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站列车停运:做事=做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30:47
做事=做人(1)
内容: 做事就是做人,做人就是做事。做事与做人本不可分,只是为了表达叙述方便,而强分成做事与做人。这样一来,原本是为了说明问题,却反倒生发出许多问题和疑惑,造成种种谬误。比如,什么做事先于做人啦,做人先于做事啦,弄得模糊不清,辨别不明。而且事与人,往往在这一分开中露出了俗气的痕迹。“会做事”变成投机取巧的代名词,“会做人”变成八面玲珑的同义语。其实,世界上何事不与人相关,而何人又不是时时处于事情的包围之中。事与人、人与事、做事与做人、做人与做事,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又怎么能强分出谁先谁后,有谁无谁。
钟说:曾公和雪翁都说到树立个人品牌的过程也就是做人的过程,我们现在讨论做人与做事的言论也非常多。有人说,做事先于做人;有人说,做事第一;又有人批判做人,说是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残余,按西方的先进理念,只有做事,不谈做人;还有人说,做事先做人,等等。不知道曾公和雪翁的意见如何?是如何看待事与人、做事与做人的关系的?
胡言:我的看法与上面说的几种都不相同。我觉得:做事做人。做事就是做人,做人就是做事。当然,我也只能在做生意方面说说而已,官场和学术我就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了,这里我们还请曾公给我们谈谈。
没有任何怀疑,人生在世,就是要做出一番大事业,这才不愧是男人,这才不愧是到这个社会走了一遭,否则,像一些富家翁一样,不知道拼搏为何物,不知道甘苦从何而来,早上水包皮(泡澡),下午皮包水(喝茶),也就只是一个制造垃圾的臭皮囊。从这里看,做事第一,如果不能做事,其他的都是空对空地扯谈。
胡雪岩论杭州富家翁
等坐定了,吃过一巡酒,胡雪岩放眼四顾,开始观察。苏州本地人雍容揖让,文文气气,一望便知,他们隔壁一桌就是,两个都是白须老者,但一口地道的苏州话,却是其软无比。只听他们高谈阔论,也是一种乐趣。
四处烽火连天,这酒店中却是酒温语软,充满了逸兴闲情。隔座的两位白须老者,谈的是嘉庆年间的旧话,谈砚台,谈宜兴的“供春壶”,谈竹雕,都是太平盛世时文人墨客的雅玩。
“人生在世,为什么?”胡雪岩忽生感慨,“就是吃吃喝喝过一生?”
“我是说,像隔壁那两位老太爷,”胡雪岩放低声音说,“大概是靠收租过日子的乡绅。这样的人家,我们杭州也有很多。祖上做过官,挣下一批天地,如果不是出了个败家精,安分度日,总有一两代好吃。本身也总是有个把功名,好一点的是进过学的秀才,不然就是二三十两银子捐来的监生,也算场面上的人物。一年到头无事忙,白天孵茶馆,晚上‘摆一碗’,闲来时遛遛鸟,无事时打打牌。逍遥自在到六七十岁,一口气上不来,双腿一蹬,回老家见阎王,说是我阳世里走过一遭。问他做了一点啥?啥也没做!这种人,做鬼都没有意思。人生在世,总要做一番事业,才对得起父母,才对得起自己。”
(高阳:《平步青云》)
我结拜的大哥嵇鹤龄曾说过,不为无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不管你是做正事也罢,做无聊之事也行,总之,那就是要做事。
但是,事与人是不能分开的。人事人事,有人而有事。在我这样做生意的人来看,做买卖就是我们的做事。买卖,也就是有买有卖;交易,也就是有交换有转手。但是,如果没有对手,没有人,谁与你做买卖,谁与你交易,你这事如何做得成功。在我们做事的时候,也就是我们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做事是与做人分不开的。
如果没有人,那还能叫做事么?总不能把一个人的吃喝拉撒睡说成是在做事吧?那不过是一个人活下去的自然活动。人如果只做到那种程度,那就是不知道人生在世为什么了,人还是不能这么活,而是要摆脱那种只是为了吃为了睡的阶段,活得光鲜鲜、金灿灿。
做事就是做人,你做人的原则、方式和想法都会影响到你做事的方法,影响到你做事的招式。如果你是一个大方的人,自然会在做事的时候有大气派,不会为小事情、小利益而举步不前。如果你是一个胆小的人,谨小慎微的人,你自然会在做事的时候,看前看后,动一步要试一下了,像林黛玉一样,路不肯多行一步,话不肯多说一句。如果你是贪婪的人,看见财宝,你如何会不动心?如果你是一个赌鬼,有机会你肯定会赌上一记。做人,体现在做事的过程之中,导引着事情的走向,决定事情是否成功。
做事就是做人,做人又何尝不是做事呢?如果你不是个“落门槛”的人,你自然说不到“落门槛”的话,做不成“落门槛”的事。那么,即使有时候可以成功,那也只是偶然的成功,暂时的成功,不能够一直成功,开创出一个大的局面。
 做事=做人(2)
内容: 做人,说的是跟人打交道,跟人交流,这就要求有交流的由头。没有一个交流的由头,两个人就很难扯在一块发生各种关系了,像天津的麻花和扭股糖一般,没有由头,这是不可能的。打交道过程中的由头,就是事情,就是做事。你与人打交道的结果如何,一般可以看出来这件事情做得怎么样,同样也可以看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个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你是个不可共享乐的人,你是个小气的人,你是个孤僻的人……这些都是你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可能遮掩住的,有句老话不是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还有一句话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有事有人,无事无人
胡言:我最不喜欢的一种人是那种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人。这种人太过于势利,没有一丝一毫的情分在。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太累,你终究会吃亏。当有事的时候,他有求于你,他敬得你像是他大爷,你说是一他不说是二,你往东他不会往西,你打了他的左脸,他的右脸正等着你呢,真有点上帝教的意思在内。但是,有得必有失,别人是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服务于你的,等到事情一完,无事无人,他的本性就露出来了。你帮他不光没有情分,他还觉得是应该的,有的甚至觉得你是吞没了本来属于他的东西。你给他的利益,他认为是你欠他的。再以后,不再理你的算是好人,一般而言,不把你打翻在地再踏上几脚他是不会放手放心的。我们常见的以怨报德就是最好的例子。
东郭先生和狼
当一只受伤的狼跑到东郭先生身旁求救的时候,东郭先生正站在岔路口四面张望,旁边是一头拖着一大袋书简的毛驴。崇尚墨家兼爱的东郭先生立刻将自己的书简拿了出来,把狼塞进了袋子中。
当猎人们呼啸远去后,逃过一劫的狼竟然张牙舞爪地扑向了东郭先生,要吃掉自己的救命恩人。东郭先生忙说,如果遇到三个老人说自己应该被吃掉,那自己就心甘情愿地做狼的口粮。
由于天近傍晚,一路都没见人影。狼逼着东郭先生去问杏树。听完了他们的故事,老杏树说:“我的主人只是随手扔了一颗杏核种我,这么多年来,我的果实填饱了他们的肚皮,为他们赚得了金钱,可是,现在我老了,他们就要砍伐我,把我卖给木匠。你对狼的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
不久,他们又遇上了一头老水牛。听完他们的故事,老水牛说:“当初,我被老农用一把刀换回来,我拉车帮套、耕田犁地,养活了他们全家。可是,现在我老了,他们却要杀掉我,用我的皮肉筋骨换钱。你对狼的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
正当狼洋洋得意,东郭先生愁苦万分的时候,他们遇见了一个拄着藜杖的老人,东郭先生立刻请求老人主持公道。听完他们的故事,老人说:“东郭先生的书袋这么小,怎么装得下你这么大一只狼呢?我要看看,如果你真的是被东郭先生装在这么小的袋子里,我也支持你吃他。”狼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像第一次一样,自己蜷缩起来,把头低弯到尾巴上,又让东郭先生装了进去。
老人看狼已经进了书袋,提起藜杖,几下就把狼打死了,而东郭先生还目瞪口呆呢。
表面上看起来,这种人尽得到好处,应该是很舒服很爽的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子的。
首先,他不会形成资源的正常积累,不能得到大量的人的帮助。没有人会愿意和他们继续打交道的,这种人可以得手一两回,但是,成功不是靠一两次撞大运或骗人就行的。在与人打过几次交道后,他的“名气”也就出来了,坏事传千里,这时候人人都会开始防备他,哪里还有人会给他机会与帮助,也不会有人敢给他机会与帮助,即使有人傻到敢给他机会与帮助,自己的亲友总是会反对的。于是,从长远看来,他也就只能得到那些想利用他、能利用他、可以掐住他的那些人的指使,而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帮忙,没有两肋插刀的哥们弟兄。尽管看起来每次他都只得好处,没有坏处,但是,每次他都是从零开始。这样做人不行,就算他再努力也是白搭。
其次,这种尽占好处的事情也是不能长久的。这与老天的旨意是不符合的。所以,老天总会给他来一个大的跟斗,让他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辛辛苦苦、抓抓挎挎积攒下来的一瞬间就都没有了。这或者是家里出了个败家子;或者是遇上一个更会骗人的人,恶人自有恶人磨,那是千真万确的;天灾人祸,他总是逃不了的。
最后,为了每件事情都尽得好处,他往往会太钻进事情里面,眼里只看见细节,只看见一件事情,看不见大的形势和局势,根本不知道还有其他方法去做事,也根本不知道还有其他事情可做。守着眼前一点利益,一心防着别人来抢,一点都不敢动弹,更没有胆量去开拓其他的机会了。当大的机会来了的时候,总是懵懵懂懂,看不清楚,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因此,一生到死也不过是小打小闹地过日子罢了,田螺壳里做道场而已。
做事=做人(3)
内容: 对于这种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孔老夫子说的“敬鬼神而远之”,冷冷清清,不去沾惹,“无事不生事”。而如果不小心被鬼缠身的时候,又要“有事不怕事”,给他讲道理,跟他暂时攀交情,也要给他点利益,还要威慑住他,对这种人就是不能单给好脸色。要告诉他们,如果真的闹翻了,自己也有其他办法,也有其他方式可以搞定他们。当然,自己首先要立得正、行得正,做一个清白的人。
坐井观天新解
一只青蛙坐在井里观天,一只小鸟飞过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飞来的呀?”
小鸟说:“我从很远的地方飞来的,我在空中已经飞了一百多里,口渴得要命,想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骗我了,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哪用飞那么远啊。”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
青蛙笑了:“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我每天都观天,就刚才你来的时候,我还在观天呢,我怎么会弄错?”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
但是,青蛙终究没有跳出井口去看外面更大的天,始终守着自己的井,舒舒服服地安度晚年,一直到死都认为天只有井口般大。
为什么外面的天地那么大,井里的青蛙却不愿意跳出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反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井里的青蛙要跳出去呢?井里的水很好,没有受到别的物质的污染;井里就是青蛙的世界,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青蛙;井里的微生物等食物很丰富,如果没有别的入侵者,足够青蛙好好地过上一阵子了。总之,在井里,青蛙实在是舒服之至,开心之至,有什么理由跳出井去,难道只为了看一眼天么?要放弃这些眼前真实实在的好处去追求那些传说中的利益,不是一只青蛙可以做出的决定。人也不一定能做出这样的决定,现实中,很多人不是都守着自己的安乐窝,不愿意冒险,不愿意去见识更加宽广的天地么?
井里的青蛙们不是看不见外面大的天地,实在是它们根本就不想去看,它们自觉也不必去看。青蛙想,井里就是我的王国,井里的生活已经很舒服了,没有必要去未知的世界,只要将井里的领地经营好,只要排除其他入侵者,井里的生活实在是无上的惬意。那些外面有更大天地的话语,不过是谎话罢了,目的还不是要占有我的井么,以为我没有看出来?我可不是傻子,哼哼!
无事不生事
胡言:无事不生事,就是说如果别人没有怎么闹腾,你自己就不要多事,自己要安定,不要像我们乡下说的,做个“搅屎棍”。什么意思呢?就是本来没有什么事情,只是,你就是不能安分,总是找些乌七八糟的事情,让人不得安闲,甚至无聊到拿根棍子去粪池里瞎搅和。
无事,不是说一个人真的没有什么事情可做,而是说不去做一些旁门左道、歪门邪道的事情。大家都有自己分内的事情,都有自己的职责,都应该将心思、精力等用在这些正常的方面,而不是用在怎么样去防备别人、怎么样去谋夺别人、怎么样整蛊别人上面。不要将精力和心思用在与人斗上。
其实,在一起做事的人的大方向都是一致的,都应该是想办法怎么样把事情做好,想办法把其中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不是去挣功,抢好处。如果大家都是这样想,那么就可以很快地完成事情,并且也可以完成得很好。但是,如果有私心,每个人都想从自己的利益考虑,那就会把同事当对手、当敌人、当绊脚石,无端端地生出很多事情,搅得大家不得安宁。
即使不是一起做事的人,你也没有什么必要去弄出个事情来,不能有“红眼病”。你看别人得到好处就眼红,然后搅七搅八地要让别人不得安生,这会浪费你做事的时间,你的心思尽往其他事情上想,反而忘记了自己的正事。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心理,会让大家不敢和你合作,也会让你自己受伤害。因为世间的好处,不可能由你一个人独占,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肯定有很多其他人会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得到好处,你怎么可能一一去抢去争?你最终只会弄得个一肚子气,而气伤身,你自己也就有气受、有苦吃了。
不管别人怎么样,首先你自己不能去做这种无事生事的人,你自己不去招惹别人,安安心心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是无事不生事了。
有事不怕事
胡言:无事时不生事,有事时才不会怕事。无事时安分地做自己的事情,自己保持一个安静的心情,有事时才可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来处理出现的事情,不会手脚无措,慌里慌张,像个没脚蟹似的。
做事=做人(4)
内容: 有事时不怕事,这里说的怕事,是指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不怕事情后面的人,不会因为生事的人而害怕,有胆子去面对那些搅七搅八的人;二是不怕事情本身的繁琐,不怕事情所带来的麻烦,有信心和细心去处理好出现的事情。
世界上总是有一些人喜欢无事生非,总是不愿意世界太平,总是怕“好伤了别人”。只一味地想无事,那肯定是不现实的。除了自己不生事外,你还要有“有事不怕事”的准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因为怕事是没有用的,你越是怕鬼,鬼越会缠上身,你越是躲,鬼越是追,你还不如站住了,看看鬼是什么模样,看看鬼有什么花样,这样反倒可以找到机会。不是说人是吓大的嘛,那种躲和逃的人,就是怕,就是被吓大的人。
有事不怕事,也不是说不怕就不怕,也不是装出不怕的样子就真的不怕了,除了要有“有事不怕事”的准备,还要真的有本事去处理事情,真的可以把事情给解决了。否则,你说的不怕就是假的,就只是摆个样子罢了,会让人笑掉大牙的。你自己是装不出来的,别人终究会看出你的本来面目,摸出你的深浅。被别人看透了,你也就基本上完了。
钟说:雪翁这一席话,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一篇文章——《滥竽充数》,文章里面有个南郭先生,是一个不会吹竽却装作会吹的人,最终只落得了逃出皇宫的下场。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齐宣王喜欢听别人吹竽,而且每次听别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演奏。由于齐宣王喜欢,乐工们的俸禄自然很高了。
有个南郭先生,看见齐宣王喜欢这么多人一起吹,心生一计,跑去告诉齐宣王说自己也会吹竽,希望能够留在宣王的乐队中为宣王吹竽。宣王听了他的话非常高兴,就让南郭先生和自己的乐队成员一起为自己吹竽。
其实,南郭先生是不会吹竽的,每次演奏的时候都是在装模作样,别人鼓腮帮子他也鼓腮帮子,别人松开竽眼儿他也松开竽眼儿,有时候还摇头晃脑,甚至闭目做享受音乐状,就这样在乐队混了个三五年,每年都领着丰厚的俸禄。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王继承了王位。齐王也喜欢听吹竽,不过他不喜欢听合奏,喜欢听独奏,于是他叫乐师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在还没有轮到他时就逃出了皇宫。
钟说:曾公,不知道你对做人与做事的关系是如何看待的?
曾曰:我非常赞同雪翁的观点。我自己认为,做事和做人,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概括:一是不能做事,焉能做人;二是不会做人,焉会做事。
钟说:曾公,我刚才注意到,你在说这两句话的时候,用了两个不同的字眼。第一句是“不能做事,焉能做人”,用的是个“能”字;第二句是“不会做人,焉会做事”,用的是个“会”字。不知道曾公只是为了避免重复而做的一个区分呢,还是良有深意?
不能做事,焉能做人
曾曰:也没有什么很深的意义在,只是我刚才一瞬间的感觉而已。但是,如果说一点意思也没有呢,那也未必,这是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归纳出来的两个不同的字,分别表明了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做事与做人的不同关系。“不能做事,焉能做人。”先说的是做事,后说的做人,这里先强调一个人做事的能力。如果你没有能力,做事都做不好的话,那怎么能够让别人来赏识你,与别人形成比较紧密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努力巴结,很多情况下就有如热脸贴上个冷屁股。
钟说:我想,是不是这么一个意思,那就是首先要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然后别人才会将其他的事情交给你做,也才可能渐渐形成比较好的人际关系。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后代传说的有关曾公的一个故事,现在正好可以求证一下真伪。
曾国藩连升数级
道光十八年,曾国藩第三次赴京参加会试,中式第三十八名进士。殿试下来,曾国藩取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后,曾国藩采取唐朝盛行的行卷方式,将自己的文章遍送王公大臣,一时京城传颂曾国藩文章了得。主持朝考的大学士穆彰阿也认为曾国藩不像一般的士子血气方刚,而是有大气象,圈定曾国藩为翰林院庶吉士。排名次时,列为一等第三名。名单进呈道光帝时,穆彰阿又特地在皇上面前,将曾国藩的诗文大为称赞一番,道光帝粗粗读了几句,颇觉清明通达,于是用朱笔将名字由第三名画在第二名。
当得知这一消息后,曾国藩当即去拜访了穆彰阿。穆彰阿在自己的书房里客气地接待了这位新门生。曾国藩步履稳重,举止端庄,甚合穆彰阿之意。两人从诗文而国事,从师生而衣钵继承人,从不熟悉而倾心结交。穆彰阿当即为当时的曾子城改名曾国藩,以国之栋梁相期。
做事=做人(5)
内容: 在穆彰阿的帮助下,曾国藩充分展布自己的才华,很快升迁为从四品衔翰林院侍讲学士。一天,皇帝叫曾国藩第二天一早就到养心殿,说有话要跟他说。但是曾国藩在养心殿一直等到正午,却只等来一个皇帝不来的消息。曾国藩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请教穆彰阿。穆彰阿立即叫家人带上几百两银子去找大公公,将养心殿的陈设、字画等完整地抄了一份。曾国藩则连夜将上面的内容熟读记住。
第二天,皇帝在养心殿召见了曾国藩。
“朕昨日有事耽搁了,卿在养心殿坐了很长时间,殿里的字画都看到了吗?”
曾国藩心里暗叫一声惭愧,要不是穆彰阿老师神机妙算,今天就惨了。靠着昨天晚上背熟的内容,曾国藩侃侃而谈。
道光皇帝对曾国藩的细心、见识赞赏不已。
不久,道光亲自主持大考,将曾国藩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由从四品骤升为从二品,连升四级。
(唐浩强:《曾国藩》)
曾曰:你说的这个故事我也听说过。大概意思就是这样的。只要你有能力,而且在有机会的时候表现出来,这就是你能做事了。然后才会有人帮你,愿意和你来往、钦佩你和巴结你。你也才有能力好好做人。所以,此处用了一个“能”字。
钟说:但是,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可能在做具体事情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做得很好,但是,他具有一种团结别人一起来完成任务的能力。比如说刘邦吧,就他本人来说,可以说是没有原则没有本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无赖。有一次,项羽抓住他父亲说要煮来吃,他竟然说两人曾在楚怀王面前结为兄弟,因此,他的父亲就是项羽的父亲,如果项羽一定要煮自己的父亲来吃的话,请分他一杯羹。但是,他却能管住张良、萧何、韩信这三大人杰,终于成就了一番大业,开汉朝二百年的气运。曾公你在后来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也有点相像。论实际指挥人马打仗,你可以说是胜少败多,但是,你团结了像彭玉麟、杨岳斌、鲍超等猛将,他们能够大胜而回。这样,太平军被消灭,您也成为清朝中兴第一名臣。像这样的人,算不算能做事呢?因为,在与他这种团结别人做事的能力不配套的位置上,他是不能很好地做事的。
刘邦论成事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群臣说服。
注:1.帝、上、朕,皆指刘邦。
2.禽,同“擒”。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不会做人,焉会做事
曾曰:这自然是一种做事的能力,而且,这可能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领导能力,这样说可能有点自夸啊。我自己想,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不会做人,焉会做事”联系更紧密一些。
钟说:有这样一种说法,说一个人“会做人”,一般都是说他很圆滑,面面俱到。不知道曾公的“会做人”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
曾曰:基本意思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我首先要更正的一点是:“会做人”不是说人“圆滑”,而是说人“成熟”。成熟应该是一种让你周围的人都感觉很舒服的特质。
我自己对“会做人”有一个概括,那就是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偏之谓中”讲的是不偏不倚,没有偏见,不袒护任何一方;这就是“中”,也就是公正。“不易之谓庸”讲的是不改变,没有必要改变,做得让各方面都很满意,大家都没有意见,这就是“庸”,也就是适当。中庸,讲的就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做得恰到好处,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做。该表彰奖励的时候奖励,该批评指正的时候指正。什么事情都做到它本身所要求的程度。
中庸之法则可谓大矣。在《四书》的《中庸》中有言:“此乃孔门传授心法……其书始言一事;中散为万物;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弭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矣。”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作者认为中庸乃宇宙中惟一之真理,充塞于天地之间。大可以见泰山之高,小可以见纤毫之细。而好好体验这个道理,可以得出实用的学问。
做事=做人(6)
内容: 一个人“会做人”,那就是他已经掌握了中庸的道理,并能够运用中庸的方法,其做事待人,总是恰如其分,不过火。符合大家心目中的所想,更符合事情本身的要求。一个人如果真正的“会做人”,那应该就像是庄子说的“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矣。
在“会做人”之后说“会做事”,那自然不仅是指能做事。“能做事”是一个人的能力,只是从具体的一个人的角度出发,将做事的关系局限在“人—事”上,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表明一种可能性。“会做事”则超越了“能做事”。它从“人—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做事,强调做事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个过程,强调局中人的反馈和关系。“会做事”除了指有能力将事情做好之外,更强调事情做得让参与各方都很满意。“会做事”是动态的,有一种互动的关系和意识在其中。
钟说:曾公的意思我懂了。是不是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在冬天,天冷,要劈柴烤火。“能做事”是指你有力气甚至是经验去劈柴;“会做事”是说,当大家都觉得柴不够要劈的时候,你已经将柴劈好了。
曾曰:正是这个意思。
学术领域的做人与做事
钟说:刚才说了,雪翁讲了做生意的方面,曾公你也讲了实学方面。我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学术领域,难道“做事=做人”也同样是对的?
曾曰:那是自然。初看似乎难以理解,但事实就是这样。有这样一句老话:性格即命运。你有什么样的性格,会影响到你做事待人的方式,并影响到你会结交到什么样的朋友,找到什么样的志同道合的人,这反过来又会影响你自己的喜好偏向。学术领域只不过是一个人的某一方面而已,自然也会受到人本身的影响,使人的品位和欣赏水平不同,欣赏的对象也会不同。像宋词有豪放、婉约之分,这一分,正反映了一类,也反映了很多人的不同偏好。
东坡词与柳七词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
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注:柳七,即柳永,著名词人,婉约风格。“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他《雨霖霖》中的句子。
玉堂,翰林院。唐宋后,多将翰林院称为玉堂。
钟说:在字和画中,好像也有这样的派别。有南派、北派之分。南派以神韵胜,北派以魄力胜。而能分出派别,正好反映出了一些从事的人的不同喜好,而这喜好在做诗为文的时候,会影响到诗文的意境、规模、气势等。
曾曰:正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禀性,都有自己的偏好,于是,在看同样的事物时,会出现不同的看法。但是,你又会发现很多与你有同样看法的人,而且你也发现自己自然而然地就和他们感觉更加得亲近。只有大家,才能海纳百川、兼容天下。拿诗文中的月亮来说,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思恋;有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朦胧;有苏东坡的“何处无此夜月,但少闲适如吾二人者”的轻松;有晏几道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痴情;有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伤感;有无名氏的“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凄冷;而李白,还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梦境;而苏轼,还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空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迷茫,等等。
从月亮这一景物上,反映出人们的不同视角和心境,而这都是受到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的影响的。天纵之才李白,自然觉得自己很少为人所理解;而宽容博达的苏轼,自然能从不同的方面体会月亮的感觉。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有自己的偏好,有自己喜欢的,并从而欣赏激励我们进步的,也有一些因讨厌而主动规避的。这种选择正反映着我们做人的准则和态度。
上面说的是从古人学。即使是与自己同时代的人交流,同样也受到自己做人做事方式的影响。也可以看出做事与做人也是不可分的。在我们的文化发展长河中,最为明显和常见的现象就是文人之间的唱和了。如欧阳修与梅尧臣的唱和,苏轼与佛印的交往等,无不反映出一个人的做人与做事的相互影响。同气相投,同音相和。你唱和的对象,其选择就起始于对共同事物的兴趣和偏好,而这,自然是受一个人的思想支配的。这些唱和,一方面是你在做人的前提下做出的选择,而一旦你做出了这种选择,和一部分人相互唱和;另一方面就又会加强你原来的做人的一些看法与观念,造成做事与做人相互的交融、影响与促进。于是,形成具有明显特征的小团体。这样的一些人如果穿越了地域的限制,甚至穿越了时间的限制,整个事物连贯起来看就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征,从而形成我们前面说的宋词的豪放派与婉约派,字画中的南派与北派。
钟说:我们现代也有很多相互之间形成的派系,可能是同样出身的人在一起,可能同一个老师的学生在一起,可能是同一个地方的人在一起……你可以发现很多的圈子,这些圈子都明显地将一些人包括在内,也同样明显地将另一些人排斥在外。拿唱和形成的派别与我们后代的派系相比,两者有什么差别呢?
曾曰:可能古代的唱和更多的是从心理出发的一种相互的认同。后代的派系,更多的是从物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圈子吧。
欧阳修与梅尧臣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的文坛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自己的一生中,提拔过许多的知名人物,如苏轼、王安石、曾巩等,无不是经过欧阳修的推荐而天下知名。其中的苏轼,更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欧阳修看见苏轼的科场文章,直说要放这小子一头,三十年后,世人但知有苏轼,不知有欧阳修了。
梅尧臣以转变诗坛的西昆体著名,与苏子美并称。一生穷困不得志,只做过主簿、县令一类的小官。诗很受欧阳修的赏识。
欧阳修与梅尧臣,两人交情之笃,名位之差,略似韩孟,而两人也往往以韩孟自夸。欧阳修苦学昌黎,参以太白、香山。而梅尧臣对于孟郊,则没有一字一句地去模拟。
注:韩孟,指韩愈和孟郊。韩愈字昌黎,孟郊字东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