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ir:《求医不如求己》摘录:经络穴位与养生3——原穴、络穴、实症、虚症 - 探本寻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15:40

经络穴位与养生(3)

 




原穴与络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是脏腑原气(不是元气,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经过和流止的部位。阴经的原穴就是五输穴中的俞穴(以俞代原),阳经则不同,俞穴之外,另有原穴。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应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针刺原穴能使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发挥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阳经原穴表


脏腑、五行

 

原穴

 

络穴

 

胆(木)

 

丘墟

 

光明

 

小肠(火)

 

腕骨

 

支正

 

胃(土)

 

冲阳

 

丰隆

 

大肠(金)

 

合谷

 

偏历

 

膀胱(水)

 

京骨

 

飞扬

 

三焦(相火)

 

阳池

 

外关

 


阴经原穴表

 

脏腑、五行

 

原穴

 

(俞土穴)

 

络穴

 

肝(木)

 

太冲

 

蠡沟

 

心(火)

 

神门

 

通里

 

脾(土)

 

太白

 

公孙

 

肺(金)

 

太渊

 

列缺

 

肾(水)

 

太溪

 

大钟

 

心包(相火)

 

大陵

 

内关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络穴有几方面的作用:1、沟通表里两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2、络穴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症。3、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4、络穴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症。


虚症与实症

中医和西医诊断病症,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先找出病症的位置,西医是确定在脏、腑、骨、肉、皮、血来定位;中医是从表、里、半表半里、在上、在中、在下来确定位置。但是,中医和西医诊断还有一个本质区别,中医诊断还要分虚、实、阴、阳。首先要判断是实症还是虚症,其次是分辩是伤阴还是伤阳。中医讲究的是实者泻之,虚者补之;伤阴者滋阴、养血、降火;伤阳者壮阳、升阳。虚实是中医辩证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一般来说,正气不足为虚,邪气有余为实。虚症指正气虚,抵抗力不足,受外邪侵袭致病。实症指致病的邪气盛、邪正斗争激烈,实症中虽然外邪的力量胜过人体正气而使人致病,但正气还有力量与病邪进行搏斗。


一、虚症的特点:
1"久病多虚",一般虚症多发生于重病之后,病期往往迁延较长,不易速愈,易于反复。
  2、由于正气不足,肌体对疾病的反应可能不明显或反应不出来,故症状表现不剧烈。低热迟久不退、消瘦、出虚汗、精神不振、两目无神、语言低怯、长期食欲不振、腹痛隐隐不休、舌淡苔少、脉细无力等。
  3、虚症一般多与寒症同时存在(虚寒症)。
  4、虚症拔罐治疗一般罐斑不明显,皮肤多呈淡红或潮红色。虚症又或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其临床症状如下:
  气虚: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脘腹虚胀,神倦乏力,浮肿,脱肛等,甚至还有气短,懒言,易出虚汗等。
  血虚:面色萎黄,嘴唇及指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慌心悸,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等。
  阴虚:腰膝酸痛,口干、手足心热,心烦失眠,潮热盗汗,遗精,两眼干涩昏花,眩晕耳鸣等。
  阳虚;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冷痛,阳痿早泻,宫冷,白带清稀,夜尿增多,脉沉苔白等。



二、实症的特点:



  1"暴病多实",一般实症的病程较短,多属病的初、中期,病势较凶,但一般痊愈较快。

  2.由于邪正交争激烈、肌体对病邪反应较明显,故症状表现得较剧烈,如高热、无汗、精神兴奋、瞻语、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便秘、小便短赤、剧咳痰盛、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3.实症一般多与热症同时存在(实热症)。凡是体内的病理性异物(结石、肿瘤、瘀血、腹水、痰饮等),皆属实症。
  4.实症拔罐治疗一般罐斑非常明显,多呈现鲜红色或紫红色罐斑,或出现水泡。




表症及其辨证治疗


表症是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基本特征的肌表症状,多由外邪入中所致。但外邪伤人,既可侵袭肌表,亦可通过多种途径内侵脏腑,无论其袭表或犯里,均可出现恶寒等表症。所以对于恶寒等表症的治疗,当依据所在病位而治,“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在里者,则须根据不同疾病、不同证候,采取不同治法。若一见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不加辨析就做出邪在肌表的"表证"诊断,并治以汗法,难免将辨证论治机械化、模式化,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