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千字文楷书:丹道理法及工程次第阐真(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9:08:24

丹道理法及工程次第阐真--谢怀宇 谢怀昭(二)

    七、注意事项及其它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饥渴,则可静心吐纳服炁,自无饥渴,患病之时,也可用微意以炁攻之,自然炁到病除,种种效验,日久自知。
    2、习此命功,定要在干净的开阔之地,空气要清新,树木要众多,无声音,且无其它干扰。如条件实在不具备,则可在一无干扰的静室内行持,但是一定要做到空气清洁流通。
    3、此炼命之法,一定要结合动功修习,动静之分配则是,七分静,三分动,炼完静功后,即接行动功,动功收功时,必行一会儿静功方可再做其它事。动功以太极拳为最好,形意拳次之。
    4、养气期间,尤其对于老年人,各种香辣、酒烟、荤腥等刺激性之物应当戒绝。食时,七分饱即可,过饥伤气,过饱伤神。
    5、不可当风练习,炼到好处时,更不可见风。
    6、炼炁期间,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话最宜少说,言多伤气,少逸乐和交接人事。
    7、炼炁期间,更要注意修德,时怀善心,德正则心自安,心安则气自顺而无微不透,否则,功修不前,更有退转之患,慎之!
    八、命功辅助筑基法
    1、退符之法
    做功之时,因需用心神,心属火,故曰"进火"。收功之时,称之为"退符",即用文火封固,放下心来,巩固炼功效果。①放下抵住上腭之舌头,再缓缓松去诀印,待心神恢复常态后,用双手干洗脸36次;②接次,捂住耳窍,不使漏气,再以双手十指按于脑后,双手食指压住中指,再以食指往下叩脑勺,连做36次;③两手捂住左右双眼,手心发热更好,然后两手心揉动双眼,先由内向外,再向外向内,内外各十八次,再缓缓睁开双眼;④接下叩齿36次,先叩腮齿,后叩门齿;⑤后用两手食、中、无名三指相对按于心窝部位,手心向内,慢慢揉摸36次,先顺时针18次,再逆时针18次;⑥接着用此六指从上至下腹推摸21次;⑦再以两手相叠,男左女右,先顺时针揉动丹田,然后反手,男右手在上面,女左手在上面,再以逆时针方向揉动丹田,各18次,共36次;⑧接次,双手两手心捂住左右两腰眼,一上一下搓动,搓到发热为止;⑨如此收功后,自然散一会儿步,即可接行动功。
    2、回阳止漏化欲法
    初修者修习太和玄功筑基法时,静久而动,或在睡眠刚觉时,阳炁生成,必冲动阳关,引起外肾勃举,此乃无欲无念静中生阳,为免阳炁散失,则当用回阳止漏之法追回体内,以培充后天形身,需注意的是,真正炼性精纯的行者则不必用有为的方法,兴阳勃举时,不必管它,继续入静即可,外肾自然回缩。此法实非采药,而是回阳,收回吾所炼之阳炁而已,不使阳炁化为有形而生欲念,更深一层之内涵是:起到化欲之作用。对炼性不够精纯者而言,兴阳时不管,则此阳炁冲动阳关,引发后天生理本能,进一步阳炁化为有象有形而生出后天欲念,使修炼所得付诸东流。在欲念未生时防患于未然,用回阳之法追回体内。同时补充后天形体。
    如果是有欲念时兴阳或静中兴阳后来不及时追回即生欲念,则不必再用法追回,追回也必将漏失,甚至积存体内作怪使人更难清静。
    回阳之法:①兴阳时,用吸、抵、摄、闭,循环督运河车输入于下丹田。即是从会阴穴提起,沿督脉直上丹田,再下降经上腭至舌,再经喉管直下丹田,略存一会儿,一次不行,再行几次,直到外肾完全不再勃起为止,接着入静还虚,此法偏于有为,行使时,只能用微意,不可强行运转,最好顺其自然之势而升降河车。②循中黄而收摄,兴阳时,用微意自会阴穴提起,同时吸气,提入下丹田略存一存,多行几次,直到外肾完全回缩为止,接后入静还虚。③另有一诀较为简便且不易出偏,诀云:"一吸便提,息息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具体做法为:阳生之时,先是吸气,至会阴穴,然后以微意提摄之,随息归入下丹田(即脐内);同时咽下津液一口,即为水火相见,水喻为肾阳;火煮喻为心意,水经火炼,化为真炁,归于自身,此法可连用数度,直至阳回为止,然后再入静,以微意观照丹田,大体大歇,守而不守,若有若无,不管其它。②和③法有相同之处,行至深处,实乃一法,悟之可也。
    总之,回阳之法的运用,贵在自然,不可用意太过,必须注意微意之运用,此节所讲回阳之法,是针对修至二、三步的层次时而应用,如在第一步的修习中,则不可应用,只要入静即可,在二步中动用时,则不可太用意,略略做到即可。
    3、中老年培补亏损之法
    对中老年人,精气大量亏损,有的甚至患了精枯之症,无精,不能精化炁,故必用法补充肾阳,其法有:
    ①种阳大---!!##!!---法,此法能使肾阳立刻由弱变强,乃中老年培补亏损妙法,造精捷法也,青年人则慎用。诀云:"心清静平和后,心神用力凝放入下丹田,听于此,觉于此,待其脐内热生,跳动后,则以意送入会阴穴,心神安于其中,不管发生何种内景,我一概不管,我唯安居于会阴穴之虚无窍内,切不可生它念,淫念更丝毫不可,总之,务要此虚灵不昧之神归入阴跷穴中而不出,直直至无人无我,归入虚无矣。此法在于以神补气,气再化为精。②回归祖炁法,此法能以气补神,再以神通气,先用意微守于山根之处,顺随呼吸之自然守之,若有若无,待其热生而跳动后,或其它妙处,则以意穿印堂至脑后,再送归入夹背窍内,心神安居于夹脊窍内,似守非守,勿忘勿助,不可执,不可,不管发生何种景象,我一概不理,我虚灵之元神唯只安居此虚无之窍内而不出,直至归于大静,此法贵在自然,绝不可勉强,此法适于青年人应用。背者,无欲之所地,守夹脊能清心,如在修功中感觉心烦意燥之时,也可退守此夹脊内,片刻火烈顿除,而生清凉,此窍连通我未生之时的祖窍,开通此窍,则天地之元炁不吸自进,培补我日丧之元炁,身形日壮,精神日振矣。③津液炼形法:待心清意静之后,已清之神默注绛宫(心下一窍,心窝入内三寸左右),用意用目观照之,待其热生及跳动,则立以意顺流沿上注入舌根下之玄膺穴,心神安居穴内,一意凝定于中而不出,不久,灵液自生,待其满口,微分意将灵液引颈吞之,用意直送到下丹田,随着咽而又生,生而又咽,我心愈静,入归虚无矣,此法烦燥之时,忧急之时不可持,心火太旺之人不可行法。
    以上之法皆在清静,无一点干扰,空气清新的环境中习炼,姿势不限,其中以卧势为好,站式次之,需第一步修至高层次,进入第二步的修习后方可持此培补亏损之法。
     第三编  太和玄功性命双修功程次第
    一、炼心归真初涉真景
    1、正法行持
    "炼心"二字,是千真万圣修炼之不二法门,丹道修炼之初尤重如此,如伍柳派丹法未炼丹之先,必须行返虚之功等。行者经过太和玄功之静功筑基法的修炼后,即可转入太和玄功之炼炁筑基法---心息相依的修炼,心息相依法目的有二,其一,通过心息相依的修炼,使吾牢栓意马,紧锁心猿,使吾之心神被细柔绵长之息所牵引而逐渐一念不生;其二,通过心息相依的修炼可以使吾神气合一还归先天。
    修炼之初,在于磨炼吾人之性情,把各种浮燥之性情,无名之烈火,冲动之性格皆销铄得变成详和安然之状态。一般初次炼功,只能静坐不太长的时间,心中就生烦燥而耐不住久坐,身体也由于平常运动之惯性,不能长保静止中正状态,种种不适更纷至沓来,修炼者于此处更要耐住性子打醒精神,使其神志不昏,犹如用兵防贼故曰"武火",又必须始终行心息相依之法,如同风箱,吹灭一切后天凡火,去尽一切后天心神之作用,使冲动浮燥之性情平和安稳下来。但是呼吸宜柔细绵长,如若粗短急促,会反把后天凡火吹得更大,浮燥之性情更加冲动,而不利于久坐,但是,呼吸怎样才能细柔绵长呢?答曰:"我们切不可用后天意识调节,只需去掉所有意识之作用,完完全全只留下呼吸之原始本能,完完全全由呼吸之本能作主,使呼吸之运动控制吾之心神,如此,心神不动,自然宁静,而呼吸亦随之细柔绵长。如此,各种识神之凡火,自然被平稳绵绵,细细柔柔之呼吸所冶炼,由此修炼者能逐渐去掉后天一切凡火,不具一丝火性,也只有这样才能现出天然真火候。"
    果能如此,常久修炼,毋稍放逸,在平常日用之际亦不放纵心神,去掉后天伪火,唯保心中一团详和之气,如此修炼,自能心与息恋,息恋于心,心息和融,而识神退位,伪火顿去,行者于此时似睡非睡,恍恍惚惚,接着突然一觉,杂念全消一心不乱,只觉一片清明气象,只觉一片空明宁静,正是前无所忆,后无所思,现在无念,干干净净,此即是乾元一炁本来面目显露其作用也。这正是丹道修炼的初步真景,修炼之士若现此景,须顺其自然而观照之,如燃天灯照九幽,并且神凝而不散,气和而不乱,神气合一,心息相融,神凝于此,炁包裹于此,遂使此本来面目浩养壮大起来,正如孟子谓:"吾善养吾浩然之炁"
    修炼者初入此景,一般难以保持长久,有的在功态中只出现一刹那,忽焉而来,忽焉而去,有的修炼者则能长现此景,此皆在于修炼者平常日用之际修心炼己,伏性止念之功夫深浅如何耳。此景并非可以后天拟议得来。
    在这阶段,行者只能体验元神显露之功,所谓一觉,突然一醒者,称之为神动,真可谓神在炁先,此神动即是吾之真心显露而开始作主,但神即炁,炁即神,炁与神本是一体,何分彼止。行者于此处不见炁动,唯见神动,乃功修尚浅,真炁不足之故。
    2、内景真机
    附吕江波功友内景一则:近日静坐,以澄心静虑,修神炁合一为主,有时杂念甚多,形如做梦,想是我修性不纯,凡心未断之故有时会忽然似入睡中,片刻即醒,醒后,杂念全无,一心不乱。
    上段内景乃识神退位真心显露之初步体验,正乃丹道真气象,只可惜功修未纯,火候未足,只能体证神动而不能炁动,如若能长保神气合一,自然能真炁发动产生气之作用,到时,自然能凡心立死,真炁冲洗销铄泥丸宫之阴浊,心不炼而自炼,自然而然,无为而化也。关于此点,汤盛光功友体验较深,吕江波功友宜向其互通有无,共同探讨。再一点就是江波功友在闲时宜专修太和静功,专在静字上做工夫。当然,太和炼炁法与观光法亦不可缺。
    3、细微火候
    此层次修炼要点在于武火,武火是运用要适宜得当,方能进步。对于武火之心传口诀《道德经》指示为:"用之不勤",所谓用是指要努力勤修,凝神不分,神志不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如用兵防贼,使心神勿有放纵。所谓不勤,是指在凝神时,须保持安然自在,轻柔平和,犹如无事无为一般,故曰:用之不勤,即要用,又要不勤,这句口诀即是此段工夫之真口诀。
    若一味用力蛮干,一则心神犹如绷紧的弦,容易崩溃疲倦;二则犹如火浇油,因为心中浮燥性情以及意念皆是后天炽热之凡火,如又用后天识神加上一个凝神修道之念头,这样两团火混作一团,岂不是吾凡火大增,燥火更甚,更耐不住静坐行动。其实用之不勤,亦只是一个""字。
    此层修炼之第二个要点是:要牢锁心猿紧栓意马,心中若有燥动,必须始终以"用之不勤"调驯之,并配合呼吸使之销铄冶炼为温温之火,使心中一片详和之气,不见一丝火性,这段工夫最为紧要,若修炼不得力,将在后来真景现前时,因炼性伏心不定,而会心中念头一动,落入后天保不得先天真机,这样即使先天真景现,亦是忽焉而来,忽焉而去,更不用说以后真炁发生之景象,否则难免鼎倒炉翻。故此段工夫最为要紧,修炼者不可只求效验,只需调训猿马,伏心炼性即可也,可要调训猿马,仍然用之不勤,若要做好用之不勤,还须心息相依,无观而观,若要正确掌握心息相依,无观而观,必须以"""静功"为核心。
    只要做到上诸法,方能功修日进,基址指日可筑。
    千万别小看以上各条,实是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功修,平常中出非常也。
    二、橐籥开通,炁息归根
    1、正法行持
    大家须知,我们初始炼功只有在元神用事之情况下,才有先天炁机的运行,在修炼心息相依时,鼻之一呼一吸,务必令心神与之俱行,以神依于息,心随息转不可使其稍有分散。此神依于息,与息俱呼俱吸,但凝神而不分者,谓之武火。一呼一吸者谓之采药。采药者,以口鼻之呼吸采集虚空清阳之炁也,此中要诀在于:神依于气,气依于形,形依于虚。
    最后,神气将逐渐融合为一体,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浑然交合,氲氤不散,最终神炁不分,化作一团,化为一炁,此炁者吾人身之先天炁也,行者修炼至此,譬如树木之有根,能不断取外界之营养,外界虚空清阳之炁,以补养吾历年之亏损,点化吾全身阳质,改造升华吾人生命巨系统。
    以上就是吾神气合一化作吾人身之先天炁的内在变化,既然有神气合一的内在变化,必然也有其具体在吾人身的现象,否则,何以知吾有所得乎?大家可知,原人受生之初,在胞胎内,随母体呼吸,与母联属,吾之祖炁通母之气,母之气通天地之炁,天地之炁通太虚清阳之炁,窍窍相通,脉胳相联,无有隔阂,吾之祖炁由于造化使然,又由于一根脐带连通于母,故一呼一吸,渐吹渐开,使吾之脐内形成一管道,以此后通于肾,前连于脐,上通于肺,肺又至山根而生双窍两而成鼻之两孔,此肺肾之间的管道,谓之橐籥。《道德经》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此橐籥之功效无穷,在丹道修炼学中,正因为婴儿有此通道,故心肾相连,神气合一,心火薰蒸肾水,肾水上流于心,心肾阴阳二气,循环施化,氲氤团结,故婴儿无识无欲,能通过母体盗取天地万物之造化,而吾之先天炁并不会天地万物所反夺之"
    及至婴儿出胎,外界空气由鼻而入,通过咽喉气管而至肺,再由肺之开合,遍达周身,而橐籥关闭,吾之呼吸不能由橐籥这一管道而进入丹田,与先天祖炁相连,如鱼饮水,而口进腮出,即庄子所谓众人之息以喉也。此时吾人如同拨根之树,不能祖炁相连,吾之元炁反被天地外物所盗,而逐渐精衰气弱。
    故此真人之息贵在通此橐籥,其息深深,使吾之呼吸于内通达丹田,于外连接太虚清阳之炁,不断补养吾之亏损,所谓道士仙人非有神,积精累炁以成真是也。
    而人之下丹田,位于肚脐之后,命门之前,两肾之间的虚无所在,此处乃结丹、温养之处,因为此窍上通天谷,下达尾闾,中通心肾,有招摄灵阳先天精炁之作用,故不可不知此窍。
    待行者修炼至神气相融时,自然能化作一团先天灵阳,又因为吾人之下丹田有招摄灵阳之作用,故下丹田会产生一般吸力,使吾之一团先天炁被吸而逐渐下达丹田,使吾之心神被这股吸力所引,而自然安放下沉于下丹田,自然凝于丹田。此时吾之心神凝于丹田者,谓之进火也。
    吾之机亦被丹田这股吸力,牵引而汇入丹田,口鼻呼吸渐微丹田之真息渐生,而机一上一下一呼一进入丹田者,可谓之采药也,此时肺呼吸转化为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似有若无,谓之真息。
    正因为吾神气相抱,化作一团先天,故能如磁吸铁,不劳取不须意引,自然能吸取外界清虚之阳,正因为吾神气相抱,化作一团先天,又因为下丹田,有招摄灵阳之本能,故能自然而然产生吸力,吸引此吾人身之先天渐次开通,而归于下丹田,又通过此先天,如有根之树,能不断吸收外界之清灵之,归于吾之下丹田,而补充吾历年之亏损壮益吾之身心,此即谓添油接命之上乘秘诀。
    此法使吾心肾之气相连,使吾息不调而自调,心神静而自静,身内夫妇长日配合,抱作一团,如此又何来识神杂念呢,欲念自然容易降伏,这也正是以命功,促进性功之修炼,坚固性功之功修。
    2、细微火候
    此层次皆在于进火,采药之细微掌握,第一步在于打通橐籥,在修炼中,吾之神气合一,是渐次融合无间的,故丹田之吸力亦是由极微难察而渐次增强的。在极微弱时,修炼者不能体察知道,故有可能不只把握时机,层层递进,反而精神焕散不能凝聚而浮思乱想,停滞不前。故此在修炼时,一吸一呼皆令出入于丹田,有意无意之间,在吸气时,以气随心之清静下沉,而注于丹田,丹经称之云:以意领气。但切不可勉强行事,有人初学气功,会发生胸闷,呼吸不畅之感,就是由于行气不当,用后天意识勉强引导后天之气把橐籥管道冲坏之缘故,所以此处火候之掌握贵在有意无意之间,以心清静下沉之自然,炁机亦下沉于丹田,这样,炁机越细柔,心神越清静下沉,神气始终合一,顺水推舟,自然可以慢慢冲开此管道,这种方法需要行者具备一定悟性方能掌握好,故曰:"火候细微"。此处掌握之要点在于无为但有作,无为者顺其自然,有作者推舟也。综而言之,无为有作,顺水推舟。
    第二步在于打通橐籥,气息归于丹田之后进火、采药的配合与掌握。待气息归根后,元神自然安放凝于丹田,谓之进火。呼吸自然达于丹田,谓之采药。但神气始终合一无间,若徒知采药,不知进火,则吾之精神散漫于周身,而气机亦随之如此。若徒知进火,不知采药,必然下元漏失。故此,药不得火不化,火不得配则不聚,火药皆须,配合相当,火若大,则下元漏,火若小,则散漫于周身。其实火药配合也就是神气要相抱如一,三丰祖说得好:"神炁如夫妇,呼吸如母子,夫妇相抱,母子相恋,庶几大丹乃成"。观今之丹功修炼者,多患下元漏失之症,究其因,皆是以后天凡火,后天意识注于此,而呼吸又何曾能到达下田,肺呼吸仍究是肺呼吸,神炁不能相抱,故下元漏失,莫若,先神依于息,自然而然,顺水推舟的打通橐籥,下通下丹田
     第四篇  悟道心言
    皆平日修炼之心得,心灵内忽生而出,不假逻辑推理,也非他人陈言旧语,故曰:心言。---忘忧居士,涵空子谢怀宇;啸龙先生,涵光子谢怀昭,谨记。
    一部分:初次炼己
    1、做学问,研究任何问题,最关键,最根本处是:研究者必须进入忘我而合一之思维状态,才有所真正之成果,才能避免过多的主观影响,研究者和观察者忘掉了自己,忘掉了世界,身心与被观察和研究的对象溶为一体,而主观性几乎完全消失。达到某种绝对之客观性。研究者""来后,回到现实将"合一"状态中提取的最客观,最全面的有关"对象"之信息用正常之逻辑思维表示出来,于是就形成了"真理"。但,常态思维是一种主观唯心的,而带有片面性,不管怎样避免,对提出之信息总会有所变形和校正。故,我们显意识(理性)层次等常态思维最后得出的"真理"总是相对的,发展的,而无绝对真理,总括起来,因我们有颗区别辨识之心,故无绝对真理。
    2、大道无言、无声、无形。前辈大德首重心传,身授,心心相印,此实语也,非象征比喻,人类之心灵感应现象为其低级层次而已。
    3、道书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此一意不散的坚凝"真观",实为"忘我合一"之境,乃修行必不可少之功夫,涵空子诗云:"瞑耳瞑目观自在,清神清意守黄庭,心心专一至精诚,自然江边春水生。"只要心心专一,忘死忘生,自然有无限生机,无穷之圆满。
    4、凝神为一曰精,不可久居于一,而有"",这时即体现出了“炁”之深刻内涵。""之不可穷尽,为""
    5、形者,精气神之运化处于暂时的平衡状态,可称作后天神气,非单指呼吸之气和思虑之神。
    6、无中生有,不落于因果,此为先天。"先天而天弗违"也,况人乎,鬼神乎!仙家无它,唯利用此"先天一炁"改变我之形神,超越时空矣。
    7、在绝对的虚无混沌中,突然发生一偶然的量子起伏,物理上称之为或然和偶然事件,物理学家认为,宇宙可能是如此产生的,仙家言曰:先天也。
    8、有中生有,由初始之条件而来,有因有果,为后天层次,后天者,有命有运,故曰命运,仙家修炼无它,贵在超越后天,直入先天,过错全掌握和改变"命运"也。
    9、后天者,有时间有空间,故有注定和不可改变之命运。先天者,超越时空,故"我命在我不在天"
    10、后天者,相对也,先天者,超越相对。
    11、""者,虚无也,元神也,元炁也,元精也。何谓?合一,必无人,无我,无物,无天,无地,无时间,否则,有你我之别,天地之别,过去,现在,未来之别,怎能称作""。有所识、有所辩,即不为真正"合一",有此六"",故""者,虚无也。不可久居于"",故有最初之"动机",此曰先天元精,极微、极弱、无形无象、动而有变,又称为"元炁"。能察此者,曰元神。
    12、元炁者,无形"圆环"之运化也,自造自化,无首无尾,旋而为一之意。
    13、先天与后天有层次可分,穷究至无上根源,先天即后天,后天即先天。
    14、先天一炁者,修行者只能合于此,而不可得也。
    15、万事万物,都存在先天之一刻,丹经云:"物物各有一太极"。修者能知此和把握此天地人物之先天炁机,则成道不难矣。
    16、世上所有学问,研究到底,最终归结为"清静虚无"而已。
    17、修道最上乘有为之法,唯“清静”二字。清者,净也,澄也,洗也,光明也,觉也,静者,止也,定也,连续运动而无间断也。
    18、何谓三才,非单指天地人,广义说来,观者、被观者、观与被观所依凭之背景场所。此三者相互作用、生生不已而成万物。
    19、观者、神也、我也、意也、识也;被观者,气也、形也、物也、他也、命也;所依凭者,虚无也,空间也,性也。
    20、观即被观,被观即观,所依者即被观者,三即二,二即一。
    21、观流不流,察变不变,与物合一,留住时间,仙经有云:"攒年、攒月、攒时""长生久视之道"也。"太极有时候,有真种"也。
    22、巨大的悲伤从胸中升起,心似寒灰,身如槁木,行者当顺其自然,勿忘勿助,持守此""。寒灰死寂之中,殊不知,隐蔽、萌动着无限生机。在严冷、荒凉的寒冬,看似一片生命绝迹之景,而生命之种子却深深地埋在泥土里!以此炼心,也可进入忘我定境故助行者看破世事也。
    23、在悲伤之极点,在欢乐之极点,在极点与常态之间,必有一"空白"。顺其自然,忽忘忽助,由此,反而比平常容易步入玄关定境,关键是行者在此类情绪中不能迷失而神气分离,那又取决于行者平日修习静定之功力如何矣。
    24、偶然看看小小的草芽从泥土里冒出,顿""身心一片愉悦,默默地无形生机在心灵深处流淌。仿佛自己与小草溶为一体,当此之时,须顺其自然,勿忘勿助,持定此一""。即可进入与物合一之境。行者以此培养体内之生机,可谓良方也!
    25、熟睡中,忽然一"",这最初的一醒一觉,即我之真我,真神也,普通人很难感受到,唯修者知之。
    26、望着广阔无垠的大地延伸向远方,仿佛没有究尽,心中一片透亮而宁静,恍惚中,极宁静内,升起一"",此即真念,真意,一阳来复也!
    27、内炼之道,勿忘勿助为真口诀,保谓勿忘?即略存,微微照着,在意即可,但不可片刻离之,所谓知而不守也,保谓勿助?顺其自然之运化也。它为主,我为宾也,我心唯虚而已,初修之士需经千百次艰苦之修炼,方可完全达此,并保持此"勿忘勿助",非是一步而就的事。
    28、勿忘勿助又称"绵绵若存"。唯层次更高,若来若去,成连续之体,无滞无碍,圆活如意。
    29、先存后忘,为口诀之口诀也。当行者勿忘勿助之功夫达至极深极细微之境地时,忽浑然忘我,神气合一矣,故曰:"后忘"。先有"绵绵若存""真存",后和有"神气合一""真忘"
    30、勿忘勿助,绵绵若存,有觉无念(先天元神),先存后忘,此十二字口诀为丹道修炼之真正总口诀,分层不断即可,忘形以养炁,忘炁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忘虚以合道矣。
    31、有觉无念为寂照之真旨,所谓一灵独耀,清净元神也。
    二部分:二次炼己
    1、当其人在先天时,一念未生,形躯未动,先天元精则氤氲布满于五脏六腑,心身一动,念头一起,则识神用事,于中医配五行而言,心即藏神,而属火,随之凡火立生,先天元精即化为后天之"",如若情欲动,则心火大生,凡火愈积,遂使此""化为浊精从阳关而出,或成大汗自皮肤泄出。
    2、有人在做功夫时,下田一般生机沿督脉而上,因其静定工夫尚浅,阳炁难以冲过三关,有的不明此理,妄用后天意识相助和导引,殊不知,心念一动,静定工夫更失,真火遂散,而识神用事,欲心为王,随之那股生机也转化为后天,修炼者当遇此种情形时,更应保持原有形体之状态和心境,它动它的,不要管,任其自化,我只静以待之,庶几不劳费神,自可冲关而过。
    3、初做工夫,觉有气在任督二脉运转,此为河车初动,可称之为气河车。此虽气至,但神未全,当此之时,行者不要管它,我只微微凝照,定于中宫橐籥,心静息调,只抱住内呼吸做工夫,一念不生,如此行之一月二月,或一年,自然一阵回风,上冲百脉,后天神气完全打成一片,顿时浑身炁欲冲天,心如朗月空明,一阳来复,河车运转,到此,方为河车真动,丹经所谓铅花现也,可称之为精河车。
    4、后天阴气,浊精纵然一时用后天有为方法伏住收回身中,但假以时日,必有漏出之时。欲化此浊精,行者需达胎息之先天境界。丹经云:"炼己时,只用真铅",即此理也。
    5、"守静、致虚"即丹道初入门之法。"抱中守一,神炁合和",是真口诀。
    6、筑基时,行者必须先明白橐籥为何物?老子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人为一小天地,故造化亦同天地,人在母胎时,心肺与两肾之间有一"虚管"相连相通。真炁往来不绝,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胎儿以此才能形全气足,此一虚管名为人身之橐籥,也与天地相通,当人生下来后,心肾隔绝,橐籥极不通畅而引起我心身之逐渐衰败,故初修之士,入门之初,首先在于开通橐籥,使心肺之气通于两肾之气,则神气和合,玄关之体成矣。
    7、炼己之关键在于以铅制汞,凡人之神识凡火若用后天之心理暗示或意识强迫制止反而将欲压欲强。需自然而然,明白以气才能制神之理,所谓以铅制汞也。但又不可强使后天之气,真正的炼己,只用真铅。口诀云:"顺其自然,他主我宾,以息运神,绵绵若存,神入炁中,真铅产矣。"此也为栽接之道也。
    8、清静门中无一字,唯清方不茫然昏沉落入死寂顽空,唯静,方可去其识神,还其本初。所谓,小静小动,大静大动,故唯有清静才能活泼圆通,自生造化之生机矣。
    9、何谓坐?心静即坐,心放下来即坐,道在平常日用之间矣。
    10、炼丹修道,切不可只在打坐之时用功,下坐时,心猿意马,欲念纷纷。需在平常之时伏性,养静,所谓动中求静也。
    11、做工夫,切忌不可心急求速,此心放得越慢越好,最后慢至极点而静也,正可谓用之不勤。初学者,每做工夫,不可求效验,神安心静足矣。

    12、应常察其山河大地静肃,天空虚无空洞,树木花草悄然无声。如此,我们即可安宁清静,我心与外界之清静互相映照,自可入于恍惚窈冥之门。"青山相对看,流水常自闲"
    13、所谓采取,盗取天地之炁,并非今日气功家们所称之用意念引导外界虚无之气归于身中,外界虚无之炁之生机造化非是能用后天意识可招摄得来的。实乃借吾身之元炁生机,而此感彼应,内感外通,如磁吸铁,自然得来,虽曰:"",实非得也。故采外药需成内药,欲求天元大丹,必须炼己精纯,结成内丹不可。故重阳真人云:"内真外应,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自然感合,造化之妙,药以外来,非假存想。"
    14、何谓先天一炁?天地未生之""、之造化、之生机也。故先天一炁无处不在,又无处在,故此,它不能用意念采取,只能遂感而通。
    15、处于纷纷扰扰、喧哗嘈杂之闹市,更宜体察天地山河之静默,宇宙虚无之空洞。如此动静之机强烈对比,我只需应其静与我心相照,再反照嘈杂喧闹之动,反而更易进入清静之门,庶几与物人同化矣。
    16、丹道初修无它,唯在神止于炁,炁止于形,形归于虚矣,所谓,以形摄炁,再忘形于虚也。
    17、执心住空则有所,收心离境则合道。
    18、梦中,有乐,有悲,有惊,有喜,亦有得有失,人当其时,并不知处于梦中;醒后,生之于世,亦有欢乐苦痛哀喜,身心沉腼其中而不能看破、识穿。何异于梦哉?同理,当行者于混沌虚无炁生的动态中,后天心识全泯,不能做主,行者又安能识得破而心不动,此时,全仗进入动态前的正知正见和平日伏性养静之功力如何,修至极高功境时,更必须道侣在外护持不可,所谓知音尘侣也。
    19、能够战胜魔障,看破识穿而心不动,则必须在平日之中亦能看破世间万物,泰山崩于前而不动,迅雷及于耳而不惊,见境破境,见相云相,我之真性优游自如怡然不动,我之元神真意自可把持得住而不迷,功力精进,道力益深,醒梦如一矣,真幻如一也!
    20、性功精深,命功方能精进而无碍,反之命功精深亦可培养坚固性功之城廓。
    21、何谓金丹?金者,无极混沌之元神也,丹者,如环之无端,自造自化的无尽生机也。故真胎息者即金丹也。金丹非能量,非物质,非心也,而我之真心,真神,真炁,真精无不出其中矣,施肩吾真人云:"天人同一炁,彼此感此而通,阳自空中来,抱我主人翁"
    22、《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一切情感念头均起于人之中和真性,亦不离乎真性,故有喜怒哀乐之最初,之最后,当立即觉醒反省内观,体悟以至把握人之本来,并持守之,如此炼性养性,中和之真意道心自然显露而不退失。
    23、一切至诚,至情,至性之心皆藏乎我之真性道心,杀身成仁之志士,身死之时,一意不散,凝而至坚,任他刀砍斧伤,只当他妖魔小丑,如此坚凝不散之真意将与天地相通相感,天人连成一炁,故常有金丹返还之景发现,有甚之者能改变天地气候,古语云:"匹夫含冤三年不雨""至情感动天地也"。故修道之士要有此至诚、至性、至情之心,之手段,临炉下手,才能死心踏地,而夺盗造化天机矣。所谓"守心如一曰真人"皆指此意也。
    24、若在晴朗的夏夜,处于喧闹的街市人群中,可遥望天边之星辰,体验其静机,自可溶于其中,浑然无我,顿时,喧闹之人群逐渐远去,天地万物不复存在,我之身心归于虚无,再次回醒时,望着人群,必有恍如隔世之感。
    25、大悲大喜之时,正是我之真性最易显露之刻,于此,应当立即用本我返照此情境,心境合一,对境而望情,突然一瞬可悟入无上佳境。
    26、何谓活泼圆通,当察婴儿熟睡之时,是那样柔嫩、安详、平和、自然,而在柔弱中又隐蔽着无限之生机。在安详寂静中又萌发着一股活泼之动机,如此动静完全为一,是为活泼圆通也,炼丹入门之初,就需把我心放得活泼圆通。
    27、何谓庄严?你体察那深广无垠的星空,静默无语的山河,它们有喜怒哀乐吗?这就是庄严,修行者在无事时,应常体其静,常悟其动,以此返照于己,即可使道心真性更加坚固澄明。
    28、丹道修炼,站、坐、卧、行等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于初修言之,当就具体而灵活应用。
    29、何为道?道在哪里?道不为“何”。道没有在“哪里”。就如宇宙存在于何处何时,如宇宙在“何处”?那“何处”之外又有什么,又是什么?如宇宙存在于“何时”,那么“何时”之前之后又有什么?道在道里,宇宙在宇宙处,庄子去:“藏天下于天下”则无所寻处也,此之谓也,故,修道者,非是得道,而是合“道”也,道不可得,得则非道,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也,所以前辈真人云:“大道无形、无声、无象,求而无应,何而无声”,《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云:“名为得道,实无所得,为渡众生,强名得道。”
    30、大道有二部分:一曰体,先天之道,二曰用,后天之道。一曰无:中、一、虚,二曰有:相、形、色、物;一曰静,二曰动,一曰生,二曰死。鱼在水中而鱼不识,人在道中而人不知矣。
    31、合其道者,必可得其“相”,有“无”者,必具“有”,故合道者,体内有诸般内景,体外有诸种变化,而有所得,否则,非道也,顽空也。
    32、中和以先天,成就以后天。庄子所谓:“和以天倪,成以是非矣”。丹道修炼也无出于此也。
    33、以“无极”伏其神,以“太极”育其炁,丹道之修炼包括无余矣。
    三部分:炼己总论
    1、何为神,我之观为神;彼之理为神,观理合一而有“化”,又称作神。观、化无穷,互为根基,互造互化若环之无端。观者,觉、醒也。理者,性也、心也,化者,炁也、神也。
    2、有“观”必有相应之“化”,有“化”定具相应之“观”。它们互为因果,生生不已,观化无穷而用之不尽,以至于观化合一,而无观无化,合于太虚,归于先天至道,鸿濛一炁生矣!
    3、我之观“和合”于彼之理,两神合一,谓之虚无。此“合一”者非比喻也,非明白也,实真正之合一也。
    4、以虚无真空为环枢和总体,而观化无穷无尽,无首无尾。时时有虚无之点,事事以虚无作环枢中心。通过虚无造化出生机,通过虚无造化出死机。
    5、何谓虚无?动静合一,动静俱无称之为虚无,虚无者,无极也,一也,中也,忘我谓之虚无,忘物谓之虚无,忘时谓之虚无,层层有诀,层层有境。虚无者,非虚无也,故曰虚无矣。
    6、所观处之无相的精微的循环的流行动机称之为元炁,故者,动也,化也,动化之中而有至理,此理者称之为神,此曰彼之神,故神即炁,炁即神。合于理者谓之神合炁,由观而生“化”者,谓之神生炁。
    7、观化有先天后天之别。
    8、“善”之一字,其义深奥。“善”为和合之真义,“合一”为“善”的至深内涵。与人合一谓之善,与物合一谓之大善,与理合一谓之真善,与天合一谓之至善,老子云:“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此言妙哉,至哉,诚天人合一之真口诀矣。善者,平等,无分别执着之真义,古语有云:“善者亦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善之一定将修德炼性包括无余,无善,则不可能有德,无善是不可能达天人合一之层次,无善则心不能放下而欲念纷纷……
    9、何为心?心者,中内之中也,静也,虚无也,静与动之间也,故心不“为何”。
    10、心之无形运化为神,运化而有所分别谓之意,神为体,意为用,意为体而想为用,有所思意称之为想。
    11、何谓真神,真心,真意。人在先天时,神即心,神即意,意即心,故称之为真神、真心、真意。后天执识为心,执意为神,非真心、真神、真意。心、神、意三者皆本于道而发生总自虚无矣。
    12、静坐之时,心中不得有所挂念,需办的事,静坐前办好,为静坐做一些必要之准备,必须一心放下,一枪下马,免得来第二枪,一心分作数心矣。
    13、丹道入门之初,首先需做到身体一动不动,再谈其他,不动者非是僵硬,而是松和中正的“一动不动”。
    14、何谓道境?随时随地能与物与人与事与理合一而忘我,又随时随地能自忘我之中醒来,此醒者先天元神。故,能与物人事合一则对人情物理之奥义无所不知,并心能转物,心想事成。能随时随地自忘我中觉醒则又心超物外矣。合一即分离,分离即合一矣。
    15、心为神之舍,神为意之体,意为神之用。
    16、自然者:自是也,自己本来也,如此这样也,本来这样也,物物各有自己之性,需依循它们之本来,使之各有所归,各有所愿,不可用一法、一律来强行规制它们。用于丹道初修,则可称为他主、我宾。炁为主,而神为辅,唯顺其自然之势,以息运神,我心唯虚而已,但如果完全的无所事事忘掉一切,则又不自然矣。
    17、自然者,有后天之自然,所谓习惯成自然,又有先天之自生自然。后天自然为生,老、病、死的生命之化尽,我们必须在生命之生机未化尽之前,行仙家丹道之特殊方法使我之生命的后天运化变慢直至停止(大死方生也),再应用玄妙的仙家返还先天之道和法使我归于未生受炁之初,而逆转后天造化,而合于先天自然造化。
    18、扫除后天各种习气,清静后天“自然”之神识,方才能合于先天,入于丹道之门。
    19、修道之无它,唯清静、清静、再清静而已。
    20、丹道乃最神圣,最深奥,最根本之学问,乃逆转天地,再造乾坤之修行。非一年二年之事,更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凑效。故需行者全心全力,死心踏地,方有所成。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世间凡俗枝末学问和事情都需人数十年刻苦学习和实行才能取得一定成果,况丹道乎!
    21、保谓仙?没有了人之所有烦恼和苦痛,形神灵动合一,得道以后,方可修仙。仙集中体现了道的无上妙用。
    22、元神无形象,一灵独耀,寂静不动,乃不神之神,不是神也,故不需依形而存。元神动则是阴神或阳神,不存在所谓元神出游,元神出窍,出游者乃阴神和阳神也。元神为体,阴阳二神为用。
    23、何为阳神?阳者,生机也,阳神是一种生机之神,能变化亿万,随物而应,隐显莫测而形象无定。
    24、神者,运化而没有穷尽之时。鬼者,化而有尽,最后归入顽空,鬼超越了物质空间之障碍,而有时间之规则,神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故生机不可穷尽。
    25、何谓法身?一也!
    26、释氏外其身者,一体同观浑融之法,玄门内其身者,神炁和合“钻”定一诀。
    27、“忘我”于相续为波而无间断,真空炼形也。“忘我”于分离为点而有间断,物质炼形也。
    28、不观察生与死,不关心存与亡,不分析形与象。唯只观其所然而合于生死、存亡、有无之所由来之根蒂。
    29、顺物情之自然而使其自适其意,至谓此德之修矣,故我心身虚静而无为自然,不修德而德自修也。
    30、先有善,方可忍;否则,恐有入于无情义的魔道和偏执之流。“静坐孤修气转枯”此一弊病皆乃“无善”之原因也。
    31、无形与有形,实相与虚相,本体与末用都自道来而无贵贱,它们二者不能相离,离则非道,关尹子真人去:“一灼之火,能烧万物,物亡而火何存?一息之道,能冥万物,物亡而道何在?”至哉,斯言矣!火者,神也,息者,气也!道依物存,物因道生。
    32、真意者,元神之妙用也,以眼为枢机,显元神之妙用。元神为本,真意为用,真正达至先天层次,自然而然,后天意识皆化为真意。
    33、真意者,一念一觉也。此一觉自虚无中生,前念已断,后念未生,忽的打住,所谓正念,所谓无妄念也。非窥至先天层次,不能有真意;不见性,则无真意,心不全虚,无有真意。
    34、身心真静曰元神,身心真动曰真意。
    35、而显真意之妙用者,为目,目之神光所注即为真意之所发,又有心之心光所注为真意。三曰心神合一之寂照真意。此三诀皆是先天不神之神的自然妙用,非意识,虽有觉但无念也!
    36、忘其粗“相”,合理细“相”,忘其细“相”,合其微相,忘其微相合其无相……,直“钻”至虚无之谷地,忘无所忘,寂无所寂,而湛然常寂!不知天地人我!同归一炁一神矣!此“相”者,形也,象也,声也,色也,时间也空间也,动也,化也,静也,境也,炁也,神也,念也,觉也!
    37、金丹大道,实为忘我合一之绝学,实为天人合一之绝学!
    38、从运化的形式说来,称之为真息、内呼吸;从妙用之角度说来,叫元炁真命,皆自先天一炁而来。
    39、真空炼形为玄关一窍之极高层次的境界。
    40、何谓性,情,意,识?答曰:性动为情,情者,无形之觉爱受也,情动化而为意。三者之区别,称之为识,丹道初修无它,唯使识归入“一意”,使意合于情,再使情归于性。所谓“情来归性初,金木并也”。故行者最初必须做到完全的“无念”,方可入于先天,情来而归性。性者,我之元神也,情者,我之元炁也。情为万物生发之机、之源。所谓“两情相悦”、“有情众生”。因为情生,故有阴阳交合,故有万物化淳。情又有先天与后天之分总之性即理,命即情矣!
    41、何谓水府求玄?水府者,内外呼吸之运化所成之妙窍也。求者,真意灵觉也。玄者,真铅,真阳也。水府求玄有着不同之层次和境界。
    42、“存无守有”此四字口诀为丹道至深之法和理,有极深之奥义。存无者,贮入虚无之谷仓而无尽藏也,既曰“无”。故永远不能盛满,且不会留失,一得永得矣!故此虚无之仓谷含有无限之生发种子也,因此,将又有妙“有”之产生,于是有“守有”之诀。守者,合也,和也,存无守有,又存无守有……层层递进,心之所得,所受,所觉为有,使此“有”化归于“无”,再又有自然而生之“有”。又使之化于“无”。丹道之修炼从低到高无不以此包括之,又,无者,性也,内也,我之虚无元神也,神也。存无者,以炁归神也,以虚合于太虚也,有者,命也,元炁也。凝神于虚谓之“存无”。神凝,自然守有,守有而渐入存无,二者为一,一而为二,不可拘泥。
    43、结丹之所在下丹田,为炼精化炁之功,结丹之目的是,延我之命,固我之形,此丹之意义非是金丹大道之金丹也。可称之为己土内丹,真胎息,有或称之为人元金丹者。此时,离道尚远,与道成所结之天元大丹不可同日而语。何况还有地元神丹(所谓阴阳二品丹)之一中乘阶段。
    44、火候之说,有文火与武火。所谓文火者,即绵绵若存之胎息,为天然真火,完全不假人为后天意识,此为养丹之火,非到胎息层次,不能行此火候之法,因为此皆自然而然也。武火者,分有为之武火,自然之武火,武火炼丹之火,战退阴魔之火,武者,刚烈至大之阳炁,进阳火也可称之为武火,此一阶段为自然无为武火。在此自然之基础上,顺其自然之势,而以我神助长其势,以此来驱炼三关九窍武火。诀云:“趁此火发,着意加强”,此称之为有为武火。唯此武火不可多行,准则为神炁配合相当即可。
    45、结丹功成之后,养“丹”之所在丹田。即心肾之间,心肺两肾之间有一“虚管”相通。道门称之为“橐籥”。玄门称之为“洞房”。为神炁和合运化之乡。养“丹”之所即在此“虚管”之中,行者修行至此,已为炼炁化神之层次。
    46、丹道中之结丹之“结”,凝炁凝神之“凝”,“聚”炁之聚等皆为和合,合一之真义,“结”者,神炁完全合一归于虚无矣。凝神者,以神合虚也。所谓“凝,聚,结”,即实质是和合,合一也,只不过是神炁和合,合一之深度和层次不同而已。
    47、“闹处炼神,静处炼炁”。丹书此语对初修者确是至言。在闹处,耐住性子坚持我身体一动不动,将心放下,外界之声音,任之去来,我心不可强加入主观意识,若一纯粹之旁观者,心之杂念任之生灭,不可强止,不可意守某处。唯留一点“照心”,可矣。如若杂念太多,嘈杂太甚,不可或止,可立用双目收心一处,观物如似看非看,身体凝聚,也即把整个世界用眼光不分层次,不分区别地融为一体,再进一步,我之心神也融于其中。所谓“静处炼炁”,在无干扰安静处心息相依,忽忘忽助,无事之中寻有事矣。总之,“闹处炼神”,在于动中求静,动中悟到静机,不可拘于一法。“静处炼炁”。在于静中察动,无味之中寻有味,而静已察之矣,无静心,不可能察动机也。此二步工夫,于初修者而言,不能颠倒用之,否则,恐有损神气和性命,未见其利,先见其害矣。
    48、“理”之一字,颇堪研究,所有书上之理,言词口语之理,穷究到底,终不为实在之真理,因为,此所谓“理”都是从人的觉受而来。先由此觉受通过言词的折射而化为“理”,都属后天,一个人不可能直接地完全地将自己的某种觉受传给另一人,除非受到某种特别之训练。何况对大道的觉受?就若形体物质之影子,影子绝对不是实物之本身,故实在之真理者,需人自心自身实际直接去“觉受”。此直接之“觉受”得来方叫真理,方叫真悟,途中无任何间接形式,言词口语只起到对此“觉受”的翻译和近似而已。三丰真人有云:“儒书佛典仙子经,尽瘤,皆附瘿,都是各道其道人……,不执迹,不泥文,即是神而明之人”。故修道之要,需自心,自身去直接体证而得那无形无相之“觉受”,才叫真悟,古德云:“书上得来终觉浅。”否则,明即非明,即使心上认为全明了,如不去真修实验,最终还是转入迷茫,永远不可能明白实在之真理。
    49、所为炼精化炁,即是以炁来化精,使精来化为炁,炁者,内外呼吸之运化也。精者,先天之真觉真意也。以此意觉合于呼吸运化而不作一丝一毫它想,所谓使神合炁为炼,以炁归神为温养于黄庭,神炁完全合一曰止火,曰得药,如此神炁不断地反复配合,而运炼温养此先天一觉,真至矿尽金纯而终成旷劫不坏的大觉元神,禅宗所谓见性见彻也。
    50、炼炁即是炼神,因神在其中矣,炼神即是炼炁,因炁在神内矣,神生炁,炁生神,此之谓也。
    51、何谓中?无太过之病,无不及之患,太过则为妄想,不及则执守旧境。故恰好如此,恰好如是叫“中”。丹道之“中”意,是神炁和合之义,八两真铅配半斤真汞也,否则不得中道,有所偏颇,阴阳不能配合相当,而神气不可能交合,故中之更深之涵义为乾坤交合之处曰中,神炁合一之时曰中。所以,守中为得一,得一为虚无,虚无为寂静,守中又叫自然,又叫无为矣,又曰玄关一窍,等皆涵于“中”字之内矣。而“中”更有层次可分,大道以中字入门,先寻身中之中,再以此为基,求得身外之中也。
    52、何为我?本是无我,何来为我!为我,故称我,执物为我,执念为我,执识为我,故本是无我,无我即我,故我本无矣,二者皆一,一而为二。
    53、炼精化炁,为炁化精,此时以炁为主,以炁运神而成丹,炼炁化神,为神化炁,以神为主,所谓沐浴和封固也。所谓炼神返虚,为虚去化神,无主无宾矣!真达先天混沌层次,炼神即是炼精,炼精即是炼炁,炼炁即是炼神,“精、炁、神”三者实不可分,精即是炁,炁即是神。
    54、无心无念有二,初入无念,必是一清明寂照之元神,如不顺其自然使元神更清明无念,则可入于昏沉,此时也可称之为无念,但神已散而未凝矣。前为凝神之无念,后为散神之无念,二者有天壤之别。
    55、火候不在老与嫩,得其中和方为宜,关键在于功无间断,一丝到底。
    56、不调之调是为真调,不炼之炼是为真炼,故无意之意是为真意,不息之息是为真息,不神之神是为真神。
    57、丹道阴阳分为,后天阴阳,先天阴阳,由此两层次才可达到先天之先,无所谓阴阳动静之执着矣。
    58、丹道全在凝神,分层次不间断即可,凝我清静之神,使神炁反复配合而至合一,凝我清静之神为一,使之更加清静,神即精,精即神矣,此精称之为内药,内药是性,在此精生,方得炁生,炁是命,是外药,又凝神自然炁聚,炁聚自然精生,精即炁,炁即精矣。
    59、禅定与丹道静定之区别,禅定境界中,依禅宗之理,认为境中所起诸相皆为幻觉、魔境,故行者任其内景流失消亡,入宝山空手而归,而我丹道静定则不同,当景观前,我唯顺其自然(非任其自然),顺随境相流转,于境相流转中循入本源,得其中和,最终于境相中超脱而出。所谓进得去,出得来,故丹道与禅宗是不同的,禅宗在于解脱而偏于心性,丹道在于超脱而性命双修,禅宗从一步步起,乃至最后证得究竟的阶梯修行次序内,皆是行的空掉一切的解脱之法,故有肉身是臭皮囊之说,偏于心性而对肉体终无办法,如非上上根器者,不能证得究竟,达性即命、命即性的心物一元之无上境地,因此,总的说来,对绝大多数修行人来说,禅宗专是走偏狭之途,仙家丹道则不同,行一步,踏实一步,再超脱一步,肉体和精神相互配合适应,逐步超升而达究竟。对绝大多数修行人,都可适应,皆有所成,丹道更有顿超直入法,对不同根器有不同之法。
    60、只灭识心,不灭照心,若千百万亿之灯同照一室,无影无形,是谓清静,是谓无相之相,是谓先天真觉,否则,或为昏沉,或为散乱,或为顽空,不得神炁合一。“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61、青壮年人气纯而神浮杂,适于从炼炁化神开始,即心息相依,神气合一也。中老年人神定而气少气杂,适于从“意守”开始,但不可死守,制心一处而凝之澄之之法。也不可一概而论,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儿童少年之人,神气精纯,可直接从守中至虚,清静神意的无为法开始,不需做返还之道而直超先天,与虚空阴阳接通而达天人合一,直接做炼神还虚一著即可矣,三丰真人云:“静里一炁自升天”也。
    62、采药之法分为后天之法和先天之法。后天采药为极有为之法,所采者为后天交感之精,不能作为丹质,只能培补后天形身,说穿了,只不过为一种化欲的方法而已。更有所谓待外阳勃举或微举后,再用吸提撮闭等调整后天呼吸之法而采药,如此的劳神损气,怎可还丹,即使采回,也不过是一团阴气而已,必将漏失,此种方法行之太过比遗精其害更大。产生屡补屡泄之毛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执着此法不放的原故。先天采药为“不采而采”,此方是丹道之采药,达先天境界而虚无炁生之时,不劳费心,只要身心如如不动,药自采,自然归炉。先天所采者元精。元精者,即炁也,可作为还丹之本,丹道采药求不炼精而自化炁也,故丹道以无为作丹基。如果在虚无炁生之时,身一动作或心一动念,则所生之炁迅速由清转浊,生中有杀,不可得矣。
    63、丹道以“虚无”为体,以“戒行”为本,以“定静”为基,以“无念”为功夫,以“知而不守”为法则,以“慧觉”为火候。
    64、丹道所谓炼炁归神,炼炁化神,是指阴阳莫测之神炁精微运化归入不神之神,此时,动静阴阳俱无,一切返入虚无寂照的先天真觉之一体混融同观中此不神之神即元神,即仙胎,即金丹,一切精气神的精微运化都是此元神之妙用,此时,元神即元炁即元精,包涵无限生发之机而又虚无寂照,神精一体也。但此元神也有不同之层次。
    65、丹道以层次而论,可分为三:一、后天阴阳,二,先天阴阳,三,先天之先,已无阴阳运静之执着,而后天相对于先天说来,后天又为阴,自家元神于后天说来,为阳,对先天而言,即是阴。
    66、何谓抽铅添汞?即是以他家之真阳归入我家之元神,炼炁归神,神炁合一,即铅已在汞中,入于虚无混沌矣。
    67、何谓先天?即神是炁,炁是神,精炁神三才不可分,故称为先天。神气精有所区别,故称为后天,故达先天层次,炼神即是炼精,炼炁即是炼神矣。
    68、虚无寂静之中,忽然一“觉”。随之炁生,神在炁先,此方为真正元神,真正一阳来复,吾人之完完全全的一太极本体也。所谓六阴之下一阳来复也,与五阴之下一阳来复实不同也。
    69、何谓元精?①一种含义。一阳初动时,或将动未动,而其生机之用极精极微,故称为“精”,到二阳、三阳,其生机之运化增大,此时则称之为“炁”。精即炁,炁即精矣。只不过是运化的阶段不同而有精与炁之称谓不同。②二种含义,在虚极静笃的一阳初动时,现出吾人完完全全的一个太极本体,之中有一灵觉,“觉”在炁先,“觉”在炁在,此“觉”亦称之为“精”。神即炁,炁即神,“觉”在炁中,炁在“觉”内矣。故先天层次,精炁神三者实不可分矣。①而是②,②而是①也,两种含义不贯而通。
    70、禅宗参话头,说穿了,只不过是道家之“守窍”法诀和原理的应用。
    71、丹道修炼,贵在先天,故丹道所说“采药”实非采药,采药乃“自己”采而非你去采,如若有“你采”,则不为采药,“不采而采”是为真实,药自采自归炉也,为何如此,神即炁,炁即神,精即神,神行而非我行,神动而非我动,炁行即神行,神行即炁行。
    72、炼性至诀,对境忘情,应而不迷,需应需静,不可不应,否则,或入魔道,或入散乱,或入昏沉,或为孤寡顽空。
    73、丹道修炼中,“神”和“元神”是有区别的。一为妙用莫测运化之神,主于“动化”。一为不神之神,主于觉照,其实二者为一,一为“体”,一为“用”而已,不可强分也,实一“物”矣!故其静曰元神,其动为真意,非是后天识神,意识也!
    74、凡人任何动机之产生,皆是触境相而生的。只要是触物,感应于物而生的各种动机都属虚妄,只有在不住相、不住于空之时,忽然自“虚无”中自然生一真觉动机,此即为真一先天炁,真一之神,此过程称作无为而为,此真阳者为自生,而非因它而生,无原因的独立自生之动机,无来无去,不生不灭也,此曰先天之先。老子曰:“迎而不见其首,退而不见其尾”此语就是对真一先天元炁的形象和本质描述。凡后天,皆是由因缘合和而生,也即触境相而生发此一“后天”。只有先天无因无果,故不生不灭,无任何凭借和依托,独立运行不息,故超越时空。庄子曰:“逍遥无何有之乡”、“入于无所待之境”,凡是有所标准,有所待,皆为“虚妄”。仙家无它,全贵在得此真一先天元炁而改变我之形神。老子云:“恍兮,冥兮,运行而不殆,独立而不改……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法自然”也。如有所凭借、有所相对,有所对待,则不为“独立”不为“自然”,非先天大道矣,仙家将此真一先天元炁喻为一粒“黍米”,或灵明宝珠,此黍米为宇宙生身之处,包含一切生发之机,潜藏万有,古仙有云:“黍米一粒包天地”。推而广之,我们也可知,整体宇宙既不为一开放系统,更不为一孤立系统。如为空,空立于何时?故不能执于空,如为“有极”,极之外为何处?故不能执于“极”。如为“一”,必有一之对应“二或三”。故不可执于一,如为“中”,那“中”又立于何时,何处?故不能执于中……。无为而为,不住而住,不神之神,不炼之炼,不定而定,是为无所不为,是为真住,是为真神,是为真炼,是为真定。故曰:“自性自渡,自心自渡,他人无可渡得”。“神炁合一,无为而为”丹道核心妙诀矣,谁已透彻明白,即己已是仙,即己同佛。
    75、真阳分为肾中真阳,先天真阳,先天一炁,此虽分为三,实一也,只不过是先天一炁运化于不同层次时,而在相应的某一特定之“处”或特定之时显现之妙用也,由此有所谓肾中真阳,先天真阳,先天一之炁产生,因有为和无为之深度不同,故有真阳发动之广度和深度之不同,而分为三个层次,故发动之处,之时,也不同。肾中真阳者,在内肾之处发动,此还属后天层次。可培补后天,气至而神未全也。人身皆有“窍”(此不仅仅指中医穴位)。炁生时方显其真形,炼者也好,不炼者,每天真阳之炁都是按时在“窍”中发生,由此之“发生”维护人体生命之存在,唯修行者能觉此,凡人欲念纷纷,不得清静,所以不能静以察之,三丰祖师云:“不打坐于枯木寒堂,打坐于身内‘妙窍’也,即是指出方法和此阳炁之意义,因此,说穿了,所有真阳之层次划分,只不过是‘清静’之中的不同的忽生‘觉受’而已。‘清静自然,神炁合一’的工夫越深,则对阳炁之感受越深,也由此产生了肾中真阳,先天真阳,先天一炁之说,故虽分为三,实一也,皆为‘一’之妙用也,老子云:‘我无为也,天下将自正’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一损曰肾中真阳,再损再清静曰先天真阳,损之又损,放下的又放下,先天一炁产矣,无为而无不为也”。

    76、真意分为三个层次:一层,形体一动不动之“静”意,不动属坤,属土,己土也,以此“不动”方可勾引后天神气和合合一。因此丹修入门,先要做到形体的一动不动,如连此一点都做不到,则无论其它。二层虚无中的自生之意,此意亦含“静”意(察静之时的意也,为己土)。亦含动意(察动之时的意也,为戊土)。此二意为一意,静能入乎动,动能归入静。有此“觉意”。故金丹才能返还成功,否则,不存在所谓和合还返之道也。三层,无为而无不为,此时意为真正之真意,即心物一元之意也,所谓想什么有什么,心想事成等皆指此真意妙用,此时,意即物,物即意,意到物随,故曰真意。
    77、真正的入于先天层次,神只有一个神,乃不神之神,意只有一个意,乃真意,一为体,一为用,皆一也,故古仙云:“余二已非真”矣。
    78、何谓真阳?交和之生炁曰“三”,道书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三”者即真相,阳者生机也,真者,非假,纯正不杂也。真阳者,真正之生机,由此机长养万物,丹道贵在得此生机之“三”而延我之命。
    79、“真阳”必定是“不采而采”得来,无所谓漏不漏,真阳之妙用,真炁在体内运行时,必须去掉情识,了照闭锁九窍,以防漏泄。
    80、丹修中,必须注意“真意”之运用,以此“真意”慧剑去除后天情识的产生,具体施行如下,功修中,真景显现,真炁大动剧烈之时,各种人欲之本能,生理之本能常常将连带显现,在各种后天情况隐若将出未出(细微之“我”的存在)之刻,立以二目神光窥在动之“处”,神清静而不丝毫外游,一意至坚凝而不散,神炁不相离,神动而非我动,炁行而非我行(“我”已不存矣),炁在神内而不知,神在气中而不识,故慧剑喻“二目之神光”。二目神光乃真意之所发,有此真意慧剑,方不被内外之魔侵扰,方能勾引阴阳二炁合一运化而产真阳。不达先天层次不能有此二目之神光真意,此真意者,元神之妙用也。总之,以上之法只是针对炼意不净,先天中杂有后天(情欲、生理本能、潜意识等)果真性功精纯,元炁充足,则自然而然,元神自生妙用,神炁“自己”相抱至合一,不劳丝毫用心矣,除非先天本就充足,而又心性本就纯朴,悟性极高之未破童身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的,故有所谓真意勾引为媒,慧剑斩心魔,神炁合一等之说也。
    81、凡有所相皆属虚妄,不执不失方为道之真心。
    82、后天分为三个层次:①粗相之层次,显意识的各情识欲念。②再往里一层:潜意识、下意识层面的情识欲念。③各种肉体生理之原始本能。修仙的目的即是将此三层后天完全转化为先天系统和结构,此三层次一贯而通。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83、初次修行中,外阳勃举或微举属正常现象,不必多心,儿童、婴儿不知男女之事,外阳也勃举,此后天之生理本能也,任之自然,我心自寿行清静,不去管它,自然此现象消失。
    84、如果行者身内不具备一定的精微的神炁之运化基础,后天没有与先天炁机接通,而强闭九窍之出入的外在后天运化,而更无适应之法度。则必得各种怪病,劳神费气,损伐性命而已。不如任之放出体外,反而易得清静。
    85、“觉”论。吾人之“觉”,一曰后天,触物有感而生,由细微和复杂之原因引发。如:痛觉,五味之感觉、体感及情识和欲念所引发的万般“觉”受,虽有觉无念,但皆属后天,二曰先天之“觉”,称之为真“觉”,无所感触而生,由虚无中来,没有原因,独立运化。
    86、丹道之修炼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第一步之目的,是先炼化人之生殖系统,生殖本能,使这由外的生机转而向内。即返精补脑,修成不漏精(经)之身,如此可无道解之患。再由此基础之上,逐渐改变和转化人的其它的各种生理结构和精神形式。如,肠胃功能的完全转化(辟谷),植物神经系统之转化(不需睡觉),皮肤的功能转化(不需排汗),呼吸系统肺功能之转化(完全内呼吸)等等。形变,神也随之变化。吾人之精神也日益不同,每天皆是焕然一新。
    87、“无根树”真解。根者,原因、缘故之意也。树者,生发,生机,生炁也。故无根树之意为,没有原因,没有条件,应无所住而独立的自生之炁也。丹经云:“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至哉斯言矣。对于此一方面,此一层,此一角度,称为无根,而在另一更精深的,更广大的层次中,无根却又是有根,如此一直层层递进,终至超越相对,三丰真人云:“无根树,花正无,无相无形难画图,无名姓……”无可说也。故曰:“无根树”。而人之心身,感悟至彻底,终归也是无根之树也。丹经云:“父母未生之时,一片太虚”,无原因又包涵无限生发之机,此机者,即人身先天与后天之铅气也。故先天后天都自无中生有,有里还无,仙家于应无所住的虚无内养出根株。都是以有无相生,有无相成,有无相炼而成道。有者,机、炁。无者,性、神。
    88、非经脉全开,骨髓俱通,不能达物我两忘之真空妙境,也不能天人合一,不能天人合一,也就不可能产黄芽,而终有道解之时,只有经脉全开,皮肤骨肉内脏,毛窍全通,方可产生“先天一炁自虚无中生”之玄妙道境。故“邪无,松静”是有诸多层次的。
    89、经阴阳二炁的反复烹炼先天一意一觉(即名慧剑)。待其数足,元神老成(所谓待它真汞有半斤)。真意坚凝,才可再行还虚混元之法,采取鸿濛未判之先天一炁。否则,必有阴魔之患而不能静定一时,生身处即杀身处矣。
    90、内炼之道,全在于绵绵若存,勿忘勿助,不可强自间断,须成一绝对连续的若“波”一样的整体,如果完全悟透此意,则筑基可翻掌即至。
    91、初修之士,有为绝不可废弃,因此一时期,行者神气未经煅烧,身心定有滞碍,有滞碍,则神气不可能配合,如果直接行无为之法,恐有神气分离,失魂之患,有为功夫做足,内外全通,方可自然步入无为。
    92、虚无之中,忽然一“觉”。随即炁生,神在炁先,此之神方曰真正元神,方曰真正炁动。
    93、“水府”有两层含义,一曰,先天之水府。二曰后天之水府。先天水府为(一)自身之内呼吸;(二)天地之呼吸(三)天人合同呼吸,后天水府为空气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之统一体,先天呼吸为天人合一时的神气往来运化。
    94、何谓持斋和戒行?斋有外斋和内斋之分,外斋者,所谓“不见可欲”。在于去除五贼。清眼、清耳、清鼻、清口、清身,达目无所见,耳无所听,鼻无所闻,口无所食,各种肉欲尽无而天理现矣。内斋者,意清,念清,神清,心清也,无妄念也,最后至心无所想而归虚无矣,古语言:“心斋”,即此,所谓戒者,是使持斋能达到目的之仪规和方法及手段也。
    95、丹经云:“欲令情归性,须将性合情。”情归性者,炁归入不神之神,成一大圆智镜,一灵独醒,寂照万物,性地圆满矣。性合情者我心清静虚无而后定静于元炁之中,凝神入炁穴,神入炁中矣,此为顺其自然,神合炁之法。
    96、丹经云:“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稀然”,“妙玄一点包天地,毫厘大小人不知,返三回五透天机”。“一”者,合一之意,大道之浑元太极也,一心也,一意也,一炁,一神也,分层次不断理解即可。三者,阴阳交合之生炁曰三,称之为真阳,阳精、真铅。也有层次,身内阴阳之交合,内外阴阳之交合。“五者”五行也,五行之土也,真意也,合一才返三,神炁合一才可真阳产,又有此一炁,一神,才可产生阴阳二炁,再又才可交合而生“三”。合一与一即一矣。合一才可返于我之未生受炁初,而再显现阳精,故曰“返三”。五者,土也,五行以土为中而围绕土,籍土而生发,喻我之真意,故曰“回五”。
    97、何谓返还?需明辩之,返者,返回来,回头也,佛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谓“觉”之意,穷取生身受炁初也。又返者之意为:返归本我也,即性也,内地,此也,还者之意,为归还,还给“彼”也。“彼家”者,炁也,命也,属外,以合一之真意为媒,还返之道方可形成,无专一精诚之意,丹道将无所成果。
    98、“觉”之一字含有极深之含义,忽然醒悟的那最初之一念的“寂照”为“觉”,修行之人不执迷于物,心不妄想,自然而然时时有“觉”。如,做梦之时,不知是梦,忽的一醒,此“醒”也即吾人之“觉”矣,这样,用此“觉”之一诀,不断寻觅一切情识欲念之源头,层层深入,最后入于虚无的无人、无物、无我之极致。
    99、人之源头洁净而无妄念,自然吾人入于虚无,自然而然产生先天真觉,自然天理时时现前,自然而然无妄念。
    100、用此先天空灵真觉再“返照”和观察自身之运化和天地运化。与天地真消息接通,则我之元神更加灵明矣,“常应常静,常清静”此之谓也。
    101、有事时,使我之灵觉合一于真息,凝顺于真息之精微运化。以真息之妙有来煅烧我之元神,渐渐由内达外,合于太虚之元炁。
    102、从灵关产真神,从炁穴产真精,二者归入玄窍,神即炁,炁即精。
    103、无事时,使六识各归其根,使我之真觉元神常归舍于无边虚空而不即不离。
    104、命者,真息也,性者,真觉也,而性中含有我之真命,命中亦有我之真性矣,性命合一为我生身之处,为我之真主人。
    105、所谓丹道大周天,为玄窍大开,中黄开通,天人连成一炁之大胎息,所谓小周天,即任督二脉及八脉之阳炁运转真息,又有所谓小小周天,丹田呼吸及橐籥往来,其实三层为一,本不分层,皆为真胎息之妙用也。不过,只是为了说法方便,对下乘者分层也。
    106、以神栽入炁中,以炁为主,谓之“栽接”。
    107、玄关一窍含有三义,一曰时候,火候,节律。二曰:方所,虚无之所,有“地方”的意义;三曰:真种,一阳来复,真心,真性也。窍是“中”而妙是“一”。天得“一”以清,神得“一”以灵,玄关一窍者,中一之窍,先后二天总归于一窍。
    编后语
    此太和玄功乃本门丹道筑基秘法,从未全盘公开外传,修习者需按次序行待;循序渐近,不可躐等而进,这样,则无任何流弊,行持时,必须需反复看书,领会明白方可行持,其中一些法诀通过一定时间之修习方可明白,故不能望文生义,功修深者,悟性高者或以前有基础之行者可依实际情形自二步或三步开始修炼。以后之一、二、三、四、五、六转酎情按照每一修炼者之功修层次而分发之,修习前,必须反复翻看书本,尤其是说理和后面悟道心言部分,修习中遇到难题,可随时来信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