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 39936.com:9.纠正齐桓公整治军队的行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4:32:30

9.纠正齐桓公整治军队的行为

【原文】桓公曰:“民居定矣,事已成矣,吾欲从事于天下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民心未吾安。”公曰:“安之奈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举而严1用之;慈于民,予无财;宽政役,敬百姓,则国富而民安矣。”公曰:“民安矣,其可乎?”管仲对曰:“未可。君若欲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君有征战之事,则小国诸侯之臣有守圉2之备矣。然则,难以速得意于天下。公欲速得意于天下诸侯,则事有所隐而政有所寓3。”公曰:“为之奈何?”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寓军令焉。为高子之里,为国子之里,为公里,三分齐国,以为三军。择其贤民,使为里君。乡有行伍,卒长则其制令,且以田猎,因以赏罚,则百姓通于军事矣。”桓公曰:“善。”于是乎管子乃制五家以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以为军令。是故五家为轨,五人为伍,轨长率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率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率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率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一军,五乡之帅率之。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春以田,曰蒐4,振56。秋以田,曰狝7,治兵。是故卒伍政,定于里。军旅政,定于郊。内教既成,令不得迁徙。故卒伍之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少相居,长相游,祭祀相福,死丧相恤,祸福相忧,居处相乐,行作相和,哭泣相哀。是故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见,足以相识;欢欣足以相死。是故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君有此教士三万人,以横行于天下,诛无道,以定周室,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圉也。

【译文】桓公说:“民众居住的事定了,百姓职事也成就了,我想做会见天下诸侯的事,可以吗?”管子回答说:“还不可以。民心还没有完全安定。”齐桓公说:“怎样才能安定民心?”管子回答说:“整治旧法,选择其中好的,拿来尊敬地使用;对民众要仁慈,要救济贫穷的人;放宽政务上的劳役,恭敬百姓,那么国家就会富裕而民心就会安定了。”桓公说:“民心安定了,就可以做了吗?”管子回答说:“还不可以。你如果想端正军队,整治甲兵,那么大的诸侯国也将端正军队,整治甲兵。你有征战之事,那么小的诸侯国的臣子们却已做好守卫防御的准备了。这样,就难以很快地在天下达到目的。你想很快地在天下诸侯中达到目的,那么军事的准备要有所隐蔽而且政务要有所寄托。”桓公说:“对此要怎么做呢?”管子回答说:“施行内政时要寄寓着军令。建立高子管理的里,建立国子管理的里,建立你管理的里,这样三分齐国,成立三支军队。选择贤能的人,任职为里君。乡里有军队的编制,卒长有制度法令,用来进行田猎,凭田猎的功过进行赏罚,那么百姓就能通晓军事了。”桓公说:“好!”于是管子就规定以五家作为一轨,轨设有轨长。十轨为一里,里设有里司。四里为一连,连设有连长。十连为一乡,乡设良人。以此来施行军令。因此五家为一轨,五人为一伍,由轨长率领。十轨为一里,就有五十人为小戎,由里司率领。四里为一连,就有二百人为卒,由连长率领。十连为一乡,就有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率领。五乡为一帅,就有万人为一军,由五乡之帅率领。三军中就有君的中军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春天以田猎为名,叫做蒐,训练士兵。秋天以田猎为名,叫狝,训练出兵。因此卒伍之政,在里内编定。军旅之政,在郊外编定。国内的教令已完成,就命令民众不得迁徙。因此卒伍中的人,人与人互相保全,家与家互相亲爱,年少时就住在一起,长大了一同交游,祭祀时互相祝福,死丧时互相怜悯,祸福时互相担忧,生活中互相作乐,行动时互相应和,悲痛时互相哀思。因此夜战时他们能互相听懂声音,不会发生混乱;白天发生战斗,他们能互相识别,欢欣的友谊足以使他们互相以死保护。因此用他们来防守就会牢固,用他们来战斗就会取胜。君有这样经过训练的士兵三万人,就能够横行天下,诛杀无道,以安定周王朝,天下的大国诸侯的君主没有一个能抵御。

【说明】本节所述是纠正齐桓公整治军队的行为,按管子思路,这样的父子兵、兄弟兵、同乡兵是最能团结一心的,士兵之间能团结,那么取胜的机会就大。另外,这种藏兵于民的方法更是巧妙,平时各自务农,战时同仇敌忾,何愁不能安定天下?

——————————————————

【注释】1.严:(yán盐)《书·无逸》:“严恭寅畏。”《书·立政》:“严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诗·小雅·六月》:“有严有翼,共武之服。”《诗·大雅·常武》:“赫赫业业,有严天子。”《诗·商颂·殷武》:“天命降监,下民有严。”《孟子·公孙丑上》:“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这里用为尊敬之意。

2.圉:(yǔ雨)通“御”。《管子·幼官》:“经不知,故莫之能圉。”《墨子·明鬼下》:“然不能以此圉鬼神之诛。”《庄子·缮性》:“其来不可圉。”《淮南子·主术》:“瘖者可使守圉。”这里用为抵挡、防御之意。

3.寓:(yù雨)《管子·大匡》:“贤者死忠以振疑,百姓寓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得臣与寓目焉。”《礼记·曲礼》:“大夫寓祭器于大夫。”这里用为寄托之意。

4.蒐:(sōu收)《周礼·大司马》:“遂以蒐田。”《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左传·成公十六年》:“蒐乘补卒,秣马利兵。”《谷梁传·昭公八年》:“秋,蒐于红。”《韩非子·十过》:“昔者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叛之,纣为黎丘之蒐而戎、狄叛之。”这里用为春天打猎阅兵、带有检阅之意。

5.振:(zhèn震)《书·大禹谟》:“班师振旅。”《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诗·召南·殷其雷》:“振振君子,归哉归哉。”《管子·君臣下》:“下以振民之病者,忠臣之所行也。”《韩非子·五蠹》:“智困于内而政乱于外,则忘不可振也。”这里用为整治、整顿之意。

6.旅:(lǚ吕)甲骨文字形,象众人站在旗下。旗,指军旗;人,指士兵。小篆字形,表示旌旗;从“从”,表示众人,即士兵。《书·多方》:“不克灵承于旅。”《诗·大雅·大明》:“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诗·大雅·常武》:“左右陈行,戒我师旅。”《诗·周颂·有客》:“有萋有且,敦琢其旅。”《孙子·谋攻》:“全旅为上。”《说文》:“旅,军之五百人为旅。”庾信《哀江南赋序》:“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本义:古代军队五百人为一旅。这里用为军队之意。

7.狝:(xiǎn显)古代称秋天出猎。《周礼·春官》:“狝之日,莅卜来岁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