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彩3d独胆必出的原理:实用中学英语背景习俗知识大全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17:37

实用中学英语背景习俗知识大全2

第二章 衣食住行

第一节

一日三餐,这几乎是世界各国都遵循的用餐习惯。在英语中,早、中、晚三餐分别称为 breakfast, lunch, supper。另外还有早餐与午餐并为一餐的晚早餐或早午餐(brunch, 来自于 breakfast + lunch),以及下午五、六点吃的茶点便餐(tea, 或叫 high tea)

值得一提是,按英语国家的习惯,一天中的午餐 (lunch)与晚餐(supper)当中通常有一餐被称为正餐(dinner),这一餐通常也是一家人团聚的一餐,是一天中最丰盛的一餐,并往往被认为是凝聚家庭成员的重要活动。

在用餐礼仪方面,我国与英语国家有很多不同之处,需引起注意:

吃饭时,我们中国人习惯于用筷子(chopsticks),而西方人则习惯于用刀叉(knife and fork),且在刀叉的使用方面也有一定的规矩:一般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左右手的食指要分别按在叉子把上和刀背上。吃东西时,他们通常是先用刀将要吃的肉切下来,放在自己的盘子里,然后再用叉子叉住送入口中;具体操作时,双手并用,互相协调。但美国人稍有不同,他们往往只用一只手(右手)操作,而另一只手(左手)放在膝盖。顺便一提,英美人在吃面包时,通常不用刀叉,而是用手掰开面包,再有手拿着吃。

用餐时,按中国人的习惯,当人们要吃离自己较远的菜时,可以站起来去夹,但英美人却不是这样,他们通常是请对面的客人递过来,如说:W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French fries(请把油炸土豆片递过来好吗)。另外,我们中国人在吃饭时,可以将饭碗端起来吃,但在西方国家,人们却不能将碗或盘子端起吃。

中国人请人吃饭,喜欢劝客人多吃多喝。吃菜时,主人不仅口头上喊着吃这吃那的,而且行动上还会表现出频频地为客人夹菜。尤其是喝酒时,我们中国更是表现出一种特别的热情,甚至有为喝酒而舍命陪君子的说法,所以在吃饭时,主人总是不断地为客人斟酒,并一儿再、再儿三地请客人多喝几杯,有时兴致来了,还会频频干杯,此时若是一方把酒喝了,另一方就不管怎样也要把酒干了,否则就是不够朋友或不给面子。所有这些习俗和礼节,在英美人看来都很难理解,甚至不可思议。他们在餐桌上也会劝客人吃菜,但往往只是含笑地:

Help yourself. 请随便吃。

Help yourself to some fish. 请吃鱼。

Would you like some more meat? 再吃点肉好吗?

有时他们也会给客人夹菜,并说 Let me help you to some more(让我给你再来点),但夹菜的习惯远不如中国人普遍。至于喝酒,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习惯就更不同了:他们请客吃饭,虽然也备酒,但绝不会像中国人那样热情地反复劝客人多喝几杯,他们在给客人斟酒之前,可能会问:Would any one care for some liquor?(有人要酒吗?),想要酒的人会用Yes, please. 来回答。即使在给客人斟酒时,他们也可能会说 Say when (其意为:你认为够了就说一声)

在我国人们请客吃饭,即使准备了很多菜,也往往说没什么菜,请随便吃。但在英语国家,人们绝不会类似地说:There aren’t any good dishes. Please help yourself。相反他们若是请人到家里吃饭,他可能会说:This is the best dish my wife cooks(这是我妻子做的最好的菜)之类的话,以表示他对这顿饭是尽了心的。

在用餐过程中,若是因故中途离席或咳喇、打嗝、打喷嚏等,通常应礼貌地说一声 Excuse me。有时若不小心将菜掉在桌子上,按中国人的习惯一般不再会拣起来吃,但在西方国家却应拣到盘子里再吃。同时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吃剩的骨头应放在自己盘子的外缘,而不能放在桌子上或随便丢到地上。主菜吃完后,刀叉通常应并在一起,斜放在盘子里。吃完饭后,不要将餐巾折得整整齐齐,而通常是将其自然地放在桌上,表示已被用过。

出于客气或礼貌,客人有时要对主人的菜肴表示称赞,请看实例:

A: This dish is tasty. 这道菜味道不错。

B: Thank you. I’m glad you like. 谢谢,我很高兴你喜欢吃。

A: You cooked us a wonderful meal. 你给我们煮的这顿饭真香。

B: Thank you. I’m glad you enjoyed it. 谢谢,我很高兴你吃得满意。

另外以下有关就餐时主人招待客人以及客人应付主人的客套用语也需引起注意:

主人招待客人的常用客套用语:

What would you like to have? 你想吃什么?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你要喝点什么吗?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要来杯茶吗?

How [What] about a cup of tea? 喝杯茶怎样?

Help yourself. 请随便吃。

Help yourself to the fruit. 请吃水果。

Help yourself to some beef. 请吃牛肉。

Make yourself at home. 请别客气。

Make yourself comfortable. 随便些。

Please don’t stand on ceremony. 请别客气。

Please take a seat. 请坐。

I’m glad you like it. 我很高兴你喜欢吃。

I’m glad you enjoyed it. 我很高兴你吃得满意。

Thank you for coming. 谢谢光临。

客人应付主人的常用客套用语:

Yes, please. 好,请。

Just a little. 请来一点点。

A cup of tea, please. 请来杯茶。

I’d like some fish. 我想来点鱼。

This dish is delicious. 这道菜很好吃。

No, thank you. 不要了,谢谢。

No, I won’t have any more. Thank you. 不要了,我再也吃不下了。

Thank you. I’ve had enough. 谢谢,我吃饱了。

Thank you. I’ve had more than enough. 谢谢,我已吃得够饱了。

I enjoyed it very much, but I won’t have any more. 我很喜欢吃,可是我实在是吃不下了。

No more, thanks. It’s such a rich dinner. I’m quite full. 不要了,谢谢。这餐饭丰盛极了,我吃得可饱了。

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 谢谢你邀请我。

This has been a great treat. Thank you. 谢谢你的盛情款待。

 

第二节

购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跨国购物在现代社会已不是很罕见的事,其中大至跨国公司的贸易,小至一般出国旅游者在普通商店的购物。由于大宗的国际间的贸易一般比较复杂,比如要看样订货、签订合同等,那一般是当老板的事,所以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一般人在普通商店的购物情况。

在英美国家,顾客走进商店,店主招呼顾客最常用的两句话是:

Can I help you? 你要买什么?

What can I do for you? 你要买什么?

其他的用来招呼顾客的客套用语有:

Good morning, sir. 先生,早上好!

Good afternoon, madam. 太太,下午好!

Can I help you? 你要买东西吗?

May I help you? 你要买东西吗?

Can I help you in any way? 你要买东西吗?

What can I do for you? 你要买东西吗?

What can I show you? 你要买东西吗?

Are you being served? 有人招呼你了吗?

Is someone looking after you? 有人招呼你了吗?

Is anyone taking care of you? 有人招呼你了吗?

Yes, please? 你要买东西吗?

注意,在英美商店,店主向顾客打招呼,一般不直接说:What do you want? What do you buy? 因为这样说在他们看来是不礼貌的。

对于店员的礼貌的招呼,若顾客想买什么东西,这时他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向店主说明:

I want some apples. 我想买点苹果。

I’d like (to buy) a toy car for my son. 我想为我儿子买架玩具飞机。

I need a pair of shoes, size 24. 我要一双24 号的鞋子。

I wish to buy a school bag. 我想买个书包。

I’m looking for a skirt for my daughter. 我要为我女儿买条裙子。

Please show me this pair of glasses. 请给我看看这副眼镜。

Let me look at these stockings, please. 请让我看看这些长统袜。

May I have a look at the neck ties? 我可以看看这些领带吗?

Do you sell tea pots? 你们有茶壶买吗?

Do you have sweaters? 有毛衣卖吗?

I wonder if you have any English dictionaries. 不知你们有没有英语词典卖。

当然,若是顾客不想买东西,只是看看,他也可直接回答(I’m) just looking, thanks. (只是看看,谢谢)

有时若店主因事(如生意太忙),未能招呼顾客,顾客也可以主动向店主发问或提出自己的购物想法。如:

Do you have any skirts for little girls? 你有小女孩穿的裙子吗?

I’d like to see the cap. 我想看看这帽子。

由于在一般情况下,顾客与店主彼此互不认识,所在称呼时一般是用 Sir, Miss, Madam 等。如:

Good morning, sir, can I help you? 你好,先生,你要买什么?

Good afternoon, madam, may I help you? 你好,夫人,你要买什么?

购物时,不可避免要涉及价格(price),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的 price 可以与 high, low 连用,但不能与 cheap, expensive 等连用,比如当你要买件外套,又觉得这件外套太贵时,你可以说 The coat is too expensive. The priceis too high. 但不能说 The price is too expensive. 询问价格的方法很多,但是若要简便起见,其实只需要两个词就够了:How much(please)? 其他的说法有:

How much is it? 这要多少钱?

How much does it cost? 这要多少钱?

What’s the price? 这要多少钱?

What’s the price for... ?...的价格是多少?

What does it cost? 这要多少钱?

How much do you sell it? 这个你卖多少钱?

购物后,出于礼貌,顾客有时对店主说上一句Thank you, 店主则通常用 You’re welcome. 之类的话作为回答,或者是店主在收钱时同样也说一句 Thank you. 作为回答。有时还会补上一句 Come again, please. 之类的。而有时情况也可能是:店主把顾客所卖的东西包好 (wrap up),在收钱时微笑着说一声 Thank you, 你若对其服务态度比较满意,也可以用 Thankyou. 作答。当然,若只是报之以微笑或不吱声,也没关系。

在英美国家,人们要买东西一般是去商店或购物中心(商店一词在英、美英语中往往用词不同:英国英语多用 shop, 美国英语多用 store)。根据商店的营业规模和售货特点,大致有以下几大类:

百货公司 (department stores):顾名思义,百货公司就是指品种齐全的大型购物商店,据说一家大型的百货公司可能有100多个小部门,其所售商品的种类有10余万之多,通常大至家具、电器,小至化妆品、文化用品、儿童玩具等,应有尽有。另外,有的百货商店还设有餐厅部和点心店,顾客不仅可以在此购物,若有必要也可以在此用餐,非常方便。从另一方面看,百货商店外观雄伟,内部装饰豪华,商品陈放讲究,售货员礼貌待人,所以人们一般都喜欢到百货商店去购物。注意: 百货商店的商品一般都是明码标价,不能讨价还价(bargin)

专卖商店(Speciality shops):顾名思义,专卖商店是指经营某一方面商品的商店,如服装店、珠宝店、瓷器店、古董店、鞋店等。这类商店虽然商品类不多,但由于它是专卖店,所以它所售的同一类商品的品种却比较其全,因此它在竞争激烈的各类商店中,也算是有自己的特色。

商场或购物中心(markets or malls):大型商场或购物中心通常是由数十家甚至数百家专卖商店或百货公司的分店聚集一起而组成的,一般设在市郊。这类购物场所不仅商品种类繁多,顾客选择余地大,而且其内一般设有餐馆和娱乐厅,外面设有停车场等,十分方便。

超级市场(supermarkets):超级市场一般由几个公司联合组成,在同一市场内独立经营,互相竞争。经营的商品主要是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在英美国家,人们大都喜欢到超级市场(supermarket)去买东西,因为超级市场规模大,品种全,人们几乎可以在那儿买到日常生活所需的任何东西。另一方面,由于超级市场从各大厂商直接订货,所以其价格也往往比一般商店要便宜。

在超级市场购物非常方便,在其入口处,一般都有专为顾客准备的小车(wheeled basket),进入超级市场后,顾客手推小车来回于各货架之间的通道(aisle),选购自己所需的东西。如遇有人挡道,则说声 Excuse me, 对方即会让道。选好货物后,顾客来到结帐台(check-out counter),收款员(cashier)按照各商品上所标之价(the price marked on it),通过现金出纳机(cash register)或电子计算机(computer)结帐,然后顾客将得到一张所购之物详细帐单。付款后,收款员微笑着对顾客说一声 Thank you, 此时顾客或是同样用 Thank you. 作答,或是以微笑作答,然后提着打好包的货品离开超级市场。

杂货店(grocery shops):杂货店是一种规模小、 经营范围窄的零售小商店。通常出现在居民区或乡间。与百货公司或超级市场相比,杂货店虽然品种不那么全,且价格也可能要稍贵一点,但它却以其方便性也赢得了一部分顾客。

折扣商店(discount shops or rebate stores) :顾名思义,折扣商店就是指顾客购物时可以打折的商店。这类商店主要以低收入的顾客为对象,它的外观设计和店内装饰都不像大百货商店那样豪华,服务员也不是很多,商品的陈列也不是很讲究,但它所经营的商品却比较全,价格也比较便利(通常比一般商店要低25%左右)。所以一些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人往往在这里可以找到自己如意的东西。

廉价商店(dime stores):廉价商店的英语是 dime shops, 其中 dime指的是美国或加拿大的一种一角的硬币,所以 dimestores 其实就是指一角钱商店 这类商店还有人称之为five-and-ten cent stores, 即指五分钱或一角钱的商店。这说的是原来一些小商店,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廉价出售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通常是每件商品5分钱或1毛钱。这类商店现在虽然还存在,其价格仍然很低,但一般不会是5分或1毛钱了。

连锁商店(chain store):与我国不同的是,在英美国家都有一种所谓的 chain store(连锁商店),这是一种全国性的大百货公司,在各地都设有分店,经营商品广泛、品种齐全,价格也比较便宜。比如美国几家有名的连锁商店有 Sears, J. C. Penny, May Co. Broadway 等。

最后再介绍一下美国的一种独特的售物方式----庭院售物(Yard Sale)。按照美国人的习俗,每隔几年他们就要对自己家中的东西来一次大整顿,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处理一些多余不用的物品,这些被处理的物品并非因为破旧不能用,而只是因为对自己不适用。这些东西要是丢掉又可惜,要是白白送人也不太舍得,所以他们就想出个办法来----卖给别人。由于这种售物是小规模的、临时性的,所以不可能去新闻媒介打广告,也不能去租个门面,于是他们就在自己的庭院(Yard)内设摊售卖,因此人们通常称之为 Yard Sale。有时也可能会摆在自己的车库或门廊上售卖,所以也可称为 garage sale( 车库售物) porch sale(门廊下售物)。为了招来买主,他们通常是自己用纸写个简易广告,复印后贴在附近的交通要道

 

第三节 公共交通

在现代社会,交通工具已相当发达,人们为了提高工作或生活效率,出门办事时,不管路程远近,一般都很少走路,而是驱车前往。若是自己有车当然很方便,但即使自己没有车,也可以借助公共交通,十分方便。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私人拥有汽车的人很多,但尽管如此也有不少市民上下班或外出购物时,要搭乘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

先说说公共汽车。在英美国家,公共汽车是一种最为普通且廉价的大众交通。公共汽车一般按区域划分了路线(routes),且在行驶路线上都设有停靠站,英语中称之为 bus stop,  各地公共汽车的停靠站的形状和颜色并不一样,内容也往往不一样。有的停靠站提供的信息比较简单,其上连是哪一路公共汽车的站牌都不标明,通常好几路的汽车会同停一站。而有的停靠站提供的信息则比较多,不仅标明是哪一路汽车的停靠站,而且还会提供整条路线的详细情况,有的甚至还附有各停靠站在该市的位置图,对外地乘客十分方便。除此以外,公共汽车的路线一般会在车子前面的上部位置用较醒目的字标明出来,如:5 Washington Blvd, 它表示的就是:3路公共汽车,行驶在华盛顿街上。

在英美国家(尤其是在英国),在上公共汽车时,不管人多人少,人们都比较自觉地排队(queue up)上车,而不会争先恐后地挤到前面插队,因为他们已习惯于遵循“ Fisrt come, first served”(先来先上)的行为准则。

乘上公共汽车之后,若是对行车路线不熟悉,可以向司机询问。另外,若是想请司机提醒你在什么地方下车,也可以向司机提出,所有这些在一般情况下,司机会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另外,在公共汽车上,一般都安装有特制的电铃,乘客要想下车,只要拉(pull)一下座位上方的一根线或按一下(press)座位旁的按钮,那么司机旁的一个小铃就会响起来,这样司机就知道有人要下车了。

由于各地交通习惯和交通流量等方面的差异,有的公共汽车配有售票员(conductor),乘客可以直接向售票员购票; 也有的公共汽车没有售票员,而是设有收费机(fare machine),乘坐这种车乘客需将事先准备好的 token (一种乘坐公共汽车的专用辅币)投入收费机;还有的公共汽车(尤其是郊区)既没有专人售票,也没设收钱机,而是由司机兼收。

顺便说一句,按照我国的交通规则,一般是行人()靠右”(keep to the right),在美国情形与我国一样,但是在英国,情形却恰恰相反。他们的交通规则是行人()靠左”(keep to the left),这点需引起中国学生的注意。

再谈谈出租车。乘坐公共汽车经济实惠,也比较方便,但有时由于各种原因(比如:不熟悉公共汽车的乘车路线或为了赶时间等),人们也可能会选择相对公共汽车来说价格稍贵的出租车。在英美国家找出租车的方式很多,可以在一些大旅馆、火车站、机场等附近的出租车站找车,也可以打电话找车( 其电话号码可在当地的电话簿中找到),但最简单的办法是直接在大街上拦车。下面是一段乘客在路上拦出租车的对话实例,注意其常用客套用法:

A: Hello, taxi! 喂,出租车!

B: Where to, sir? 去什么地方,先生?

A: The Central Post Office, please. 请到中央邮局。

B: OK. Please hop in....Do you want to go by freewayor by way of downtown Honolulu? 好的,请上车....你是想去高速公路还是经由檀香山商业区?

A: The faster the better. 越快越好。

B: Then we’ll take the freeway. 那么我们就走高速公路。

(ten minutes later)(十分钟后)

B: Here we are. 我们到了。

关于出租车的收费,一般是按路程收费,所以出租车也叫计程车。但有些地方也有些特殊的做法,比如美国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就是按区制收费的,即它将全市划分为若干个区,车费的多少则按该车进入多少个区而定。另外,在英语国家一辆出租车可以载几个乘客以及几位乘客中每人应付多少钱,各地也有所不同。

最后谈谈地铁。地铁,顾名思义就是指地下铁路,当然也未必全在地下,有的地铁可能有几段在地下,而有几段则可能在地上。地铁,在美国英语中称为 subway,  而在英国英语中则称为 the tube the underground, 目前世界上已有30 多个国家的60多个城市建成了地下铁道。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兴建地铁的国家,其中的伦敦地铁便是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英国除伦敦外,格拉斯哥 (Glasgow)、利物浦(Liverpool) 等大城市也有地铁。在美国,地铁也相当发达,它虽然不是世界上第早建成地铁的国家,但它现在却是拥有地铁总长最长的国家,它现在拥有地铁总长为四百余公里,而且世界上最大的地铁系统也在美国(纽约)。在美国像首都华盛顿(Washington D. C. ),纽约 (New York),以及旧金山 ( San Francisco)等大城市都有地铁,其中以纽约的地铁最为有名。

地铁由于其廉价、方便、快速、安全、容量大等特点,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些大城市的公共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极大地缓解了这些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据说在美国纽约,每天地铁的客运量达500多万人次,客运高峰时全市交通的70%是靠地铁来解决的。

 

第四节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看病就医与国内的情形有很多不同,需引起注意。

首先要注意的是,在英美国家看病就医所需的医药费比较高。比如在美国一般视医药费为天文数字,一般性感冒一次就有可能要花几百美元,而像切除阑尾这样的一次小手术也可能要数千美元。所以人们为了避免在生病时支付昂贵的医药费,一般都参加医疗保险(medical insurance)或叫健康保险(health insurance)。但是各地具体的保险政策( insurancepolicy) 并不完全一样,且保险的种类也各有所异。所以人们在买健康保险时,不仅要注意每种保险所标明的给予保险人的赔偿费用以及这种保险所规定的条件和限制等,然后再根据情况选择一种适合自己需要的保险方式。一般说来,基本的健康保险所包括的项目有门诊、住院、手术以及药品等费用的赔偿。另外保险公司对所赔偿的保险限额一般也有最高规定,保险人通常也会予以充分注意。

另外还有一种保险,即所谓的巨额医药费保险”(majorinsurance),这种保险主要用来协助减轻久病或重伤所造成的重大医药开支。这种保险通常包括一个扣除” (deduction)部分,即指投保人自己要付一定的规定数额,超过部分再由保险公司承担。这个可扣除部分也根据保险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为五百到一千美元。

在英美国家,可供求医看病的地方很多,既有私人开业医生(private doctors)和私人诊所(private clinics),也有公共诊所(public clinics)、医院(hospital)以及医院急救中心(hospital emergency wards)等,另外学校通常也有自己的诊所和医院(university clinics)。在国外看病就医与国内有些不同。在国内,人们生病可直接去医院就诊;但在国外就不同,按照他们的习惯,除急诊之外,病人看病一般要事先预约,并要在约定好的时间去看病。下面是一段看病的对话实例:

A: My name is John Smith. I’d like to make anappointment with Dr Black sometime this week. 我叫约翰. 史密斯,我想在这个星期的某个时候请布莱克医生看病。

B: Have you seen the doctor before? 你以前找布莱克医生看过病吗?

A: No. This is the first time. 没有,这还是第一次。

B: Who referred you to Dr Black? 谁介绍你来找布莱克医生的呢?

A: UCLA Hospital. UCLA 医院。

B: What seems to be the problem? 你哪儿不舒服?

A: I’ve been coughing for the last few days, and I’ve got a sore throat. 最近几天我一直咳嗽,并且还喉痛。

B: How about tomorrow afternoon at three? 明天下午3点怎样?

A: That’ll be fine. Thank you very much. Bye. 很好,多谢你了,再见。

B: See you tomorrow afternoon. 明天下午见。

(第二天下午,John Smith来到预约的医院,首先是要挂号(registration),即在签名簿上签名或向护士报到)

A: Miss, 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Dr Black at three. 小姐,我与布莱克医生3点钟有预约。

B: May I have your name please? 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A: John Smith. 约翰. 史密斯。

B: Please have a seat and fill out this form. When youcomplete it, please return it to me. 请坐,填好这张张表,然后交给我。

(约翰. 史密斯填好表后,交给护士)

B: Do you have insurance? 你参加保险了吗?

A: Yes, here is my insurance card. 参加了,这是我的保险卡。

B: OK. Please wait over there. It won’t take too long.

好的,请在那边等一下,不会很久的。

A: OK. 好。

在英语中,表示职业名称的名词用作称呼语的情况是很有限的。像教师(teacher),工人(worker),邮递员(postman),工程师(engineer)等通常都不能用作称呼语,但在医院里,医生(doctor)和护士(nurse) 这两个表示职业的名词却可用作称呼语:

My back is aching, doctor. 医生,我背痛。

Can I have a word with you, doctor? 医生,我可以同你说句话吗?

Nurse, could I have a glass of water? 护士,我可以喝杯水吗?

Thank you, nurse. 谢谢,护士。

顺便说一句,英语里经常用来表示生病的形容词有:ill sick。这两个词无论在意义还是在用法上都要注意: 从用法上看,用作定语一般用sick, 而用作表语时两者都可以(英国倾向于用 ill, 而在美国则倾向于用 sick);从意义上看,sick在英国英语中用作表语时,多用来表示呕吐。因此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有时会产生歧义:

I was sick yesterday.

(a)我昨天病了。(=I was ill yesterday)

(a)我昨天吐了。(=I vomited yesterday)

 

第五节 电 话

在现代社会,电话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因为电话传递信息快捷、可靠性大,而且使用方便、经济省时。

在英美国家电话更是极为普通,几乎每家每户都装有电话,有的家庭甚至还装有几部电话。人们用电话这种快捷廉价的通讯方式安排约会、访友、做生意以及获得各种信息等。有人统计,在有电话之邦”(telephone land)的美国,平均每七个人就有一部电话,平均每人每天大约要花一个小时来打电话。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电话的种类很多,以下几种电话可能对一般中国学生来说不是很熟悉,需引起注意:

1. 叫号电话(station-to-station call): 打这种电话时,打电话的人只要拨通对方的电话且对方有人接电话,便开始计费。但这种电话的收费比较便宜。

2. 叫人电话(person-to-person call): 打这种电话时,打电话的人先拨 0,然后接线员(operator)问你是否帮忙,你再告诉他你要找的人。这种电话的收费计时是从真正与要找的人通话时算起,若是没找到要找的人,即使电话通了也不必付钱。但是这种电话比起上面的提到的叫号电话的收费要贵得多。

3. 接话人付费电话(collect call): 有时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比如打电话的人手边没有钱,或在朋友家打电话回家(长途)又不便要人家破费等,此时可以拨打接话人付费的电话。打这类电话时,先拨 0 找接线员(operator),告诉他你要打接话人付费的电话,这时接线员会询问你的名字,以及你当时正在使用电话的号码等,然后他再接通你要拨打的电话,问对方是不是接受你打的接话人付费电话,只要对方同意,即可接通。下面是一个实例(O--Operator, J--John, P--Peter):

O: Operator. 我是接线员。

J: I’d like to make a collect call to the followingnumber: 2131617. 我想打个接话人付费的电话,电话号码是 2131617

O: Your name please? 请问你的名字?

J: John Green. 约翰. 格林。

O: What number are you calling from? 你现在使用电话的号码是多少?

J: 4157564. 电话号码是 4157564

O: Thank you. 谢谢。

(接线员拨对方(Peter)电话,对方电话铃响,并回话)

P: Hello. 喂。

O: Will you accept a collect call from Mr John Green?你同意约翰. 格林先生给你拨打接话人付费的电话吗?

P: John Green? Oh, yes, of course. 约翰. 格林?当然同意。

O: (to John) Go ahead, sir. (对约翰)行了,说吧。

...

在英美国家的电话非常普及,这不仅表现在几乎家家户户装有电话,而且表现在公用电话也随处可见。打公用电话时通常应事先准备好一些硬币,有5美分的(nickle),有 10美分的(dime),或 25美分的(quarter)等。公用电话的使用方法大致为:先拿起话筒,然后将硬币投入电话收费孔中,待听到接通的响声后,便可拨号。若是电话不通,那么挂上话筒后,所投入的硬币从电话机下面的一个小孔退出。

大家知道,打电话首先应弄清对方的电话号码。在美国,通常有两种电话簿。一种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电话簿,这种电话簿按照英语字母的顺序罗列当地电话用户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姓名的排列是姓在名前,按字母顺序排列。这种电话簿通常用白纸印刷,所以有时也称为白页电话簿”(whitepages);另一种电话簿是分类(classified)电话簿,其上罗列的是当地各种行业、酒店、餐馆、商店、戏院、服务公司等,由于这种电话簿通常用黄纸印刷,所以通常也称为黄页电话簿”(yellow pages)。另外这两种电话簿通常还会附有其他一些有关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英美国家的电话号码与我国的电话号码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在英国电话号码通常由一个四位数的地区代码和()总机名称再加上三至七位的电话号码组成:Oxford (0865)56767。地区代码(也叫标准代码)在跨地区打电话时使用。在一些大城市,如伦敦,电话号码由两位数地区代码和一个七位数号码组成:01-2468022。读电话号码时,通常是按一系的单个数字读出。如:

(0865)56262: o eight six five, five six two six two

01-2468022: o one, two four six eight o double two

在美国(以及加拿大)电话号码通常由一个三位数地区代码和一个七位数号码组成。地区代码只在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拔打电话(即长途电话)时才使用,在说或写电话号码时经常被省略掉。如果写上的话,它放在电话号码前的括号中。电话号码的前三位数与后四位数之间通常用一连字符分开。比如:(202)234-5678。在读电话号码时,地区代码和前三位数通常按单个数字读出,而后四位数可以按单个数字读出,也可以按两个两位数读出。如:(202)234-5678 就有两种读法:

1. two o two,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2. two o two, two three four, fifty-six seventy-eight

最后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由于各国文化和习俗方面的差异,打电话时各国也往往有各自的特殊做法和语言表达。在英语国家人们在接电话时往往(但不绝对)自报家门,以便让对方知道你是谁。如:

Hello, this is 213688. 喂,我这儿的电话号码是213688

Hello, this is Pat Wilson’s phone. 喂,这是帕特. 威尔逊家。

Hello, Jim speaking. 喂,我是吉姆。

Grand Hotel, good morning. 你好,这里是圆山宾馆。

打电话时,

Ford Motor Co. May I help you? 这里是福特汽车公司,我可以为你效劳吗?

在接电话时,你若发现对方拨错了号码或他要找的人不是你而是别人,你一般应再重复一次自己的电话号码或姓名,然后告诉对方:Sorry, (you’ve dialed the) wrong number (对不起,你拨错号码了),然后挂上电话。同样,若是自己拨错了号码,也应说声:Sorry, (I’ve dialed the) wrong number. (对不起,我拨错号码了)。

由于打电话时双方彼此看不见,所以当一方在讲话时,听话一方往往用 Yes, Mm, Uhhuh, Right, I see 之类的词语来应酬,表示自己正在听对方说话,这样以免得对方担心你没有听他的电话。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电话用语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宜随便改变。比如在电话中问 May I speak to Mr Smith? 若接电话的正是Mr Smith, 那么他会说 This is Smith speaking, 或只说 Smith speaking, 甚至也可只说 Speaking, 其意都是指我就是我正是,言外之意是说你有什么事请讲。又如在电话中我们要问你是哪位?”,一般不直说 Who areyou?而说 Who’s that (speaking)? 等等,所有这些特殊的表达都要引起注意。其他的常用表达有:

1. 找人接电话的常用表达(以 Mr Smith 为例):

May I speak to Mr Smith, please? 请史密斯先生接电话好吗?

Can [Could] I speak to Mr Smith, please? 请史密斯先生接电话好吗?

Is Mr Smith in? 史密斯先生在家吗?

Is Mr Smith there? 史密斯先生在那儿吗?

2. 询问对方姓名的常用表达(以 Mr Green 为例):

Is that Mr Green (speaking)? 你是格林先生吗?

Is that you, Mr Green? 你是格林先生吗?

Is Mr Green there? 你是格林先生吗?

Who’s that (speaking)please? 请问你是哪位?

Who’s speaking, please? 请问你是哪位?

Who’s (it) calling, please? 请问你是哪位?

May I ask who is calling? 请问你是哪位?

What’s your name, please? 请问贵姓?

3. 告诉对方自己姓名的常用表达(以 Mr White 为例):

This is Mr White (speaking). 我是怀特。

Mr White speaking. 我是怀特。

(This is) Mr White here. 我是怀特。

注:在介绍自己时,为了使语气委婉,可在自己的姓氏前用 Mr, Mrs, Miss 等称谓词。

4. 叫对方等一下(即不挂断电话)的常用表达:

Just a minute, please. 请等一下。

One moment, please. 请等一下。

Don’t hang up, please. 请不挂断。

Hang on, please. 请等一下。

Hang on a moment, please. 请等一下。

Hold on a second, please. 请等一下。

Hold the line, please. 请等一下。

5. 带回信的常用表达:

May I take a message for you? 我可以给你带个口信吗?

Could you take a message for me, please? 请给我带个口信好吗?

Would you like to leave a message? 你要留个口信吗?

May I leave a message? 我可以留个口信吗?

6. 告诉别人有电话找他的常用表达:

A long-distance for you. 你有长途电话。

A phone call for you. 你有电话。

There’s a phone call for you. 你有电话。

You are wanted on the phone. 你有电话。

Someone wants you on the phone. 你有电话。

值得注意的是,英美国家的电话号码与我国的电话号码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在英国电话号码通常由一个四位数的地区代码和()总机名称再加上三至七位的电话号码组成:Oxford (0865)56767。地区代码(也叫标准代码)在跨地区打电话时使用。在一些大城市,如伦敦,电话号码由两位数地区代码和一个七位数号码组成:01-2468022。读电话号码时,通常是按一系的单个数字读出。如:

(0865)56262: o eight six five, five six two six two

01-2468022: o one, two four six eight o double two

在美国(以及加拿大)电话号码通常由一个三位数地区代码和一个七位数号码组成。地区代码只在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拔打电话(即长途电话)时才使用,在说或写电话号码时经常被省略掉。如果写上的话,它放在电话号码前的括号中。电话号码的前三位数与后四位数之间通常用一连字符分开。比如:(202)234-5678。在读电话号码时,地区代码和前三位数通常按单个数字读出,而后四位数可以按单个数字读出,也可以按两个两位数读出。如:(202)234-5678 就有两种读法:

1. two o two,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2. two o two, two three four, fifty-six seventy-eight

 

第六节

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要想去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地方,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嘴巴甜一点,向人问路(asking the way)

在向人问路之前,一般应先说句 Excuse me, 这样一方面可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显得比较有礼貌。注意这样用的 Excuse me. 不一定要直译为对不起,在这种情况下可译为劳驾请问等。在具体问路时,要注意使用一些较为客气的句式或表达,如:Could you...? / Would you mind... ? / I wonder if... / Would you please... ? 等。请看有关实例:

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where the railway station is? 对不起,请问火车站在哪儿?

Excuse me, but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train station? 劳驾,请问去火车站怎么走?

Excuse me, could you tell me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nearest hospital? 请问去最近的医院怎么走?

Excuse me, would you please show me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 请告诉我去邮局怎么走好吗?

Excuse me, would you mind telling me the way to the police station? 对不起,请告诉我去警察局怎么走好吗?

Excuse me, could you give me some directions? 请你给我指指路好吗?

Excuse me, can you direct me to the post office? 请问到邮局怎么走?

Excuse me, I wonder if you could do me a favour. I’m looking for the police station? 对不起,不知能否帮我,我在找警察局。

若对方为你引路时你有些话没听清,你可用 I beg your pardon? (对不起,我没听清) Would you please say it again? I’m afraid I didn’t quite catch you. (请再说一遍好吗?我恐怕没有完全听清)等这类的话作出说明,请对方再说一遍。问完路之后,应向指路人表示感谢。

在指路时,我们经常会用到向左()这样的说法,其英语表达是: turn left (right) turn to the left(right),注意:前一种说法中没有介词 to 也没有冠词 the, 说明该说法中的 left / right 是副词;而后一种说法既用了介词 to 又用了冠词 the, 则说明 left / right 是名词。注意不要将这两种表达混用。另外,英语中表示在左(),可用介词 on / at。如:Turn left and walk on, and soon you’ll see a tall building on [at] the left. (向左拐,然后继续走,不久你就会看到左边有一座高楼)。顺便说一句,按照我国的交通规则是行人()靠右,而在英国你会看到这样的交通标牌 Keep to the left(靠左边走)

在指路时,我们经常用到 block 这个词。该词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中的含义不尽相同。在英国,它指的是一排大建筑连在一起的一片建筑物(如商店、办公室、公寓等)”;而在美国,它指的是由四条马路围成的方形楼房区(: 街区)”或指两条平行街道之间的距离(: 街段)”。因此在没有特定上下文的情况下 It’s two blocks from here. 这一句话作以下两种理解均可:

1)过两个街区就到了。

2)过两条马路就到了。

block 这个词外,指路时常用到的另一个词 avenue, 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中含义也不同:在英国它指小路” (指通往乡村住宅的、通常两旁栽有树的小路);而在美国它却指:大路(指城市中的宽敞的大路或马路)。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的一些大城市(比如纽约) avenue (大路)street (大街) 纵横交错,别具一格。南北走向的称为 avenue, 而东西走向的就就称为 street

有时在问路时,可能恰巧碰上一个跟你一样不熟悉路的方向的人。这时他可能会这样回答:

I’m sorry, but I’m a stranger here myself. 很抱歉,我自己对这里也不熟。

I’m sorry, I don’t know. I’m new around here. 对不起,我不知道,我对这里很生疏。

I’m sorry, I’m not sure. You’d better ask someone else. 对不起,我没有把握。你最好问问别人。

即使是这样,你也应对他说声 Thank you, 不过此时多半要在其后加上 all the same, just the same 之类的词。其意是说不管怎么说,还是要感谢你

有时人们在给对方指路之后,还往往会加上一些句子,以表示他的引路信息介绍完毕。如:You can’t miss it (你不会找不到的)You are sure to get there(你一定会到达那儿的)You can’t go wrong (你不会走错的)

指路一些常用表达:

Go down this street, and turn to the left at the first crossing. 沿着这条街走,在第一个十字路口向左拐。

Go straight on, then turn right at the second crossing. 一直走,在第二个十字路口向右拐。

Go down the road and you’ll come to a bus stop. 沿着这条路走,你会走到一个公共汽车站。

Go straight ahead about 300 meters. 往前一直走 300米

Go straight ahead until you come to a tall house, then turn left. 一直往前走,一直走到一座高房子,然后向左拐。

Go this way about 5 minutes. When you come to a lane, turn right. 沿着这条路大约走5分钟。当你走到一条小巷时,然后向右拐。

Keep going until you see a big white building on your left. 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左边有座白色建筑。

Keep straight on for two blocks. 一直往前走,走过两条马路。

Walk until you get to the second crossing and then turn right. 一直走到第二个十字路口,然后向右拐。

Walk one block east. 朝东走过一个街区。

Take the first turning on [to] the left. 在第一个拐弯处向左拐。

Just follow this street two blocks. 沿着这条街走过两个街区就到。

Cross the street and turn left. 过了这条街,然后向左拐。

It’s over there. 就在那边。

It’s just around the corner. 就在拐角处。

It’s just across the street. 就在街那边。

It’s opposite the post office. 在邮局对面。

It’s next to the hospital. 就在医院隔壁。

It’s near the train station. 就在火车站附近。

It’s on the third floor. 在三楼。

It’s not far from here. 离这儿不远。

It’s about 200 metres from here. 离这儿大约300

It’s about five minutes’ walk. 走路五分钟就到。

It’s about half an hour’s ride. 乘车大约半小时。

It’s only two blocks. 只过两条马路就到。

It’s at the end of the street. 在这条街的尽头。

Take the No 5 bus here, and get off at the next stop. 在这里乘五路车,在下一站下车。

 

第七节

普天之下,人人都受天气的影响,与天气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谋而合地谈起天气、议论起天气,把谈论天气作为一个经常的话题。但是由于各国文化和习俗的不同,人们对于谈论天气这个话题也往往显示出较大的差异。

在英美国家,人们对于谈论天气有着特别的兴趣,在他们看来,初次见面或在彼此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谈论天气是最稳妥的办法,所以他们常说以谈论天气作为谈话开场白既管用,又不得罪人 (mentioning weather can be a useful and in offensive way of starting a conversation)。但是英美人谈论天气,除个别情况是实实在在地了解天气情况外,其他绝大部分情况都不是为了天气而谈天气,而是为了引入新的话题。比如旅行的人们坐在车上,彼此互不认识,假若大家都默默地坐着,那未免太尴尬,让人难受。为了打破这种冷局 (breaking the ice),人们就得无话找话说,说什么呢? 在英美人看来,最方便也是最安全的办法,就是谈论天气。因为天气这一话题人人都可以发表见解,且不涉及他人私事(英美人视打听私事为大忌),也不至于失礼或引起误解。

另外,据说英国人尤其喜欢谈论天气,还与他们国家的多变天气(changable weather)有关,英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天气异常多变的国家之一,那里往往是上午还是阳光普照,下午就会大雨淋漓,一小时前还是晴空万里,一小时后就会雾都茫茫。因此,谈论或预测天气很自然就成了英国人最经常的话题。

谈论天气一般以询问天气开头,且这种询问通常夹带有说话者的主观评断。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询问和评断往往带有明知故问的性质,如:

Lovely day [weather]isn’t it? 天气真好,是吗?

Nice and warm today, isn’t it? 今天挺暖和的,是吗?

Very hot today, isn’t it? 今天很热,是吗?

Rather cold today, isn’t it? 今天很冷,是吗?

Terrible weather, isn’t it? 天气真糟,是吗?

Pretty warm, isn’t it? 挺暖和的,是吗?

Isn’t it lovely weather? 天气真好。

Isn’t it a lovely day? 天气真好。

It’s raining heavily. 雨下得真大。

It’s much colder than (it was) yesterday. 今天比昨天冷多了。

It’s rather windy today. 今天风很大。

It’s quite cool here in August. 这里八月份很凉快。

What a lovely day! 天气真好。

What fine weather we’re having! 天气真好。

It looks like rain [raining]. 看来要下雨了。

It looks as if it’s going to rain. 象要下雨了。

It’s clearing up. 天放晴了。

It’s going to be fine tomorrow. 明天将是个晴天。

It seems to be clearing up. 天似乎要转晴了。

It’s getting warmer (and warmer). 天气越来越暖和了。

I think there’ll be a storm soon. 我看很快就会有场暴风雨。

I don’t think the rain would last long. 我看这雨不会下很久的。

I think the rain is going to last all day. 我看这雨会下个整天了。

We’re going to have a snowfalll today. 今天会下雪了。

I’m so glad it has turned out fine. 我真高兴结果是个睛天。

I’m so sorry it has turned out wet. 真遗憾结果是个下雨天。

I hope it will keep fine. 我希望天会一直晴下去。

I hope the weather stays this way. 我希望天气总是这么好。

在评论天气时,人们有时用 nice (good) andadj. 这一结构来加强语气,注意不要将这类结构直译为又好又... ”,其实这里的 nice and 意为很,挺”(=very)。如:nice andwarm(挺暖和)nice and cold(很冷)等。

在谈论天气时,有时人们也会对天气的具体情况作些较深入的了解和探讨,此时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是真正想了解天气情况,但更多的情况仍然是想以此作为谈话的突破口:

How’s the weather today? 今天天气怎样?

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yesterday? 昨天天气怎样?

How’s the weather in Beijing in summer? 夏天北京天气怎样?

Is the weather always like this? 天气老是这样吗?

Is it always as hot (cold) as this? 天气总是这样热()?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eather here? 你认为这儿天气怎样?

How do you like our weather? 你认为我们这儿天气怎样?

What’s the temperature today, do you know? 今天的气温是多少,你知道吗?

What does the weather forecast(man) say? 天气预报是怎么说的?

What’s the weather forecast for tomorrow? 明天的天气预报怎么说?

谈论天气不仅仅是陌生人之间为了答腔或引入话题的惯用手段,就是熟悉人甚至朋友之间也常用之。比如你若要邀请你的朋友外出野餐,你可以这样启发性地进行:

A: Isn’t it a lovely day? 天气真好呀!

B: Yes, isn’t it? 是呀。

A: It would be a pity if we stayed home in suchfine weather. 这样好的天气,要是我们呆在家里,那真是太可惜了。

B: Where do you think we should go? 那你认为我们应该到什么地方去呢?

...

简洁是英语口语的一大特点,因此在谈论天气时,为了简洁起见,人们常使用一些省略句。如: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  Lovely day, isn’t it?

It’s rather cold today, isn’t it?

→  Rather cold, isn’t it?

在谈论天气时,我们不可避免地遇到下雨下雪刮风这样的说法,此时有两点要注意:

第一、在此类情况下不能直接用 weather 作主语,而要用 it。如不说: The weather is raining. The weather is going to snow. 而要说 It’s raining. It’s going to snow. 但是我们若不是表示下雨或下雪这样的意思,而是要表示天气的冷暖情况,则可用 weather 作主语(当然也可以用 it作主语)。如我们既可以说 The weather here is cold. 也可以说 It’s cold here.

第二、要表示下大雨 / 这类意思时,英语一般用heavily hard。如:It’s raining hard [heavily]. (雨下得正大)。另外汉语的正下着倾盆大雨这样的意思,英语的表达方法很多。如:

It’s pouring.

It’s pouring with rain.

The rain is pouring down.

The rain is pelting down.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最后一例中的 cats and dogs 是习语,其意为:下倾盆大雨。

另外在谈论天气时,有两组句式意思一样,但表达形式略有不同,很容易弄错,需引起特别注意:

第一组易错句式为: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这两句话的含义基本相同(意为: 今天天气怎样?),但是要注意它们的搭配不同: 即用 how 时不用like, 而用 what 时要用 like

第二组易错句式为:It looks like rain (snow). / It looks like raining (snowing). 这两句话的含义也基本相同(意为: 看来好像要下雨 / ),注意在 look like 之后用名词形式 rain / snow 或动名词形式 raining / snowing 都可以。但不少人认为: 这里只能用名词形式而不能用动名词形式。这显然是一种误解。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P. B. Shelly)在其名篇《西风颂》(Ode to the Wind) 的末尾有这样一句名句: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远吗?),一些文化素养较好的人在谈论天气时,有时会引用此句。请看实例:

A: It’s freezing cold today. My hands are numb. 今天冷极了,我的手都冻僵了.

B: It always gets cold after a snowfall. 下雪后总是很冷的。

A: I missed the weather forecast this morning. What did it say? 今天早上我没听到天气预报,说了些什么?

B: Cloudy, with a strong wind from the northwest.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during the day will be 5below zero. 今天多云,强西北风,白天最高气温是零下5度。

A: What about tonight? 晚上呢?

B: It’ll drop to ten below. 会降到零下10度。

A: It looks as if we’re in for a cold spell. I hate cold weather。看来好像会有一段寒潮,我讨厌寒冷天气。

B: Don’t get depressed. Don’t forget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别沮丧,你别忘了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A: Yes, but winter stays too long and spring take sits time coming. 是呀,可是冬天对我来说太长了,而春天却珊珊来迟。

 

第八节

在英美等国家的服务性行业中,一般都有付小费的习惯。这种习俗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据说当时的一些酒店和理发店通常在其桌上放着一个小盒子,上面写着 To insure prompt service (保证立刻服务)。顾客若放进少许零钱,便可得到迅速而周到的服务。后来人们将 to insure prompt service 的第一个字母抽出来放在一起,便拼凑了一个新词,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 tips——小费

tip 这个词既可以用作名词(可数),也可以用作动词,先请看几个实例:

I gave the doorman a tip. 我给了门房小费。

Shall I leave a tip for the waiter? 我要不要给服务员小费?

Taxi drivers expect a tip. 出租车司机都希望得到小费。

Did you remember to tip the driver? 你记住给司机小费了吗?

I tipped the hairdresser $1 for doing such a good job. 美发师的服务特好,我给了他一美元的小费。

付小费是英美等西方国家服务性行业中很普遍的现象,也是正常现象。服务人员所得的小费不仅是他们的正当合法的收入,而且也是他们的重要收入来源,比如出租汽车司机就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收入来源于小费。据说美国服务行业中每年的小费收入总额高达50亿美元之巨,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小费在英美国家服务行业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由于服务行业的门类繁杂,具体从事各个服务行业的人员也五花八门。所以具体哪些人在哪些情况下需要付小费,而哪些人在哪些情况不需要付给小费,这往往有不少讲究的地方,并且由于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各个服务行业的服务性质不同,具体付给小费的数额也有较大的差异。不过大致我们可以作以下归纳:

下列服务行业和服务人员在一般情况下应付给小费:酒店的酒保,餐馆招待员,旅馆的清洁工和行李搬运工,理发师、美容师以及按摩师,出租汽车司机,车站码头机场等场所的行李搬运工,以及所有提供个人服务的其他服务人员都应付给小费;

而下列人员在通常情况下不付给小费:政府官员,海关人员,使馆人员,警察,邮差,消防人员,航空公司的机上人员,公共汽车的司机,旅馆服务台工作人员,餐馆柜台人员,饭店的领班,商店售货员,影剧院的引座员,快餐店的服务员,加油站的工人,洗衣店服务员等。

有时也有可付可不付小费的情况,如:旅馆的服务员,旅行社的导游,家中女佣人等。

至于付给服务人员小费的数额,上面已讲到由于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各个服务行业的服务性质不同,具体付给小费的数额很难规定一个统一标准,况且有时小费多少还会因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的好坏而有所变化。不过纵观各服务行业的小费标准大致为服务费总额的15%--20%左右。在美国的一些大城市,顾客付15%的小费表示对服务满意,付20%的小费表示服务质量特别好。在大城市以外的其他地方,顾客付15% 的小费是很普遍的。

按照英美人的观点,付给服务员小费是对他们劳动的承认和尊重。服务员服务态度好,照顾顾客热情周到,那么顾客就理应要付给小费。有时若服务员发现顾客似乎没有给小费的意思,那么他或她可能会启发你不要忘记小费,比如会说:Is that everything, sir? (就这样吗,先生?) Will that be all, sir? (就这些吗,先生?)。至于如何付给服务人员小费,则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可以直接将钱塞到服务员的手里说 This is for you(这是给你的),也可将小费放在餐桌的茶盘上或酒杯下。有的人则将付账时找回的大票拿起,零钱不取,或者是当找头不多(与相应付小费大致相当)时,顾客就叫服务人员不要找了,比如会说 Keep the change(不用找了)You may keep the change(你可以留下零钱,不用找了)等。使用信用卡的人,则可能是在饭馆账单上签字时再另外加填上一笔小费,这也是通常的做法。

由于付小费是英美国家服务行业中正常现象,也是合法现象,所以要是你不了解这种情况,对服务拒付小费,那么就会引起服务人员的强烈不满。当然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小费是对服务人员的肯定和报偿,所以若是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很差,甚至故意顶撞或怠慢顾客等,这时小费数额可以酌减甚至不给小费,若有必要还可以报告其相应部门的经理或主管,提醒他们注意这种状况。

 

第九节

厕所(Toilets)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听起来不是一个文雅的词语,但人人都离不开它。有人曾讲了这样一个笑话: 新到一个地方,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厕所。其实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人肚子饿了,可以不吃; 疲倦了,也可以不睡等,这只要硬撑着还可以做到。但一个人要大小便而不上厕所,那就太难了。其实拉屎撒尿这类听似不文雅的东西都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很自然的行为,正因为如此英语中有时竟将上厕所委婉地说成自然的呼唤”(nature calls) 响应自然的呼唤”(answer the call of nature)。请看实例:

Oh, sorry, nature calls. I’ll be back in a minute. 哦,对不起,我得去方便一下,马上就回来。

Sorry, sir. I must answer the call of natureIt won’t be long. 对不起,先生,我要去方便一下,就一会儿。

由于各国文化和习俗的差异,厕所的表示法以及各类表示上厕所的委婉说法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有些国家公共厕所在大街上到处可见,且使用的标记也清清楚楚,但在美国却通常不是如此。在美国,公共厕所一般都设在加油站(都很清洁且免费,不过有时可能要向加油站的工作人员索取钥匙),另外像机场、公共汽车站、火车站、餐馆、图书馆、大商店、戏院以及一切欢迎大众光临的场所都有厕所,同时人们还可以到任何一家旅馆借用其女盥洗室”(Ladies’ Room)男洗手间”(Men’s Room),即使没住这家旅馆也没关系。

在英语国家,厕所的表示法比较复杂,通常的有以下一些说法:

comfort station 公共厕所

public convenience 公共厕所

restroom 公共厕所

lavatory 公共厕所

WC (=water closet) 盥洗室

bathroom 卫生间,浴室

washroom 盥洗室,厕所

toilet 厕所

loo 厕所

bog 茅房

在公共场所用的厕所,一般还按性别区分,有的用符号标示,而有的则用文字表明,如:

Gentleman / Gentlemen / Gents / Gents’ (room) 男厕

Lady / Ladies / Ladies’ (room) 女厕

Man / Men / Men’s Room 男士间

Woman / Women / Dames / Women’s Room 女士间

Powder Room 化妆间(女用)

值得一提的是:用 ladies, gentlemen 这类词来表示厕所时,其形式是复数,但其含义却是单数。比如:Is there a ladies near there (这附近有女厕所吗)?

在正式场合(如会间、席间、与生人在一起时等),若要中途离开去上厕所,一般不直截了当地说 I will go to the toilet. 否则显得太粗俗,此时一般只需礼貌地说一声Excuse me 即可。若有必要具体说明的话,可说Excuse me, I want to wash my hands. (对不起,我要去洗一下手)

在非正式场合(比如家人间、熟人间、朋友间或同事间等)要表达上厕所则可以直接些:

One minute, Kevin. I must go to the loo. 等一下,凯文,我得去上一下厕所。

Excuse me, may I use your bathroom, please? 对不起,我可以用一下你的卫生间吗?

I’ve just got back from the gents. 我刚刚上了个厕所。

Melinda, I wonder if you have the ladies’ on this floor, please. 梅林达,请问你们这层楼有女厕所吗?

以下是一些比较粗俗的表示拉屎撒尿的说法,主要为男性所用:

I’ll go for a pee. 我去撒泡尿。

I want to have a pee. 我要撒泡尿。

I must go for a shit. 我要去拉屎。

最后,请看两个找厕所的对话实例:

(I)

A: Excuse me, but could you tell me where there’s amen’s room? 请问哪儿有男厕所?

B: There’s one just outside this building. Turn to your right and walk about 50 metres. It’s a small white thing. 这楼外面就有一个,向右拐,走50来即到,是座小白房。

A: I suppose there’s a sign on the outside. 厕所外面有牌子吧?

B: Yes. There’s a sig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有,牌子是用中英文写的。

A: Thank you. 谢谢。

B: That’s all right. 不客气。

(II)

A: Excuse me, sir. Can you tell me where the men’sroom is? 对不起,先生,你可以告诉我卫生间(男厕所)在哪里吗?

B: Go down the hall. It’s on the right hand side. 走过大厅,右手边就是。

A: Thanks. 谢谢。

A: Sir, the toilet is locked. How can I get in? 先生,卫生间上锁了,怎么进去?

B: Deposit a dime in the slot and the door will open. 10美分硬币到钱箱里,门就开了。

A: It’s expensive to use the toilet. 用卫生间不便宜啊。

B: Yes, it is. But in some places, such as restaurants, the men’s and women’s rooms are free for their customers. 是的。但有些地方,例如饭店,男女卫生间客人都是可以免费使用的。

 

第三部分 节日庆贺

第一节

新年(New Year)指的是元旦(New Year’s Day)以及元旦过后的一段时间。由于目前世界上各国所使用的历法(calendar)不完全一致,所以并不是所有国家的新年都是在同一个时间。比如犹太人使用的是犹太历,其元旦为犹太历七月的第一天;伊斯兰教使用的是伊斯兰教历,其元旦为伊斯兰教历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但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历法还是格高利历(Gregorian calendar),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公历或阳历。此历法是为了纪念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 (Pope Gregory XIII)采用此历而命名的。我国的阳历就是这种历法,英美等英语国家用的也是这种历法。

按照阳历或公历,新年从元月一日(January 1)开始,元月一日就是元旦(New Year’s Day)。在元旦这一天,人们辞旧迎新 (to see the old year out and the new year in)、庆祝新年,这在各国都已成习惯,并且政府还规定这一天为公假。

新年期间,人们见面都会彼此祝愿,常用的祝愿语有:

Happy New Year. 新年快乐。

Happy New Year to you. 祝你新年快乐。

I wish a Happy New Year. 祝你新年快乐。

对以上新年祝贺语的回答通常是用 Thank you, the same to you. Thanks, and you too. 当然,重复对方的祝贺语来作为回答也是可以的。如:

A: Happy New Year, Jim. 吉姆,新年好。

B: Happy New Year, Tom. 汤姆,新年好。

由于文化和习俗的不同,各国人民庆祝元旦和新年的方式和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英国,在新年即将到来的除夕之夜(New Year’s Eve),不少人都有守岁的习惯,当到了午夜12点,教堂的大钟敲响新年的到来,人们便会欢呼起来,相互拥抱,祝贺新年,气氛十分热烈。

在英格兰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庆祝新年的活动,这就是祝酒(wassail)。这种祝酒仪式具有较悠久的历史,相传始于中世纪时期,人们将一种加了香料的葡萄酒或淡啤酒盛在祝酒钵中,然后人们用此酒干杯,彼此祝愿对方身体健康。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顺便说一句,在英国每年元旦节这一天,政府还要宣布那些被国王或女王授予名誉头衔或勋章人的名单。

在美国,新年期间最热闹的时刻可能要算除夕夜,在这天晚上,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会举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有的人举行晚会,唱歌跳舞,庆祝新年;有的人去教堂祈祷,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能交上好运,大有作为;还有的则干脆去各类娱乐场所玩个痛快。当时间一到午夜12点,教堂的钟声大作,这时好象整个世界都要欢腾似的,不仅汽笛长鸣,而且人们也跟着吹口哨、欢呼、甚至按汽车喇叭,乐队高奏有名的怀旧歌曲《一路平安》,全国的人都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在美国庆祝新年还有这样一个习俗,就是在元旦这一天,不少家庭举行所谓的家庭招待会(open-house reception),来招待他们的亲朋好友,这种招待会并不十分正式,宾客可以随便来去。另外,美国人在新年期间还有向人表白所谓的新年决心”(New Year resolution)的习惯,虽说是什么新年决心,其实也并不是什么远大理想,而往往只是一些他们认为在新的一年里应该做的生活琐事,如戒烟、戒酒、诚恳待人等。

另外,在元旦这一天,各地还会举行各类具有地方色彩的庆祝活动,比如加利福尼亚等地举行的玫瑰花会 (Rose Show)就很具特色。花会最吸引人的活动是坐花舟游行,这里的花舟并是真正的,而是由马车或汽车装饰而的。在花舟之上坐的是被推选出的玫瑰皇后,她的两边坐着六位玫瑰公主,玫瑰公主挥舞玫瑰花束,向观众示意。由于花会声势浩大,气氛热烈,所以它不仅吸引了许多美国人,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

 

第二节 圣诞节

圣诞节是基督教徒 (Christians) 纪念耶稣. 基督 (Jesus Christ) 诞生的日子,公认的日期是1225。圣诞节的英文为 Christmas, 有时在一些非正式场合也可简写为 Xmas。圣诞节本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全民性节日,在美国以及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甚至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很盛行。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以及沿海地区的年轻人,尤其是一些大学生,也逐渐接受圣诞节。

一般说的圣诞节可以指圣诞日(Christmas Day),即指 12月25日,也可指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即指1224至第二年16日这段时间。另外人们把1224日夜称为圣诞前夜(Christmas Eve)

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那么耶稣是什么人呢?根据《圣经》上记载: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是上帝的儿子。约公元前六年,耶稣由圣母玛利亚(St Mary)因圣灵降孕而生,当时降生在耶路撒冷附近伯利恒(Bethlehem) 一家客店的马棚里。耶稣诞生的那天夜里,天使来到伯利恒效外,向牧羊人报告了这一喜讯。另外据传,耶稣降生后,东方有三位贤士发现天上有一颗新星,他们在这颗星的指引下来到了伯利恒,找到了耶稣和他的母亲玛利亚(现在西方国家过圣诞节时所布置的圣诞树上有一棵大星,就缘于此)。他们向圣母玛利亚赠送了黄金和乳香等贵重礼品。耶稣长大后开始传道,并召了十二门徒。他认为要想拯救人类,就要对当时的犹太教进行改革,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宗教主张,但是由于他的言论和行动与当时犹太教统治者和社会当权者发生冲突,耶稣被门徒之一犹大(Judas) 出卖,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后三日复活升天。但是耶稣死后,他的门徒继承耶稣的事业,继续传教布道。后来,他的教徒被称为基督徒,所传之教被称为基督教,耶稣便被认为是基督教的创始人,所以也就成为了基督教的崇拜偶像。

圣诞节是英美等西方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与我国的春节相似。每逢圣诞节,大小城市的街道都装饰得五颜六色,大小商店也早早作好准备,因为圣诞节也是做生意的大好时节,据说有的商店一年四分之一的销售是在圣诞节完成的,所以各个店家都不会放过这个做生意的大好机会。有的商店甚至在十一月底和十二月初就开始将橱窗里的陈列品换上圣诞标记(比如有圣诞老人背着一袋礼品或玩具等),一方面是为了招来顾客,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醒人们----圣诞节快要到了。

为了欢度圣诞节,各个家庭也会作精心布置。人们在屋前屋后(包括庭院里的树)挂上闪烁的小彩灯,有的还用红、绿、白三种所谓的圣诞色(Christmas colours)来装饰大门,另外在家里还会布置圣诞树,树上挂满一些发光的金银纸片以及五颜六色的彩灯、蜡烛、玩具、礼物等装饰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圣诞节时,西方国家的人们除布置圣诞树外,还有用常青植物(特别是冬青和槲寄生)来点缀居室的习惯。冬青为常绿乔木,它长着带刺的绿叶和红艳艳的球形果实。人们常常用冬青树枝编成花环挂在大门上,或是将几枝冬青摆在餐桌上。据说,绿色不仅代表生命,而且还可以驱邪。槲寄生是长绿小灌木。圣诞节时,许多家庭都在室内门框或天花板上悬挂一束槲寄生。按照他们的习俗,如果一个女青年偶尔经过或站在槲寄生下面,旁边的男青年就可以走上前去亲吻她,所以那些玩皮的男青年,常常故意把女孩子引到槲寄生下面,然后理直气壮地吻她一下,这便是年轻人圣诞节的嬉戏。

在英美国家,圣诞节也是全家人团圆的节日。他们的回家过圣诞节”(going home for Christmas)就像我们的回家过年一样,是一种普遍的习俗。人们若不是因为非常特别的原因,一般都会回到家里与家人团聚,欢度圣诞节。在圣诞节期间,学校、公司以及政府机关等一般都放假休息。人们在此期间会举行各类圣诞晚会,彼此赠送圣诞贺卡等。过圣诞节玩得最痛快最开心的要算是小孩,因为他们知道圣诞老人会给他们带来他们所需要的礼物。

圣诞节期间,人们见面时免不了彼此祝愿几句,最常用的是 Merry Christmas (to you). 其回答通常为 Thank you, and the same to you. 也可以简单地回答 Thanks, and you too. 当然重复对方的 Merry Christmas. 作为回答也是可以的。由于圣诞节过后很快就是新年(New Year),所以人们有时也会用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 之类的祝愿语。这里顺便说一句,有的学生认为说圣诞快乐时只能说 Merry Christmas. 而不能像 Happy New Year. 那样用形容词 happy, 也就是说不能说 Happy Christmas。但是,事实上在英美国家Happy Christmas. Merry Christmas. 一样是地道的英语。

下面再具体介绍几个与圣诞节密切有关的概念:

1. 圣诞树(Christmas tree)

圣诞树可以说是圣诞节最重要的装饰点缀物。圣诞树通常使用整棵塔形常绿树(如杉、柏等),或用松柏树枝扎成一棵塔形圣诞树。树上挂满闪闪发光的金银纸片、用棉花制成的雪花和五颜六色的彩灯、蜡烛、玩具、礼物等装饰品。树顶上还装有一颗大星,树上的彩灯或蜡烛象征耶稣是世界的光明,大星则代表耶稣降生后将三位东方贤士引到伯利恒的那颗星。

关于圣诞树的起源众说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讲圣诞树起源于德国,当时在德国信奉异教的人们崇拜橡树,但是最早到德国传教的基督圣徒砍掉一棵橡树,并在原地种了棵冷杉,其意是希望用此象征他所传布的新福音,后来当人们过圣诞节时便在家中摆上一棵冷杉,以表示基督教的崛起。圣诞树传到美国据说是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是由英国军队中的德国佣军带到美国的。也有的说它是1830年前后由德国移民带到美国的。至于圣诞树何时传到英国也有很多解释,其中一种是说法是:1841年德国王子艾伯特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结婚时,在温莎城堡布置了第一棵圣诞树,此后,过圣诞节时布置圣诞树的习俗便开始在英国兴起。但是《辞海》对圣诞树的来历是这样解释的:某农民于圣诞夜接待了一个极穷苦的儿童,儿童临行时折杉树枝,插在地上,树枝立即成树,儿童说年年此日,礼物满枝,留此美丽杉树,报答你的好意

根据西方国家的习俗,1224日夜一家人围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共进圣诞晚餐,然后打开自己的礼物,即使外人赠送的礼物通常也要在圣诞树下打开。

2. 圣诞老人(Santa Claus / Father Christmas)

圣诞老人在美国英语中为 Santa Claus, 在英国英语中则为 Father Christmas

圣诞老人是西方国家老幼皆知的典型形象,是圣人与神灵的结合体,是仁爱与慷慨的代名词。一般认为圣诞老人是一个留着银白胡须、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头戴红色尖帽,身穿白皮袖边、白皮领子的大红袍,腰间扎着一条宽布带。传说圣诞老人在圣诞夜驾着八只鹿拉着的满载礼品的雪橇,从北方雪国来到各家,由屋顶的烟囱下来,经过壁炉到房间内,把糖果、玩具等礼品装进孩子们吊在壁炉旁或床头上的袜子里。

相传,圣诞老人是罗马帝国东部小亚细亚每拉城(今土耳其境内)的主教圣尼古拉的化身。17世纪荷兰移民把圣诞老人的传说带到了美国。美国英语中的圣诞老人为圣塔·克劳斯”(Santa Claus),在荷兰语中原为圣尼古拉。圣尼古拉主教生前乐善好施,曾暗地里赠送金子给一农夫的三个待嫁的女儿作嫁妆,将一袋金子从烟囱口扔进去,恰好掉在壁炉上的一只长统袜中。所以现在在圣诞夜,有不少天真的孩子都把袜子口朝上小心翼翼地吊在壁炉旁或床头,期待圣诞老人送来礼物。

在现代的英美等国家,有不少大百货商店为吸引和招招揽顾客,在圣诞节期间会专门派人装扮成圣诞老人,向来商店购物的顾客(尤其是顾客所带的孩子)分发糖果和礼品。

3. 圣诞贺卡与圣诞礼物(Christmas cards and Christmas presents)

按照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习俗,过圣诞节时,人们都有互赠圣诞贺卡和圣诞礼品的习惯,不仅同事、同学、朋友之间互赠,而且家庭成员之间也有互赠圣诞贺卡和圣诞礼品的习惯,这被认为是一种最普通的庆祝圣诞节的活动。圣诞贺卡可以在商店买到,也可以自制,只要写上一句祝词(在商店买到的贺卡一般都已印好贺词),写上自己和对方的姓名就行了。赠送圣诞礼物一般要根据对方的年龄、兴趣爱好以及与自己的关系等。据说圣诞贺卡最先在英国使用。1843年伦敦画家约翰. 考尔科尔. 霍斯利受维多利亚女王和艾伯特博物馆创始人亨利. 科尔的委托,设计了圣诞节和新年合用的贺卡。刻版印刷1000张,每张售价1先令,在伦敦出售,这是第一批商业性贺卡。

4. 圣诞餐(Christmas dinner)

圣诞餐是圣诞节当天的主餐,有的家庭把它安排在中餐,有的把它安排在晚餐。这餐饭主要是家人团聚,一般不邀请客人。圣诞餐主要食品为: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类小甜饼( golden butter cookies, fruit cookies)等。

按照习俗,吃圣诞餐时,往往要多设一个座位,多放一份餐具,据说这是为主的使者预备的,也有的说是为一个需要帮助的过路人而准备的。

5. 圣诞颂歌(Christmas carol)

在圣诞夜(1224晚至25日晨),基督教徒们组织歌咏队到各教徒家去唱圣诞颂歌(carols),传报佳音。据说,这是模仿天使在基督降生的那天夜里,在伯利恒郊外向牧羊人报告基督降生的喜讯。圣诞颂歌很多,比如有《平安夜》、《铃儿响叮当》、《小伯利恒》、《东方三贤士》等,内容大都与耶稣的诞生有关。

 

第三节 复活节

复活节(Easter)是基督教纪念耶稣(Jesus) 复活的重大节日。对基督教徒而言,复活节的重要性仅次于圣诞节。据《圣经》记载:由于耶稣提出要对当时的犹太教进行改革,并提出了自己的宗教主张,于是与当时犹太教统治者和社会当权者发生冲突。耶稣被自己十二门徒之一犹大(Judas)出卖,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耶稣死后三日复活升天。

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决定,为纪念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复活,将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the first Sunday following the first full moon after March 21) 定为复活节,所以复活节每年的具体日期并不确定。又因为复活节总是在星期日,所以它的英文说法可以是 Easter / Easter Day, 也可以是 Easter Sunday。从复活节开始以后的一周称为复活了周(Easter Week),在此期间,教徒每天都要进行祈祷。

复活节前40天有一个大斋期或称四月斋(Lent),是从基督教的圣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起至复活节前一天为止的 40天,这主要是为纪念耶稣在荒野禁食40天而绝食或忏悔。大斋期为信徒们提供了一个赎罪(penance)、斋戒(fasting)、自制(self-denial)和忏悔(repentance)的机会,要求信徒们要涤净过去一年中的劣行与罪过。

按照基督教的习惯,在复活节的前一天,教徒们要举行夜间祈祷。这天晚上,教堂里的灯火全部熄灭,意味着整个世界一片黑暗。等到午夜的钟声一响,神父手持一支点燃的蜡烛(象征基督光芒),走进教堂,然后以此作为火种将各个教徒手中的蜡烛点燃,不一会儿,整个教堂被众多的蜡烛光照得通明,这样祈祷也就随之结束。

复活节这天,各个教会都要举行相应的宗教活动和仪式。比如在美国有不少教会要组织迎日出的宗教仪式,到时成千上万的信徒们一起面向太阳唱歌,庆祝耶稣复活。而在英国,复活节这一天,教徒们则举行去教堂做礼拜并从牧师那儿领取圣餐的活动,这里所谓的圣餐,其实就是一小块蘸了红葡萄酒的面包。

复活节本来是一个宗教性节日,但是后来渐渐地被世俗化了。复活节期间,往往要举行各类隆重的纪念活动,人们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通常就是主复活了”(The Lord’s risen)。然后,人们互赠复活节彩蛋(Easter egg),小孩子吃兔子糖,讲兔子故事。按照西方国家的习俗,彩蛋和兔子是复活节的典型象征和吉祥物。人们认为蛋是复活节的象征,主要是因为:第一、在大斋期的40天内,人们不能吃鸡蛋,而到了复活节便可以吃了,所以人们认为蛋象征着苦行赎罪期的结束和欢乐庆祝活动的开始。第二、蛋是生命开始,是复活的象征。第三、彩蛋丰富多彩的颜色,表示春回大地,阳光灿烂。就因为这些特殊的文化背景,使得在复活节期间人们互赠彩蛋成一项普遍的习俗。另外,人们还认为兔子也是复活节的象征,这主要是因为在远古的时候,人们用野兔祭祀春天女神。又因为兔子繁殖能力很强,所以它经常被看作是新生的象征。

复活节期间人们互赠彩蛋的习俗具有很悠久的历史。据说人们最初是把鸡蛋染成五颜六色,并在其上画上各种图案(比如有代表好运的太阳,有代表实现自己愿望的雄鸡,有代表身体健康的小鹿,有代表爱情的鲜花等)。后来又发展成做巧克力蛋(在蛋壳内填满巧克力豆或其他糖果),一般巧克力蛋的外面都要包上一层彩纸。除了互赠彩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传统习俗,比如现在举行的化装游行就很具特色。在美国的这类游行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卡通人物米老鼠和唐老鸭(Mickey and Donald)。另外按英美国家的习俗,人们在复活节都要穿新衣服,哪怕是一条新领带或一双新鞋也行,他们认为复活节不穿衣服是要倒霉的。

复活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这天晚上,各个家庭都要举行复活节家宴,传统的复活节主菜是烤羊肉(roast lamb)、熏火腿(baked ham)、煮鸡蛋(hard-boiled eggs) 带十字的热馒头(hot cross buns)以及复活节兔子形蛋糕( cake in the shape of an Easter bunny)等。

 

第四节 感恩节

感恩节(Thanksgiving)是美国的民间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the 4th Thursday in November)

感恩节的起源有一段有趣但又是很复杂的历史,并且这段历史要从英国的宗教史说起。大约16世纪中叶,在英国国教会(Church of England)内出现了部分改革派。他们主张清除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琐的礼仪,取消教堂内华丽的装饰,反对封建王公贵族的骄奢淫逸,并主张过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因而称被人称为清教徒(Puritans)。而清教徒内部又分温和派和激进派。温和派主君主立宪,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的利益。而激进派则提倡共和政体,坚持政教分离,主张用长老制改组国会,代表了中等阶级和中小贵族的利益,后来遭到当局的迫害,部分清教徒于是被迫逃往国外。16209 月,102名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木船(Mayflower)从英格兰的普利茅斯(Plymouth)出发,经过差不多三个月的海上漂泊,于当年的1223日来到美洲的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 东南部的普利茅斯(Plymouth)港口,并在附近意外地找到了一个印第安人的村落,他们发现村前村后虽然自然风景很好,但村内却空无一人,原来是几年前的一场天花夺去了所有村民的生命。于是这批来自英国的移民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当时正值12月中旬的日子,由于人生地不熟,白手起家,再加上天气严寒,缺衣少食,以及疾病的侵袭等原因,到第一个冬天结束时,活下来的只有50来人。但有幸的是,第二年春,这批幸存下来的移民得到了当地印第安人的热心帮助。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他们种子,教他们打猎,教他们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种庄稼等。就这样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再加上移民们的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1621年的大丰收。

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大丰收,移民们决定举行一次盛大的庆祝活动,同时也是为了感谢印第安人的热心帮助。于是移民们在162111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四,与邀来的部分帮助过他们的印第安人一起举行了庆祝活动。他们在天亮时鸣放礼炮,举行宗教仪式,虔诚地向上帝表示感谢。然后他们用自己猎取的火鸡以及自种的南瓜、红薯、玉米等做成美味佳肴,隆重庆祝上帝所赐的大丰收,这便是美国历史上感恩节的开始,以后每一年的这一天都有类似的宴会和宗教活动,并逐渐形成习俗,同时其影响也慢慢扩展到其他地方,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各地具体过感恩节的日子并未完全统一。尽管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正式宣布将1126作为全国统一的过感恩节的日子,但是由于各地已有自己习惯的过感恩节的日子,所以这一规定也并未在美国完全执行,其后又经过林肯、麦迪森、罗斯福等多位著名总统的努力,才于1941年由国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将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作为全国统一的庆祝感恩节的日子。

感恩节可以说是一个对美国人有特别意义的节日,所以每逢感恩节这天,总统和各州州长都要发表节日献词,全国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化装游行以及射击、打靶等体育比赛。学校和教堂则通常以感恩节为题材,表演短剧和小品来教育孩子,使其懂得美国有关的历史知识。

和其他许多重要的节日一样,感恩节也是一个家人团聚的节日。感恩节期间,人们通常要回家与家人团聚,或走亲访友等。另外感恩节也为美国人关心和帮助穷人提供了机会,一些慈善机构(charitable organizations)和教堂(churches)通常借此机会给一些贫困的人以某种形式的帮助(比如向他们馈赠食物等)。感恩节期间不能回家团聚的人可以就近到亲朋好友家过节,也同样受到欢迎。

按照美国的习俗,感恩节的传统食品是烤火鸡、南瓜馅饼以及玉米面做的印第安布丁等。烤火鸡的做法是:先将火鸡肚内挖空,然后用核桃仁、玉米渣、香肠、洋葱、葡萄干等做成的馅填满,再刷上油用火烤,最后烤成外酥里嫩、颜色深黄、香气扑鼻的烤火鸡。

 

第五节 愚人节

愚人节(April Fool’s Day / All Fools’ Day)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四月一日(April 1st)。按照西方国家的习俗,在愚人节这一天,人们可以任意说谎骗人,愚弄他人。骗术越高,越能得到推崇。在愚人节受到愚弄的人被称为 April Fool(四月愚人)。按照他们的习惯,当一个人成功地使别人受到愚弄时,他就会笑着说 April Fool,  这时受愚弄的人恍然大悟,也会跟着哈哈大笑。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愚人节的习俗也开始在我国某些地方(尤其是学校)流行起来。笔者曾经就做过一次实实在在的、不折不扣的 April Fool。作为老师我对学生一直是关心爱护的,并且态度也比较随和,所以学生同我关系也很融洽,按理他们应该对我礼貌有增,但是他们却竟然在四月一日这一天找机会来我。记得当时我在一所私立学校教高中毕业班英语,同时兼任该校教务主任。这所私立学校分设本部和分部两处,本部由校长亲自负责,分部由我负责。作为英语教师,本来对四月一日这一天是比较敏感的,但是由于我当时工作比较繁忙,竟然忘了这天是四月一日(愚人节)。记得那天上午我正在办公室备课,一个平时关系与我甚好的学生跑进来对我说校长要我来通知你马上去本部开会,看着他那一本正经的样子,我一点也没有怀疑这是一个圈套,于是我骑着自行车就往本部冲,等我急冲冲地赶到本部时,已是上气不接下气,一问校长,他说没有派人叫我上去开会,是不是搞错了,我当时真是笨到了极点,到这时我还没有怀疑这位学生的诚实性,因为我当时压根儿就没想到那天是四月一日,待我又从本部返回到分部时,那位不诚实的学生一见到我就大声笑着对我说 April Fool, 这时我才如梦初醒,于是笑着给了这位学生一拳头。

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以愚人节活动来活跃气氛,放松一下大脑,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这本不是件坏事。但是开玩笑或愚弄人应该有个分寸,要适可而止,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骗术的高明,而不顾他人的承受性,也就是说不要把自己一时的高兴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比如你告诉你的同学传达室有他的快件信,要他英雄白跑路,这不算过分。但是,如果你给朋友留个条说父病危,速归,结果让朋友虚惊一场,这样的玩笑就太过分了。一般说来,在国家大事和原则性问题上不能开玩笑(在英国,规定不准拿君主和宗教等取乐),即使是与一般朋友开玩笑也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太过分、太出格,否则只能是恰得其反。

下面是一段有关愚人节的小故事,请读一读,会使你对愚人节加深理解:

One April 1st, a country bus was going along a winding road when it slowed down and stopped. The dirver anxiously turned switches and pressed buttons, but nothing happened. Then he turned to the passengers with a worried look on his face and said, "This poor bus is getting old. It isn’t going as well as it used to. There’s only one thing to do if we want to get home today. I’ll count three, and on the word three I want you all to learn forward suddenly as hard as you can. That should get the bus started again, but if it doesn’t, I’m afraid there’s nothing else I can do. Now all of you lean back as far as you can in your seats and get ready".

The passengers all pressed back against their seats and waited anxiously.

Then the driver asked "Are you ready? " The passengers hardly had enough breath to answer: "Yes".

"One! Two! Three!" counted the driver. The passengers all swung forward suddenly--and the bus started up at a great rate.

The passengers breathed more easily and began to smile with relief. But their smiles turned to surprise and delighted laughter when the driver merrily cried "April Fool!"

四月一日这一天,一辆长途汽车正沿着弯曲的路行驶,这时车速渐渐减慢,最后停了下来,司机焦急地扭开关,按电钮,但是没用。然后他脸上带着焦虑的神色转向乘客说道这辆破车已越来越不中用了,跑得不如以前好了。我们要是想今天还回家的话,只有一个办法了。我数三下,当我数到三时,我要求你们大家使最大劲猛然往前倾身,这样可能会把车子重新开动,但要是这样不行的话,我恐怕也没有别的什么办法了。现在尽量往后靠,作好准备。

乘客们都把身子紧贴在座位的靠背上,焦急地等着。

然后司机问道准备好了吗?,乘客们都接不上气地回答准备好了

一、二、三,这司机数道,这时所有的乘客都猛然向前倾身,与此同时,车子快速启动。

乘客们轻轻地舒了口气并宽慰地笑了。但是当他们听到司机愉快地说四月愚人时,大家的微笑马上转为惊奇,并很快变成快乐的大笑。)

第六节 母亲节

母亲节(Mother’s Day)是英美等西方国家为表达对母亲的敬意而设立的一个节日。母亲节的日期是每年五月第二个星期日(the 2nd Sunday in May)

母亲节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据说当时在美国费城(Philadelphia)有一个小地方,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十分友好,并且经常打架。当时有一位叫嘉维斯夫人(Mrs Jarvis)的女士希望能改变这种状态,于是她就开始了一个所谓的母亲友谊节”(Mother’s Friendship Day)。在母亲友谊节这一天,嘉维斯夫人便去看望当地其他的母亲,并劝她们能合好如初。嘉维斯夫人于190559去世,她的女儿安娜. 嘉维斯小姐(Miss Anna Javis)继承了她的事业,继续努力,并且决心要建立一个纪念母亲的节日。于是她开始给当时一些有影响的人写信,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她的努力下,费城于1908510 日第一次庆祝了母亲节。后来,该节日在全美及世界许多地方流行起来。

每逢母亲节这一天,做子女的会送给自己的母亲节日贺卡(Mother’s Day cards)、鲜花(flowers) 以及母亲们所喜欢的精美礼物(presents)等,同时,在这一天做父亲的会带领子女们包揽家务,以便让做母亲的有个休息的机会。

第七节 父亲节

父亲节(Father’s Day),顾名思义就是人们为表示对父亲敬意的一个节日,其具体日期是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the3rd Sunday in June)。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有母亲节,但是象美国那样还有父亲节的却很少,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

父亲节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据说当时在美国华盛顿州有一位名叫约翰. 布鲁斯. 多德夫人(Mrs John Bruce)的人,她幼年丧母,兄弟姐妹六人全靠父亲抚养成人。父亲的这种既为人父,又为人母的自我牺牲精神极大地感动了她。长大以后,她积极倡导父亲节,并说服当时华盛顿的斯波坎牧师会(Ministerial Society of Spokane)作一次特殊的礼拜仪式向父亲们表示敬意。后来,在1916年她的建议得到伍德罗. 威尔逊(Woodrow Wilson)总统的官方承认。此后父亲节便逐渐成为美国一项传统节日。

按照习惯,父亲节这天,做孩子的通常一大早就起床,给父亲做一顿丰盛的早餐,端到父亲的床头,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另外,父亲节这天,孩子们还向父亲赠送礼物,所送的礼物一般是父亲爱穿的衣服和爱喝的美酒等。

第八节 情人节

情人节(Saint Valentine’s Day) 是英美等国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214

关于情人节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现在大都无法考证,其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它是为纪念罗马基督教徇道者圣. 瓦伦丁(St. Valentine)而设立的。相传圣. 瓦伦丁在214 日即将被斩首之前,他凭自己执着的爱恋之情的魔力使双目失明的女儿重见光明。现在他的名字 valentine 在英语中有好几个与有关的意思,主要的有:1)表示在情人节赠送给情人的礼物;2)表示在情人节选定要送礼的情人或指一般意义的情人;3)表示在情人节寄给异性朋友的匿名诙谐信或情书等。现在有的年轻人在给自己的情人写信落款时 ,不是写your lover, 而往往代之以 your valentine。有趣的是有些本来既无又无的东西,仅仅是因为它与214 日有关,也可能与 valentine 搭上联系,如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造出了一种重型坦克(tank),由于生产日期是1938214,所以便被取名为 Valentina tank

情人节是一个温馨浪漫的节日。每逢214,欧美等国许多国家都弥漫在节日气氛中,人们在这一天向自己爱恋或尊敬的人表达感情,并赠送情人卡和有关礼物等。情人卡上一般画有象征爱情的红心(heart)或带弓持箭的丘比特(Cupid)----传说中的爱神(goddess of love)维纳斯(Venus)的儿子。情人卡的设计也比较精致,通常用香缎、羽毛、丝带或蝴蝶结等加以装饰。卡片上通常写有充满激情的甜言蜜语,有的抒情表意、有的则干脆直截了当。下面是两则情人卡的范例:

My dearest,

In my heart there rings a melody.

A melody of sweetness because of you.

(亲爱的,因为有了你,在我心中回荡着一首歌,一首甜蜜的歌!)

Dear girl,

Rose are red, violets are blue, sugar is sweet and so are you.

(亲爱的女孩,红玫瑰、紫罗兰、糖儿甜,你也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情人节不仅仅是年轻人的节日,也是一个大众化的节日。在情人节这一天,不仅仅情侣们互赠卡片和礼物,同时人们也给自己的父母、老师以及其他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人赠送礼物和卡片。

第九节 万圣节前夕

我们要了解万圣节前夕(Halloween),首先要从万圣节(All Saints’ Day)说起,按照基督教的习惯,每年的111 日为万圣节,是纪念所有圣徒的日子。所以万圣节前夕便是万圣节的前一天,即1031。在中世纪的英格兰,万圣节被叫做 All Hallows, 大家知道,前夕的英语是 eve, 所以万圣节前夕便由 Halloweve 演变成 Halloween

在英、美等国,人们在万圣节前夕(尤其是晚上)要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且各地的风俗也不完全一样。

在英国,万圣节前夕可以说是一个鬼节。因为大多数活动都与有关。每到万圣节前夕这天晚上,人们就围坐在火炉旁,讲述一些有关鬼的故事,有时让一些在场的小孩听起来好生害怕。另外据说篝火可以驱逐鬼怪,所以人们就在万圣节前夕在野外四处点起篝火,以便赶走鬼怪。还有的人则把萝卜或甜菜头挖空,做成一个古怪的似头形状的东西,并在上面刻上嘴和眼睛,在其内放一支点燃的蜡烛,使其看上去像一个古怪而让人害怕的灯笼,然后把它挂在树枝上或大门上,据说这样也可以驱逐妖魔鬼怪。

在美国,万圣节前夕也是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这一天,典型的节日风景是人们所谓的杰克灯或叫南瓜灯”(Jack-o’-lantern)。南瓜灯的做法是:将一南瓜去顶,在南瓜身上控两眼、一鼻、一嘴,使之成为一脸形,然后在其中放一支点燃的蜡烛。据说,南瓜灯还可以驱逐妖魔怪,所以每逢万圣节前夕这一天晚上,不少家庭前口也挂有南瓜灯,但时至今日,它已不再表示对付鬼怪了,只是节日标记而已。

在美国,万圣节前夕主要是小孩子的节日。这一天,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孩子们身穿古怪的服装,头戴面具,装扮成鬼怪的形象,手里提一盏南瓜灯,从一家走到另一家,在大门口大声叫着是请客还是要我们捣乱”(Trick or Treat)。这时若主人不请客”(treat),这些玩皮的孩子就会动真格地捣乱”(trick),有的在主人的门把手上涂上肥皂或往玻璃窗上洒肥皂水;有的则干脆把主人的门给卸下来;还有的顺手拿走主人放在门口的日常小用品等。但是人们一般对这些天真可爱的小客人还是欢迎的,并且一般事先都准备好糖果或零钱。当他们一听到这些孩子到来时,马上迎出来,给孩子们分发糖果或零钱。

 

第四部分 英国简况

第一节 英国的名称

英国的全称是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通常简称为 the United Kingdom(联合王国),缩写为 UK, 有时也用 Britain(不列颠)Great Britain(大不列颠)England(英格兰)等来指代英国

不列颠或者叫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由三个部分组成: England(英格兰)Scotland(苏格兰)Wales(威尔士);历史上整个爱尔兰均受英国统治,并于1801年完全合并到英国,但后来迫于爱尔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英国政府于1921年底允许爱尔兰南部成立自由联邦,而北部则划入英国,所以现在英国的正式名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英格兰(England) 只是英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它在英国本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同时也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所以它相对于英国的其他地方来说,地位也最为重要,因此人们在指英国时,往往就用 England 来代替了。

第二节 英国的历史

公元前,居住在不列颠岛上的主要是克尔特人(Celts)。大约在公元5世纪到6世纪,住在北欧日德兰半岛、丹麦诸岛以及德国西北沿海一带的盎格鲁(Angles)、撒克逊(Saxons)和朱特(Jutes)等部落集团,渡海进入不列颠,并建立了一批小王国。后来盎格鲁和撒克逊两个民族慢慢结合成了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他们经过长期战争,征服并同化了岛上的克尔特人,建立了一批早期的封建王国。后来这些小王国经过长期的兼并,大约在公元9 世纪初开始形成了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英国统一初期,政治上仍旧很松散。大约在公元9 世纪末期,英国出了一位比较贤明的君王,叫阿尔弗雷德。他巩固国防,安定社会秩序,提倡文化教育,同时还组织人力记录历史事件,开始了英国编年史的编写。

1066年诺曼地公爵(duke of Normandy)威廉(William) 对英格兰军事征服,史称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当时英王爱德华去世。威廉借口爱德华生前曾许以继承王位,于10669月率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英国南部的黑斯廷一战中大败哈罗德二世,自立为王称征服者威廉一世”(William Ithe Conqueror),从而建立诺曼底王朝(House of Normandy)。其后英国经历了金雀花王朝、兰开斯特王朝、约克王朝等、都铎王朝、斯图亚特王朝、汉诺威王朝、温莎王朝等。

在公元1416世纪之间,欧洲的社会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欧洲通往东方的新航线的开辟以及宗教的改革。

东西新航线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移到大西洋沿岸。这时英国利用它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地位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同时,对内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农民。15世纪末期,因毛织工业的蓬勃兴起和羊毛价格的上涨,英国掀起了一场贵族圈占农民土地,把耕地变为牧场的圈地运动。于是由工场主、大商人和金融家等组成的资产阶级逐渐成长起来,并从封建贵族中分化出了一批新贵族。

到了16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不断扩大,并要求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要求掌握国家政权,但是这种要求受到当时斯图亚特封建王朝的压制和阻碍。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国王詹姆士一(James I)世独断专行,并鼓吹君权神受,推行封建专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作斗争。詹姆斯一世的继任者查理国王也是一名独断专行的君,他不仅广征苛捐杂税,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而且还曾蛮横地解散国会,形成了多年无议会统治的局面。正由于此,国内各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城乡人民的反抗斗争蓬勃兴起。

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集军费对付苏格兰人民的起义,重新召开了被关闭12年的议会。在围绕王权的问题上,议会与国王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由此开始。国王与议会最后决裂,查理一世挑起内战,经过几年的斗争,最后议会军战胜王军,并于16491 月将人民的公敌查理一世推上了断头台。同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的共和国)。

共和国成立后,新贵族出身的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独揽大权,成为当时英国的军事独裁者。他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的新贵族的利益,而不顾人民的死活,甚至反过来与人民为敌。1653年,克伦威尔改共和政体为护国主政体,自任护国主。克伦威尔死后,高级官员争权夺利,统治集团陷于混乱,护国主政府岌岌可危。流亡法国的查理一世的儿子乘机策动王党叛乱,并于1660年复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王朝的反动政策引起辉格党人的反对,资产阶级、新贵族与部分封建土地所有者实行妥协,发动了1688年的宫庭政变(即所谓的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建立了土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因而历史界通常把164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尽管17世纪是英国的多事之秋,国内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并不断激化,几易政府政权,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并没有放弃海外扩张。早在16世纪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就开始对外扩张,进行殖民活动,并相断建立了一批自己的殖民地。16世纪末期,英国也开始了对外扩张的殖民活动。英国先是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航队,取得海上霸权。后来又打败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最后战胜法国,取得了世界殖民大国的地位,并自称是日不落帝国。英国先后开辟的殖民地领土遍及亚洲、非洲、美洲、澳洲和欧洲等。19世纪中期,英国对华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强行签订了《南京条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美国的独立和崛起,以及其他资本主义的国家(尤其是德国)迅猛发展,英国逐渐失去了它长达近百年的世界工业垄断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不仅耗费了巨额资金,而且失去了数百万的精壮劳力。战后,英国呈衰退趋势,其世界金融中心的霸权地位被美国取代。再加上战后的风起云涌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英国的殖民霸权进一步动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是反法西斯的主要国家之一。英国先是与法国一起对德宣战。法国投降后,英国又与美国和苏联结成反法西斯联盟。二战后,德、意、日法西斯已被消灭,英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中的一员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它在二战中的损失是惨重的,不仅耗费了巨额资金,而且本土也到处是一片废墟。但与此同时,美国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战后,美国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强,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政策,此时的英国追随美国积极反共,加入冷战

从另一方面看,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一些英属殖民地纷纷要求独立。印度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斗争,英国在1947年被迫公布蒙巴顿方案,把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后来印、巴先后于1950年和1956年成立独立的共和国。与此同时,非洲大陆也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运动,其中1960年一年非洲就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到60年末,英国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基本被摧毁。

 

第三节 英国的地理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是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由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一角以及附近一些小岛组成。大不列颠由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组成。英国总面积约 244014 平方公里,人口约 55600000 人,其中百分之八十居住在英格兰地区,主要民族为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

英格兰(England)是英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大不列颠岛的东南部,北接苏格兰,西连威尔士。面积 130439平立公里,人口 46161000,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英格兰是英国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提到英国时,就只用 England 来代替。

苏格兰(Scotland)位于大不列颠岛的北部,西、北濒大西洋,东临北海,南连英格兰。面积 78783 平方公里,人口4957300(1991)。原为独立王国,1707年与英格兰联合,首府爱丁堡(Edinburgh)

威尔士位于大不列颠的西南部,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多山岛屿。面积 20768 平方公里,人口 2798500(1991)。首府加的夫(Cardiff)。境内多山地、丘陵,英国的最高峰斯诺登山(Snowdon Mountain)位于此境内。

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位于爱尔兰岛的东北部,面积 14120 平方公里,人口 1570000。首府是贝尔法斯特(Belfast)。北爱尔兰与苏格兰隔海相望,最窄处只有21公里

英国气候为海洋性温带宽叶林气候,冬温夏凉,秋冬多雨多雾。月平均气温:1月西南部约7℃,东部约4℃7月份,北部约13℃,东南部约16℃。年降水量:西部及北部约750-1500

毫米,东南部约600-700毫米,高山有的地方可能超过2000 毫米。河流水量充沛,较大的河有泰晤士河和塞文河等。矿产主要的有煤、石油(在北海)、铁和天然气等。

下面介绍英国的几条主要河流、湖泊和山脉。

1. 内伊湖(Neagh Lough),位于北爱尔兰,是英国最大的湖泊。长31公里,平均宽度24公里,面积389平方公里。

2. 内斯湖(Ness Loch),位于苏格兰境内,是英国最大的淡水湖。该湖湖面狭长,从西南至东北大约37公里,平均宽度约为1. 6公里。湖之四周环绕着陡峭的山脉,传说是尼斯湖水怪所在地,充满着神密感。

3. 英吉利海峡(English Channel),位于英国与法国之间,西临大西洋,向东收缩呈锥形,通过多佛尔海峡(Dover Strait)与北海相连。最宽处约240公里,最窄处约33公里,长约560公里。是繁忙的海运航线,同时也是富饶的捕鱼区。

4. 泰晤士河(Thames River),是英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英格兰的科茨沃尔德山(Cotswold Hills),流经伦敦市区,最后注入北海,全长344公里。沿途有许多名胜,如格林威治,圣保罗教堂,议会大厦等。

5. 塞文河(Severn River),英国主要河流之一,源于威尔士的蒙哥马利郡(Montgomery shire),向东流入英格兰境内,最后注入大西洋布里斯托尔湾(Bristol Channel)。长约320公里,主要支流有韦尔努伊河( Vyrny River) 瓦伊河( Wye River)、埃文河(Avon River)等。

6. 斯诺登山(Snowdon Mount),位于威尔士北部,是英国的最高点。有五个高高隆起的星关断层,最高峰是莫尔莱威德发(Moel-Y-Wyddfa),高1084

7. 奔宁山脉(Pennines Range),英格兰北部主要山脉和分水岭。从苏格兰边界上的切维厄特山(Cheviot Hills) 向南延伸至德比郡北部的英格兰中部地区,全长蜿蜒起伏257 公里。最高峰是在克罗斯山(Cross Fell),海拔893类。

第四节 英国的政府

英国的现行国家体制是资产阶级议会制下的君主立宪制。其政府机构按三权分立的学说建立,即议会行使立法权,内阁行使执法权,法院等司法机构行使司法权。国家元首是国王或女王(king or queen),政府首脑是首相(prime minister)

英国的王位是世袭的,且在1701年专门颁布了王位继承法,现为英国宪法的一个成文部分。按照王位继承法规定:英王死后由长子或长女继承,男性优于女性。若长子已死,由他的后嗣继承。若长子死时无子女,则由英王次子或其后嗣继承。英王的名字若与过去的某英王同名,则按顺序加上第几世,以示区别。例如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Ⅱ)是国王乔治六世(King George VI, 1936--1952年在位)的长女,1953年乔治死后因没有王子,便由长女继承了王位。因为英国历史上曾有过伊丽莎白的女王(Queen Elizabeth I, 558--1603),所以现任女王就叫伊丽莎白二世,当然原来的伊丽莎白女王自然便是伊丽莎白一世。注意这里的二世,并不是一般意义的下一代。

英国的政府首脑是首相(Prime Minister),按英国宪法惯例,首相也是财政大臣(first lord of the treasury) 和文官部大臣(minister for the Civil Service)。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由国王正式任命。在英国首相具有很大的权力,他不仅控制内阁,而且操纵议会,集行政和立法于一身。

英国的议会(Parliament)是最高立法机构,分为上议院和下议院。议会的主要职能是: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监督政府;监督财政等。上议院(Upper House),简称上院,也叫贵族院(House of Lords),其议员不是由选举产生,而是由皇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主教等人组成,人数不固定,1991年为 1187 人。上议院的议长由大法官兼任,其主要职能是行使最高司法权,是英国最高的司法机关。下议院(Lower House),简称下院,也叫众议院(House of Commons),其议员由选举产生,共有650个席位,其中英格兰523席,威尔士38席,苏格兰72席,北爱尔兰17席。下议院的议长由议员选举产生。下院每位议员(Member)代表一个选区,一般每五年大选一次(General Election),有时执政党可决定提前大选。下议院的主要职能有:立法;监督政府;监督财政等。

英国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和领导核心是内阁(Cabinet),它由20名左右的大臣组成。首相是内阁理所当然的领袖。首相一般推荐本党议员为内阁大臣,其中外交大臣、国防大臣、财政大臣等重要职务往往由多数党的领导人担任。内阁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中央各项政策,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范围,并直接指挥和控制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国家机器。

 

第五节 英国的国旗、国歌和国徽

英国的国旗(British national flag)在英语中称为Union Jack Union flag, 诞生于1801年,当时爱尔兰与大不列颠联合组成王国,国旗由原英格兰白底红色正十字旗、苏格兰蓝底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白底红色交叉十字旗合一而成。现在的国旗由深蓝底色和红白字组成。旗的正中是带白边的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St George) 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St Andrew) 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St Patrick)

英国的国歌(British national anthem)是《神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产生于18世纪40年代,其后逐渐流传开来。到18世纪后半叶实际上已成为英国国歌。据查考,最早有文字记载称其为国歌的是1825年。这首歌曾随同英殖民帝国煊赫一时。其第一段的英文歌词为:

God save our gracious Queen,

Long live our noble Queen,

God save the Queen

Send her victorious, happy and glorious,

Long to reign over us,

God save the Queen.

大意为:常胜利,沐荣光,孚民望,心欢畅,治国家,王运长,天佑女王。

英国的国徽(national emblem)也称皇徽(royal emblem),其中心图案是雄狮(lion),所以在英语中有不少与 lion 有关的惯用说法都与英国有关:

Lions 狮队(英国国际橄榄球协会队)

British Lion 不列颠之狮(指英国或英国人)

twist the lion’s tail 冒犯当局,藐视英国(人或政府)

在英国国徽中,除主图雄狮外,还有一只戴有王冠的狮子(代表英格兰)和一只扶着椭圆形盾的独角兽(uncorn) (代表苏格兰),同时在盾的上端也有一顶王冠。椭圆形内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别有两组红底图案,均为三只金狮子,代表英格兰;右上角是金底色半站立的红狮子,代表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底色的金黄竖琴,代表爱尔兰。椭圆形的周围用法语写着恶有恶报,在下面的一条带子上写着上帝和我的权力

第六节 英国的首都

英国的首都是伦敦(London)。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是英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的中心,是一座具有近2000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市区面积274. 2平方公里,人口200余万。市中心被称为伦敦城,它连同周围的32个自治市便组成了所谓的大伦敦(Greater London)。大伦敦面积1580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万。

市中心的伦敦城是英国的金融中心,这里集中了全国最大的银行、交易所和各种企业管理机构;西伦敦是王宫、议会、政府各部门所在地以及高级住宅区和主要商业区;东伦敦是码头、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等。

伦敦也是英国最大的港口,其工业主要有印刷出版、机器制造、金属加工、电工器材等。

伦敦以雾大和雾多出名,素有雾都之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伦敦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如:

伦敦塔(London Tower):位于泰晤士河北岸,建于11世纪末,占地728公亩。塔的主体为白塔,周围有两层防御性建筑,有炮塔和炮台等,外面有护城河。这座古老的宫殿曾作过王宫、堡垒、档案馆等,现为著名博物馆,其内收藏有英王的王冠和各种珠宝等。

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为英国王宫,位于伦敦圣詹姆士公园(Saint James’ Park)的西端,1705 年由白金汉公爵(Duke Buckngham)所建,1761年为被英王乔治三世( George III)卖下并加以扩建,从1837年开始成为历代君主住宅。

白厅(Whitehall):是英国的政府机关所在地。位于伦敦威斯敏特(Westminster)区。虽说是白厅,但实际上不是一个,而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由于这里集中有英国的首相办公室、外交部、内政部、国防部、枢密院、财政部等重要政府机关,所以在新闻报道中,人们通常就用白厅来表示英国政府。

唐宁街(Downing Street):是英国首相官邸所在地,为伦敦白厅大街内的一条短而窄的小街,以17世纪英国外交官乔治. 唐宁(George Downing, 1623--1684)命名。街上有著名的唐宁街10(首相官邸)和唐宁街11(财政大臣官邸)等。

舰队街(Fleet Street):位于伦敦中部,十八、十九世纪以来,成为英国新闻和出版事业的中心,全国的大报馆和大出版公司和报业的垄断集团的总办事处一般都设在这里。

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 :英国著名的基督教堂。位于伦敦西部的卢德门山(Ludgate Hill)上,由克里斯托弗. 雷恩(Christopher Wren)设计,于1765年奠基,1710 年建成。长175,高111,是世界上最高的三大教堂之一。教堂主体为两栋二层十字形大楼,教堂正面的上部雕刻着圣保罗传教的画面。正面建筑的两端还建有一对小钟楼。

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 :英国著名基督教(新教)教堂,位于议会广场的南面,其正式名称为圣彼得联合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aint Peter in Westminster),人们也习惯称其为西敏寺。1505年由英王爱德华开始兴建,后几经扩建。是英国国王加冕和卜葬之处。教堂内有所谓的诗人角,是埋葬著名作家和科学家的地方,如著名作家狄更斯、著名科学家牛顿、达尔文等都葬于此。

威斯敏斯特宫(Westminster Palace):位于白厅以南的泰晤士河畔,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英国议会的上院和下院都设在这里,所以人们也之称之为议会大厦

海德公园(Hyde Park):著名的皇家公园,位于伦敦西区,占地360多英亩,是伦敦最大的公园。海德公园以其有名的自由论坛之角”(Speaker’s Corner)而闻名于世,每逢周末,人们便会相聚在此,发表演说,这就是所谓的海德公园式的民主

第七节 英国的主要城市

伦敦(London):英国首都,是英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是英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的中心。伦敦从区域上看可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伦敦是码头、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西伦敦是王宫、议会、政府各部门所在地以及高级住宅区和主要商业区。伦敦作为英国首都,不仅集中了国家的一些重要的政府部门,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它集中了全国最大的银行、交易所和各种企业管理机构等。另一方面,伦敦还是全国的旅游中心,这里集中了全国大部分名胜古迹。(参见英国的首都一节)

爱丁堡(Edinburgh):苏格兰首府。临福斯湾( Firth ofForth),是苏格兰四大城市之一,具有之地位。是苏格兰的司法、银行、保险和投资的中心,也是学术和医学的中心。主要工业有食品、机械、电器、印刷、造船和化工等。该市历史悠久,有多处历史名胜和许多重要建筑,为英国第二大旅游城市,仅次于伦敦。有著名的爱丁堡大学。人口约43万。

加的夫(Cardiff):威尔士首府,是威尔士最大的城市和重要的商业中心、服务中心和工业中心。加的夫因濒临布里斯托尔湾(Bristol Channel)而成为英国重要的港口之一。同时因位于英国最大的煤矿带边缘而成为英国重要的钢铁中心。主要工业有钢铁、汽车、造船、面粉等。人口约27万。

贝尔法斯特(Belfast) 北爱尔兰首府。是英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海港,同时也是重要的商业和运输中心。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在贝尔法斯特湾(Belfast Lough) 拉甘河( Lagan River)河口。主要工业有造船、亚麻编织、合成纤维织品等。人口约30余万。

伯明翰(Birmingham):位于英格兰中部奔宁山脉南端,东南距伦敦约160公里,人口约106万。自16世纪以来发展迅速,17世纪曾被瘟疫所毁,18世纪再度兴起,现已发展为英国第二大城市(仅次于伦敦),是全国重要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人口约100万。(注:美国也有两个城市叫伯明翰:一个位于美国的亚拉巴马州境内,一个位于密执安州东南部)

利物浦(Liverpool)英格兰西北部城市,为英国第二大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遭破坏,现已重建为现代化港口。主要工业有船舶修理、机器制造、纺织、食品、化工、汽车等。对外贸易在英国占有重要地位,其对外贸易额占英国总贸易额的四分之一。人口约48万。

牛津(Oxford)英国古老城市,位于泰晤士河上游、伦敦西北87公里处,现为牛津郡的首府。主要工业有汽车、造船、飞机、炼钢、印刷等。有著名的牛津大学。人口约10万。

剑桥(Cambridge):英国东南部城市,为剑桥郡首府,临卡姆河(Cam River)东岸,距伦敦之北约80公里。市区内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许多名胜古迹,其中有举世闻名的剑桥大学。工业主要设在郊区,主要的有:建筑、印刷、仪器等。人口约10万。(注:美国马萨诸塞州也有一城市叫 Cambridge,  原译为剑桥,但现译为坎布里奇,为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所在地)

格拉斯哥(Glasgow):苏格兰第一大城市及主要港口,跨克莱德河(Clyde River),距克莱德海湾的河口32公里。仅次于伦敦、伯明翰,为英国第三大城市,为皇家自治市,具有行政郡的地位。为英国造船业中心,主要工业有机械制造、军火、冶金、精密仪器、电器设备、纺织、化学、印刷等。有著名的格拉斯哥大学。人口约80万。

设菲尔德(Sheffield):英国中部大型工业城市,位于奔宁山脚下,为英国重要铁路枢纽。因处于产煤区中心,因此成为英国的重要钢铁基地,是英国重要的钢铁中心之一,并以其设菲尔德钢板(Sheffield plate)而出名。主要工业有:钢铁、军火、机械制造、光学仪器、化学、自行车制造业等。人口约53万。

曼彻斯特(Manchester):英国纺织业中心,位于英格兰西北部的兰开夏郡内,距伦敦西北约290公里。是英国重要的铁路和航空交通枢纽。1894年曼彻斯特船行运河开通以后,使该市与爱尔兰海滨的默西河(Mersey River)相接。主要工业有:纺织、化学、机器制造、橡胶、造纸等。人口约26万。( 注:美国也有两个城市叫曼彻斯特,一个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南部,一个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中部)

普利茅斯(Plymouth)英国重要的港口和海军基地。位于英格兰西南部,临英吉利海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该市几乎成为废墟,至1960年才得以完全修复。主要工业有:机械、军舰、飞机制造、水泥等。人口约26万。( 注:美国马萨诸塞州东南部也有一城市叫普利茅斯”)

第八节 英国新闻报刊以及广播与出版

一、英国九大全国性周日报:

《人民报》(People)

《世界新闻报》(News of the World)

《观察家报》(Observer)

《星期日镜报》(Sunday Times)

《星期日快报》(Sunday Express)

《星期日邮报》(Mail on Sunday)

《星期日体育报》(Sunday Sport)

《星期日电讯报》(Sunday Telegraph)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二、英国12大全国性日报:

《卫报》(Guardian)

《太阳报》(Sun)

《今日报》(Today)

《独立报》(Independent)

《晨星报》(Morning Star)

《每日快讯》(Daily Express)

《每日邮报》(Daily Mail)

《每日星报》(Daily Star)

《每日镜报》(Daily Mirror)

《泰晤士报》(Times)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三、英国主要广播公司:

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英国广播公司广播网(BBC Radio Networds)

英国广播公司对外广播电台(BBC World Service)

英国广播公司电视网(BBC Television Networks)

独立广播公司(Independent Broadcasting Authority)

独立广播公司电视网(IBA Television Networks)

 

四、主要出版社:

皇家出版局(Her Majesty’s Stationary Office)

牛津大学出版(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朗文出版有限公司(Longman Gruop UK limited)

巴特沃斯公司(Butterworth Co. Ltd. )

企鹅图书出版有限公司(Penguin Book, Ltd)

麦克米伦出版社(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

劳特利厅及根. 保罗公司(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霍德及斯托顿出版社(Hodder & Stoughton Press)

国际出版公司(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Corporation)

珀加蒙出版社(Pergamon Press, Ltd)

联合图书出版公司(Associated Book Publishers, Ltd. )

海涅曼集团出版公司(Heinemann Group of Publishers, Ltd. )

五、主要通讯社:

路透社(Reuters)

交换通讯社(Exchange Telegraph Company)

 

第九节 英国的著名大学

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创办于1168年,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位于泰晤士河畔的牛津城(Oxford),由大约40个学院组成,其中有7个研究生院。设有神学、法律、 近代史、东方学、人文科学、中世纪和近代欧洲语文学、英语和文学、美术、音乐、社会研究、教育、心理、生理、生物和农业、人类学和地理、医学等院系。其文科被公认为世界一流。

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创办于1209年,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位于英国东南部的剑桥,距伦敦之北约80公里。剑桥大学是英国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由男子学院、女子学院、研究生混合学院等三十多个学院组成,下设神学、哲学、古典文学、英语、近代和中世纪文学、经济和政治、法律、历史、教育、考古学和人类学、东方学、音乐、建筑和艺术史、数学、物理和化学、工程、地理和地质、化工、生物学、医学等院系。

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创办于1836年,原为有权接受大学生进行学位考试的机构。1898年改组后,成为教学机构。现由大学本科和带有独立性质的学院和学校70余所组成,设有神学、人文科学、法律、教育、医学、自然科学、工程、经济、音乐等系科。伦敦大学的另一特色是设置有校外学位。按规定,英国各地或英联邦的学生只要学过该校相应的课程并通过考试,勿需注册入学也可获得学位。

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创建于1880年,位于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拥有学生二万多人,教师一千余人,下设八个专业。

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Wales)创建于1893年,位于威尔士首府----加的夫(Cardiff)。拥有学生约二万人,教师二千余人,下设七个学院、八个专业。

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创办于1918年,位于英格兰莱斯特郡的首府----莱斯特,是一所以理科见长的大学。下设11个专业,其中以生物科学最为突出,其次是医学和法律。拥有学生约1万人,教师500余人。

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创建于1451年,位于英国北部的格拉斯哥市。是英国历史悠久的大学之一。拥有学生1万余人,教师近2000人,下设8个专业。这所大学的特点是文、理、工科都要学4年,而不是一般英国大学的3年。

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创办于1583年,位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拥有学生1万余人,教师约1600人。下设8个专业,以生物工艺学、语文学、微型电子学、 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等专业最为突出。

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创建于1851年,位于英格兰西北部的曼彻斯特,距伦敦西北约290公里。其前身为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 Victoria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1880年改为现名。该校1982 年建成的新图书馆是全英国最大的三大图书馆之一。

 

第十节 英国著名作家

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伦敦一贵族家庭,10岁时继承伯父爵位,14岁开始写诗。1816年因婚姻关系,愤而出去,定居意大利。其代表作为长篇叙事诗《唐. 璜》(Don Juan, 1818--1823),其他主要的诗作有《东方叙事事》(Oriental Tales, 1813--1813)、《曼弗雷德》(Manfred, 1817)、《青铜世纪》(The Age of Bronze, 1823)、《恰尔德. 哈罗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1812--1818)等。

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 :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贵族家族,曾就读于牛津大学,上大学时因发表反宗教的小册子《无神论的必然性》 (The Necessity ofAtheism),被学校开除。1813年完成第一部著名长诗《麦布女王》(Queen Mab),引起统治者的仇恨,遭受迫害,于1818 离开英国,流亡意大利,并在此结识年长六岁的著名诗人拜伦。但不幸的是雪莱于1822年不幸溺死于渡海途中,年仅30岁。主要的诗作有《钦契》(The Cenci, 1819)、《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 1819)、《致英国人民》 (Song tothe Men of England, 1819)、《1819年的英国》 (England in1819)、《专制魔王的化装游行》(The Masque of Anarchy, 1819)、《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 1819) 《云雀颂》(To a Skylark, 1820)等。

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拜伦和雪莱齐名,但因健康原因,于25岁时病逝。著名的抒情诗有《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 1819)、《秋颂》(To Autumn)、《希腊古瓮颂》(Ode to a Grecian Urn)等。另外还有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长诗《恩底弥翁》(Endymion, 1818)、《赫披里昂》(Hyperion, 1820)等。

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于1923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诗集有《责任》(Responsibilities, 1914)、《塔》(The Tower, 1928)、《盘旋的楼梯》(The Winding Stair, 1933)等。主要的剧本有《滴漏》(The Hour Glass, 1901)、《理想的国土》(The Land of Heart’s Desire, 1904)等。

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 :英国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和剧作家。生于美国,从1914年起定居英国,并于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他的成名作《荒原》( The WasteLand, 1922)被认为是现代西方文学中一部划时代的作品,诗组《四个四重奏》(Four Quarters, 1943)在文学界被评价很高,其中有一段被认为是20世纪英诗的登峰造极之作,作者也因此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他诗作主要的有《空心人》(The HollowMen, 1925)、《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 1930)等; 剧作主要的有《大教堂凶杀案》(Murder in the Cathedral, 1935)、《家人团聚》(The Family Reunion, 1939) 《鸡尾酒会》(The Cocktail Party, 1949)等。

小说家

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英国著名小说家。不少人认为他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是英国近代小说形成的里程碑。代表作是《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 1719)。其他主要小说有《辛格顿船长》(Captain of Singleton, 1720) 《莫尔. 弗兰德斯》( MollFlanders, 1722)等。

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 英国著名的讽刺小说家和政论家。他的代表作为著名长篇小说《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 1726)。其他主要作品有《一个木桶的故事》(A Tale of a Tub, 1698) 《布商的书信》 ( TheDrapier’s Letters, 1724)、《一条温和的建议》 (A ModestProposal)等。

菲尔丁(Henry Fielding, 1707--1754):英国18 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其代表作为《汤姆. 琼斯》(The History of TomJones, a Foundling, 1749),其他的著名小说有《约瑟. 安德鲁传》(The History of the Adventures of Joseph Andrewsand of His Friend Abraham Adams, 1742)、《大伟人江奈生. 魏尔德传》(The Life of Mr Jonathan Wild the Great, 1743)、《阿美丽亚》(Amelia, 1751)等。

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1811--1863):英国著名小说家。代表作为《名利场》(Vanity Fair, 1848)。其他的主要作品有《潘丹尼斯》(The History of Pendennis, 1850)、《纽可谟一家》(The Newcomes, 1855)、《弗吉尼亚人》(The Virginians, 1857--1859)等。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英国著名小说家和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充分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无情地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贪婪、虚伪和腐败,同情并歌颂广大劳苦大众。主要代表作有《匹克威克外传》( ThePosthumous Papers of the Pickwick Club, 1837)、《雾都孤儿》(或译为《奥尼弗. 退斯特》Oliver Twist, 1838)、《老古董店》(The Old Curiosity, 1841) 《董贝父子》( Dombeyand Son, 1848)、《大卫. 科波菲尔》( David Copperfield, 1850)、《艰难时世》(Hard Times, 1854) 《双城记》( ATale of Two Cities, 1859)等。

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夏洛蒂. 勃朗特与她的两个妹妹艾米丽. 勃朗特(Emily Bronte, 1818--1848)和安恩. 勃朗特(Anne Bronte, 1820--1849) 是英国文学史上有名的三姐妹作家。夏洛蒂的代表作是《简. 爱》 ( Jane Eyre, 1847);艾米丽虽然只写了一部作品《呼啸山庄》 (Wuthering Heights, 1847),但却是一部不朽的名作; 安恩的主要作品是《安格尼斯. 格雷》(Angnes Grey, 1847)

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 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uilles, 1891)和《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 1895)。其他的主要小说有《绿荫下》(under the Green Wood Tree, 1872)、《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874)、《还乡》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1878)等。哈代把自己的小说称为是性格与环境小说”( novel of character and environment)

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 1867--1933):英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代表作有《福赛世家》(The Forsyte Saya)三部曲:《有产业的人》(The Man of Property, 1906)、《骑虎》(In Chancery, 1920)、《出租》(To Let, 1921);《现代喜剧》(A Modern Comedy) 三部曲:《白猿》(The White Monkey, 1924)、《银匙》 (The Silver Spoon, 1926)、《天鹅曲》(Swan Song, 1928)。剧本代表作有《银匣》(The Silver Box1906)、《斗争》(Strife, 1909)

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 :英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作品受法国自然主义的影响。其代表作为其自传体小说《人类枷锁》(Of Human Bondage, 1916),其他主要小说还有《月亮与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 Pence, 1919)、《寻欢作乐》(Cakes and Ale, 1930)等。主要的剧本有《史密斯》(Smith, 1909)、《家与美女》(Home and Beauty, 1919)、《圈子》(The Circle, 1921)等。

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爱尔兰著名小说家。开创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大量使用内心独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潜意识,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非常晦涩难懂,其代表作是被认为经典之作的《尤利西斯》(Ulysses, 1922)。其他的重要小说有《都柏林人》(The Dubliners, 1914)、《青年艺术家的画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1916)、《芬尼根的觉醒》(Finnegan’s Wake, 1939)等。

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 1885--1930):英国著名小说家,颓废派的重要代表。其小说擅长心理描写,反对理性,赞美性爱,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颓废的精神状态。主要作品有《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 1913)》、 《虹》(The Rainbow, 1915)、《恋爱中的妇女》(Women in Love, 1920)、《查泰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 1928)等。

戈尔丁(William Gerald Golding, 1911-- ) :英国小说家,193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多反应其悲观处事的态度,描写所谓的永恒的天性。代表作为《蝇王》(Lord of Flies, 1954)。其他作品有《继承人》 (The Inheritors, 1955)、《品切. 马丁》(Pincher Martin, 1956)、《塔尖》 (The Spire, 1964) 《金字塔》 ( The Pyramid, 1967)等。

 

剧作家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也是世界闻名的英国剧作家和诗人。生于英国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特镇( Stratford-on-Avan)一个商人家庭,当过剧团的杂役、演员和编剧。现存剧本37部,长诗2首,十四行诗154首。其剧本可分为四类:一类是喜剧,主要的有《仲夏之夜》(A Mid Summer Night’s Dream, 1595)、《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1596)、《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1600)等;第二类是悲剧,主要的有《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 1595)、《哈姆雷特》(Hamlet, 1601)、《奥赛罗》(Othello, 1604) 、《李尔王》(King Lear, 1605)、《麦克白》(Macbeth, 1605)等;第三类是历史剧,主要的有《亨利六世》(Henry Ⅵ1590 --1591)、《理查三世》 (Richard Ⅲ1592) 《亨利四世》(Hen ry Ⅳ1596--1597)等;第四类是传奇剧,主要的有《辛白林》(Cymbeline, 1609)、《暴风雨》(The Tempest, 1611)等。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英国杰出的剧作家,于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一生共写过50多部剧本,主要是揭露当时社会上流社会的虚伪、腐败和堕落等。主要的剧本有《魔鬼的门徒》(The Devil’s Desciple, 1897) 《鳏夫的房产》(Widower’s Houses, 1892) 华伦夫人的职业》(Mrs Warren’s Profession, 1894)、《人与超人》(Man and Superman, 1903)、《巴巴拉少校》(Major Barbara, 1905)、《伤心之家》(Heartbreak House, 1919)、《苹果车》 ( The Apple Cart, 1929)等。

 

附:桂冠诗人

桂冠诗人,英国王室御用诗人的称号。相传古代希腊人曾用月桂树叶编成冠冕,赠与有名的英雄或诗人,表示敬意。中古时代英国的大学也曾授予过这种称号,但作为目前含义的专名则始于英王詹姆斯一世。桂冠诗人领取宫廷津贴,写作应景诗,点缀王室喜庆事件或官方盛典。比如:著名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843年被封为桂冠诗人,其后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50年被封为桂冠诗人,等等。

 

第十一节 英联邦

英联邦(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帝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一个组织,原称为大英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改用现名。这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英国政府希望用以维持它对其他成员国的控制和影响。英王为联邦的象征和元首,各成员国政府首脑定期举行会议,但其结果对成员国没有约束力。英国和联邦成员国互派高级专员以保持联系,并于1965年设立了英联邦秘书处,总部设在伦敦。

英联邦现有成员国48(1988),大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和世界领土的五分之一,成员国都使用英语或以英语用为官方语言。英联邦包括以下一些国家和地区:

安提瓜和巴布达(Antigua and Barbuda)

澳大利亚(Australia)巴哈马(Bahamas)

孟加拉国(Bangladesh)伯利兹(Belize)

博茨瓦纳(Botswana)英国(Britain)

文莱(Brunei)加拿大(Canada)

塞浦路斯(Cyprus)多米尼加(Dominica)

冈比亚(the Gambia)加纳(Ghana)

格林纳达(Grenada)圭亚那(Guyana)

印度(India) 牙买加(Jamaica)

肯尼亚(Kenya)基里巴斯(Kiribati)

莱索托(Lesotho)马拉维(Malawi)

马来西亚(Malaysia)马尔代夫(Maldives)

马尔他(Malta)毛里求斯(Mauritius)

瑙鲁(Nauru) 新西兰(New Zealand)

尼日利亚(Nigeria)

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

圣基茨岛(Saint Kitts and Nevis)

圣卢西亚(Saint Lucia)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塞舌尔(Seychelles)塞拉利昂(Sierra Leone)

新加坡(Singapore)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

斯里兰卡(Sri Lanka)坦桑尼亚(Tanzania)

汤加(Tonga)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图瓦卢(Tuvalu)乌干达(Uganda)

瓦努阿图(Vanuatu)西萨摩亚(Western Samoa)

赞比亚(Zambia)津巴布伟(Zimbabwe)等。

随着英联邦成员国人民的日益觉醒,英联邦现正在走向解体。先后退出英联邦的国家和地区有:缅甸(1947)、爱尔兰共和国(1949)、苏丹(1956)、埃及(1958)、南非联邦(1961)和巴基斯坦(1972)等。

 

第十二节 英国的贵族爵位

贵族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概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是指统治阶级中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的阶层。在奴隶社会,最初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担任国家官职(如在中国的商代和古代的罗马);在封建社会,贵族是具有世袭爵位和领地的各级封建主的通称。他们主要是皇室的亲族子弟和功臣,他们享有各种特权,直接掌握国家政权,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17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动摇了贵族的统治,但由于资产阶级在不同程度上与封建势力相妥协,贵族仍在许多资产阶级国家(如英国)存在,并且由封建贵族变成了资产阶级贵族。

贵族的爵位(peerage)通常被分为公、侯、伯、子、 男五等,它们在英语中的相应表达如下:

 

按传统贵族爵位都是世袭的,而且只能一个人继承。长子是法定的继承人,如没有儿子,其爵位也可以由最近直系后代来继承。比如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G. G. 拜伦就在10岁继承了其伯父的爵位。

在近代英国,除了以上提到的公、侯、伯、子、男五等贵族爵位外,还新增了一个爵士”(knight)爵位,其等级在男爵之下,政府用其来授与那些有突出贡献的人,由于这种爵位只能本人享用终身,不能后传,所以这种爵位被称为是非继承性的终身贵族爵位”(life peerage),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世袭贵族爵位”(hereditary peerage)。称呼具有爵士爵位的人,是在其姓名前或名字前(但不能是姓氏前)加称谓词Sir。如:Sir John Smith (约翰. 史密斯爵士) Sir John(约翰爵士),其夫人则称为 Lady Smith(史密斯夫人)

按英国的传统习惯,人们常将侯爵或侯爵以下的世袭制贵族(即侯、伯、子、男)以及主教、市长、高等法院法官等尊称为勋爵,称之为 Lord(与姓连用)。如:Lord Byron(拜伦勋爵)

这里顺便说一句,lady 是一个与贵族密切相关的词汇,它的主要用法有:

1)小姐(对公爵、侯爵、伯爵等女儿的尊称)She is the daughter of an earl, a lady by birth. 她是伯爵的女儿,生来说是位贵族小姐。

2)夫人(对具有勋爵或爵士称号的妻子的尊称)George Smith was made a knight and people called his wife Lady Smith. 乔治·史密斯被封为爵士,人们称他妻子为史密斯夫人。

英国的贵族爵位

贵族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概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是指统治阶级中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的阶层。在奴隶社会,最初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担任国家官职(如在中国的商代和古代的罗马);在封建社会,贵族是具有世袭爵位和领地的各级封建主的通称。他们主要是皇室的亲族子弟和功臣,他们享有各种特权,直接掌握国家政权,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17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动摇了贵族的统治,但由于资产阶级在不同程度上与封建势力相妥协,贵族仍在许多资产阶级国家(如英国)存在,并且由封建贵族变成了资产阶级贵族。

贵族爵位(peerages)分为公爵(Duke)、侯爵( Marquis Marques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和男爵(Baron)。原来的贵族爵位都是世袭的,而且只能有一人继承。长子是法定的继承人,如没有儿子,其爵位才能由首先达到继承年龄的最近直系后代来继承。自1958年以来,才允许将非继承性的终身贵族爵位”(Life peerages)授予某个人。女王(或国王) 可以根据内阁首相的提议,将某种贵族爵位授予某一个人。每年能受封的大约20人。

 

第十三节 英国的货币

英国于1971年对其货币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前,英国基本的货币单位有三个:英镑(pound)、先令(shilling) 和便士(penny),其换算关系为:

one pound(1英镑)20 shillings(20先令)

one shilling(1先令)12 pence(12便士)

由于这种币制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英国政府于1971年对其进行了改革(1971215开始实行),改革后的基本货币基本单位只有两个:英镑(pound)和便士(penny),其换算关系为:

one pound(1英镑)100 pence(100便士)

和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货币也有纸币和硬币之分。纸币(notes)有半镑、1镑、5镑、10镑和20镑等几种,硬币(coins)面额有半便士、1便士、5便士、10便士和50便士等几种。

英镑(pound) 这一货币单位在书写时,通常可用符号£代之,注意此时词序也有所变化: 10英镑=10 pounds=£10

另外要注意 penny(便士)这个词,它的复数形式有两种:pennies / pence。其区别是:前者主要用来指一便士的硬币数目,而后者主要用于数词后构成复合词或用来谈论钱的价值等。如:

Give me five pennies for this fivepence. 请把这个5便士硬币换成51便士的硬币。

It only costs a few pence. 它只值几分钱。

最后再补充一点,关于 pound复数形式的使用:作为货币单位的 pound, 其复数一般要加-s, 但是如果其后接有一数词时,其复数加不加 -s 均可以:

She paid two pounds or perhaps two pound(s) ten. 她付了2英镑或许2英镑10便士。

顺便说一句,pound 除了在英国用作货币单位外,还在爱尔兰、马尔他、在塞浦路斯、埃及、黎巴嫩、苏丹、叙利亚等国家用作货币单位,并且其换算也不尽相同:

在爱尔兰和马尔他:1 pound=100 pence(便士)

在塞浦路斯:1 pound=1000 mils(米尔)

在埃及:1 pound=100 piasters(皮阿斯特)

第十四节 英国人与约翰牛

 

大家知道,人们常用约翰牛”(John Bull) 来指代英国或英国人,或指典型的英国人。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典故:英国18世纪有位讽刺杂文作家叫约翰. 阿布什诺特(John Arbuthnot, 1667--1735),他于1725年出版了一本叫《约翰. 布尔的历史》(The History of John Bull)的书。作者在书中创造了一个矮胖愚笨的绅士形象( John Bull),用以讽刺当时辉格党(“自由党的前身) 在长期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 (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所扮演的角色。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英国或英国人的绰号。因为英文中的 Bull (布尔)的意思,所以 John Bull 在中文中被译为约翰牛

第十五节 英国历届首相

1. 罗伯特·渥尔波(Robert Walpole)

任期:1721. 4----1742. 2

2. 威尔明顿公爵(Earl of Wilmington)

任期:1742. 2--1743. 8

3. 亨利·佩拉姆(Henry Pelham)

任期:1743. 8--1756. 11

4. 德文什尔公爵(Duke of Devonshire)

任期:1756. 11--1757. 11

5. 纽卡斯公爵1757(Duke of Newcastle)

任期:1757. 11--1762. 5

6. 比特伯爵(Earl of Bute)

任期:1762. 5--1763. 4

7. 乔治·格伦维尔(George Grenville)

任期:1763. 4--1765. 7

8. 罗金汉侯爵(Marquess of Rockingham)

任期:1765. 7--1766. 8

9. 查塔姆伯爵(Earl of Chatham)

任期:1766. 8--1767. 12

10. 格拉夫顿公爵(Duke of Graftton)

任期:1767. 12--1770. 2

11. 弗雷德里克·诺思(Frederick North)

任期:1770. 2--1782. 3

12. 罗金汉侯爵(Marquess of Rockingham)

任期:1782. 3--1782. 7

13. 谢尔伯恩伯爵(Earl of Shelburne)

任期:1782. 7--1783. 4

14. 波特兰公爵(Duke of Portland)

任期:1783. 4--1783. 12

15. 威廉·庇特(William Pitt)

任期:1783. 12--1801. 3

16. 亨利·亚丁顿(Henry Addington)

任期:1801. 3--1804. 5

17. 威廉·庇特(William Pitt)

任期:1804. 5--1806. 2

18. 格伦维尔勋爵(Lord Grenville)

任期:1806. 2--1807. 3

19. 波特兰公爵(Duke of Portland)

任期:1807. 3--1809. 12

20. 斯宾塞. 珀西瓦尔(Spencer Perceval)

任期:1809. 12--1812. 6

21. 利物浦伯爵(Earl of Liverpool)

任期:1812. 6--1827. 4

22. 乔治·坎宁(George Canning)

任期:1827. 4--1827. 9

23. 戈德里奇子爵(Viscount Melbourne)

任期:1827. 9--1828. 1

24. 惠灵顿公爵(Duke of Wellington)

任期:1828. 1--1830. 11

25. 格雷伯爵(Earl of Grey)

任期:1830. 11--1834. 7

26. 墨尔本子爵(Viscount Melbourne)

任期:1834. 7--1834. 12

27. 罗伯特·皮尔爵士(Sir Robert Peel)

任期:1834. 12--1835. 3

28. 墨尔本子爵(Viscount Melbourne)

任期:1835. 3--1841. 9

29. 罗伯特. 皮尔勋爵(Sir Robert Peel)

任期:1841. 9--1846. 7

30. 约翰·罗素勋爵(Lord John Russell)

任期:1846. 7--1848. 2

31. 德比伯爵(Earl of Derby)

任期:1848. 2--1952. 12

32. 阿伯丁伯爵(Earl of Aberdeen)

任期:1852. 12--1855. 2

33. 帕默斯顿子爵(Viscount Palmerston)

任期:1855. 2--1858. 2

34. 德比伯爵(Earl of Derby)

任期:1858. 2--1859. 6

35. 帕默斯顿子爵(Viscount Palmerston)

任期:1859. 6--1865. 11

36. 罗素伯爵(Earl of Russell)

任期:1865. 11--1866. 7

37. 德比伯爵(Earl of Derby)

任期:1866. 7--1868. 2

38. 本杰明·狄士累利(Benjamin Disraeli)

任期:1868. 2--1868. 12

39. 格莱斯顿(W. E. Gladstone)

任期:1868. 12--1874. 2

40. 本杰明. 狄士累利(Benjamin Disraeli)

任期:1874. 2--1880. 4

41. 格莱斯顿(W. E. Gladstone)

任期:1880. 4--1886. 8

42. 索尔兹伯里侯爵(Marquess of Salisbury)

任期:1886. 8--1892. 8

43. 格莱斯顿(W. E. Gladstone)

任期:1892. 8--1894. 3

44. 罗斯伯里伯爵(Earl of Rosebery)

任期:1894. 3--1895. 7

45. 索尔兹伯里侯爵(Marquess of Salisbury)

任期:1895. 7--1902. 7

46. 巴尔福(Arthur James Balfour)

任期:1902. 7--1905. 12

47. 坎贝尔·班纳曼爵士(Sir H. Campbell-Bannerman)

任期:1905. 12--1908. 4

48. 阿斯奎斯(H. H. Asquith)

任期:1908. 4--1915. 5

49. 阿斯奎斯(H. H. Asquith)

任期:1915. 5--1916. 12

50. 劳埃德·乔治(D. Lloyd George)

任期:1916. 12--1922. 10

51. 邦纳·芬(A. Bonar Law)

任期:1922. 10--1923. 5

52. 鲍尔温(S. Baldwin)

任期:1923. 5--1924. 1

53. 麦克唐纳(J. R. MacDonald)

任期:1924. 1--1924. 11

54. 鲍尔温(S. Baldwin)

任期:1924. 11--1929. 6

55. 麦克唐纳(J. R. MacDonald)

任期:1929. 6--1931. 8

56. 麦克唐纳(J. R. MacDonald)

任期:1931. 8--1935. 6

57. 鲍尔温(S. Baldwin)

任期:1935. 6--1937. 5

58. 张伯伦(N. Chamberlain)

任期:1937. 5--1940. 5

59. 邱吉尔(Winston Spencer Churchill)

任期:1940. 5--1945. 5

60. 邱吉尔(W. S. Churchill)

任期:1945. 5--1945. 7

61. C. R. 艾德礼(Clement Richard Attlee)

任期:1945. 7--1951. 10

62. 邱吉尔(Winston Spencer Churchill)

任期:1951. 10--1955. 4

63. 安东尼·艾登爵士(Sir A. Eden)

任期:1955. 41957. 1

64. 哈罗德·麦克米伦(H. Macmillan)

任期:1957. 1--1963. 10

65. 道格拉斯-霍姆爵士(Sir A. Douglas-Home)

任期:1963. 10--1964. 10

66. 哈罗德. 威尔逊(J. H. Wilson)

任期:1964. 10--1970. 6

67. 爱德华. 希思(D. R. G. Heath)

任期:1970. 6--1974. 2

68. 哈罗德·威尔逊(J. H. Wilson)

任期:1974. 2--1976. 6

69. 詹姆斯·卡拉汉(James Callaghan)

任期:1976. 6--1979. 5

70. 撒切尔夫人(Margret Hilda thatcher)

任期:1979. 5--1990. 7

71. 约翰·梅杰(John Major)

任期:1990. 7--1997. 5

72.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

任期:199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