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oskrnl.exe占用内存:城市节庆的嘉兴流淌与跳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29:03
城市节庆的嘉兴流淌与跳跃www.cnjxol.com 嘉兴在线新闻网2008年11月03日 10:54:29

“传统节庆”活动源自于民俗文化,并遵循历史的发展规律,保持前进中的沿革与提升。

改革开放初期,得益于经济的推动,“现代节庆”初露端倪。

上世纪90年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代节庆”活动成了发展经济的有效载体,文化成了附属品。

进入新世纪,“节庆经济”推动“节庆文化”的回归。“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交相辉映,共同开启全民参与的“节庆文化”盛宴。

每年清明节、中秋节,“网船会”蔚为壮观。 摄影 张觉民

1987年第三届“凤桥之声”。同年7月,郊区在凤桥镇召开现场会,大力推广“凤桥之声”经验。之后,各乡镇纷纷寻找各自的文化载体举办文化节。凤桥镇文化站供图

水乡清流: 民间萌动 草根传递

传统节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已相传了数千年。像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已成为岁月抹不去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此外,各地还续存着大量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庆”项目。流传于嘉兴民间的“传统节庆”活动多以庙会、灯会为主,还有久负盛名的“观潮节”。

嘉兴很早就有迎灯的习俗,统称“灯节”,著名的有硖石元宵灯会、平湖西瓜灯会、南湖荷花灯节等,据说相传已有数百年。

旧时,嘉兴的庙宇遍布城乡,每年庙会活动频繁。上规模、影响力较大的有莲泗荡刘王庙会、嘉善西塘的七老爷庙会、海宁盐官安国寺观音会、桐乡芝村龙船庙会等。

莲泗荡“网船会”被誉为渔民的“狂欢节”,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抑或是进入新世纪,这个自发性、原生态的以祭祀为主的水上庙会,以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苏浙沪一带堪称绝无仅有。

上世纪50年代,各地借鉴旧庙会形式,配合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开展以演戏、民间歌舞为主的综合性文化娱乐活动,使“传统节庆”活动得以健康延续。

之后进入“文革”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让这一传承了多年的文化形式渐渐远离了群众的生活。一直到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种形式又被民间的热情唤起。

最早大搞“现代节庆”活动的是嘉兴郊区。点“第一把火”的是凤桥镇。

嘉兴市群艺馆副馆长张觉民,当年是凤桥镇文化站站长,他说:“这里有历史的背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凤桥镇上有几家大的企业,集聚了一批文艺骨干,企业文化也需要一个舞台来展示。于是,由企业出资、镇文化站主办,1984年借庆祝建国35周年之机,凤桥镇举办了首届‘凤桥之春’文化系列活动和商业夜市,参与者达上万人次。”说起当年的情景,原秀洲区文化馆馆长冯丽英历历在目:“群众热情高涨,活动现场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1986年,第二届活动名称改成了“凤桥之声”,张觉民说是为了更进一步体现凤桥文化、表达百姓的欢乐心声。电视台以“欢腾的小镇”为题报道这一农民的盛会。

1987年7月,郊区在凤桥镇召开现场会,大力推广“凤桥之声”经验。之后,各乡镇纷纷寻找各自的文化载体举办文化节,有一些延续至今。

王店的“梅里之春”、步云的“步云之春”、蚂桥的“塘桥金秋”、余新的“渔里之谣”、王江泾的“长虹碧波”、油车港的“澄溪之声”……当时全区有31个乡镇,几乎实现了一镇一品。

乡镇文化节融文化、体育、游乐、商贸等活动于一体,展示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新成果,是对传统庙会文化活动的推陈出新。乡镇文化节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不讲排场,只求民乐,深深扎根于当地群众,因而激发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和表现力,成为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原嘉兴郊区文教局副局长蔡寿鹏说,当时郊区节庆活动成了市里和省里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被省市提升为“集镇文化”,在全省作为典型进行宣传。

2001年,第二届南湖船文化节正逢中国共产党80周年诞辰。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走进嘉兴,60多名国内知名演员、2万多名群众演员和5万名现场观众组成了“心连心”最强大阵容,共同唱响心中的赞歌——“你是一面旗帜”。摄影 严新荣

潮起江南: 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最早将经济元素直白地嫁接于“现代节庆”活动的是海宁观潮节。

借1989年观潮节之东风,海宁举办了首届文化艺术节暨商品交易会,历时20天,活动有文艺演出、电影、灯彩等6大项38个小项,盛况空前。此时,海宁皮革业开始蓬勃兴起。

也是在这一年,艺术专题片《瓜乡游》在央视播出,吸引各方眼球,各地友人、客商以及本地群众纷纷致电、写信给有关领导,表示希望组织西瓜灯节。

刻瓜制灯,在平湖一带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瓜灯是平湖乡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1991年首届“平湖西瓜灯节”历时6天,集聚群众12万人次之多。

1992年对于改革开放30周年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这一年的春天,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东方风来满眼春,同年,中共十四大上就正式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再次进入了快车道。

这一年,也是中国“节庆经济”发展的起点。一些城市纷纷以举办“节庆活动”的形式,提升城市知名度,进而招商引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时间成了全国之风。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此时,嘉兴的经济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形成了几大区域产业的集聚。

纺织服装业在嘉兴异军突起,为了提高产业层次与城市知名度。1992年,嘉兴市政府联手国家纺织工业部,隆重上演“中国嘉兴时装节”。当年任副市长的赵冰说:“那是嘉兴撤地建市后最大规模的一次节庆活动。一场‘中国时装潮流发布会’秀出了嘉兴的丝绸品位,让嘉兴的服装业第一次在央视成了闪亮点。”的确,“时装节”直接推动了嘉兴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换代,他说:“中国茧丝绸市场就是时装节催生的成果。”

1992年,海宁皮革城落成。嘉兴市政府对“观潮节”进行了操作理念上的大胆尝试。首届“钱江国际观潮节”由浙江省旅游局与嘉兴市政府联合主办,以旅游项目推荐为主,兼有商品交流会、经贸洽谈会和皮革服装展销会。海宁皮革业的实力第一次亮相世界。

第三届“观潮节”,一场皮革业界的盛会——全国皮革服装展销会,抢足了媒体的风头。也就是在这一年,海宁正式以“一节一会”定名,一直延续至今。

这之后,几乎是以每年新推一个“节”的速度,嘉兴及所属县(市、区)甚至是镇村,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争先登台亮相。

南北湖旅游节作为南北湖风景区一年一度重大的节庆活动,自1995年起已连续举办了十四届,形成了“以景办节,以节促游,以游兴业”的良好态势。

1998年,嘉善举办古镇·西塘国际文化旅游节,至2008年共举办8届,其间,一大亮点是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决赛,众多美女扮靓古镇,一时间让西塘成为世界的抢眼点。

1999年3月,桐乡市建立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同年5月,桐乡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杭白菊之乡”。同年11月,桐乡市举办首届菊花节。行街大联欢、菊花仙子评选、焰火表演、田野菊海、民俗大会、狂欢之夜……历届菊花节,节目精彩纷呈。

2000年9月,首届“南湖船文化节”围绕把嘉兴建设成为江南水乡文化名城的目标,突出“船文化”与“水乡文化”两大特色。

2001年,第二届南湖船文化节,正逢中国共产党80周年诞辰。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走进嘉兴,60多名国内知名演员、2万多名群众演员和5万名现场观众组成了“心连心”最强大阵容,共同唱响心中的赞歌——“你是一面旗帜”。

2001年11月,首届“秀洲农民画艺术节”开幕之日,也正是“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的落成开馆之时。其间,“新世纪中国农民画的发展”理论研讨会、秀洲投资环境展示、“百名客商看秀洲”考察、经贸洽谈、房地产交易等活动被组合成艺术节“节庆大餐”。

2003年,首届“南湖之春”文化经贸活动举办,通过高层论坛、经贸洽谈、文化交流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一个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充满活力、文化特色鲜明、社会进步和谐的新南湖……

“依节造势、因节发展、以节兴市”。节庆活动的快速发展,已逐步演化为节庆经济,演化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节庆产业,成为各地招商引资、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桐乡市领导如此坦言:“菊花节自一开始便注定了它不仅仅是一个节庆活动那么简单,它的背后承担着杭白菊产业兴旺的重任,承担着桐乡探求广泛经济合作的重大使命。几届下来,客观地说,菊花节较成功地担负起了它的使命。杭白菊加工工艺得到改进,每公斤价格由数元增至数百元。近几年,杭白菊种植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大头;旅游收入从数百万元增至35亿多元;商贸、旅游、招商引资等,受惠于菊花节的行业与产业数不胜数。”

历经十四届,今日的“海宁中国皮革博览会”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皮革业展会之一。作为一个充分国际化的专业展会,“皮博会”对业界来说,是一场风尚的饕餮盛宴,是一个中国品牌与国际品牌同场竞技的赛场,是一个实现梦想创造未来的舞台。

借助“一节一会”,海宁皮革业取得了大发展。目前,海宁皮革业年总产值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皮衣及皮革制品年出口额列全国第一。在海宁,平均3秒就能生产一只票夹,平均48秒制成一组牛皮革沙发套,平均1.3秒诞生一件皮衣……海宁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皮都。

每年端午节前后,龙舟赛在南湖举行,成为嘉兴老百姓过端午节的一个传统节目。 摄影 严新荣

1998年,嘉善举办古镇·西塘国际文化旅游节,至2008年共举办8届,其间,一大亮点是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决赛,众多美女扮靓古镇,一时间让西塘成为世界的抢眼点。摄影 盛建生

歌声飞扬催开了群众合唱队的百花齐放。目前,全市已拥有各类合唱团队280多支。这是春之声合唱歌会现场。摄影 严新荣

作为江南文化节的传统项目,鸳湖情·江南水乡婚典受到了新人们的热烈欢迎和市民喜爱。  摄影 翁一群

2003年,首届江南文化节与第十二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同台激情演绎,这是电影真人秀表演。摄影 陈 慧

历届桐乡菊花节,节目精彩纷呈。  摄影 李剑铭

1994年海宁同时举行全国皮革服装展销会和观潮节活动,这是文艺行街表演。摄影 方炳华

端午节裹粽大赛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参与。  摄影 李剑铭

大江奔流: 文化回归 个性飞扬

在城市同质化的大背景下,因为急功近利,一时间节庆活动成为一种社会风潮。据中国节庆网统计,全国每年大大小小的节庆项目达5000多个,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个节庆活动,并且从城市到乡村,大有遍地开花泛滥之势。

于是,有专家呼吁:“我们需要一场‘文化革命’,一个以文化为战场、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的‘文化经济思维革命’。兼有经济与文化双重身份的‘节庆经济’应逐步实现按市场规律运作,因特色而不断走向成熟,走向创新!”

挖掘节庆活动运作新理念、新思维,成为进入新世纪嘉兴各界考量的焦点。

“南湖船文化节”连着举办了三届,有专家建议:“将‘南湖’的外延扩大为‘江南’,将‘船文化’的平台进一步拓展为‘江南文化’。”理由是:“现代节庆要成功,文化是关键。必须依附某种文化,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具体体现在把握由自然地理、本土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所共同形成的‘文脉’。”

关于当年为文化节易名,还引起了一场热烈的大讨论。“嘉兴能代表江南吗?”、“周边城市会不会认可?”、“嘉兴是否能承载得起江南文化的分量?”……

嘉兴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谢立昕,时任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他提出:“节庆活动需要走差异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我们并不想代表江南,我们只不过是为‘江南’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所有的江南文化元素,甚至是中国的、世界的文化元素都可以放在这个平台上展示,借此带出我们嘉兴的文化,提升城市人文环境竞争力。”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2003年,嘉兴“南湖船文化节”正式易名为中国·嘉兴江南文化节。作为嘉兴节庆文化活动多年积累的整合与提升,首届江南文化节推出了民俗系列、经贸系列、会展系列、县市系列和撤地建市20周年纪念系列等五大系列节庆文化活动。目标是把嘉兴打造成为江南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收藏、汇聚、交流、展示、发展中心,使马家浜文化发祥地和“吴根越角”的嘉兴真正成为江南文化的代言人,成为江南文化的“博览盛会”。

为进一步做大品牌,江南文化节集合县(市、区)品牌节庆优势,以期发挥“同城效应”,同时尝试与国家重大活动接轨。

首届江南文化节与第十二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同台激情演绎;第二届借“七艺节”东风,促进本土民俗文化向艺术境界提升;第四届正逢建党85周年,开天辟地——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图片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启幕,“红船”进京令世人瞩目;第五届与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颁奖活动”牵手。

2008年,浙江山水旅游节第一次移师嘉兴,“山水浙江  魅力嘉兴”为第六届江南文化节增添光彩。

通过“江南文化节”这一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嘉兴,让嘉兴走向了世界。

浙江歌舞剧院艺委会主任邵仲凯,从第一届“南湖船文化节”开始至今,直接参与了嘉兴历届文化节开幕式演出的编导。在他的印象中,无论节庆形式如何变,但核心的脉络始终如一,那就是嘉兴本土文化元素,而且随着文化节的举办得以张扬。

他说:“因为我们的节目是放在江南的大平台上,本土的文化得以全面提升,嘉兴的歌舞从弱势到在全国赢取大奖,这就是明证。”

经过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节庆经济”推动“节庆文化”的回归。在城市同质化的背景下,无论是商者还是居者更在乎的是城市的人文背景,可以说未来市场的竞争,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城市的文化竞争力。许多城市开始为节庆寻找一个最贴切的文化附着点。

充分利用“一节一会”,海宁进一步弘扬本土文化元素。

2003年,海宁市政府注资恢复重建盐官宰相府第风情街,2004年着手挖掘潮文化内涵,建立潮文化展示馆,前不久金庸书院奠基,目前正在着手设计规划盐官古城历史文化保护。为弘扬海宁的“名人文化”,每年推出一个主题列入“观潮节”内容。去年是“徐志摩学术研讨会”,今年是“金庸故里行”、“国际金庸小说研讨会”。

海宁市副市长施震东说:“金庸名气助推今年观潮节,规模历史空前,农历八月十八那一天,接待游客达26.8万人次,创历史纪录。”

无论多么隆重的“节庆”,热闹几天过后总会趋于平淡,但随着民众文化权益意识的觉醒,政府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实现“文化惠民”。2006年起,嘉兴市政府将“江南文化节”化整为零、贯穿全年,实现“现代节庆”与“传统节庆”的交相辉映,让节庆活动潜入民间,形成一种持续不断的热情。

纵观嘉兴节庆文化三十年,体现的正是党的十七大所指引的方向——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记者 杨秀兰    编辑:陈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