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亲王书法对联:麦氏迁徙情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24:27

简述:
      麦姓早期主要生活在山东一带,汉唐时逐步向河南、安徽、江苏及广东等地扩展,在河南、广东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始兴郡、汝南郡为郡望。如今麦姓分布较广,在山东、河南、广西、广东、江西及香港、台湾等地均有麦氏族人居住。

      目前麦姓人口在中国排在211位,人口约有42万(根据2008年公安部数据)。

      麦氏家族在南雄府保昌县百顺里牛田坊珠玑村居住了漫长的岁月,生根、开花、结果。传至宋代麦云轩公生三子,日昆壁,日群泰,日三壁。三壁生五子:必荣、必秀、必达、必端、必雄。他们为了逃避兵乱又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立籍。他们为铁杖公十六世孙。

麦必荣,字尚仁,登宋崇宁癸未贡选,官至奉政大夫,由南雄始迁东莞。

麦必秀,字尚义,登宋政和丙申乡贡,宣和二年,授江西南康县知县招讨尉,由南雄始迁南海麦村。子个,淳熙戊戌进士,官兵部郎中。

麦必达,字尚道,自南雄保昌迁香山(今中山)之黄旗角。至十九世元俊,元至治间,又迁小榄。据谱称:于黄旗角“隶香捐钱十万,立石基以防水患。”

麦必端,字尚智,由南雄始迁番禺。

麦必雄,字尚信,弱冠从诸兄迁徙,一旦复归南雄,后再至广州,居新会,帝昺时,出谷赈济。

      据文献《广东史志》记载,麦氏为宋朝以前广东十大姓之一。麦、沈两姓到吉河之前,当时的摩罗山已有一间佛寺,寺毁于近代,今留下两棵枯松,现称九曲松。麦、沈两姓到来之时,得到佛寺的和尚帮助,在冈田一带建村,因由佛家点化,并且附近是低矮的山冈,因此称佛冈村或佛冈围。“佛冈”从此得名。

      据杨宝霖著文云,珠玑巷迁民本身不少是官员或其子弟,而且大多是有知识的学者之类。在著名的一次集团迁徙中,三十三姓九十七家人的首领罗贵,本身即为一干员,即贡生。同行的麦氏家族五兄弟挈家二百余人(乃指五必公,其实当时有五兄弟一妹及同族)抵黄旗角,后呈准分插各地立籍。长兄必荣是奉政大夫,次必秀是进士,三必达曾“隶香捐钱,立石基以防水患”,四必端,五必雄“居新会,其后人于帝昺时出谷赈济”。麦氏家族一到黄旗角便用石筑基,即修堤造田,成为珠江三角洲建石堤之始,并立室建庙(今存),改黄旗角为黄阁。由此可见,麦氏家族南迁时,不仅有官员和官家子弟,而且他们还是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有一定经济能力的。

      根据各地麦氏族谱或当今的地名志记载,麦氏从珠玑巷南迁珠三角时,时间不相一致,如年代即有绍兴、绍定、开禧、咸淳各朝的记载,但“以别房冲霞谱考之,则伊始祖遁涯公,由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避乱而至,我五必公之来,应与同时”。“五必公诞生约在北宋元丰、元佑年间,各谱所载仕宦科名多与徽、钦、高三宗之世吻合。则五必公南迁与遁涯公同在高宗绍兴初年。”

      麦氏家族从珠玑巷迁徙至珠江三角洲,是一次大迁移,这与当时政治有关。珠玑巷人南迁影响大的就是南宋罗贵南迁事件。当时,三十三姓九十七家人于宋绍兴元年农历1月16日~4月26日,穿州过县,方至冈州大良都古朗等村,并得到土人龚应达的照应。当日他们来到珠江三角后,各“辟土以种食,辟草以结庐”,开辟基地,互相扶持,共结婚姻,和睦相处。址山麦氏是必雄公之后裔。

      其根据是:在未建立鹤山县时,即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以前,址山麦氏居住昆旸乡之冈头廓村东头榕树下一带,均属新会县境。同时,廓村麦氏与大凌村陈氏毗邻,两村所发生的事情的时间相吻合,清朝乾隆年间的《鹤山县志》记载:“帝昺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农历6月,帝舟次崖门,帝昺至崖门驻跸,民兵二十余万,所需资粮,皆取于广右。大凌村人陈元辅、陈英辅以祖珠事高宗朝为谏大夫,世受国恩,至是仗义勤王,出粟数千石饷军。”

      据麦氏族谱记载:“麦必雄,居新会,帝昺时,出谷赈济。”这就是说,址山麦氏是必雄公之后裔。嗣后,址山麦氏宗枝蕃衍,分居在鹤山的有泗合大坪、大官田(麦屋旧村、新村)、鹤城上、下麦屋及沙石二水等地。

      今重庆市的秀山县,广东省的连江市、曲江市、韶关市、南雄县、台湾省、甘肃省、青海省等地,均有麦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