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崎步美:《汾酒史话》连载之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23:51:13
《汾酒史话》连载之十二作者:王建中

酒商惊帝

     “神品真成九酝浆,居然迁地弗能良。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稀亚蟹黄。”这是清代汾阳人曹树谷所写《汾酒曲》中的一段话。汾酒曲共八首,对汾酒的发展历程、经典事件、名人逸事、酒性特征等进行了描述,可谓赞誉有加、尽写风流,几千年汾酒历史文化在他笔下显得栩栩如生,由此也表明了汾酒的声名在清代已显赫到何种境界。

    山西兴县人孙家淦任职直隶总督时期,清王朝认为烧锅“无故耗费米粮”,于是“禁踩曲烧酒”,多次禁止民间酿酒。京师步军统领衙门一次“拿获烧锅数起,且皆山西之人”,即误认为是孙家淦“伊瞻顾乡里,则烧锅之禁必开”,不得奏皇帝。乾隆帝便让军机大臣传谕,让孙家淦留心。孙家淦在复奏中,讲了一番颇有哲理的话,来说明烧锅不能永禁的道理。他说:“今北地不种高粱,则无以为薪、席、屋之用,种之而取其秸杆,则其颗粒宜有所售。烧锅既禁,富民不买高粱,贫民获高粱,虽价贱而不售。高粱不售,而酒为必须之物。”

    乾隆二年,甘肃巡抚德沛则以《为陈烧酒毋庸严禁以免国法纷纭事奏折》上书奏称:“查甘省烧酒……至通行市卖之酒,俱来自山西,名曰汾酒。因来路甚遥,价亦昂贵。惟饶裕之家,始能沽饮。……是甘省非产酒之区,向鲜私烧之弊,似可毋庸置疑。”说甘肃本不存在禁酒问题,因为甘肃所贩售的全是来自山西的汾酒,且价格昂贵,只有富裕之家才能喝得起。

    乾隆七年,山西巡抚严瑞龙回报禁酒的奏折中,也记载着“第查晋省烧锅,惟汾州府属为最,四远驰名,所谓汾酒是也。且该属秋收丰稔,粮食充裕,民间烧造,视同世业。若未奉禁止以前所烧之酒,一概禁其售卖,民情恐有未便”。不但表示当时所卖之酒是四远驰名的汾酒,还表示汾酒是世间传承下来的民间粮食充裕后所酿的酒,当地百姓世代以酿酒为业,如果“一概禁其售卖”,则“民情恐有未便”。

    经过一番争执,乾隆皇帝最终没有追究汾酒的制贩,在乾隆帝对这些奏折的朱批中也没有将汾酒列入禁酒之列。纵观整个乾隆禁酒时代,汾酒不但没有被打击,反而在乾隆禁酒过程中更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垄断地位,加快了自身发展的脚步。这也直接印证了清人李汝珍在《镜花缘》曲牌中,在当时全国五十余种知名酒类中,缘何将汾酒列为第一名。

    山西人自古就有酿酒的本领,一些人凭借一流的酿酒技艺开始迈出山西的大门,在全国各地做酿酒师或者开店经营酒业。可以说山西的酒商是生根发芽于山西本土,开花结果于中国各地。据《汾阳县志》记载,当时仅在曲阜开设的酒店就有十多家,从业百人之多。

    明清时期的北平酿酒工业就已形成行业规模。其中北平酒业会成员的组成情况清楚地反映出当时汾阳酒商的成功:北平南路烧酒公卖酒业公会会长可桂云是山西汾阳西阳城堡人,七大酒店的东家、大掌柜以及主要店员有90%以上都是山西汾阳、太谷人,可见汾州酒商不仅在晋商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国酿酒业中也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可以说,汾州商人是晋商中当之无愧的一支重要力量。

    据史料记载,乾隆时期,山西商人在直隶全省开设烧锅1000余家,其中宣化府有烧锅数百家,承德开设烧锅200余家,每家有酒工少则十余名,多则三四十名,统计不下六七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