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达书法:旧文新读 余香满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9:03:27
旧文新读  余香满口(2009-06-17 16:41:58) 标签:杂谈  分类:太极人生

各位拳友:大家好!

    两个月前,笔者转载了陈炎林先生的《浅谈太极推手》一文。由于当时博文更新太快,加之很多拳友近日刚刚光临寒舍,只是浏览了笔者一些不成熟的有关太极松沉的文章,而忽视了陈炎林先生的这篇很有参考价值的好文章。

    笔者重新拜读此文,收获颇多。深感陈先生浅谈不浅。笔者重温,将读后之零星感受穿插其间,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注:笔者所感为红字。

---陈炎林浅谈太极推手

参考数据:陈炎林先生1943年著作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独特的训练方法。----推手乃特殊训练方法,非竞技手段。架子开始着熟,身法要求渐能把握,由外而内寻求松沉,就须学推手。------这里指明了练拳循序渐进的过程:架子、身法要求、寻求松沉、然后开始推手的。推手是验证架子是否练得正确,找出自身毛病 (丢顶)所在,再回到架子上改善不足之处。----练拳是学习,推手是考试。学不好,怎能考好?考试中出了毛病,应该从平时学习中查漏补缺。能反复的在推手及走架两方面追求,才能有好的进步。----注意反复二字。考学相长。在推手时,不应以胜败为目的。----再次强调推手的目的及心态。胜者应思考是次得胜是否全依太极拳的道理去做?败者亦要思考自已为何会败?哪里出了问题?----常抱自以为非姿态,莫说别人是非,多查自己不是。宁愿输得合理,不求赢得不合理。学拳,我们应时常本着〔宁循理求真,不逆理争胜〕的精神。----〔宁循理求真,不逆理争胜〕的精神值得每个没跳出三界的英雄儿女追求!

    练架子有一段日子,往往都有良好的感觉。觉得自己很松,拳打得很好。可是一推手,身体处处僵硬,练架子时松的感觉不知跑到那里。可知,没有经过压力下的松只是假像。----这话听起来就像是你说的,这话听起来又好像在说你。松的层次性只有等练者登山什么山方可看到什么景了!真的松要在推手时压力下将身法要求一样一样的练好,才能慢慢的学会把几十年用力的习惯抑制,走向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方向。这是换劲。----这松柔、松沉不是我们脑子里想的那样简单,因为我们需要改变的是从母体降生以后逐渐发扬光大的后天之力。这段路漫长而艰辛,要有恒心,坚强信念及努力才能有成。----漫长、艰辛、恒心、信念、努力。

    拳式只是工具,走架是练功,推手是验证。----拳式、走架、推手的关系和功能。练拳不练推手是永远进不了太极拳的大门,更不要谈太极拳在武术体用的问题了。----从某种角度讲不会推手的太极拳连太极的门还未进。既然进不了门,那只能是操了。推手在体用中的作用和位置。在中国武术之中,只有太极拳主张不用力打人。这种论据,与日常用力的习惯相反。在一般人眼中,是天方夜谈,不可能的事。----假如你不承认这一点,那么就不好谈太极的子丑寅卯了。就象你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就别谈中国的其他事情一样。太极拳流传已超过数百年,有这种论据,自当有其道理。用力是我们发出能量惯常方法,难道除了用力,便没有其它发出能量的方法?要找出真谛,只能随太极拳的练习方式去体验。----练太极者应感到自豪,在中华武术的百花园中,你我在用力成本上是最小的、最经济实惠的。

    推手除了能增进身法的水平,另一个目的是练劲。常见学习太极拳有年者,仍未能分辩劲与力。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是其主要特色之一,实不可不分析了然,否则学者只会跟太极拳背道而驰,永远进不了太极拳的门。----不辨劲力,不谈太极。力是要经过骨发,往往陷于肩背而不能发;劲则经筋,皮肤及肌肉发放,可达于四肢。力为有形;劲则无形;力方而劲圆;力涩而劲畅;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锐。此力与劲之不同也。----劲力的形成、形态、速度、散聚、浮沉、钝锐之别。阳劲以刚胜;阴劲以柔胜。----阴阳劲力之辨。如大风过处,百草俱偃,此为少林拳中之上乘功夫。太极拳亦然,全尚柔劲而不尚拙力。其人呆力愈大愈厚,则巧劲愈小愈促。太极劲以松空为主,能松空便能圆活,劲由柔转巧,由巧至神妙。----讲明松空、圆活、柔顺、巧妙、神明的内在关系。虽云太极拳至大成时,仅尚意不尚劲。然初学者,升阶有级,入室由门,必须从劲着手。----“升阶有级,入室由门,必须从劲着手”这是我们很多初学者千金难买之金玉良言。很多初学者所犯临帖之大忌。不学神似,专求形似。常观那些跟在名师后有板有眼地描红者自鸣得意象大师。却不知大师那样练没错,你那样摹就出了问题,因为大师的内导出他的形,而你摹的形不一定道出内来,武断地说一定出不了内的东西,因为你一直在追求外形,所以只能得其形而已。拳经云:〔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而阶及神明〕。因此懂劲是习太极拳的一个大目标。既然劲之理解是如此重要,特将太极拳之劲撮其大要,分析述明以供学者研究。----劲之重要,不言而喻。它是阶及神明的台阶。

沾黏劲

    即不丢之劲,为太极拳最需要的基本内劲,由推手培养出来。----沾粘劲少不了,不推手难有沾粘。初练时,两手不知所觉,犹如两支木棍。渐复由手而臂、而胸、而背,以至周身皮肤,渐生感觉。有感觉,始可沾黏。有沾黏,始可将敌吸住,为我所制。----沾粘劲的产生和作用。练推手时,切忌.争胜。要适心体认,自己的手上的劲只可透进对方皮肤、肌肉最后到骨膜。劲一到骨便会与对方的力相,变成斗牛。----劲力的分毫尺寸。透皮透肉不透骨,透骨必逢堵。全身要放松,手敷在对方身上,有如手表戴在手上,与对方同步而动。全是从人,不丢不顶,刚到好处。要留心借用地心吸力对身体产生的沉与飘的能量。----你是发动机,我是方向盘。能否动听你,往哪里动听我。注意关键词:身松、敷、手表、同步、从人、不丢不顶、刚到好处、借用地心吸力、沉与飘的能量。

    练习此劲至相当程度后,皮肤上有似云似雾之气,如漆似胶,一遇敌手,即不丢离。----知此境界有,见此境界者稀。欲达者有,能达者稀。非但两手如此,周身皆然。其艺愈高者,气愈厚,而面积愈大。但此气不能见,只能自觉,或具有同样功夫者,互相感觉耳。故艺高之人,于推手时,一搭手即知对方程度,其理即在彼此沾黏圆圈面积大小也。----能遇此等高人是缘分,能达此等境界是造化。

听劲

    此听乃周身皮肤感觉之听,非用耳之听也。----此处是触觉,而非听觉。听劲首要心静,先将已身呆力俗气抛弃,放松全身关节,敛气凝神去听,彼方挨我皮毛,我用意进入其骨髓,以权衡对方来劲之大小及方向。----与其说是触觉,莫如说是意识。形之缓慢是表象,意之迅捷是内涵。同时亦能察觉对方身体顶及丢的地方,逢僵必打,逢丢必采。----周身蓬松如一家,沾粘连随不丢顶。打不是用力,是用重量放于对方僵处。采是将重心往外移,再使重量随地心吸力往下堕,全是用意,不是用力。要练到随手拿来,分毫不差。----此处几个关键不容忽视:力与重量,重心外移,重量下堕,全是用意,不是用力。要练到周身皮肤都灵敏,先要全身放松,要放松,先要中正安舒,要中正,先要做好身法十要 (武式太极拳论—郝月如) ,做好身法先要全神贯注,要神注先要心静。----此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反推:心静则神注,神注则中正、中正则放松、则灵敏。走架练功时,常问自己,有否跟随此练功方法去练。按此法练习,会产生一种特别感觉。自已能放松身体某一部份,即能看见他人该部份是否僵。自已愈松,眼与听劲便愈灵,不自觉的便会朝着〔我独知人,人不知我〕的方向走去。----先知己,后知彼。〔我独知人,人不知我〕,无往而不胜。

走劲

    练习推手,听劲进步,与此同时,其它与劲有关之技巧亦会与时并进。----听劲是基础,是关键。听得好,其他不好也会好。走劲,即不顶的之劲。----这里的走也很有讲究,走早了丢,走晚了顶。正如上文所言我之劲力如手表戴在别人的手上,他的手到哪里,我这表随到何处。不先不后。形影相随。对方来劲,有高,低,左,右,长,短,原无一定标准。先要听来劲之势,若不懂势,如何能走?走者,走避人之重力,而不与之相抗之谓也----改主动为被动。搭手时,一觉对方有重意,即变为虚。如遇偏重,以偏松应之。如遇双重,以偏沉应之----此处的几个关键可能不是我用语言所能表白清楚,必须有真正的明师之手把手地明示方能辨清:重意、变虚、偏重、偏松、双重、偏沉卸去其力,随彼力的方向而去、不稍抵抗,使对方处处落空,毫不得力。----这里的分寸不好,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卸力过早,有丢失之病。卸力过迟,必然顶牛。力卸一半,对方劲入吾之中线,抗。功力不行,受制于人,引进落实;功力强些,将对方放出。然而,以大欺小,让人不舒服的感觉。走劲之枢纽,全在腰腿。腰腿无功,亦属徒然。学者不可不知焉。----有不得机不得势之处,腰腿求之。

化劲

    化劲由黏劲与走劲而成,不丢不顶,随感随化。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相济不离。化之要点,全在我顺人背。若能到此境界,则彼虽有千斤之力,亦无所用。化劲非以手或肩化之,全用腰腿。----走即是粘,粘即是走。走粘得好,化劲自然好。这里的好坏就象小学生和书法家都能写“永”字,但这同一个“永”字的含金量不同,一个可能是老师昨天教的生字,一个可能是一辈子浸泡而成的“永”字,天壤之别。若用肩或手,是谓硬拨,非真太极拳之化劲也。----这一点我们平常的推手中不会少见。须能顺人之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快慢相合,沾而化之。直来曲化,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使彼劲路变更方向,在乎随机应用。但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使人不知己之劲路,直至对方势背为止,是谓真化也----说来容易,做来不易。

    劲不可化尽;化尽则己之沾黏劲易断,而去势随之远矣。又不能化之过后;过后则势背,不能前进。至于化敌之发劲,须挨敌劲将出未出,将至而未至之顷,随势而化,勿太早或过迟。太早未到,无有所化,过迟已着,时机已过。至于化圈之大小,艺愈高者圈愈小,反之则愈大----化之时机、分寸的恰到好处不经师徒、拳友反复喂劲、反复揣摩、常年实践可能难以企及艺高者后化即前进;其上身似往后化退,但下步同时已前进矣。阴阳双济也。反之初学者泰半以退步为后化,实不知此乃逃避而非真化也----主动让步不是化,而是逃。

拿劲

    走劲与化劲属于舍己从人,而拿劲则进一步至从人而由己,使对方受我控制----走化只是太极的一部分,拿放是太极的另一部分。没有很好的沾粘走化的功夫,对方不能受制于我,那也谈不上拿放。我手沾上对方身体,便须静心感听对方的动静。一听到劲动,即用意转到其劲源后,加强引其劲往前,同时自身须在其劲端旁边流转,不阻碍其劲前进,继而令其产生背势----这里我们常常会犯一个错误:不是将意转到其劲源后,在对方不察中,沿着对方的劲力方向增加合力,而是在劲端上引,这样对方很易听出你的意向,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进行调整此引导使之前的方法便是〔履〕劲。此全是用意履对方的劲,不是履对方的身体。对方劲一被引出便难以收回。如强行收劲,只会产生更大的时间,空间差,不能抵挡任何攻击。推手时,不用去找对方的劲,会自动送上门。如不能听到对方的劲,要再放松自已每个关节,静心再听。如仍未能听出劲源,对方功夫是明显比自已高,应虚心向其请教。----以静制动,以静待动。

    上述沾黏,听劲,走劲,化劲,拿劲在推手中,一下子便全都要用上。这里的解述只可令学者明白推手过程中的内函。但这只能说一个大概,因为在推手时程况有不同的变化,而自己亦会随变化而作出调整。这不是一加一等如二的程序,学者要有开放的思维去学习。----能说得一清二楚的东西往往只是一根拐杖,在活生生的活人面前,会出现千千万万个不一样的劲法,远不是原则、方法所能包办的。推手是练习人体神经反射的有效方法。要提高自己的灵敏度及身手的应变,先要在练习时放松自己,愈松愈好。----再次强调松的重要性加上不停的实践,神经,手,身,意的协调度便会提高,直至用之不必费心机的神明皆段。

    初学者先要在推手中推敲及学习上述诸劲,再追求发劲的方法----现有术,后有招。银行里没钱,别空想那漂亮的别墅。到此阶段,需有明师带引口授,方易领会。----是明师,非名师。否则又易走回用力的老路。上文所述,只是往懂劲方向走的最初目标。----这一最初目标也许是众多太极爱好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最终目标须知练太极拳进至内动时,很多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因文字与语言都有其限制,不能彻底的述清楚----这里不是卖关子,的确很多东西不应是语言所能包办的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目标达到,不可留恋,速要更新目标,才可愈练愈精,更上一层楼----目标只是更新目标的踏步。即便您爬上山顶,一览众山小时,请别忘了在您目力所及之外还有更高的一座山峰默默地耸立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