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字书法楷体:70年代人物谱——看看有没有你?(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17:09

70年代欲望阐述

●按说我们还没有到怀旧的年纪,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似乎更应该展望未来才是。可不论是媒体还是我们自己,最近都对自己的过去发生了兴趣,网络上频频有人自发用功,把七十年代生人从穿衣戴帽到文化图腾总结了一遍又一遍,就跟打算重活一遍似的———我可绝对不想重活一遍。

●——你吃没吃过那种糖,学校发的、打肚子里的虫子的……

这是七十年代生人的经典对话,他们分享着共同的记忆,这记忆没有六十年代人那么凄苦和煽情,没有八十年代人那么自我和孤独。他们的童年多半在贫困中度过,但逐渐起先有了些物质的欣喜———从七十年代后期起,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日子总是一天比一天好过了。

●六十年代降生的孩子必须自己发明幸福,捡烟屁,拾废铁卖,称兄道弟,传看手抄本,积累军装和像章,把身体成长的热情在街头的游荡和争斗之中消磨掉———参见王朔的《动物凶猛》。

●八十年代降生的孩子能够享用别人发明的钱能买到的幸福,上网,打游戏,跳舞,哈韩哈日,把身体成长的热情在性、网吧、声色场所和时髦杂志等物质生活中挥发掉———参见各地少年犯罪与网吧的社会新闻。

●七十年代降生的孩子原先跟大哥哥大姐姐们学,后来又跟小弟弟小妹妹们学,他们越来越渴望那些钱能买到的幸福,越来越把身体的热情交给具体的有用的事物:漂亮衣裳、偶像崇拜、恋爱和性交。

●把人按时代分类当然是很没意思的,更关键的是这什么也说明不了———你永远不能据此占定谁比谁痛苦、谁比谁幸福。惟一不可否认的是,越是贫乏时代成长的孩子,越可能有一些个性———那样的时代会留给私人许多集体性的记忆。而现在降生的孩子,人家各人有各人的生活和头脑方式,轮不到别人去总结或说三道四。

七八十年代人:懂得珍惜是我们的最大财富

“对我而言,这些记忆犹如露珠之于花朵,花蜜之于蜂蜜,香气之于玫瑰。”西方一位哲学家如是说。

不过,从心理学角度看,记忆远比花朵之露珠、玫瑰之香气更重要。实际上,记忆就是所有的体验,记忆就是一私人最真切的过去。这一代人之所以与另一代人不同,其根本道理正是因为记忆的悬殊。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是两个分歧很大的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尾声、改革开放的先潮是七十年代人最鲜明的童年记忆,这决意了他们与八十年代人的宏壮分歧。

“笼子里长大的鸟,你把笼子放开,它已经想不到要去飞。”“这是我父母那一代人的记忆变成的结果,但我们这一代人刚降生不久,笼子就打开了。”


七十年代生人的私人历史

  • 2005年了,生于七十年代的这拨人,最大的三十五,最小的二十六。
  • 做为最早降生于七十年代的人随手间记下从小到大的一些事情。要不,再过几年,恐怕会忘却。
  • 知道红小兵、"四人帮",参加过宋庆龄的追悼会、刘少奇的平反大会,往墙上刷过"抓纲治国、以粮为纲"的标语,同学里不只一个叫国庆、卫星、捍东的。(七十年代后期降生的当然不会经历这些,他们刚上小学时期没什么大的政治事件,通常是用粉笔在墙上写:"某某是傻瓜。")
  • 用过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拎着瓶子打过酱油。保藏有二十本以上的小人书,看过五遍以上《少林寺》。记得《大西洋底来的人》、《尼尔斯骑鹅游览记》,唱过"七大马力十大神力啦啦啦铁臂阿童木"。七十年代末期降生的小时期记得的是花仙子、蓝精灵。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过五分钱一场电影。用泥巴做过炮楼,学着小兵张嘎点燃。用废笤帚玩过火把,自己生火,烤过土豆地瓜。拍四角,集烟纸,缠炮线,用铁丝、皮筋做纸弹枪,拿报纸做风筝。
  • 城里降生的家中兄弟姐妹一般二到三人,农村的稍多。大的不爱带着小的玩儿,小的总爱粘着大的,经常看到大的撒着欢跑,小的在屁股后面哇哇哭。(七十年代末期大多已是独生子女,没有这待遇。)
  • 睡过抗震棚。帮老爸买过冬储菜,在地上挖过坑埋过萝卜。作文里用得最多的词是"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后来多改成"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类。男孩玩对拐、粮店、打山救火,女孩子跳皮筋、抓羊拐(各地略有分歧),男孩女孩一般不在一起玩儿。
  • 喜欢历程琳的《酒干倘卖无》、张行的《早退》、朱晓琳《那一年我十七岁》。后来是费翔和齐秦。看港台录像、玩电子游戏、跳霹雳舞、听摇滚音乐,都痴迷过。腰里别随身听,西装和太阳镜上留着商标。听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英模报告,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七十年代末的大多听的是劳模的报告。)不论是否传阅过,至少知道手抄本的《少女之心》、《曼娜回想录》。在学校被老师或同学搜过书包,查有没有手抄本。用铁锹或板砖打过架,后来改用匕首和马刀,最不济也要装着家里的旧菜刀。打架以恐吓为主,人数上占优时是非打不可的。谁要进过看守所或审查站,彻底成了没人敢惹的主儿。
  • 在课桌上刻"三八线"及书法(个别人擅长彩绘)。谈恋爱好象比哥哥姐姐们容易。学过女排的"拼搏精神",在笔记本上写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 帮父母排队抢购过冰箱彩电洗衣机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因为怕涨价。
  • 看过《寡妇村》,学会了说"少儿不宜"。让港台和日本电视连续剧迷住过,喜欢过翁美玲、山口百惠、霍元甲和许文强。
  • 小学打乒乓球,初中打排球,高中打篮球,大学踢足球。
  • 读过金庸古龙三毛席慕容北岛汪国真王朔钱钟书张爱玲,末了还是发现小时期的连环画印象最深
  • 在深圳、海南、广州、珠海打过工,或在其他地方有过类似的打工经历。
  • 结婚时运用车队并且录像,男穿西装、女穿婚纱,一般都在饭馆餐厅酒店请客,多数人结婚后就和父母分开住。(七十年代末降生的,此时大多还在谈恋爱或者打算谈恋爱。)
  • 生了男孩喜上眉梢,生了女孩也好也好。
  • 干过传销、卖过保险,至少是自己的亲戚朋友中有人处置过这一活动。
  • 不大为长工资或下岗之类的事烦心,时时为不能找到更好的赢利方式而苦恼。
  • 中英谈判成功的时期还觉得很迢遥,一转眼香港已经回归。
  • 倘若你是这样,你就是70年代降生的GG
  • 你的玩具箱里曾有二十本以上的小儿书和一把手工做的纸子弹枪。
  • 你吃过五分钱的冰棍。
  • 你知道杨子荣、嘎子,李向阳, 没头脑和不高兴。
  • 你会唱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你崇拜过岳飞, 玩过飞镖, 知道阿童木是谁你会做风筝之类的小东西,带过军帽, 打过三次以上的架。
  • 你知道小路纯子,大岛茂, 加里森,和大西洋底来的人。
  • 你的女朋友中至少有一个是四环素牙。
  • 小的时期(小学年光)and最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搜集那花花绿绿的糖纸.
  • 那时期能经常吃糖的人并不多and大多数人家也就在春节时买上一二斤糖而已.所以想搜集一张别人没有的and可以让自己炫耀一番的糖纸并不比现在寻找一张邮票珍品容易.搜集糖纸的最佳时节当然就是春节了!时时是在街上逛时and眼睛就盯着马路and老远看到地上有一张糖纸就会缓慢地跑过去如获至宝般的捡起来!回到家就把它洗干再压干夹到一本厚的书里!有的时期and看到别人手里拿的那种糖的糖纸是自己所没有的and就会跟在人家后边and直到人家把那块糖放进嘴里再把那糖纸扔到地上为止.新的学期起先时and就把一大本糖纸带到学校去and和同学们炫耀一番and再进行相易!大了以后and有一次进行大扫除and还发现了一本当年集的糖纸!没舍得扔and也是我的一种回想吧!
  • 小学一二年级时and还喜欢玩"扔棒冰棍"的游戏and竹子做的(现在的冰湛淋棍都是扁平的木头做的)and参加的多是二三人and每私人对出数量相等的棒冰棍and先来石头剪刀布and由赢的人先扔.把一大把棒冰棍放到一定的高度(一般离地一米左右and太高了别人也不答应and属作弊行为)and撒到地上and先把和其它不挨的拾起来and再用一根冰棍棒去一根根挑其它的and如果能挑到旁边一根而不碰动其它的and那这根就是你的了!如果你碰动了其它的and就该下一人玩了.为了参加这个游戏and放学后就要到大街下去捡棒冰棍!
  • 童年时代上街捡的东西太多了!不过and捡的这许多东西也填满了我的记忆!
  • 再大一点and五年级左右时喜欢上了跳橡皮筋and放学后也不回家and先趴在 窗台上匆忙做完作业(那时的作业多是把某某课的生词或课文抄N遍)and就和同学们起先跳橡皮筋and不跳到天黑的看不见了是不会回去的!回到家时and妈妈一问为甚么这么晚才回来and就会理直气壮的说老师让我们在学校扫除卫生!害得妈妈老感叹老师的心狠:天天让这么小的小孩扫除卫生!


精神生活:

  • 那时期学校门口特多无证摊贩,卖啥的都有。那种小的曲直短长的遗像似的香港明星照片五分钱一张,翁美玲的特好卖,卖着卖着还真成了遗像。
  • 估计那就是最早的盗版。还有一种折叠起来的,正面是明星照,背面是<<妈妈的吻>>之类的歌词,一毛一套,觉得有点儿贵。
  • 杂志什么的是父母给订的,不算在零花钱之内,那时挺流行的有<<少年报>>,<<中国少年报>>,<<儿童时代>>,<<少年文艺>>,<<故事大王>>(好象要三毛六分一本,尽量不订,借别人的),<<好儿童>>(大家还记不记得封三的海虹和封底的小兔非非?)有小人书的都神态得不行,买得起童话书的都快成贵族了,我那时老想那本厚厚的<<童话选>>,三块一,老没攒够。

物质生活:

  • 有拿个锅卖"秦糖"的,鼻涕似的黄乎乎一坨,三根小棍一搅和,成白乎乎痰似的了,吃得还挺香。
  • 还有什么"香烟糖","粽子糖","面饼","炒米糕"。还有转糖人的,转到什么给你什么,我老盯着"游龙戏凤",可转来转去顶多转个"老鼠偷油"。
  • 那时的全是色素的桔子水装在一个看下去就有毒的塑料管子里,开一小口滋滋地吸,还好那时的小孩都特纯洁,也没对着那管子的形状乱想。


娱乐生活:

  • 那时挺流行"拍洋片",我有一套水浒,另一小孩有套三国,混在一块儿玩,为了关云长和李逵谁厉害争了老半天。
  • 还有一种"印花纸",沾点唾沫就能印出图案,非唾沫不可,明净的水不论用。


咱那时的精神粮食(70's):

  • 幼儿园时,有《小朋友》,《好娃娃》,《365夜》,太小了,其他的记不住了。
  • 最深的印象是中国队在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的英华表现,还有电影《少年犯》,救火英豪赖宁。现在的孩子没几个知道赖宁的吧。
  • 可我最爱看《少年文艺》,《故事会》,《故事大王》,《少年文艺》里的故事个个好看,都是和我们的生活十分接近的,《故事会》里的故事好象就比较社会化了,应该算"成人读物",但都十分吸收人,笑话也特都逗。我妈还给我订了《作文通讯》,《小学生作文》,也都挺好看的。
  • 中学时有《中学生数理化》,《英语画刊》。
  • 不知什么时期一下子进去很多杂志,就起先什么都看了,《少男少女》,《读者文摘》,《青年文摘》,进入一个缤纷的世界。再也没有了当年《中国少年报》的油墨芳香,我好象已经上高一了。忘了从什么时期起先看的《少男少女》,《读者文摘》,《青年》。

咱那时的电视剧(70's):

  • 家里买电视是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期,也就是87年前后。
  • 那时沈阳好象一共才三个台:中央,辽宁,还有一个可能是沈阳台,我记的不大清了,反正电视台特别少但感觉那时的节目却很丰富,呵呵,当然是和半导体相比了。先是《霍元甲》,接着是《陈真》、《霍东阁》,还有《再向虎山行》、《十三妹》,《一剪梅》,《冰点》,《昨夜星辰》。。。
  • 小学时代最驰名电视剧的是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豪传》。
  • 《上海滩》播映时端的是万人空巷,一时间好象每个沈阳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围脖,也不论是什么时令了,黑色的风衣也随处可见。我记得很清楚,那时我是五年级,我们班最高最能打架的那个也围一条白围脖上学来,据传是他在外校的"对象"给他织的,嘿嘿,可真是砸倒一片人呀。同学之间也不严格叫名了,都是"X哥","阿X"什么的,遇上谁名字里有个"文"或"力",嘿,可就抖喽,"文哥","阿力"
  • ,这称谓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一股子豪气。
  • 《射雕英豪传》可以说影响了和我一般大的很多人的--至少是一个阶段的--人生。我从那个时期起先接触金庸的作品,从看他的小说到到看他的散文,史评,时论。他绝对称得上一个文学家。
  • 对于我们这些降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那部电视剧更具影响力的了。翁美龄就是黄蓉,谁也替代不了。那时我们一下课,操场就成擂台了,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遍地乱窜,以至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
  • 班里还出现好几本《九阴真经》,都是用演算本的纸撕下来长条,来回折叠成古书的样子。我还记得头几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 等我上了中学,对武打片的兴趣就不那么浓,起先喜欢看《义不容情》、《流氓大亨》一类的港片了。那时的家长和老师大多不许我们看电视,尤其是港台的。其实我们最早的伦理认识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港台电视剧里学来的。反观现在国产电视剧,模仿港台,打打闹闹的那套学来了;发人深省,启人心扉的倒没有了。

咱那时的广告(70's):

  • 那时侯电视台少,也就中央台和地方省台,电视制作水平挺低,广告也很少,现在想起来还有印象。
  • 有个收录机的广告:一个摩登青年(那时侯的摩登青年)带着耳迈在那里随着音乐扭动,音乐是:"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片情…………!"
  • 有一种洗发膏广告,(不记得什么时期都该叫洗发水了),一个小女子穿戴飘逸的长裙荡秋千,温柔的歌声传来:施美施美,使您更美……
  • 佛山牌鼻炎康:大家轮流打喷嚏,然后一个女士说,家有鼻炎康,鼻炎不消慌!
  • 肠虫清,一个女同志来问,有制蛲虫的药吗,卖药的老头神秘的一笑:两片!又有几私人来问,有制什么什么的药吗,老头也是伸出两个手指头,两片!大家都跑过来异口同声的问,都是一种药啊?然后旁白就起先发话,说的什么记不得了。
  • 还有,唱:威力,威力洗衣机!然后旁白:威力洗衣机,够威,够力,-----真不知道什么叫够威够力。
  • 更多的省台和地方小台的广告就是兰色的背景下,陪伴着噼里啪啦的打字声,播音员念着什么什么省优部优国优,然后(尤其是地方小台)就起先放港台的的武打片,还有什么,好象还有好多,记不得了

咱那时的新年(70's):

  • 小时期的新年,提前两个月就起天才天盼,天天想;提前一个月就起先打算班里新年联欢会的节目,那时多以唱歌为主,于是每天回家都唱一遍,希望正式"表演"时能正常发挥;
  • 提前半个月就起先和同学到批发市场买贺卡,那时每私人我都送,好朋友就买贵点的,自己欣赏的小男生就买温馨一点的,关系一般的就买便宜一点的。:)
  • 提前一个星期就起先琢磨新年那天穿什么衣服;提前三天就起先在家里写贺卡,一般是把写贺卡的办事放在家庭作业之前完成;
  • 提前两天就起先买零食,花生瓜子是必不可少的,其实我到现在都不觉得花生瓜子好吃,可是好象联欢会不弄的一地瓜子皮就不象是一个热闹的联欢会;
  • 提前一天就起先布置教室,那时我是中队长,又能从妈妈的单位里借来好多漂亮的拉花,所以布置教室时就格外积极,爬椅子上桌子的,可我那时十分羡慕能布置黑板内容的同学,他们均是能写会画的, 一会功夫就能把黑板变成一副漂亮的图画,而我的字从小就很烂,只能趁他们不详尽之际偷偷在黑板的角上用彩色粉笔画几个星星、气球之类的东西,然后就觉得黑板更漂亮了。:)
  • 摆桌子算是最累的活了,但是我一边摆一边就在想,第二天一定要挑个好地方坐不能坐在角落里,也不能坐老师边上,最好能挨着谁谁谁和谁谁谁。。。:)
  • 终于盼到了新年联欢会的那一天,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一个个小朋友穿的花花绿绿的就来了,从刚一入座起先就起先吃,好象家里过年没吃的似的,刚起先的节目大家都还认真看,认真听,认真鼓掌,但小孩办事就是容易虎头蛇尾,联欢会过半班里就点象茶馆了,可能也因为吃的东西剩的差不多了,嘴基本上都闲下来了,再说好不容易赶上在教室里说话老师不论,不说白不说呀。。。末了送贺卡的时期到了,班里就乱成一锅粥了,本来嘛,班里n多个同学,大概30人左右吧,每两私人互送一张,用排列组合一算,这一共是C n2种送法啊,所以场面挺壮观的,班里人挤人,桌上剩下的橘子,糖果也被挤掉地上了,敏捷的小朋友会趁机装兜里俩橘子,也不能怪人家贪吃,不装兜里也会被踩烂了,浪费可耻嘛。:)
  • 好不容易送完了,静下来了,大家都回家心切了,老师总是做做末了的总结,给大家一些祝福的话,但老师的末了一句话总是那句:"班干部留下来扫除教室"。唉~ 。。回家第一件事是把收到的贺卡仔细看一遍,有自己画的,有买的,(一般买的都有淡淡的香味),有带错别字的,还有祝词没写完的,还有写着别人名字的,(估计是混乱中送错了人了。呵呵)。看贺卡时心情最好了,单单是那些五颜六色的信封就让人觉得温馨,不象现在的短信息,虽然也有色彩,但不是黑色幽默就是黄色笑话。:>更不象现在的电子贺卡,虽然也能带去祝福,但再也闻不到淡淡的香味、看不到歪歪扭扭的字了。。。


刻入骨髓的十个烙印

60年代生人沉迷于文学,80年代新新人类是在网络中泡大的。70年代生人也跟着昏黄诗和反思文学起了一会儿哄,而今在网上谈情说爱和灌水的本事也不小。那70年代生人的特色是什么呢?70年代生人其实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他们开动了中国人对流行文化的触角。有人认为流行文化都是渣滓,但70年代生人不这么看,流行文化曾像春风雨露一样滋养他们的心灵,他们曾是如此饥渴、如饮甘饴地顶礼膜拜地吸取来自外界的流行文化养料,在他们看来,流行文化并非仅仅是娱乐,是生活调剂,其内中蕴藏了无数的精神追求———理想、爱情、义气、反叛的呐喊、柔声的倾诉……

70s: 30年前的一场前的游戏

  • 70年代生人突然被关注和70年代生人的集体怀旧缘于2002年的罗大佑演唱会。
  • 他们乘飞机去听罗大佑演唱会,门票多贵也在所不惜,他们几乎每一首歌都可以跟着唱下来,每一首歌的歌词都铭记在心底。
  • 自此70年代生人因忙于办事、安家立业而变得浑浑噩噩的生活里又激起了躁动的浪花,心底的某种久违的豪情被唤醒,他们乐于重新翻出那些已经蒙上灰尘的老歌、老电影、老动画片来回味回味,在那些而今看起来很粗糙幼稚的文化巡礼中,找回曾经那么固执、那么投入、那么冲动、那么单纯的精神共鸣。70年代人最熟悉的唱片

露天电影———当年的欢乐总动员

  • 也许70年代生人对于露天电影的印象没有60年代生人那么深刻,但观看露天电影时的沸腾气息,70年代生人还记忆犹新。
  • 也许具体看的什么电影,名字和内容都记不清了,但那份喜悦和迫切的心情,是70年代生人最早的对于大众娱乐的记忆。

《铁臂阿童木》———视觉的惊醒

  • 如果用今世的话来描绘那时看《铁臂阿童木》的感觉,那么“炫”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 首先它是那时最早的动画片连续剧,第二它的人物画面和故事都让那时的孩子们包括小孩儿们为之一震,第三它封闭了日本动画片几年内在国内长盛不衰的境况,从此后《敏捷的一休》、《森林大地》、《尼尔斯骑鹅游览记》、《花仙子》、《玛亚历险记》、《蓝精灵》……的热播一发不可照料。
  • 与今世动画片相比,那时的动画片的制作要粗陋很多,而且也不带任何成人化的元素,简单、纯朴,完全是孩子的世界。

《加里森敢死队》———打打杀杀的英豪

  • 《加里森敢死队》那时播了一阵就停播了,据说是太多孩子模仿里面的暴力情节,特别是那个酋长,让很多男孩爱上了刀!
  • 但更深层的道理大概是《加里森敢死队》对以往英豪定义的推翻,里面的人物都是囚犯,但他们看起来那么英勇善战,那么帅气逼人,比很多国产片里的正面人物显得更可。后来国内也掀起了国产片人物脸谱化的讨论。
  • 《加里森敢死队》让70年代生人朦昏黄胧认识到坏人坏人并不见得泾渭分明。

《大西洋底来的人》———科幻的味道(自注:长期把它当恐怖片)

  • 这可算做中国人接触到的第一部科幻片。
  • 当年游泳池里多了一种泳姿———麦克式,当然没有一私人能用这种泳姿游出20米。
  • 麦克给中国人带来的冲击大大超过而今《黑客帝国》里的尼奥。

《排球女将》———人人都在打排球

  • 那个叫做小鹿纯子的女孩大概就是当年的青春偶像了。
  • 《排球女将》掀起了全国特别是学校里的排球热。当然随着中国女排真正地扬威世界使这股热潮延续了好几年。跟着《排球女将》打排球。
  • 因《血疑》而对自己身上的每一块印记疑神疑鬼,相信90%的70年代生的城镇人都干过这样的事,80%的人都知道什么是RHAB型。

《霍元甲》———昏睡百年猛然觉醒

  • 这是第一部进入内陆的香港连续剧。
  • 他对70年代生人的流行文化有三方面启蒙:一是武打片从《霍元甲》开了先河,70年代生人就爱上了这一影视剧片种,对随后的《陈真》、《射雕英豪传》、《绝代双骄》等片趋之若鹜,也才有了国内首部武打片《少林寺》的诞生以及武打片热潮;
  • 二是港片,从《上海滩》到《万水千山总是情》再到无数的香港电影,可以说是伴着70年代生的人的成长;
  • 三是粤语歌,虽然有人戏称为鸟语,但很多人还是唱得有滋有味。

邓丽君———靡靡之中不能自拔

  • “原来还可以这样唱歌。”邓丽君教化了70年代生人对于流行歌曲的饥渴之心。那时对于不良青少年的定位是:喇叭裤、蛤蟆镜、爆炸头、拎着录音机满大街遛,录音机里放着靡靡之音———邓丽君。这可能要算做最温情的不良青少年了。
  • 邓丽君教会了70年代生人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唱歌。此后才有了校园歌曲,才有了罗大佑、李宗盛、齐秦、苏芮……跟现在的流行歌曲时时不知所云相比,那时流行歌曲的歌词都非常精美,非常打动人。
  • 那时的年老人会把歌词抄录下来,当做一种对诗歌的精神寄托。

《虎口脱险》———大片的感受

  • 将《虎口脱险》说成大片是不准确的,但它带给人们的感受一如而今的大片,是一种感官的极大享受。
  • 无需思考,没有说教,从头笑到尾,让70年代生人懂得了什么是喜剧并牢牢地记住了它。
  • 估计一提起土耳其浴室和《鸳鸯茶》,没有一个70年代生人不会意而笑的。

琼瑶片———超现实的爱情

  • 不食人间烟火,有点矫情,有点造作,但不得不承认琼瑶小说及电影中的爱情比今世爱情更纯粹、更理想化,也更美。
  • 琼瑶片影响了70年代生人谈情说爱的方式,70年代生人一定都有过真的是“谈”和“说”进去的爱情,而非一下去就身体大面积接触。
  • 在人欲横流的今天,70年代生人心底还留有多少那种纯真、固执,冒傻气的爱情呢?

崔健———原汁原味的反叛

  • 陪伴70年代人成长的流行音乐几乎都是舶来的,就算国内歌手也是翻唱港台或欧美歌曲,但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摇滚。
  • 国内歌手在摇滚方面有着惊人的原创力。崔健喊出了一代人的心声,叛逆、自由、豪情,摇滚反映出了70年代生人最激烈迫切的精神追求。
  • (自注:据说某次崔健演唱会上,当他唱出:“你何时跟我走”这句时,台下打出“我们这就跟你走!”的横幅!喜欢崔健——了不起的革命诗人、歌手!!!)

七十年代男女生

  • 七十年代女生,童年时期中国各种物资贫乏,骨骼生长发育期没有“黄金搭档”和“脑白金”,青春期缺乏“葡萄糖酸钙”。这个虽说是绿色无污染食品蔬菜现在各大卖场卖得正火,但是,健康保险有营养是一回事;另一种事实是那些绿色蔬菜长得都不如化肥充足照顾下生产进去的漂亮,无论个头还是色泽。不能怪我们男人以貌取人,这个,她们女人也一样,给她个富含多种维生素的心里美萝卜和一份渣滓食品哈根达斯,她们选啥男群众雪亮的眼睛都看得很清楚了。
  • 七十年代女生,童年时代刚好赶上拨乱反正,爸妈基本都属于被拖延了宝贵青春的一代,正斗志高昂的以当年大跃进的劲头热火朝天的进修办事,家庭在他们都被摆在了第二位,70年代的女生早早就得进修承担家务分担责任,这个年纪的小姑娘几乎人人都有过做家庭小主妇拿着小帐本天天跑菜市场的经验,个个锻炼出一身过硬的持家基本功。80年代的小女生当然好,只要你也是属于任劳任怨吃苦耐劳为了老婆的娇肤美容而宁愿每天埋头苦干家务的老黄牛一型。当然这样苦虽苦点,带着老婆出门时,听人家背后悄悄说一句,这老婆果然是别人的好,而这个“别人”指的就是你本人,心里肯定也是挺风光的。
  • 七十年代女生,启蒙太晚,迷四大天王,这里先不提她们发育期因为没有黄色网站可看而全靠生物课本启蒙可能招致的结构性隐患。因为那时港台娱乐明星在内陆宣传的太少,比不得现在明星多得让人眼花。因为明星少,她们很容易成为某个明星得铁杆粉丝,这首要影响了老公在心目中得统治地位。80年代,是个没有偶像的年代。F4刚进去赢得了无数女生得尖叫和眼泪,但是两年过去,那些尖叫已经在但是给别的更年老俊秀的小生了,至于眼泪,嗯,留给F4哭去吧。
  • 七十年代女生,给一片来自台湾的风吹的晕头转向,费翔,刘文正,席卷全国,四大天王那都是后70年代的偶像了,70年代的人起先追星,70年代的人起先满墙都贴满明星的海报照片,起先四处搜集明星的各路八卦,起天才天拿个小本子画的花花绿绿的写满各种歌词。也只有70年代的人,才会不只单单去关注那些漂亮的脸蛋和时髦的装束,所以流行在那个年代还可以称的上是一门另类的艺术,而非现在赤裸裸的视觉感官的安慰。
  • 如果选择七十年代女生,你将遭遇几个以至是一个很顽强的情敌,以至直到给你生了一打孩子了,那家伙都死死占领她心中的一个位置;更可怕的是,70年代女生因为年老时生活得过于压抑,好容易熬到了21世纪,那豪情一如火山爆发,犹如滔滔江水,对各种安慰乐此不疲,你呢,当然是疲于应付。
  • 七十年代女生,读着汪国真琼谣一路带着单纯和夸姣向往度过了她们的花季(自注:偶不读他们),现在基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基础和人生的定位,这个年纪的女人,可以与你分担晚餐的帐单,房子的存款,你的种种辛酸苦闷她们也都感同身受,不需要你去浪费时间再去为她们遮风挡雨,她们可以与你一起并肩撑起自己的那片小天空。你尽可以去轻率欺哄,她们相信爱情,甘心被爱情蒙住双眼,而不会用80年代女生最现实的方式和你来个心照不宣。
  • 七十年代女生小时期因为对美丽的渴望,让娇嫩的皮肤经受了各种劣质雪花膏得轮番轰炸,留下各种后遗症。基本上,对过去的创立成果需要完全推倒重来。80年代的,用化妆品的时期可选择的东西已经比较多了,为将来继续化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首先,作为别人丈夫,你要明白一个真理,女人化妆是天经地义的,而且所有女人都会有这种要求。在这个共识面前,你愿意选择一个基础薄弱的豆腐渣工程,还是接管一个基础坚实的家当呢?无论是从成本还是效果考虑,那都是很容易下结论的。
  • 七十年代女生闻着妈妈手上的雪花膏的香气长大的,尽管现在的名牌早已不算稀奇,但留在记忆里的,已经是那淡淡的香气。女人总是害怕别人认出自己的年纪,年老的女孩惦记别人会认为她不够成熟,成熟的女人会惦记岁月刻上自己的容颜,所以化妆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要化妆也是个需要时间和经验并且也需要修养和品位的艺术,经济基础更是关键,你是要一个每天都在为自己的风格和造型当机不断从而很可能每天都会叫你吓一跳的女生,还是更喜欢一个不着痕迹却自有一番韵味的成熟女人,那就要看你是喜欢方便快餐还是愿意去品位法国大餐了。当然,快餐有快餐的好处,你选快餐,我也不会笑你没品位没眼光。

七十年代男生

  • 七十年代男生,应该有一半迈进30大关了。古人说三十而立,倘若到现在还没成家,还把希望寄托在八十年代女生头脑发热一时冲动的基础之上的话,恐怕是“情剩”级的人物了,这种人物难道值得嫁吗?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还是认命吧。
  • 七十年代男生相比于八十年代男生,各方面显然更加成熟稳重。七十年代男生经历的多,丰富的阅历使他们对生活有更深一层的主张,看题目总是站在更远更广的角度,在待人接物上尽可能的做到面面俱到循循善诱,更懂得人之常情,做事情喜欢脚踏实地。八十年代男生多数比较幼稚任性,做事只看到现时,而不会站在现在的位置将目光放的更远,在待人接物上也容易偏激和自我,看人看题目比较片面,欠缺一种周全的思虑,时时言过其实却又经不起推敲。
  • 七十年代男生往往一开口就主动承认自己是“狼狈的一代”--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不包分配了;好不容易记住周杰伦的“哼哼哈兮”,人家又SHE了;好不容易考个公务员,人家又MBA了;好不容易进了单位,人家又不分房了;好不容易学会颔首哈腰,人家又欣赏有冲劲的新一代了--如何?你们狼狈就一定要获得怜悯吗?别整天一张嘴就是满世界都欠了你们似的。要说满世界欠了你也行,拿欠条进去我看看!(没有?)没有欠条就面对现实吧!
  • 七十年代男生往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受迫害情结,而且还容易陷入这种情结不可自拔:越是过得不如意,就越是觉得受迫害;而越是受迫害,又越觉得因为自己太高尚、太老实、太淳朴、太……反正把好的描绘词都挂在后面就对了。总而言之,就是自卑与自大的完备联结。这种心理健康水平,适宜结婚吗?想要达到适宜结婚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话,挣俩钱都送到心理医生那里去吧。少打歪主意,就算心理医生是一PLMM,人家也看不上你。为什么?医者父母心的道理懂吧?人家是有职业德行的。
  • 七十年代男生就比较纯朴老实,对待爱情他们比较专一也比较长情,不轻易说出爱字,却可以让举止来讲明他的爱,一旦认定了你就会发愤成为可以让你安心托付的人,给你一个厚实肩膀让你依附。
  • 说职业德行,七十年代男生就差得更远了。刚办事那会儿,净想着福利,发现福利没了,就打定主意要跳槽。自以为自己是私人物,结果却错得离谱。一来二去,就学会了混日子,成天介表面唯唯诺诺装孙子,心里暗自骂娘过大爷的干瘾。明明做了和尚,还要嫌发型不好看,更别说去撞钟了。可是有本事你别做和尚呀。你们当年的冲劲哪里去了?这种没志气的男人,有人会要吗?我深表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