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intnet.mu:豫剧大全视频点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10:55

 豫剧大全视频点播

 

3岁孔莹获得梨园春金奖小擂主的...         梨园春擂主孔莹、凯迪、伟涛 ...

        

[豫剧经典唱段] 《倒霉大叔的婚...          戏曲小品 山里人家 范军、郭达...

  豫剧 卖水选段 表花 韩鹏飞演唱           豫剧 打金枝选段 有为王坐江山...    豫剧 南阳关选段 元帅你永管三...         豫剧 十五贯选段 一个家住无锡...    豫剧 朝阳沟选段 亲家母你坐下 ...          豫剧《朝阳沟》选段 俺外甥在部...

  •  

    豫剧 花打朝 选段 小郎那个门外...          豫剧 有为王我坐江山非容易 打...

     

    豫剧 常香玉选段 2001年梨园春...           豫剧 村官李天成 选段 当干部就...

     

    豫剧 朝阳沟选段 咱两个在学校...          收姜维选段 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

     

        豫剧 程咬金照镜子 选段 程咬金...              梨园春 第567期 现场直播(2009...

     

    豫剧《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             豫剧《穆桂英挂帅》谁料想我五...

       

         1991年春节戏曲晚会申凤梅《四...          河南戏曲越调《收姜维》选段 四...

     

       1越调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收...         申凤梅:河南越调《收姜维》三...   

                 越调:收姜维 可喜将军把汉降           申凤梅收姜维四千岁选段   孔莹:美丽的心            豫剧《五世请缨》儿童选手孔莹  

          11月19日【梨园春】擂台赛      孔莹小时候的刘海砍樵

     

    朝阳沟孔莹      黄智慧<三传令>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 (卡拉OK)

     

    听父王与我儿加封官职 (卡拉OK)      青纱轿坐着我七品官 (卡拉OK)

     

    前腿弓 后退蹬 (卡拉OK)     谁说女子不如男 (卡拉OK)

     

    咱两个在学校 (卡拉OK)     洼洼地里好庄稼 (豫剧卡拉OK)

     

    咱们说说知心话 (豫剧卡拉OK)    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   【越调】《收姜维》三传令 申凤...       申凤梅《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  

    老夫老妻(范军)      豫剧-花木兰羞答答      申小梅 收姜维    

             

    孔莹--歌曲、豫剧

     

      挂帅                    豫剧

     

      孔莹戏曲联唱{高清晰}       豫剧 花打朝选段 孔莹

     

     孔莹 孔莹-月光童话 孔莹 家庭      孔莹“月光童话”专辑主打歌《月...  

     

    孔莹秦梦瑶:评剧《花为媒》       《家庭》孔莹专访

     

  •  

    豫剧

    豫剧,是在 河南 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

    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

    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 山东

    江苏 的部分地区仍称 梆子 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 黄河

    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 湖北 安徽 、江苏、山东、

    河北 北京 山西 陕西 四川 甘肃 青海 新疆 台湾

    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简介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

    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

    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

    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

    “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直到1947年秋,开封、兰州、

    西安三地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

      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正式更名为“豫剧”。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质的飞跃,

    也标志着一门成熟的戏曲艺术开始全面繁荣!

      所以,河南梆子是豫剧的前身,两者的概念不尽相同!

      豫剧流行于 河南 、河北、山东、山西、湖北、陕西、甘肃、新疆、

    台湾等十几个省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在声腔上,豫剧属梆子腔系,音乐划分主要有五大流派:

    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 祥符调 ”;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 豫东调 ”,

    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

    流行于豫东南的称“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建国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

     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

    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流派”,又称现代戏流派。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

    豫剧被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发展和繁荣

    起源

       豫剧前身河南梆子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

    一说明末秦腔与 蒲州梆子 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

    小调 相结合而成;一说由 北曲 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

    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

    中原 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河南梆子的班社最早始于何时何地,今无可考。据老艺人传说,

    过去的演员大多出于乾隆年间的蒋门和徐门两家的科班,而开封的

    “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义成班,据1916年2月15日《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

    原为 开封县 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

    颇享盛名。”义成班于1926年,在开封相国寺的火神庙内建立了永安舞台。

    舞台的组织管理分前、 后台 、前台,主要负责管理剧院内的各种杂务,

    如售票,接待观众,供应茶水;后台,主要负责演出 方面 的事务,

    如确定演出剧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

    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知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工旦)、

    阎彩云(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

    张治林、聂二妮、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李法魁等。

      杞县的"六班"、"捕班"(县衙办的)以及马、武、郑、郝、刘、

    常六姓联办的"六姓家班"等,均为辛亥革命后的著名班社,

    演员水成、一阵会、田苟、何运、金成等,均为当时名角。

    清朝时期

      据清 李绿园 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书的《岐路灯》

    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

    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据当时的碑文 资料 记载内容,明皇宫是

    “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

    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 道光 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

    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

      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据一些老艺人追忆,

    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

    即祥符(今开封)、 杞县 、陈留(今开封)、 尉氏 中牟

    通许、仪封、兰封 (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

    淮阳 、西华、 商水 、项城、 沈丘 、太康、 扶沟

    鹿邑。据艺人相传,河南梆子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

    蒋门在开封南面的 朱仙镇 ,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以后, 河南梆子 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

    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

    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

    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

    洛阳 、信阳、 商丘 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

    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戏,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开封 相国寺 先后建立了 永安 、永乐、永民、

    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

    马双枝 司凤英 、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 彭海豹 等,云集于开封。

      1935年初,以 樊粹庭 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

    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 陈素真 所在的杞县戏班和 赵义庭 所在的山东

    曹县戏班均参加了该学社。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

    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

    并演出由樊粹庭创作的《 凌云志 》、《义烈风》、《霄壤恨》、

    《涤耻血》、《三拂袖》等 剧目 抗日战争 爆发后,于1938年,

    采"醒狮怒"之意,改学社为 狮吼剧团

      1936年, 常香玉 周海水 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

    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

    《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

    《打土地》是豫剧演编现代戏的开始。与此同时,

    永安舞台的王润枝、马双枝、鼓海豹、 杨金玉 等也演出

    了不少传统剧目。名角云集,促进了豫东调、

    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

    以及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

    在西北城乡演出,扩大了河南梆子的影响和流行地区。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建国前,西安也出现了不少河南梆子团体,

    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为首的 香玉剧社 毛兰花

    为首的凤麟剧团,崔兰田为首的兰光剧社。

    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原西藏豫剧团前身)等。

    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艺术家的

    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

    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质的飞跃,

    也标志着一门成熟的戏曲艺术开始全面繁荣!

      1956年成立了 河南豫剧院 (后来解体为现在的省一、二、三团),

    1962年举行了豫剧名老艺人座谈会演,1980年举行了

    “豫剧流派汇报演出”,逐渐形成各大豫剧流派,

    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

    1990年后又举行了“93十大名旦”的评选和举办了中国豫剧艺术节,

    同时豫剧从河南周边向西北、西南、东北等地传播,最盛时北到黑龙江,

    南到贵州,包括西藏等省、区、市都有专业剧团的分布。据1984年统计,

    豫剧专业剧团数量达到239个,业余剧团总量则在7千个以上,

    成为梆子腔大家族最有生命力的一支。

      进入21世纪,豫剧事业在新一代领军人物的努力下,

    新作品屡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

    并且多次出国演出,使豫剧又有了新的发展。

    乐器与曲牌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 乐器 ,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

    二弦 (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

    20世纪30年代,樊粹庭先生节借鉴 山东梆子 的伴奏乐队,引进了 板胡

    大弦、二弦逐渐弃置,改用中音板胡为主弦。50年代以后,

    一般的文场中逐渐增添了 二胡 、琵琶、 竹笛 、笙、闷子、 大提琴 等。

    有的还增加了 坠胡 、古筝等。亦有增加 小提琴 、中提琴及西洋 铜管

    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

      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 曲牌 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

    横笛 曲牌20多个, 丝弦 曲牌170多个。

      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

    [大桃红]、 [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

    [文二凡]、[武二凡]、 [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

    [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

      横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

    [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鸟朝凤]、[鸡爬坡]、[小开门]等。

      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花错字]、[小红鞋]、

    [苦中乐]、[浪淘沙]、[油葫芦]、[呓怔]、[算盘子]、[娶嫁]等。

      豫剧乐队 武场 的主要乐器有 板鼓 、堂鼓、大锣、手镲、 小锣 和梆子等。

      豫剧武场的锣鼓点共有三大类:一、开台锣鼓点,主要由[混加官]、

    [毛边]、[鲍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动作及烘托舞台气氛的锣鼓点。

    大多与京剧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种形式的[一锣]、

    [两锣]、[三锣]以及[收头]、[四击头]、[紧急风]、[战场]等。

    三、唱腔中的锣鼓点,剧种特色较突出。较常用的有[迎风]、[到脱靴]、[拐头钉]等。

    流水板类中有各种[流水头]以及[一滴油]等。散板类中有各种[非板头]、[滚白]等。

    二八板类锣鼓点最为丰富,又分为单鼓条和双鼓条两类。

    除两者都有的[串锤]、[长锣]等外,单鼓条类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

    双鼓条中常用的有[五钉锤]、[梆子穗]、[风搅雪]等。

    加上其他附属板式唱腔中的各种锣鼓点,总共不下百种。

    另外,河南在节日时都会唱豫剧。

    角色行当

       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 花脸

    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

    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 红生 )、二红脸( 武生 )、

    小生;“四旦”即正旦( 青衣 )、小旦( 花旦 闺门旦 )、 老旦 帅旦

    “四花脸”是黑头(副净)、 大花脸 、二花脸、三花脸(丑)。

    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 行当

    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早期豫剧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 生行 戏占重要地位。

    生行的大红脸和二红脸的界限很严,大红脸专演关羽;

    二红脸专演赵匡胤、秦琼、康茂才等类角色,主要是武功戏。

    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也有的演员文武兼备,武功戏较出色。

    大净主要以唱工取胜,三花脸除表演诙谐风趣外,武功戏也有“盘绳”、

    “吊水桶”、“空中还原”、“探海”、“元宝顶”、“大翻身”等不少绝招。

    旦行在以“外八角”为主时代,只占次要地位,

    但随女演员的登台与逐渐增多,在豫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

      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

    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

    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

    站稳如山”,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

    “九个鼻”、“八杆”、“单倒”等路数。青衣中闺门旦的表演要诀是

    “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

    跪下不能露脚脖”,“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

    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

    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场式是“出门按鬓角,

    双手掖领窝,弯腰提绣鞋,再整衣裳角”。

    小生的表演要诀是“清、净、冲”。“清”是清秀,

    唱词吐字清,神态秀气;“净”是动作干净利落,

    恰到好处;“冲”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奋。     

     艺术特点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

    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

    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

    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

    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

    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

    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早期豫剧(河南梆子)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

    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

    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

    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

    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 京剧服饰 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豫剧传统程具有浓厚的中原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

    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