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恐怖鬼故事:外交礼服展望(读者反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15:14
马保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9月17日   第 03 版)
本版于7月30日刊登《我们需不需要有国服》一文后,引起广泛关注,网站纷纷转载,读者踊跃发表各自的见解。现从中选取一篇有代表性的来稿与大家分享。——编者
展望未来,我们在对外交中往应穿什么样的服装?是否需要有自己的外交礼服?什么样的外交礼服才最能代表我们国家?
我认为,未来可能的选择有以下四项:
一、西服“趋同”+民族服装。
这是目前国际交往中人们着装的大势,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如此。现在,世界各国领导人、外交官着装基本上都认同普通西服,而不是西方礼服。他们身着普通西服出席各种公务、礼仪活动,已成为潮流。而亚、非、拉和阿拉伯世界的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仍然坚持穿着具有本国传统的服装。这种“大集体小自由”着装风格,符合多元文明发展趋势。在这种西服“趋同”形势下,我们似乎忘记了“小自由”,即穿中山装,而是逐渐喜欢上西服,“从众”了。鉴于目前流行的西服,在款式、颜色方面也呈现“趋同”的态势,所以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出现是好现象。
二、西方礼服空间有限。
西方礼服只在西方某些国家流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领导人、外交官着装实践表明,我们不习惯穿它,今后这种状况仍将继续。但是,遇有特殊情况(如冰岛的新年宴会以及一些西方国家的递交国书仪式),应当灵活处理,我外交官也可酌情穿着西方礼服。
三、目前仍应选择中山装。
推翻清王朝以后,民国采用中山装,是我国服装改革史上一次巨大进步,因而被新中国所继承,成为毛泽东等开国元勋们的标志性服装。改革开放以来,已经习惯穿西服的我国领导人、政府官员、外交官,对中山装逐渐淡忘,致使中山装陷于式微、尴尬境地。可是,在外交礼仪活动中,在需要穿着礼服的场合,我们的选择有限,只有中山装、旗袍而已。因此,建议政府出台相关规定,在重要礼仪场合(如递交国书、国家典礼活动等),仍应以中山装为正式。在此特别强调,国家领导人身体力行是关键。
四、从长远看,衣冠大国必须有自己的国服。
中山装不景气,说明它无法长久承担国服重任。中华文明崛起,作为衣冠大国,我们怎能被淹没?设计新国服,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了。国服设计不求快,但求稳,要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做到既庄重、典雅,又美观、实用。
事实上,为外交官设计礼服,我国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人提起了。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初,驻德公使孙宝琦曾电奏外务部,请求让外交官舍弃朝服,而改穿西方礼服。推翻清王朝伊始,民国二年1月10日(1913年1月10日),外交部公布《外交官领事官服制暂行章程》,为大使、公使等各级外交官设计了适合多种需求的礼服。不过,那些礼服显然并未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没有流传下来。我们设计新国服时,必须吸取那次不成功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