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环影网最新:10.纠正齐桓公整治内政、举荐、选用人才的行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3:53:26

10.纠正齐桓公整治内政、举荐、选用人才的行为

【原文】正月之朝,乡长复事,公亲问焉,曰:“于子之乡,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1仁、慈孝于父母、长悌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2。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3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才,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4,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于是乎乡长退而修德,进贤。桓公亲见之,遂使役之官。公令官长,期5而书67以告,且令选官之贤者而复之。曰:“有人居我官有功,休8德维顺,端悫9以待时使,使民恭敬以劝10。其称1112言,则足以补官之不善政。”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乃召而与之坐,省13相其质,以参14其成功成事。可立,而时。设问国家之患而不疚,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登以为上卿之佐,名之曰三选。高子、国子退而修乡,乡退而修连,连退而修里,里退而修轨,轨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故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故可得而诛也。政既成,乡不越长,朝不越爵。罢15士无伍,罢女无家。士三出妻,逐于境外。女三嫁,入于舂谷16。是故民皆勉为善,士与其为善于乡;不如为善于里,与其为善于里,不如为善于家。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终岁之计;莫敢以终岁为议,皆有终身之功。

【译文】在正月的朝会上,乡长报告政事,桓公亲自问他,说:“在你的乡里,平时有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好学、聪明、本质仁爱、对父母慈孝、敬爱兄长而闻名乡里的人吗?有这样的人要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而不报告,就叫做埋没人才,有五种罪。”官吏报告完毕随即退下。桓公又问他,说:“在你的乡里,有勇气、四肢和筋骨力量超群的人吗?有这样的人要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不报告,就叫做埋没人才,有五种罪。”官吏报告完毕随即退下。桓公又问他,说:“在你的乡里,有对父母不慈孝、对兄长不敬爱、骄横暴躁淫威残暴,不听国家法令的人吗?有这样的人就要报告。有这样的人不报告,就称之为与下流和同,有五种罪。”官吏报告完毕随即退下。这样,乡长们回去就整治德政,进用贤能之人。桓公亲自召见他们,随即命他们在官府任职。桓公命令官长,一年以后记录他们的功劳上报,而且命令选用贤能官员的官长一起来报告。桓公说:“有人在我的官府有功,有美德而能顺从,端正厚道能待命使用,能使民众恭敬以勉励自己。至于述说的非议,也能弥补官府政事的不完善。”桓公遍问他的乡里,对他的言行加以验证。然后召见他并坐在一起,观察他的素质,参考他的成功成就之事。事实确可成立,就令其待命。又设置问题问国家的疾患而回答不内疚,到他的乡里调查了解,以观察他的能力,而没有大的过错的,就升职做上卿的辅佐,这样名为三选。高子、国子退朝回去后也这样整治乡里,乡长回去后也这样整治连,连长回去后也这样整治里,里长回去后也这样整治轨,轨长回去后也这样整治家。因此每一个人都有了善行,所以就可以得到举荐;一个人有不善的行为,所以就可以得到诛杀。政事管理成功,乡中就不会有超越尊长的人,朝中就不会有超越爵禄的事。停止为善的读书人无人与他为伍,停止为善的女子无人娶她为妻。读书人三次离弃妻子,就把他逐出境外。女子三次嫁人,就把她降为女奴。因此民众都互相勉励为善,读书人与其在乡里为善,不如在里中为善,与其在里中为善,不如在家中为善。因此读书人不敢说一时的利益,都有一年的计划;不敢只以一年为计划,都有终生奋斗的事业。

【说明】本节所述,是纠正齐桓公整治内政、举荐、选用人才的行为,一个人是否是人才,不能只听单方面报告,而是要深入到他的家乡,去听一听同乡们对他的评价。而我们现代是看证书,证书多多,便是人才,而不论这个人的举止行为是否得当。没有证书的人,尽管你再有本事,你也不是人才。证书多多,尽管结婚离婚多次,有了五六本离婚证,而且还有婚外恋,也不妨碍他是个“人才”。因为“证书”可以代表一切!可以证明一切!

——————————————————

【注释】1.质:(zhì志)《管子·势》:“动作不贰,素质不留。”《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君子。”《孟子·万章下》:“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於诸侯,礼也。”《韩非子·难言》:“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列子》:“太素者,质之始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若仆大质已亏缺矣。”本义为本质,这里用为内容之意。

2.竣:(jùn菌)《国语》:“有司已于事而竣。”这里用为退之意。

3.股肱:均为躯体的重要部分。引申为辅佐君主的大臣。又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书·说命下》:“股肱惟人,良臣惟圣。”《书·酒诰》:“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左传·昭公九年》:“君之卿佐,是谓股肱;股肱或亏,何痛如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4.比:(bǐ笔)《易·比·辞》:“比,吉。”《书·伊训》:“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诗·唐风·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管子·法禁》:“则大臣比权重以相举于国,小臣必循利以相就也。”《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荀子·修身》:“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於慢矣。”《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广韵·脂韵》:“比,和也。”这里用为相合、和同之意。

5.期(ji基):一整年。《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管子·法法》:“在臣期年,臣虽不忠,君不能夺也。”《论语·子路》:“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6.书:(shū)书写、记录、记载。《周礼·保氏》:“五曰六书。”《易·系辞》:“易之以书契。”《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说文》:“書,著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7.伐:(fá乏)通“阀”。功劳、功业。《管子·霸言》:“而伐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左传·成公十六年》:“晋侯使却至献楚捷于周,与单襄公语,骤称其伐。”《史记·项羽本纪》:“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汉书·车千秋传》:“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

8.休:(xiū羞)《易·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易·复·六二》:“休复,吉。”《书·大禹谟》:“戒之用休,董之用威。”《书·洪范》:“休徵。”《诗·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休休。”《诗·豳风·斧》:“亦孔之休。”《诗·大雅·卷阿》:“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诗·周颂·载见》:“鞗革有鸧,休有烈光。”《诗·周颂·访落》:“休矣皇考,以明保其身。”《尔雅·释诂》:“休,美也。”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9.悫:(que却)《管子·八观》:“故形势不得为非,则奸邪之人悫愿。”《荀子·修身》:“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荀子·哀公》:“士信悫而后求知能焉。”《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称上古之传颂,辩而不悫。”《韩非子·诡使》:“而惇悫纯信,用心怯言,则谓之‘窭。’”《说文》:“悫,谨也。”这里用为恭谨、厚道、朴实之意。

10.劝:(quàn券)《书·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周礼·丧祝》:“劝防之事。”《管子·权修》:“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易·井·象》:“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用。”《论语·为政》:“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庄子·天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礼记·中庸》:“子庶民,则百姓劝。”《战国策·秦策》:“则楚之应之也,必劝。”《韩非子·饰邪》:“彼法明,则忠臣劝。”《史记·货殖列传》:“各劝其业。”《说文》:“劝,勉也。”这里用为勉励之意。

11.称:(chèn衬)《书·康王之诰》:“宾称奉圭兼币。”《国语·晋语》:“知其不足称也。”《礼记·射义》:“旄期称道不乱者。”这里用为述说、声称之意。

12.秉:依《国语齐语》读为“谤”。毁谤,非议。

13.省:(xǐng醒)《书·洪范》:“王省惟岁。”《诗·大雅·皇矣》:“帝省其山,柞棫斯拔。”《尔雅·释诂下》:“省,察也。”《易·复·象》:“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易·观·象》:“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礼记·乐记》:“省其文采。”《荀子·王制》:“省农功。”《说文·眉部》:“省,视也。”这里用为观看、观察、审视之意。

14.参:(cān餐)《管子·君臣下》:“参伍德而周举之,尊势而明信之。”《韩非子·显学》:“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这里用为检验之意。

15.罢:(bà坝)《易·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荀子·非相》:“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玉篇·网部》:“罢,休也。”《广韵·蟹韵》:“罢,止也。”这里用为停止、休止之意。

16.舂谷:(chōng冲)古代因犯罪或被俘等成为舂膳的奴隶。如:舂市(古代舂人所役女犯劳作之处),舂槁(又叫舂槁,周代舂人、槁人的合称。职掌罪人服苦役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