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怎么认:变动中的时代图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29:29

变动中的时代图景(人民观点·2011年终特别策划)

《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29日   14 版)
        治理格局的变革、网络舆情的变奏、精神世界的变化,在发展的高速时代,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动图景。回首过去一年,舆论热点的爆发、关注焦点的转换,常常伴随着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晰:妥善对待热点难点问题,事态发展就会迎来拐点,社会进步就会站上新起点。这些问题及其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凝聚着共识、激发了力量、延伸了思考。

  梳理一年热点与变化,展望来年趋势与可能。如何让人民更加幸福地生活,让中国更加稳健地前行?2011的风雨历程,画下了一个个句号,留下了一个个问号,向2012乃至更远的未来标示了意味深长的省略号……

  

  转型时代的社会管理

  抓住了“人”这个核心,就能实现我们时代的善治。

  【我们关注】 

  本报评论部文章:“关注社会心态”系列

  本报评论员文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系列

  人民时评:《让新生代农民工走进“春天”》

  人民论坛:《社会管理当求“上工治未病” 》  

  2011 

  从数千万留守儿童到数以亿计的春运人潮,从虚拟社会快速成长到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从重视幸福感到社会焦虑蔓延,转型时期的社会图景,犹如一幅变动中的拼图。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部署,体现了执政者对中国发展新阶段的认知,探索着新的治理方略。人们可以从“社会心态”写入“十二五”规划解读以人为本理念,从一些群体性事件的深层动因中反思维权与维稳的关系,在“城市家书”的合力书写中感受政府与民意的互动,从大批干部下基层办实事的身影里触摸群众工作的时代脉搏……

  2012

  展望新的一年,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政府作为的边界能否更加清晰?从“举牌哥”等个体行为出发,社会表达机制、权利救济渠道能否更加顺畅?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社会组织、公民行动如何与政府作为更好地对接?诸如微博打拐配合公安打拐、“免费午餐”由民间组织发起到政府接棒这样的探索,能否获得更为可靠的机制保障?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抓住了“人”这个核心,就能实现我们时代的善治。

  流动时代的权利保障

  流动者与留守者的权利保障关乎未来发展。

  【我们关注】

  人民时评:《“流动时代”怎样呵护“留守未来”》

  人民观点:《用制度创新消融社会隔膜》

  人民时评:《尘肺病背后还有什么在艰难呼吸》

  人民时评:《“农民工高考”求解“上升焦虑”》

  2011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已突破2.6亿。正是这一个个脱离了乡土的个体,推动了“中国速度”的巨轮,扛起了“中国制造”的大旗,奠定了“中国模式”的基石。然而,不少怀揣梦想的外乡人,却时刻饱受生活困顿与情感煎熬,这不仅牵动着人们的良知关切,也敲打着这个社会有些脆弱的公共秩序。“小梦如”的悲剧,唤起的是社会对于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关注,更是对农村空心化的担忧;广东增城、浙江织里的纷争,则凸显本土和外来人口的矛盾,提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重点。

  2012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包容性发展的现实中,呼唤更加注重公平的制度设计、更加呵护弱势群体的政策导向。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民工服务“一卡通”,一些城市拆除户籍制度藩篱拥抱“新市民”,为留守儿童服务的“代理妈妈”深入山乡,广东“农民工高考”铺设新的上升渠道,这些新的变化与探索,正在给流动时代的漂泊者描绘权利的未来。不管是流动者还是留守者,他们的权利保障和发展状态,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城市化能否有一个稳定大后方,也将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能否有一个可持续未来。

  利益时代的道德困境

  一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需要在道德世界划出向上曲线。

  【我们关注】 

  人民时评:《“擦鞋救母”叩问社会救助“凹地”》

  人民时评:《道德和法律,究竟谁撞了谁》

  人民论坛:《今天怎样为道德撑腰》

  人民时评:《女童遭碾,我们都可能是“路人”》

  2011

  一项“2011最受关注十大焦点问题”的调查中,“社会道德风气”位列第七。社会道德问题的空前关注度,映照着利益时代的道德困境,也凸显着价值多元、观念多样时代对“精神家园”的渴求呼唤。

  当市场经济规则被简化为利益至上,当利益逻辑支配了一些人的言行,一些人身上的“道德血液”稀释流失,使是非含糊、美丑混淆,底线突破。“小悦悦事件”所引发的全民反思,“药家鑫案”所触痛的社会穴位,成为国人心头之痛;而“最美妈妈”、“最美女孩”,这些平凡而美丽的善良,也呈现着中华民族永不可能消失的基因。

  2012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努力从未松懈,并从“指责”转向“践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深圳等地出台“好人法”力挺见义勇为者,各种“撑腰体”风行网络,大批道德楷模涌现,许多“最美中国人”出现在危难时刻、危险境地,以最平凡的善行书写着身边的感动。在善与恶、美与丑激烈对撞的道德领域,我们愈来愈清楚地看到,先进文化的弘扬、社会法制的完善、公民的道德自觉与践行,正在构成新时期道德大厦的三大支柱。一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需要在道德世界划出一道向上的曲线。

  微博时代的信息公开

  公开透明需要服务型政府,也呼唤“参与型公民”。

  【我们关注】 

  人民时评:《微博时代我们怎样辟谣?》

  今日谈:《用速度压缩误读的空间》

  本报评论部文章:“如何推进政务公开”系列

  本报评论部文章:“如何回应社会关切”系列

  2011

  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98个中央部门、京沪粤等省市首次公开“三公”经费,“政务微博元年”的开启,干部“织围脖”成为新风尚,2011年政府部门的抢眼表现继续推动着信息公开的时代潮流。这样的努力,既源于主观自觉,也由于微博时代的倒逼压力。在郭美美事件、温州动车事故、药家鑫案等一系列社会热点中,微博成为重要信息源和舆论场。微博的兴起,带来信息公开如何跑赢谣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等新问题,透过故宫欲盖弥彰反而多次尴尬、红会于信任危机中开始捐赠信息上网,我们看到了微博时代的信息公开“升级难题”。

  2012

  正如微博丰富了资讯、传播了声音,同时也滋生了谣言、激化着偏见,信息传播也带来了众声喧哗的复杂现实。当一些媒体竞相炒作纯属虚构的“国税总局47号文件”,当“杨武事件”被扭曲、“八毛门”被偏听,当“抢盐”谣言引发“盐荒”,人们更深切地认识到,微博时代的公信力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信息透明、客观真实、解疑释惑,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一种广泛的社会责任。一个公开透明的社会,需要制度提供信息供给,需要服务型政府满足信息需求,也呼唤“参与型公民”的责任推动,这给新一年的信息公开进程启示了更多的生长点。

  治理时代的基层探索

  基层折射复杂中国在“治理时代”的困惑与探索。

  【我们关注】 

  人民观点:“关注基层治理”系列评论、系列访谈

  人民时评:《“乌坎转机”提示我们什么》

  人民论坛:《多些创造性的“基层设计”》

  人民时评:《“禁止违法强拆”是执政高压线》

  2011

  2011,一系列新闻事件,让人们把目光转向一个“微观中国”——基层。从村民自治到社区选举,从纠纷不断的土地问题到冲突时起的干群关系,基层的复杂,是整个社会转型、变革的纠结;基层的矛盾,是整个国家前行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基层的实践,也标志整个时代未来前行的方向。过去一年,基层折射出一个深刻而复杂的中国在“治理时代”的困惑与探索。面对时代的“流动图景”,流动与留守的矛盾需要基层破解;面对觉醒的权利意识,群众的诉求需要基层回应。基层的治理,从未如今天这样情势复杂,任务艰巨。

  2012

  延续2011年的探索,基层治理必将迎来更多的创新之举。“三公经费”的公开能否进一步向基层延伸?户籍制度的坚冰是否能率先在基层解冻?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的“基层能量”能否如在“桑植探索”、“蓝山经验”一样持续释放?这些,都是2012留给我们的猜想。正如中央一直所强调的:“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把发展的目光投向基层,把治理的重心放在基层,“顶层设计”对接基层实践,才有改革在上下互动中的不断前行。“乌坎转机”、孟连经验,使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广袤基层的实践,正是不断推动中国在变革时代、转型时期走向善治的基石。  

  高速时代的发展内涵

  构筑今日中国稳健前行的快车道,是亟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我们关注】 

  人民时评:《“孩子优先”应成全民理念 》

  人民时评:《高速时代尤须系好“安全带”》

  人民观点:《人民是永恒的政治坐标》

  人民论坛:《社会需要“怎么办”思维》

  2011

  如果没有“7·23”事故, “贴地飞行”的动车,几乎可以成为我们时代的隐喻。这样的“高速时代”,其实已经持续了30多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更给这列动车以更快的“加速度”。然而,事故却让人审视高速时代的另一个侧面:速度越快,风险越大,越需要精确的协调、有效的制动、高度的平衡。不仅是铁路发展,从项目上马到环境保护,从经济跨越到民生改善,从物质丰富到文化建设,从“硬件”到“软件”,如何在高速时代系好管理、制度和责任的“安全带”,实现“又好又快”,构筑今日中国稳健前行的快车道,是亟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2012

  2012,更多的列车将驶过更长的铁轨,中国同样会呼啸着驶向下一个发展站点。2011年,速度带来的自豪与伤痛、欢呼与反思,必将成为2012乃至未来更长旅途中的心得,让我们更从容地应对风险时代的挑战。正如动车事故后铁路调图降速,正如校车事故之后法制保驾护航,正如地铁事故之后更为周密的安全措施。“稳中求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发展基调内涵丰富;“科学发展”,十七大确立的战略思想彰显重要。当我们弄懂量与质的辩证法、解好快与好的方程式,中国这列高速行进在复杂环境中的动车,一定能更稳健、更安全地把人们带向更好的未来。

  本版撰稿:詹  勇  张  铁  范正伟 唐  宋  李  强  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