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玲素女真经神马在线: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40:54
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景物构成可从诗中词语“桥、水、村、岸、浮萍、人、藕花、门”等展开想像概括出“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人家、荷花、庭院”等景物。描绘的画面可通过以上景物及“人不到”三个字概括出“清幽恬静”的特点。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人家、荷花、庭院等景物。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悠悠”写出了什么内容,二是对抒情起什么作用。 

答案: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变化,首先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红袖凭江楼”,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汩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答案:①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②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注意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虽然有“用典”手法但并不突出。

答案:①手法:对比。②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

【注】①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解析:这首诗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在高中语文第二册《说“木叶”》中出现过。学生如果熟悉课文,对作品的感情把握会有益处。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一、2011年新课标《考试大纲》对这一考点的要求是: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检索近几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及部分自主命题卷,诗歌鉴赏命题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 考查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

2. 题量稳定,一般下设2道小题;分值8~11分。

3. 考点分布较全面,形象、语言、技巧、观点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三、古诗鉴赏题问答模式有: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四、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步骤为:

(1)整体感知

无论什么诗歌,无论写什么,总是为了表达某一方面的情感或思想。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往往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或所叙述的事中。

(2)仔细审题

要审清楚题目命制的角度和解答要求,这样才能根据要求寻找到答题思路的切入点。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的解答范围,是就诗的整体要求,还是就诗的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词等局部要求。但是,不论如何要求,答题时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

(3)组织答案

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案必须简洁,点到为止,切忌啰唆。要注意语言的锤炼,尽量以诗化的语言答诗歌鉴赏题。

①紧扣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问表现手法就答表现手法,问主题就答主题,严格按要求去做,答案尽量具体,忌泛泛而谈。

②要点要齐全。高考阅卷一般采用要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

③推敲用语。力求表达流畅,用语(特别是常用鉴赏术语)要准确、简明、规范。行文要注意前后呼应,不能顾此失彼,前后矛盾。

④动笔写答案前,还要注意: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成熟再落笔成文,避免涂改,追求卷面干净利落;安排大致结构,或“分条陈述”,如一、二、三、四等;或“总分”,就是先写出结论,然后进行分析;或“分总”,先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或“总分总”。

五、诗歌鉴赏的一些常用技巧有:

(1)善抓“题眼”、“诗眼”和“词眼”。(2)从形象中去品味诗词的意境、诗词的基调和诗词的社会意义。(3)从注释中捕捉信息。(4)要善于联系作者及创作背景。(5)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