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事2014 网盘:晏济元:世纪老人的百年艺术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25:15

晏济元:世纪老人的百年艺术人生

 2011-3-19 11:11:17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作者: 点击:84 次    2月10日晚,著名画家晏济元走完了他110岁的人生旅程。在他百年求索的人生旅途中,曾与郭沫若同船东渡日本求学;也曾与张大千联袂举办画展,饮誉中外。他的画,被美术大师刘海粟评价为“绝去笔墨畦径,一扫四王习气”,被国画大师张大千赞为“作家士气兼到”。

  

2010年9月,晏济元在家中练习书法。

 

    2月10日晚,著名画家晏济元走完了他110岁的人生旅程。在他百年求索的人生旅途中,曾与郭沫若同船东渡日本求学;也曾与张大千联袂举办画展,饮誉中外。他的画,被美术大师刘海粟评价为“绝去笔墨畦径,一扫四王习气”,被国画大师张大千赞为“作家士气兼到”。

    晏老笔下题材包罗万象:从山水、人物到花鸟、走兽,无不涉猎;晏老的绘画艺术造诣精深:工笔、重彩、泼墨、写意、白描、双勾,无所不长。此外,他在书法与篆刻上也颇有建树。

    这位德高望重的书画大师有着怎样一段艺术人生,又为后人留下了怎样的艺术遗产与精神财富?

    坚持——

    学古敌古,没有两幅是雷同的

    晏老一生经历传奇。他7岁从父学习诗、书、画、印。早年曾到日本求学,归国后与张大千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地多次举办画展。63岁那年,他遭遇车祸,下肢瘫痪,一病就是八年,却奇迹般地站起来。他老年挥毫如旧,云游天下……

    “他的绘画艺术是与他的人生经历和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著名书画评论家马安信认为,从美学思想来考察,晏老的作品有着一种“澄怀味道”的自然体味,有着一种“画写性灵”的精神追求,有着一种“寄乐为画”的表象与“以画为寄”的真实。

    晏济元的弟子、画家陈滞冬至今也忘不了初见晏老作品时的震惊。“我开初学画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当时在成都还偶尔能见到他中年时期的作品。那些作品,每次给我的感受都能用 ‘震惊’二字来形容。那是一种静静的震撼。”晏老的画高贵、雅致、富丽、清俊、华美,陈滞冬当时就在猜测这些画作的作者究竟生活在什么时代。在他心里,这样的绘画作品,断不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创作出来。“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画家啊!他眼中所见的世界竟然如此美丽,他的内心该是如何的纯净与清真!”

    晏老从艺一生,坚持学古敌古,创新破新。“他曾说过自己的技法不为凡务所役,也不受成法所囿,他的自我创造,完全蕴藏在发现和与古法为敌的探求中。”晏济元的义子丛啉中告诉记者,晏老作画,没有两幅是雷同的,因为他永不满足一种画法。

    这一点,在他的工笔重彩花鸟画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工笔重彩花鸟画之难,难在这一画科在差不多一千年前的五代北宋时期就已经达到一个高峰,形成了一套复杂的技术体系和艺术审美原则。”陈滞冬认为,在这一时期之后,从事这一画科的艺术家,要么沉醉并且迷失在传统的成就之中,要么根本无法理解这一套艺术语言,仅仅在相当浅表的层次上对其进行模仿。而“晏先生的工笔重彩花鸟画,是建立在他以独特的智慧对前人所创造的技术体系与审美原则的洞彻之上,并且依照后来文人画所发展技术与原则对之进行了适度的改造,达到了通常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在陈滞冬看来,他的工笔重彩花鸟画既富丽、华美、高贵、精致,又古雅、清新、超逸、沉雄,这些完全不同的艺术特质和审美趣味,相互矛盾又和谐统一地并存于他的作品之中,其所形成的内在张力对人的视觉审美经验具有巨大的震撼力。

 

晏济元的山水画气度不凡。 

 

境界——

    通融各家,诗书画印皆精

    除了绘画以外,晏济元还是书法家、篆刻家。他认为,书法与绘画互为其根,相辅相成。“晏老的书法和绘画一样,都在努力向‘自然’探索。”丛啉中告诉记者,如果仔细体味,不难看出其书法里中锋、侧锋等丰富的用笔方法,都与自然界的重峦叠嶂、水纹石理切近吻合,他把篆隶等一系列笔法融于绘画之中,使其构成“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境界。

    晏济元教学生,首先也让他们先练好字。晏济元生平最欣赏的是王羲之的字,所以他的每一个学生最初开始跟他学画的时候,他一定会送一本王羲之的《十七帖》给学生,让他们先每天练几遍。

    而晏济元自己也一直坚持练字,“那时候他练字,每天早上6点多钟就起床开始写,从来不会耽误一天。”晏济元的儿子晏秉常告诉记者,他练字非常忘我,有的时候家里客人走了他都不知道。他每到一个新的城市,首先就是去逛书店,寻找好的字帖。

    晏济元还擅写诗,其诗词作品节奏悠扬,兼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他爱在画上题诗,借诗文之意凸显画的韵味。他对篆刻也很有研究,他学习汉印刻法,凝练大方,其金石作品更多达400余件。“篆刻,实际上已成为晏氏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丛啉中说。

执着——

    天地铸我,110岁高龄仍写生

    在晏济元百年的艺术人生中,艺术早已刻骨地融入了生活。即便是他瘫痪在床的8年,也没有磨灭他对艺术的热情。躺在病床上的晏济元每天坚持练习书法和绘画,没有纸墨就在腿上比划。

    在夫人潘毅的悉心照料下,晏济元奇迹般地站了起来。改革开放后,晏老以80高龄上北京、下广州、访峨眉,遍访祖国名山大川,创作出一幅幅佳作。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长江万里图》长卷,仅写生画稿就达300多张。1978年到1982年,晏济元多次出游昆明、柳州、桂林,创作出长达22.75米的长卷《百里漓江》。

    “父亲认为,作画应吸山水之精华,纳天地之灵气,作品才有生命力。”以天地铸我,是晏济元现实主义艺术观的写照,也是他一生奔波各地、游走名山大川的动力。而这份对艺术的坚持,也让高龄的晏济元书写了很多人生传奇。99岁时,他还曾前往丽江玉龙雪山下写生,在奔腾咆哮的世界第一大峡谷虎跳峡采风;逾百岁,还登临西岳华山,登东岳泰山收集资料进行创作……“他原本计划百岁后走遍五岳名山,可惜只走了华山和泰山,这可能是他一生的遗憾。”晏秉常感慨道。这位执着的老人一生都未曾放弃自己的艺术坚持,就在去世前几个月,晏济元还前往三圣乡对着荷花写生。

    性格幽默风趣的晏济元,对待艺术却是异常严谨。据晏秉常回忆,当年为了画一幅三峡的山水画,晏济元前后去了10趟三峡,每次回来都要再修改。“父亲画了3幅三峡手卷,有泼墨,有写意,有工笔,每幅都在15米以上,但是从来不拿出来展览,他说自己画得不太好。”晏秉常说。

    晏秉常透露,在父亲生前,他们就打算在四川博物院举办一次百年回顾展。如今这个展览还会继续,“作品不会放太多,但肯定都是爸爸的精华作品。”而在重庆李子坝,一座占地1500多平方米、4层楼高的晏济元纪念馆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准备装修。“等纪念馆建成完工后,将为父亲举办一次展览,展出100余幅晏老的精品力作、图片、素描等相关资料,让大家能全方面地了解一位真实的晏济元。”
大师之交:“两张一晏”往事悠悠

    在画坛,晏济元和张大千、张善子两兄弟并称“两张一晏”。他与张大千的一段友情最为脍炙人口。

    1901年,晏济元出生于四川内江,父亲晏辉廷是晚清秀才。同样出生于四川内江的张大千,其父张怀忠和晏辉廷是好朋友,因此张大千自幼和晏济元就是玩伴,二人个性相近,都酷爱书画。晏济元在父亲教导下学习书画的同时,张大千也在母亲以及二哥张善子指导下学画,二人从小便开始了绘画的切磋和交流。

    1928年,晏济元考入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他带着两个侄子来到上海。当时,张大千和张善子从日本回国,住在上海西门路西城里,他们在分别多年后再度重逢。

    在张大千兄弟盛邀之下,晏济元搬去与张氏兄弟同住,分别10余年后,他们再次聚在一起切磋探讨绘画,到名胜古迹写生。在上海期间,通过张大千,晏济元逐渐增加了与书画界的交往。“九·一八”事变后,晏济元和张大千共同拿出自己的书画作品,举办募捐展览,赈济难民。在上海这段时间,晏济元寄寓张大千兄弟家中达6年之久,共同度过了他们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