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忍者变态版下载:政策体系建设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19:20

政策体系建设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擎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33期)

    刘玉珠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也给文化产业工作赋予了很多新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紧紧抓住文化产业面临的历史性机遇,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文化的作用日益凸现,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有赖于文化的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深入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与经验,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必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新内容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思想深刻、旗帜鲜明、内容丰富、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新高度,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新理念,明确了新目标,制定了新任务。

    一是将文化建设提到了新高度。在传承和弘扬五千年中华文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党中央将目光聚焦文化,党的全会首次专题研究文化建设并作出具体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对文化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新觉醒,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是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全会科学分析了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准确把握了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新期待,全面深入的回答了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理念发展文化这一系列事关中国当代和未来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提出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新目标。全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确立和强化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担当,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目标,并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内的一系列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必将凝聚起亿万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智慧、力量与激情。

    四是制定了文化建设的新任务。全会确定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同步的文化建设的目标,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繁荣文化创作、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改革开放、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任务,体现了我党对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文化构成的多样性、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在规律把握上的高度自觉,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具体遵循,夯实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

    六中全会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机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做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表明,在当前形势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凸显,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正在到来,条件日趋成熟。

    第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源头,以内容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是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着力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

    第二,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管子》上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表明文化消费需求高度依赖于收入水平的高低。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上升。城乡居民在基本物质生活进一步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才能生产出更多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才能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合力。

    第三,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通过文化提高本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战略选择。当前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国际社会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有利于诠释和传播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意图。

    第四,文化产业具有突出特点和比较优势。文化产业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最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是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是易与新技术对接、最具有创新应变能力的产业,是进入门槛较低、能够广泛吸纳就业的产业,是投资回报高、受益时间长的产业,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具有逆势而上特点的产业。在当前国际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复苏基础仍然脆弱的情况下,这些特点所转化的比较优势更是许多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

    第五,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任务,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各地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许多省市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为全国范围内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物质保障。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门类日趋完备,规模和素质不断提高,也为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看到文化产业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只有破解了这些困难和问题,才能顺利实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

    文化产业总量偏小,产业集中度不高。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同期GDP的2.75%,离支柱产业有不小的距离。尽管国际社会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划分标准,各国文化产业的统计口径还不一致,但也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影响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此外,我国文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较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我国文化产业在科技、内容、服务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

    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我国传统文化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新兴文化产业比重明显偏低,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的文化产业链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突出,部分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还存在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缺少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来推动,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文化行政部门缺乏相应的政策话语权。此外,随着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融合度、关联度越来越高,文化部门迫切需要加强与财政、发展改革、金融、科技、国土、商务、税务、工信、教育、旅游等部门的协调和合作,整合各种资源,凝聚各方力量来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文化产业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政策体系建设

    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机遇,我们要着眼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定位,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开拓创新,从完善政策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等思路入手,进一步将文化产业融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局,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确立政策保障。加强文化产业政策调研,争取发展改革、财政、税务、金融、科技、国土、商务、教育等部门支持,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的精神,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逐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政府投入方式,扩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规模,合理确定支持方向,提高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税收扶持政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部分行业反映出的税负较高问题认真加以研究,逐步完善相应的税收政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将文化产业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在国家土地政策许可范围内,争取优先保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用地。进一步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口岸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立法进程,争取把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二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支撑。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是促进文化产业各门类协调发展。改造提升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等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针对文化产业不同门类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二是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提升文化生产的品质和效益,促进文化与服务业等相关产业融合,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由注重数量扩张的规模增长,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内涵提高。三是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加强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局面。支持经济发达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文化创新,提升文化品质,实现跨越发展;鼓励中部地区完善产业政策,扩大文化消费,规范市场秩序,加快产业崛起;引导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培育消费市场,带动产业发展。

    三是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打造重要引擎。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国家文化产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和完善国家重大文化科技基础设施,优化文化科技布局,加强相互配套、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加强重点技术攻关项目研发力量,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联合科技部门,开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企业”评选活动,支持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研究中心,支持申报国家各类文化科技项目。

    四是扩大文化消费,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把扩大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扩大文化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以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吸引消费者,以扩大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培养文化消费习惯。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和氛围,转变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观念,提高文化消费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改善文化消费条件。支持建设、改造剧院等文化消费基础设施,鼓励机关、学校和部队的文化设施面向社会开放。优化文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降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三是加强文化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引导文化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拓宽文化消费领域,积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

    五是完善产业服务体系,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构建基础条件。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整合集成各类资源,策划建设一批包括企业孵化、公共技术支撑、投融资服务、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内的文化产业综合服务平台,降低文化企业的创业和运营成本,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建立文化系统文化产业统计平台,及时发布统计数据。以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为依托,建立重点文化企业的统计制度,及时准确地反映行业发展动态情况,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信息服务。继续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办展方向,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促使文化产业博览会向差异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文博会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效益。

    六是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破除资金瓶颈。深入落实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完善部门协作机制,研究制定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部门与银行间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信贷融资规模。推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并完善文化企业境内上市的培育辅导和审核推荐机制。支持组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进一步利用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推进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设计开发文化产业保险品种。规范引导文化产权交易机构健康发展,适时制定文化产权交易规则。探索文化类无形资产确权、登记、评估、质押、流转等一系列操作规则,探索创新适用于文化产业投融资业务需求的金融产品。完善“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构建便捷的通道。

    七是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开展“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文化产业就业创业扶持计划、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计划以及文化产业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培养七支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行政管理人才队伍、一支善于市场运作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支具有创新思维的文化创意人才队伍、一支文化资源开发、推广与传播人才队伍、一支掌握先进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熟悉金融市场的文化产业资本运营人才队伍,一支有创新能力的理论政策研究队伍。其中,要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

    八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后劲。积极联合有关部门重点实施一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引导性、基础性、服务性、示范性的重大工程,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目前,文化部已经策划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文化产业公共平台建设工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国产动漫振兴工程、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和工程。其中,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已经被初步列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据测算,到 2015年,特色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将达到20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吸纳约3000~4000万人就业创业,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就业和创业,推动各地特别是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作者为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

    三大金融杠杆“撬”动文化产业发展(资料链接)

    王家新

    我国的文化发展是分两部分来说的,一个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另一个是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这种“两分开、两促进”是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方面,不可偏废。长久以来,财政部门在推动文化发展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在公共文化事业方面做了很多导向,包括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面向农村的文化信息共享资源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村村通”工程等。在文化产业这方面也设立了产业专项资金,对很多产业项目给予支持。下一步,财政部准备在几个方面对文化产业给予支持:

    第一,我们要鼓励原创。中国是五千年的文化资源大国,但是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只占到GDP的2.78%,欧洲是10%-15%,韩国是15%,日本是25%。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和中央的部署,五年后我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应该是占到GDP的5%,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要打出我们中国民族品牌的旗帜。所以,下一步我们要鼓励原创,在培养我们自己的文化品牌上多做一些工作。

    第二,在文艺演出剧目的积累、储备上给予支持。比如,以最近一段时间很火的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为例,这只是一个开始,将来还应该有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让老百姓喜欢,市场也认可的演出,没有剧目储备是不行的。

    第三,在推动科技与文化结合方面出台一些配套支持的政策。比如,音乐剧在视觉、音响效果、时尚元素,流行元素等方面来说是比较好看的,而电影、戏剧的可看性很多也是依托科技手段来实现的。这个光靠某个企业还不够,还是要靠国家相关政策的推进,让文化与科技相结合,才能做出更多、更好看、更炫的,能赢得市场的文化产品。

    第四,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支持。市场是能培养造就人才的,不仅能培养演艺人才,还能培养经营人才,培养出更多懂管理、懂艺术运作的人才。再有就是观众,也就是受众群的培养。我们要培养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我们得有“拳头产品”能打出去。这也是我们将来投入的方向。 

    未来,我们主要有三个财政资金的“杠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第一个是国家扶持产业文化基金。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明年这方面的预算可能在20亿的基础上还要有所增加,要对文化产业、文化企业的发展给予资金扶持。第二个杠杆就是把文化企业列入国有资本金预算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第三个是以财政为引导成立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这是一个文化产业投资管理公司,目前已经由41亿募集增加到了60亿,未来目标是募集到200亿来扶持整个文化产业。不能总是中央、国有企业,而应是所有的文化企业都通过竞争来发展繁荣,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做大、做强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