌动力,因此,美元进一步贬值趋势的明朗化,也将对商品市场价格形成新的支撑因素。
  
  美元主导商品而商品仅对美元产生次要的反作用
  
  在美元和商品市场价格两者的负相关关系变动中,大多数情况下美元占据主导性的、决定性的地位,商品处于被动的、次要的受影响的地位,但也不能否认,商品市场价格对美元仍存在较强的反向作用。整体而言,两者负相关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作为大宗商品贸易标价货币,在商品市场供需关系不变情况下,美元走弱,则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必然上涨,反之亦然。从货币层面讲,美元走弱影响的仅是持有美元资产的投资者,当他以贬值的美元购买等量商品时,意味着需要花费更多美元,或花费等量美元,只能购买更少商品,其承担的损失幅度即是美元贬值幅度。而对于没有持有美元资产的投资者而言,要购买商品,就要将其他货币换为美元,由于美元贬值,意味着其他货币能够换得更多美元,当然购买时,也要按照上涨的商品价格来购买,结果并不受影响。对于商品卖方而言,虽然可以更高价格出售,但得到的也是已经贬值的美元,换算为其他货币,并不会有太大变化,美元升值的情况则反之亦然。因此,从标价层面上讲,美元对大宗商品的供求影响有限。即使有,也仅仅局限于美元贬值,导致美元资产缩水,购买力下降,从而减弱对大宗商品需求消费。反之,美元升值,导致美元资产扩展,购买力上升,从而增强对大宗商品需求消费。当然由于美元对各国货币变动幅度不尽相同,因而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
  其次,美元指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元资产和与其相关联的商品市场之间的吸引力的强弱变化,这会引导投机资金在大宗商品与美元资产之间的转换,当美元走强,往往导致商品市场价格受到压制而回落,投资者对美元资产偏好增强,商品市场风险投资投机价值减弱,投资者即从商品市场撤出,导致商品市场价格回落。当美元走弱,往往导致商品市场价格受到提振而上升,投资者对美元资产偏好减弱,商品市场风险投资投机价值显现,投资者会抛售美元,并进驻商品市场,导致商品市场价格上涨。
  最后,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化也会对美元走势构成反作用。当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回落时,有助于减少通胀压力,有利于推动美国经济恢复增长,对美元走势则产生利多影响。相反,当商品市场价格上涨时,则将加重通胀压力,令美国经济前景不容乐观,对美元走势则产生偏空作用。
  
  美国经济前景决定美元走势
  
  该国经济发展前景好,经济实力增长,则该国货币币值将稳步升值,反之,则该国货币币值将稳步贬值。同样,决定美元中长期走势的最主要因素仍是美国经济发展前景。由于2007年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已引发了美国经济的全面衰退,预计在2009年将进一步深化。尽管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下,2010年美国经济可能会停止衰退,但是也不大可能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而经济恢复增长将可能推迟到2011年。美国经济复苏最重要的是金融机构需要资金和恢复重建的信心。根据经合组织预测,美国2009年GDP将会缩减4%,由此推测,至少在今年较短时期内,美元走势难以出现大幅升值行情,而由美元大幅升值,所引发的商品市场价格深幅暴跌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全球金融危机已处于中后期阶段,全球经济正逐渐临近底部,美国经济也即将到探明危机后的底部。作为全球金融市场主要的计价结算流通储备货币,美元在当前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仍不可憾动,同时由于美国又是全球唯一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国,美元在美联储低利率政策、美国双赤字居高不下等利空因素影响下而不断贬值,但中长期仍可能由于其自身币值,而维持在一个合理区域内波动。考虑到美元与商品之间存在的高度负相关关系,美元短线贬值引发商品阶段性上涨,而中期美元回升将引发商品阶段性回落,长期观察,美元将陷于特定区域内波动,又将导致商品市场中长期陷于自身合理区域内,并维持振荡整理走势。当然不排除由于商品稀缺性、尤其是不可再生商品长期将被耗尽,及全球各国央行发行货币规模逐渐放大,那么美元将同全球大多数货币一样,中长期还将趋于贬值。而商品,尤其是不可再生的矿产品价格,中长期将步入稳步上涨的牛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