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电影有哪些:老上海影院里的“译意风小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47:54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上海观众喜欢看外国影片,但有一些观众因为不懂英语,如同观看哑剧,难免引以为憾;倘若在幕外加映中文字幕,看了电影来不及看字幕,看了字幕又漏看了电影,两者难以兼顾。因此译意风小姐们的同声翻译便应运而生。

  “译意风”又译作“夷耳风(Earphone)”,为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所发明。这种器具是由一个小型的无线电收音机、听筒及一根隐装在带子里的天线所组成,使用时放在会场的任意一角,都可以听到不同的语言翻译。日内瓦国际联盟的会议室、二战后的纽伦堡及东京公审战犯的法庭等,都装有这种设备。

  1939年11月,风传一时的译意风在大光明大戏院已安装完毕。观众在购票的时候,只要多付一角钱,就可以购买一张译意风租用券。就像一位观众说的那样:“只消租用那具无线电耳机式的译意风,套在两耳上,再将线头插入(座位后装置的)‘扑落’(插座)里,便和影院中一切声息隔绝,听小姐清脆悦耳的国语,翻译着银幕上的对白。”译意风很快风靡起来。到1942年初,上海的所有西片首轮影院都安装了“译意风”设备。

  随着译意风的发明与使用,译意风小姐这一新兴职业,在上海滩也走红起来。当年,译意风小姐成了沪上许多女孩子向往的职业。不过,像大光明大戏院这样的西片首轮影院,招聘条件要求很高,据译意风小姐玛利回忆说:“第一,要求英文基础良好,对于片中的对白能彻底了解;第二,国语流利,任何人都听得懂我的翻译;第三,有低沉悦耳的声调——清晰、有力,但是无扰于观众的听觉。”因此前来应聘者多数为教会学校或上海名牌大学的女学生。应聘时由院方组织一次考试,内容是翻译一部影片。考试要求也很严格。

  日军进入租界后译意风便被取消;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好莱坞影片重新席卷上海电影市场,译意风才又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但是好景不长,到20世纪40年代末,由于译意风耳机经常被偷,因此一些电影院便不再使用译意风。译意风小姐这一职业最终在上海的影院中销声匿迹了。

  (据《上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