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影音添加源: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0:13:24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33期)

    范 周

    编者的话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成功经验;二是明确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加快进度、加大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那么,如何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乘势而上,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本刊聚集这一热点问题,邀约各方面专家展开讨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文化改革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建立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增强文化发展动力和活力、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文化发展效率、继续扩大文化消费、深化文化改革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物质基础还是文化环境,我国都具备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备条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文化产业2010年实现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正成为国民经济中一项重要新兴产业;一些发展迅速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新的文化业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并创造着可观的经济效益。①在此基础上,如何通过科学的规划、有效的手段、务实的路径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大力量?其首要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而这一路径的实现,核心是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撬动发展杠杆,调动发展积极性,实现文化发展效率的倍增,构建起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关键是通过创新文化服务的方式、丰富文化服务的内容,拓展文化消费的载体,繁荣发展文化消费。

    提高发展效率,建立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不但标志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和产业体系将进入更加科学的发展阶段,也进一步表明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效率,实现文化产业自身的结构调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提高效率是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的关键,效率倍增的重点是转变方式,建立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转变方式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改造。也就是要提高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效率,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附加值,通过产业的嫁接和融合等方式,使文化产品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例如文化与工业嫁接催生工业旅游,创意与农业生产结合诞生体验经济和创意农业等,这些传统产业形态的升级改造一旦与文化相融合,便会释放出更加强劲的文化生产力,从而使文化生产的效率倍增。其二是新兴文化业态的创造和发展。数字技术与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快,作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产业形式,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不但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并且正在不断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形式。文化产品生产“技术为王”和“内容为王”的有机融合,将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注入更有力的催化剂。

    要形成新兴、高端、中端和低端文化产业并存的发展体系。要进一步确立文化产业高端化、特色化战略导向,逐步淘汰低端产业,稳步提升中端产业,积极发展高端产业,培育新兴特色产业。当今时代,文化与技术、创意的融合将不断诞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催生新兴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同时一些传统文化产业将逐渐被替代,促使产业不断往高端产业爬升。新兴、高端、中端和低端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不存在“谁最终代替谁”的问题,它们将会并存在文化产业领域,在不断的市场细分中逐渐替换其各自的市场角色,并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中发挥其各自不同的市场价值。

    要形成核心层、外围层和关联层文化产业并重的发展体系。从现行文化产业统计指标来看,除了文化产业核心层,对相关层和外围层文化产业产值的计算,都是以产业的整体贡献乘以文化系数进行折算的,但随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的创意附加值越来越高,科技和创意对传统产业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文化产品的创意驱动愈加明显,这一文化因子的系数随时发生着变化并且其系数也愈加提高。现行文化产业统计指标没有充分考虑到文化附加值和科技贡献率在文化产品,尤其是在文化制造业中的提升,因此难以全面反映出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全面贡献。因而,要重新测算文化产业外围层和关联层文化因子的指标,科学评估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

    要建立传统与现代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任何一种现代文化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以创意为核心的现代文化产业源于传统文化产业,离开传统的基础,现代文化产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代文化产业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创意人才的智慧和灵感,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再提高,它是文化产业中真正创造巨额价值的部分。因此,用现代思维武装传统文化产业,用传统文化推动现代文化产业,传统和现代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不仅是为本国的文化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也同样是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了捍卫自己的文化主权。

    扩大文化消费,增强文化发展动力和活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消费的实质是对社会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消耗,同时这种消费过程又是精神财富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文化消费是拉动文化经济的重要手段,是创造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突破口,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归人民共享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从我国改革开放自身发展的逻辑和市场经济建立的发展历程来看,文化消费是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文化消费既是解放文化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工程,也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树立良好中国形象的重要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的繁荣发展一直是党和国家的强烈愿望,但在不同时期,这一事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的发展任务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制约。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消费成为“奢侈品”,当时的文化事业单位实际上是在物质资源及其稀缺条件下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特定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的“双轨制”,实际上是在经济体制转型,文化消费市场尚未真正形成的特定历史时期,发展文化事业不得已的过渡性政策选择;20世纪末特别是本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成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逐渐成熟的文化品消费市场不仅彰显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注重文化体验的优良传统。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消费市场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

    从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要求来看,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是文化消费市场发展的基本思路。一方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即在涉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领域以及具有一定意识形态属性的领域,仍然要保持其公有制属性。这些领域往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必须是政府主导,依靠财政投入,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为前提。这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相一致的。另一方面,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即在一些经营性的文化产业领域中,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就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以民营资本为代表的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将促使文化产业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这将有利于打破我国文化市场“条块分割”、产业链不完整、资源碎片化等问题,为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文化消费需求的发展目标上看,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富民与拉动文化消费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文化产业具有思想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教化等多重功能,这些功能可以使农村运用经济和市场的方式加快文化建设,让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使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改革,使文化产业成为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文化服务的方式手段不断创新,触角不断扩张,重心不断下移,必将有效地提高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的文化服务质量,激发更为强大的文化消费力量。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创造经济效益,推动实现收入倍增计划,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充分利用和平崛起契机提升国家竞争实力,增强民族自信的必由之路。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为此,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期战略目标。②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定位,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逐步清晰的过程,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③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核心和关键。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首先,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源泉,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显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强弱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经济指标。其次,文化产业是国家形象塑造的有力塑造者。文化产业不是一般的产业,它具有广泛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先进文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力,也是一种精神、一种资源,具有强大的塑造功能,对本国的国际形象构建具有直接的描绘作用。再者,文化产业是国家传播力的重要保障。在当今传媒构建的环境下,人们对外界大部分事情的认知都来自于媒体各种各样的描述。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传媒业的文化产业在这种信息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国对外传播的重要保障。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

    推进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有效地加快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④科技与文化历来如影随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带来革命性变化。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为思想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科技的发展,也以独特的方式增强着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新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传播、销售等环节中的应用,有利于降低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有利于充分发挥资源效益而不破坏资源与环境。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增强科技意识。要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不断为文化注入新的内容、构建新的平台、创造新的形式,努力用先进技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⑤

    接轨国际文化市场,遵循国际竞争规则,是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的基础。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⑥在这一国际文化竞争语境下,打造文化产业强国的核心是加强文化内容生产。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强弱将在很大程度上由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品的内容来决定的,这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为王”定律。未来文化产业的竞争将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世界性主题的选择,将会使产品本身因为文化的认同而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打造文化产业强国关键是接轨国际竞争规则。只有文化产品和服务符合国际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在传播渠道和形式上符合现代消费的潮流和趋势,在主题思想和文化表达上消弭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才能使文化商品广泛的传播,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打造文化产业强国重点是传播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中国文化源源不断的走出去,使承载着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文化产品广泛而深入地植入到世界受众的文化生活中,才能够实现文化的复兴和文明的传承,进而构建起强大的文化产业竞争力。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

    注释

    ①《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一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9日。

    ②蒯大申:“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建设文化强国”,《解放日报》,2011年10月24日。

    ③⑤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精神文明导刊》,2010年第10期。

    ④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人民日报》,2006年1月10日。

    ⑥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