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警匪电影推荐:云南城市环境建设文山州打捆子项目移民安置行动计划(RAP)(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41:32
云南简称“云”或“滇”,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南部。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1%。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毗邻,北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隅与西藏自治区相连,西部与缅甸唇齿相依,南部和东南部分别与老挝,越南接壤,共有陆地边境线4060km。云南省地势北高南低,海拔相差大。南面海拔一般在1500m~2200m,北面在3000m~4000m之间。
云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药材之乡“的美誉。
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可用矿产150余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93%,其中居全国第一的矿种有锌,铅,锡,镉,铟,铊,蓝石棉。
云南省水资源丰富,云南省雨量充沛,河流湖泊众多,每年流量2,000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的3倍。
云南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宜人的气候,诗画般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情,构成一幅美丽而动人的画卷。
文山州
255km,南北纵距190km,土地总面积31456km2,其中山区、半山区占94.6%,坝区占5.4%。文山州为典型的石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是文山县的薄竹山,海拔2991.2m;最低点是麻栗坡县的船头,海拔107m,一般海拔在1000m~1800m之间。
10大类。其中红壤是州内分布最广的土壤类型,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75%、耕地面积的60%。
州内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薯类等,经济作物有花生、烤烟、辣椒、三七、甘蔗、麻类、棉花、马牙花等。
本项目十五个工程子项目,涉及文山州内文山县、麻栗坡县、西畴县、富宁县、广南县、砚山县、丘北县和马关县8县。
文山县
⑴ 地理位置
文山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州西部偏南,东和北与砚山县相连,南临马关县,东南接西畴县,西与红河州蒙自县相接,与屏边县隔河相望。县境东西最宽63km,南北最长66km,国境线长138km,全县国土面积2972km2,距国家级天保口岸140km,距云南省会昆明市369km,是西南地区通向沿海开放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
⑵ 地形地貌
文山县地域属滇东南岩溶山原区,地处北回归线两侧。境内山峦起伏,河流沟壑纵横,坝区、高山区各占10%,80%为半山区。海拔最高2991.2m,最低618m,相差2373m,具有多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⑶ 气候特征
文山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低纬度高原,东南近北部湾,西南离孟加拉湾不远,大部分地面在北回归线以南,属西风带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随海拔高低,兼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8℃,极端最高气温27.7℃,极端最低气温-3℃。多年平均日照319天、2023.1小时。据文山县1956~1993年38年记录,降雨有“春旱、夏霪、秋湿、冬干”的特点,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92.7mm,全县境内由于地形复杂,各类地区降雨也有所差异,年平降雨量在800~1460mm之间。据1956年~1993年38年的数字显示,文山县多年年平均无霜期359天,占98.36%,多年年平均有雾14.8天。
⑷ 土壤
全县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共7个土类(红壤、石灰岩土、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紫色土和水稻土),14个亚类,20个土属,51个土种。经1985年对350.47万亩(占当时总面积446.41万亩的78.51%)土壤面积普查显示,自然土263.24万亩,占75.11%;耕作土87.24万亩,占24.87%(水稻田16.64万亩,旱地70.6万亩)。非土壤面积95.94万亩,占总面积21.49%。
⑸ 农作物及耕作制度
文山县的农业生产,历来以粮食为主,结合多种经济作物,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陆稻、豆类。经济作物有马牙花、花生、烤烟、土烟、辣椒、棉花、麻类、生姜。
全县推广种地与养地相结合,适当压缩小麦、扩大油料、豆类和绿肥种植。在有长流水源的地区,改历史习惯由一年一季改为一年两季,有些地区出现了水稻—油菜—荞子—年三熟的种植法。全县一般的旱地除复种小春外、发展一季多熟制,以玉米为主,间套混种南瓜、黄瓜、向日葵、杂豆或绿肥等。
麻栗坡县
⑴ 地理位置
麻栗坡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东南部,县境东西最大横距100km,南北最大纵距40km,全县面积2395km2,山区占99.9%,坝区占0.1%,东与富宁县接壤,北与西畴、广南县相连,西与马关县毗邻,南与越南同文、安明、官坝、渭川、黄树皮五县接界,国境线长227km。县城距昆明380km,距越南首都河内380km,距越南北部省会城市河江市63km。经过麻栗坡县城通往河内的公路是云南省通往河内取道最直、里程最短、境外公路最平坦的一条重要通道。
⑵ 地形地貌
麻栗坡地形复杂、山河相间。由于河流的强烈切割,县境内地貌以中低山峡谷地貌为主,大小瀑布、急流常见;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有峰林、峰丛、石牙、溶斗、洼地、溶洞等。地势由西向东南倾斜,山脉也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相间分布,从县西南部到东北部,依次分布着老君山、大黑山、大坪山。县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m以上。海拔最高点是老君山主峰2579m,最低点是盘龙河出入境国家级天保口岸107m。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发展山水观光旅游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⑶ 气候特征
麻栗坡县地处低纬度,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但由于山川交错、河谷纵横,气候垂直,变化显著,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7.6℃,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0.1℃,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3℃。年无霜期349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069.2mm,降雨量的80%集中在夏季;极端最高气压901.9hPa,极端最低气压882.4hPa,年平均相对湿度86%,年平均风速2.1m/s,年主导风向偏东(东南)风,年平均雷暴日数62.5d,年平均日照时数1808.1h。地震烈度为6级。
⑷ 土壤
全县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分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石灰岩土、水稻土6个土类。海拔在400m以下的河谷地区终年无霜,气候酷热,形成砖红壤,境内该土壤占9.5%;海拔400m~1000m地区,为盘龙河、畴阳河、八布河、南利河两岸,雨量偏少,无霜期长,气候干燥炎热,形成赤红壤、黄色赤红壤。境内该土壤占15%;海拔1000m~4000m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一定植被覆盖,生物活动旺盛,土壤酸性大,属中山坡地,形成黄红壤和红壤。境内该土壤占32.8%。
⑸ 主要农作物和耕作制度
县境内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大麦、陆稻、小米、红米、高粱、大豆、蚕豆、豌豆及薯类。经济作物有油菜、马牙花、芝麻、花生、向日葵、棉花、大麻、烤烟、甘蔗、橡胶、咖啡和茶叶等70余种,其中,以油菜、烤烟为主。
县境内900米以下河谷区,田里种早稻,再种晚稻;或者种中稻,再种再生稻;或者先种早玉米或豆类,再种中稻。海拔在950m~1350m地区,田里收完稻谷,种小麦或油菜、马牙花、豌豆、蚕豆、大豆和绿肥等;旱地在收完玉米后种植小麦、豌豆、蚕豆、晚玉米。低热河谷区,玉米地间种绿豆套种瓜类;半山区玉米地间种大豆套种瓜类或豇豆、温热中山区,玉米地间种花豆套种瓜类、豇豆、巴山豆等。温和中山区,玉米地间种黄豆、花豆套种瓜类及蔬菜等,收割后可种油菜、青菜、白菜、洋芋等。
西畴县
⑴ 地理位置
西畴县位于文山州中部偏南,北回归线横贯县境。东南接麻栗坡县,西南隔盘龙河与马关县相望,西靠文山、砚山两县,东北与广南县隔达马河相望。县境东西长63.6km,南北宽59km。全县总面积1506km2(225.90 万亩),其中裸露、半裸露岩溶面积113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5.4%。县城西洒镇海拔1473.4米,距省会昆明487km,距自治州州府文山县87km。
⑵ 地形地貌
西畴县地处云贵高原南缘斜坡地带,境内主要为岩溶峰丛溶蚀洼地地形、侵蚀中山峡谷地形和侵蚀中低山地形三类。地势由中部往西升高,东南部较低,侵蚀中山峡谷山势陡峻,溪河发育呈树枝状,切割强烈,分水岭窄,相对高差1100m。岩溶峰丛溶蚀洼地,上层基岩裸露,连片出现,山峦起伏,地形封闭破碎,数百个水淹洼塘河大小不等的山涧小盆地镶于崇山峦嶂中。耕地零星分散,土层贫薄,地表水渗漏大,冬春缺水,夏秋易积水成涝。侵蚀中低山沟谷,分布于境内八布河流域,地势向南急剧下降,山高谷深,相对高差1200m,面积282km2,土层较薄。境内最高海拔1962.9m, 最低海拔654m,大部分地区处于海拔1100~1500m。
⑶ 气候特征
西畴县属亚热带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区,总的特征是: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温湿多雨,干雨季分明。春温高于秋温,平均气温17.4℃,年最高气温出现在5月,夏季无酷热,平均气温20.8℃,中间雨量充沛,易发生洪涝。秋季降温早;冬季无严寒,平均气温9.4℃。年平均日照时数1500~1600小时,平均降雨量为1253.6mm,平均蒸发量1209.6mm。
⑷ 土壤
县境内共有赤红壤、红壤、黄壤、紫色土、石灰岩土和水稻土6个土类,12个亚类,16个土属,40个代表土种。据化学分析,全县耕地土壤属微酸性(PH<6.5)。土壤养分较好,含钾中等,不缺氮,较缺磷,微量元素缺乏钼、铜,耕层结构和质地尚好,但山高陡峭,水土流失严重。
⑸ 主要农作物及耕作制度
全县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陆稻、玉米、小麦、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有甘蔗、棉花、土烟、芝麻、油菜、辣椒和八角等,以甘蔗、土烟、油菜和八角为主。
县境内一般为传统的农业耕作,大春种植以水稻、玉米、薯类和豆类为主,小春主要种植小麦、油菜和蚕豆,有蚕豆与绿肥间种、豌豆与小麦间种。
富宁县
⑴ 地理位置
富宁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东陲,南与越南河江省接壤,东部和北部分别与广西百色右江、西林、田林、那坡、靖西五县(区)毗邻,西与文山州的广南、麻栗坡两县相连,地处两国三省十县结合部,国道323线贯穿县境,是云南通往广西、广东等沿海地区的重要门户,全县国土总面积5352km2。
⑵ 地形地貌
地势西南高而岩溶峰丛,东北低而土山起伏连绵,最高海拨1851.1米,最低海拨142米。境内山高坡陡,地势狭窄,山区面积占96%,石山区又占山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县800米以下海拔热区面积3480km2,占国土总面积的65%。
⑶ 气候特征
县境内以南亚热带气候为主,夏半年(5~11月)受海洋季风影响,雨热同季,无酷暑;冬半年(12~4月)受北极大陆冷气团控制,干冷同期,无严寒。春天云少日照多,冬天云多日照少,全年可照时数1803.3小时。年均气温19.3℃,极端最高气温38.6℃。年无霜期327天,年平均降雨量1183.2mm。
由于全县海拔高度的差异和地形的影响,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立体气候明显,形成春温高于秋温,河谷炎热,高山凉爽,冬天多干旱,夏天多洪涝的特点,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龙卷风、冰雹、倒春寒、寒露风等。
⑷ 土壤
据1960年和1985年土壤普查鉴定,境内有6种土类,12种亚类,21种土属,27个土种。其中,境内东北部质地多为砂岩和沙泥岩,形成以红壤和赤红壤为主;西南部多岩溶石灰岩,形成石灰岩土。在全县约700万亩土壤中,红壤占44.44%,赤红壤32.33%,石灰岩土15.1% ,砖红壤5.5%,水稻土2.78%,紫色土0.05%。山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地力退化急速。
⑸ 主要农作物及耕作制度
全县农作物资源现有200余种,多为传统作物。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陆稻、玉米、小麦、豆类和薯类。杂粮有高粱、荞子、小米、红稗等,经济作物有甘蔗、棉花、麻、土烟、茶叶、芝麻、油菜、辣椒、八角等,以甘蔗、土烟、油菜和八角为主。
县境内一般为传统的农业耕作制度,大春种植一般以水稻、玉米和薯类为主,小春主要种植小麦、蚕豆,有蚕豆与绿肥间种、豌豆与小麦间种。
广南县
地理位置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东北部,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北接广西西林县,南与西畴县和麻栗坡县山水相连,东南与富宁县为邻,西与邱北县和砚山县交界。东西长105km,南北宽103 km,总土地面积78100km2。其中,山区面积占94.7%,坝区面积占5.3%。县人民政府驻莲城镇。距州府文山县城167 km,距省会昆明485 km,距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560 km。国道323线穿越县境131公里,是云南省通往广西、广东和出海口的要道。
地形地貌
县境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广泛分布着二叠纪灰岩,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多塔状、圆锥状峰林和溶丘,峰林谷地、溶蚀洼地,岩溶面积占41.7%,地表水少,地下水多。北部以碎屑岩为主,多侵蚀地貌,占总面积的40.3%,南部以碳酸盐类为主,占县总面积的54%。
境内的多溶蚀性岩溶地貌主要有以下4种:(1)构造侵蚀地貌,多形成“V”形峡谷、冲沟、山高谷深。(2)溶蚀地貌,主要体现为溶丘洼地、溶丘谷地、峰丛漏斗、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和峰林谷地 ;(3)剥蚀地貌,由剥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一般被剥蚀为中低山、多数地带谷坡下陡上缓,顶呈台状。(4)堆积地貌。
气候特征
因北回归线过县境南缘,经常受到孟加拉湾和北部湾海洋气流调节,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气候温和,年差较小,日差较大,霜期短,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7℃,最热月平均气温22.6℃(多数年份出现在七月),最冷月平均气温8.4℃(多出现在一月)。雨量充沛而集中,5—10月为雨季, 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形成干雨分明,雨热同季的季风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境内地形复杂,高差悬殊,使各种气象要素(光、热、水)有着再分配作用,从而有“一山分两季,十里不同天”、“山高一丈,大不一样”的气候特点。
土壤
广南县土壤有砂页岩、石灰岩、石岩及玄武岩发育的赤红壤、红壤、黄壤、石灰土和紫色土五大类,十六个土属、四十七个土种,土壤总面积11777163亩,其中赤红壤面积247501亩,占2.2%,红壤883766亩,占78.62%,黄土壤占面积的1.79%。
主要农作物及耕作制度
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有甘蔗、棉花、麻类、土烟、茶叶、芝麻、油菜和辣椒等,以甘蔗、土烟、油菜为主。
县境内一般为传统的农业耕作制度,大春种植一般以水稻、玉米和薯类为主,小春主要种植小麦、蚕豆和一些蔬菜。
砚山县
地理位置
砚山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中西北部,东与广南县相连,南与西畴县、文山县接壤,西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开远市、蒙自县毗邻,北连丘北县,县城东行240km抵广西境内,南行35km抵州府文山,140km抵中越边境,西行160km抵开远,北行350km达省会昆明。全境最大横距107km,最大纵距70km,总面积3865km2。
地形地貌
砚山县境内为滇东南岩溶丘源地貌。六诏山脉横贯其中,山脉走向较规则地由东向西延伸。地形从西北的最高点(鲁都克马吊陡坡海拔2263.30米)逐步向东南方向的最低点(八嘎三岔河海拔1080米)倾斜,形成西北高、东高西低的倾斜地势,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其中,西部以中高山地貌为主;西北面和东北面则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主;南面则为突出的冲出河谷地貌。境内岩溶丘陵共167.71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29.10%,并以丘陵坝子、丘陵山地、丘陵谷地为主要特征。其地形起伏不平,峰林谷地和山地密布,谷坝镶嵌,溶洞和洼地较多。由于地层的溶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
气候特征
砚山地处北回归线附近的低纬高原地带,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四季不明显,立体气候特征较明显。全年平均气温12.5℃­~19℃,极端最高气温33.20℃(1958年6月1日),极端最低气温-7.8℃(1968年2月14日)。全年无霜期250~320天,年平均降雨150天,平均降雨量为840 ~1400毫米,多雨区为5~10月,降雨量为全年雨量的83%~86%。其中最多的降雨集中在6~8月,占全年雨量的56%,11月至次年4月为少雨区,降雨量只占全年雨量的2%。由于境内海拔高低相差1183m,所以形成河谷、平坝、山地3种不同气候类型。
土壤
境内土壤类型比较复杂,且分布不均,据1957年和1983年两次进行的土壤普查显示,全境内共5个土类,11个亚类,17个土属,31个土种。
各类土壤特点为:境内红壤面积大且分布广,但有机质含量贫乏,具有干、酸、瘦、板等特点;紫色土流失严重,仅占总土地面积的3.13%,土层薄、偏酸、质地粘重;石灰岩土占总土地面积的25.04%,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高(3.5%);水稻土占总土地面积的4.34%。
主要农作物及耕作制度
县境内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陆稻、玉米、小麦、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辣椒、烟叶类、三七。
县境内大春作物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大豆、小豆、荞子为主,小春作物以种大、小麦和豌豆、蚕豆为主。在旱地,或高杆作物与矮秆作物之间,套种大豆、红薯、瓜类等一种或多种作物,变一年一熟为两熟或多熟。
丘北县
地理位置
丘北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州西北部,东隔清水江与广南县相连,南与砚山县接壤,西南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毗邻,西隔南盘江与弥勒县、泸西县相望,北与曲靖地区师宗县接界,东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为邻。全境东西最大横距100km,南北最大纵距79.5km,总面积4997km2。
地形地貌
丘北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斜坡地带,地貌分为构造侵蚀地貌、溶蚀地貌、侵蚀溶蚀地貌、剥蚀地貌、堆积地貌5个大类。其中,构造侵蚀地貌构造中山分布于东北和北部,河谷呈“V”形,相对高差400~700m;溶蚀地貌岩丘溶斗,分布在西南部,有灰岩、白云岩组成,地形为岩溶坡地、馒头状岩丘及溶斗构成,地形较平缓,高差小于100m,垂直发育的落水洞、溶井、溶斗较多,但规模一般较小;侵蚀溶蚀地貌分布在西北秧补一带,由灰岩组成,其四周为陡崖,中间呈平坦台地地形,平台上发育岩丘,溶斗、溶井,边缘带有大泉出露。剥蚀地貌为剥蚀低中山,分布在县境最南端,有一些碎屑岩和玄武岩,山顶呈台面状,小沟谷众多,地表径流微流;堆积地貌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冲沟出口处,构成阶地河冲、洪积扇,为沙砾石、岩石碎块堆积。
气候特征
县境属低纬季风气候,具有终年温和湿润的中亚热带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气温13.2℃~19.7℃之间,年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4~5月,个别年份出现在6月,气温最高达到38.7℃(1958年6月1日),1月份最冷,极端低温-10℃(1975年12月30日),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1270 mm,降雨时间上分布不均,6—8月为降水高峰时段,9~12月逐月递减。年平均日照时数1800小时,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7%,无霜期235~306天。
土壤分类
据1982年普查,境内土壤分为5个土类,12个亚类,14个土属,55个土种。境内以红壤为主,共4426637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5.68%,分布于大部分坝区和山区。石灰岩土类面积为1989966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9.56%,水稻土共146157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16%。
主要农作物及耕作制度
全县种植的大、小春粮食作物有玉米、稻谷、小麦、大麦、荞子、大豆、红薯、豌豆、高粱、小米、燕麦等。主要以玉米、稻谷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辣椒、花生、油菜、马牙花、旱烟、三七、火麻、甘蔗等,以烤烟、辣椒、油菜、花生为主。
县境内按海拔的不一样,耕作情况也是有一定差别的,海拔在1400m以下的,一年三熟或四熟;海拔在1400m~1900m的为一年两熟或三熟,海拔在1900m以上的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大春作物一般种植稻谷、玉米和一些豆类薯类。小春以种植小麦、油菜为主。
马关县
地理位置
马关县地处云南省文山州南部的边境上,东与麻栗坡县相连,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西南连接红河州的河口、屏边两县,北与文山县毗邻,县境东西横距79km,南北横距61km,总面积2676km2。县城距省会昆明442公里,距州府文山城73公里,距中越边境线最短距离约20公里。
地形地貌
马关县属石灰岩山地与峡谷相间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海拔2579m,最低海拔123m。县境地处滇东南岩溶高原南部边缘,在石山起伏较为平缓地区,有高大的石峰林与深沉的溶蚀洼地、溶蚀盆地,无较大坝子,山地和窄形谷地面积约占全县面积的87.8%,丘陵盆地占12.3%。县境内主要有以下五种地貌单元:(1)中切割低山峡谷区(即河谷、沟谷),又称槽子区,坡度较陡,分布分散,是县境热区作物主产区。(2)中山缓坡区,地势相对平缓,是县境粮、林、经济作物主产区。(3)中山温凉山区,属高山寒凉地区,多为坡地或陡坡地,耕地少,原始森林多。(4)岩溶山区,耕地分布零散,耕作层浅,水源缺乏。(5)丘陵盆地区(亦称坝子),水利条件好,是县境水稻、甘蔗主产区。
⑶ 气候特征
马关县属亚热带东部型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复杂多样,对光、温、水三大气象要素起着再分配的作用。因此,气候的垂直差异大于水平差异:低坝河谷炎热,半山浅丘温暖, 高山寒凉。其特点是:(1)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无冬无夏,春秋相连;(2)干冷同季,雨热同步,干湿季分明;(3)“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的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降雨量1350mm,年平均气温16.1℃~17.5℃,无霜期平均为327天。
⑷ 土壤
据1984年土壤普查资料,县境内主要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石灰岩土、水稻土共9个土类、14个亚类、24个土属、27个土种、经普查时对土壤剖面分析化验,全县以发育在砂页岩、石灰岩、花岗岩上的红壤、黄壤为主。
⑸ 农作物及耕作制度
县境内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苞谷、薯类、大豆、蚕豆。经济作物有油菜、麻类、甘蔗、烤烟、三七、辣椒、生姜等,以油菜、麻类、烤烟为主。
县境内大春种植一般以水稻、玉米和薯类为主,小春主要种植小麦、蚕豆和一些蔬菜。
A.     云南省
年,全省总人口为445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12.9万人,乡村人口3137.5万人。2005年自然增长率为7.97‰,比上年下降1.03个千分点。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5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到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
2005年全省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472.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0%。第一产业增加值656.1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449.71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1366.45亿元,增长10.8%。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19.3∶41.6∶39.1调整为18.9:41.7:3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41.79元,实际增长6.5%。
云南省有四大支柱产业:烟草业,生物业,矿产业,旅游业。
文山州
8个县。2005年年亩,全州共有114个乡镇,其中民族乡17个。
2005年末,全州总人口337227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7‰,少数民族人口1906844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6.5%。
2005年全州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5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7.53亿元,占总产值的31.64%,比上年增加5.0%;第二产业增加值47.15亿元,占总产值的31.38%,比上年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55.56亿元,占总产值的36.98%,比上年增长10.6%。2005年全州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1540403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656409万元,工业生产总值884044万元。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56409万元,全州粮食播种面积564.08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2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074070吨。2005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65元,同比增长9.4%。
文山县
文山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州西部偏南,国土面积为2972km2,县内共辖8镇8乡,121个村民委员会,12个社区,310个居民小组,1286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103276户438976人,其中农业人口336108人,少数民族人口23465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
200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36923万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886万元,占总产值的16.22%,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69163万元,占总产值的38.72%,比上年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196874万元,占总产值的45.06%,比上年增长14.60%。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1391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7207万元,工业总产值316712万元,分别占总产值的23.48%和76.52%。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10元,比上年增长10.3%。
麻栗坡县
麻栗坡县位于文山州南部,国土面积为2395km2,县内共辖96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委会)。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64817户273136人,其中农业人口251111人,占总人口的95.9%;县内世居汉、壮、苗、瑶、彝、傣、位佬、蒙古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09322人,占总人口的40.0%,人口自然增长率3.88‰。
200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15559万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721万元,占总产值的33.5%,比上年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8984万元,占总产值的33.7%,比上年增长51.2%;第三产业增加值37854万元,占总产值的32.76%,比上年增加8.2%。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1043万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工业总产值64660万元,占总产值的53.42%,比上年增长32.6%;农业总产值56383万元,占总产值的46.58%,比上年增长10.3%。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为1320元,比上年增长8.6%。
西畴县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中部偏南,国土面积为1506km2。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60901户249830人,其中:农业人口226092人,占总人口的90.5%;少数民族人口46437人,占总人口的18.6%。人口自然增长率3.9‰。
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314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767万元,占总产值的42%,比上年增长10.4%;第二产业增加值8526万元,占总产值的11.66%,比上年下降了17.5%;第三产业增加值33847万元,占总产值的46.34%,比上年增长6.8%。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1862.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6770万元,占总产值65.1%,比上年增长8%;工业总产值25092.4万元,占总产值34.9%,比上年下降35.9%。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71元。
富宁县
富宁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东部,是云南通往广西、广东等沿海地区的重要门户,国土面积为5352km2。全县共辖15个乡(镇)142个村(居)民委员会3个社区。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392164人,其中农业人口366127人,占93.4%。世居着壮、汉、苗、彝和少部分其它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99554人,占总人口的76.3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8‰。
200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70450万万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017万元,占总产值的34%,比上年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53544万元,占总产值的31.4%,比上年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58889万元,占总产值的34.5%,比上年增长14.2%。全年工农业生产总值16857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79629万元,占总产值的47%,比上年增长5.9%;工业总产值88941万元,占总产值的53%,比上年增长8.5%。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8元,比上年增长10.3%。
广南县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州的东北部,国土面积为7810km2,耕地面积40147公顷(约合602205亩)。全县共辖14个乡、6个镇、2个国营农场,167个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164109户757474人,其中农业人口716505人,占94.6%。世居着壮、苗、彝、瑶、回、蒙古及少部分其他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69790人,占总人口的62%,人口自然增长率11‰。
2005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9474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00266万元,占总产值的51.48%;第二产业31041万元,占总产值的15.94%;第三产业63437万元,占总产值的32.6%。全年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138939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62831万元,占总产值的45.3%,比上年增长4.3%。工业生产总值76108万元,占总产值的54.7%,比上年增长19.3%。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同比增长9.4%。
砚山县
砚山县地处云南省文山州西北部,国土面积为3865km2。全县共辖4镇、8乡(4个彝族乡),两个华侨农场,93个村民委员会,6个社区。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448011人,其中:农业人口411066人,占总人口的91.75%;少数民族人口287901人,占总人口的64.2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9‰。
2005年末,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9613万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164万元,占总产值的29.2%,比上年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81198万元,占总产值的36.97%,比上年增长23.8%,第三产业增加值74251万元,占总产值的33.8%,比上年增长15.5%。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253.0万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农业总产值52453万元,占总产值的23.3%,比上年增长19%;工业总产值172848万元,占76.7%,比上年增长32.6%。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84元,比上年增长11.8%。
丘北县
丘北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州西北部,国土面积为4997km2。全县共辖11个乡镇,共99个个村民委员会(社区)。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99017户455607人,其中:农业人口424687人,占总人口的93.21%;少数民族人口283964人,占总人口的62.3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58‰。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122874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027万元,占总产值的48.85%,比上年增长11.9%;第二产业增加值14999万元,占总产值的12.2%,比上年增长23.2%;第三产业增加值47848万元,占总产值的38.94%,比上年增长14.2%。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27943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农业总产值91070万元,占总产值的71.2%,比上年增长18%;工业总产值36873万元,占总产值的28.8%,比上年增长21.4%。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14元,比上年增长8.2%。
马关县
马关县地处云南省文山州西南部,国土面积为2676km2。2005年末,全县共辖15个乡(镇),120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84909户357080人,其中:农业人口322142人,占总人口的90.2%;少数民族175225人,占总人口的49.0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6‰。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25938万元,同比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596万元,占总产值的33%;第二产业增加值35942万元,占总产值的28.5%;第三产业增加值48400万元,占总产值的38.5%。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988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72939万元,占40.5%,比上年增长7.17%;工业总产值106942万元,占59.5%,比上年增长25.71%。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42元,比上年增长8.75%。
项目影响各县2005年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见下表3-1。
项目影响各县2005年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表3-1

项目
单位
文山州
文山县
麻栗坡县
西畴县
富宁县
广南县
丘北县
砚山县
马关县
一、人口
1.总户数

103276
64817
60901
164109
99017
99289
84909
2.年末总人口

3372278
438976
273136
249830
392164
757474
455607
448011
357080
其中:农业人口/比重
人/%
3054291/90.6
336108/76.6
251111/95.9
226092/90.5
366127/93.4
716505/94.6
424687/93.2
411066/91.8
322142/90.2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比重
人/%
1910826/56.7
234651/53.9
109322/40.0
46437/18.6
299554/76.4
469790/62.0
283964/62.3
287901/64.3
175225/49.1
3.人口自然增长率

8.5
6.4
3.9
3.9
8.8
11.0
8.6
8.9
9.2
二、国土面积
km2
31456
2959
2395
1506
5352
7810
4997
3865
2676
三、综合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
1502400
436923
115559
73140
170450
194744
122874
219613
125938
第一产业
万元
475300
70886
38721
30767
58017
100266
60027
64164
41596
第二产业
万元
471500
169163
38984
8526
53544
31041
14999
81198
35942
第三产业
万元
555600
196874
37854
33847
58889
63437
47848
74251
48400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
32:31:37
16:39:45
34:34:32
42:12:46
34:36:30
54:16:30
49:12:39
29:37:34
34:28:38
2.工农业生产总值
万元
1540453
413919
121043
71862.4
166800
138939
127943
225301
179881
其中:农业总产值
万元
656409
97207
56383
46770
77900
62831
91070
52453
72939
工业总产值
万元
884044
316712
64660
25092.4
88900
76108
36873
172848
106942
四、农业生产
1.耕地面积

3428282
410076
285873
195595
537886
602205
578152
483744
435480
2.粮食产量

1074040
127337
86652
82055
117220
217396
160038
157337
126038
3.农民人均耕地

1.12
1.22
1.14
0.87
1.47
0.84
1.27
1.17
1.35
4.农民人均产粮
kg
353
379
345
363
320
304
374
383
391
5.农民人均纯收入

1365
1610
1320
1171
1388
1200
1314
1484
1442
云南城市环境建设文山州打捆子项目15个子工程,共涉及文山州的8个县、6个乡镇。为了分析工程影响,编制切实可行的移民安置行动计划,2006年12月~2007年1月,在文山州项目办的统一安排下,各级人民政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办公室及其它相关部门、移民安置咨询单位(ECIDI)组成项目调查工作小组,对受项目影响涉及乡(镇)、村的2005年年末的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调查。
项目涉及乡(镇)2005年社会经济现状祥见下表3-2:
项目影响涉及乡(镇)2005年社会经济情况
表3-2
县、乡镇
项目
单位
麻栗坡县
富宁县
广南县
丘北县
麻栗镇
新华镇
莲城镇
锦屏镇
双龙营乡
八道哨乡
一、人口
1.总户数

11800
9795
22232
9324
11923
6577
2.年末总人口

46919
42510
72520
40788
55212
30567
其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
人/%
33356/71.1
26880/63.2
48059/66.3
36921/90.5
52933/95.9
29848/97.6
3.乡村实有劳力

22098
19209
32666
23030
28825
16160
二、国土面积
km2
362.9
340.0
7810.0
258.0
409.0
214.0
三、农村经济总收入
万元
6455.0
4462.0
7963.0
6736.0
11167.0
8272.0
1.种植业收入
万元
2657.0
1234.0
3467.0
2747.0
6049.0
3538.0
2.林果业收入
万元
482.0
356.0
310.0
39.0
54.0
23.0
3.牧业收入
万元
2218.0
676.0
2213.0
2985.0
4310.0
3863.0
4.渔业收入
万元
24.0
26.0
42.0
1.0
94.0
83.0
5.工业收入
万元
347.0
1345.0
283.0
143.0
76.0
332.0
6.建筑业收入
万元
160.0
235.0
418.0
97.0
10.0
33.0
7.运输业收入
万元
372.0
305.0
498.0
256.0
162.0
143.0
8.商饮业收入
万元
143.0
181.0
325.0
125.0
277.0
40.0
9.服务业收入
万元
39.0
28.0
138.0
71.0
5.0
11.0
10.其他收入
万元
13.0
76.0
269.0
272.0
130.0
206.0
四、农业生产
1.耕地面积

46475.0
21178.0
46234.0
37301.0
68491.0
40922.0
2.农业人口人均耕地

1.4
0.8
1.0
1.0
1.3
1.4
3.农民人均纯收入

1514.0
1266.0
1212.0
1281.0
1315.0
1048.0
项目影响分析主要是了解项目对当地居民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受项目影响人群的态度与反应,特别是通过分析受影响家庭户的就业模式与收入结构来看征地对居民的影响,探讨采用什么措施来减少因土地征用而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征地的经济影响,并有助于更好地制定移民安置行动计划。
为此,项目调查工作小组在项目影响范围内,调查了8个村,分别对移民户采取随机访谈和填写问卷的方式调查了61户,占项目影响户总户数的15.21%,对其生产生活基本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基本涵盖了本项目所影响的地区,具有其代表性和典型性,可以作为项目影响分析的依据,调查样本分布详见表3-3。
调查样本分布一览表
表3-3

乡(镇)
影响行政村数(个)
调查行政村数(个)
影响总户数(户)
样本户数
(户)
所占比例 (%)
麻栗坡
合计
2
2
64
11
17.19
麻栗镇
2
2
64
11
17.19
富宁
合计
2
2
64
10
15.63
新华镇
2
2
64
10
15.63
广南
合计
1
1
2
2
100.00
莲城镇
1
1
2
2
100.00
丘北
合计
3
3
271
38
14.02
双龙营乡
1
1
251
32
12.75
锦屏镇
1
1
20
6
30.00
八道哨乡
1
1
总计
8
8
401
61
15.21
注:影响户数为项目永久征收土地影响户;样本户仅对永久征收土地的村进行抽样调查。
⑴ 所在村产业结构典型类型
根据对项目影响8个行政村调查了解,大部分村农村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经济结构类型:一是以传统农业、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导的影响村,占75.0%;二是以个体经营及外出打工为主导的农村社区,占12.5%;三是利用当地旅游资源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影响村,占12.5%。
以传统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和采集业为主导的影响村
属于这一类的典型村主要为麻栗坡县麻栗镇老地房村、广南县县莲城镇端讽村等6个村,麻栗坡县麻栗镇老地房村位于县城边上,受影响的石关门村民小组除种植传统的玉米、水稻外,现正大力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种植面积已达50余亩,村民收入目前大部分也来源于传统的种植、林果、畜牧业。
2005年末老地房村全村797户,3473人,全村耕地面积5993亩,其中,水田1034亩,旱地4959亩。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1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15万元,占总收入的83.6%,种植业和牧业收入分别为258万元和182万元,分别占农业收入的55.3%和35.3%。农民人均纯收入1469元,处于全镇经济的中等水平。
访谈1:
时间:2006年12月14日
地点:麻栗坡县麻栗镇老地房村委会石关门村民小组
对象:李××,男,39岁,汉族。
家中共有4口人,夫妻俩和两个小孩,都在读小学,一个五年级,一个读初二。家中共承包土地面积8亩,其中,水田3.5亩,旱地约4.5亩。主要种植蔬菜,稻谷,麦子,苞谷。常年劳动力2人,都在家种地。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蔬菜和自己外出打工。就今年而言,家里一共种了2亩多蔬菜地,平时自己都会种一些蔬菜拿到城里面去卖,但是种菜比较辛苦,平时都要有人看着,除去买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外,一亩蔬菜地最后可获纯收入2000多元钱,自己农闲时还会到城里打打短工,一年大概有3000多块的收入,家里的收入水平在村里算的上是中上等。是前不久听说村里要建污水处理厂心,作为个人,他表示会支持国家的建设,但征地后希望国家能依据相关政策给以适合的补偿。
以个体经营及外出打工为主导产业的农村社区
属于这一类的典型村是富宁县新华镇文华社区。文华社区位于城郊,城市的扩建已征收了其大部分土地,村民不再象传统意义上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民,目前80%以上的村民从事个体工商业或以外出打工为收入来源,商业气氛浓厚。
文华社区2005年末全村实有人口440户1603人,劳动力1084人,占总人口的67.6%,实有耕地208亩,其中水田168亩,旱地40亩,农民人均耕地0.20亩。农户经营运输业,或从事蔬菜买卖或外出打工等。本村的农户同时还承包有耕地,据调查了解,他们家庭成员中一般至少有一人已完全从事非农产业,其他家庭成员农忙时耕种,农闲时做小生意及外出打工。200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468元,处于全镇经济的中等水平。
访谈2:
时间:2006年12月10日
地点:富宁县新华镇文华社区渭社村民小组
对象:苏××,男,32岁,壮族。
全家共3口人,夫妻俩和1个女子,共承包2.8亩耕地,其中水田2.5亩,旱地0.3亩。家里去年盖了二层的砖混结构房,面积有150多m2。目前耕地主要是用来种甘蔗,一年大概有7千多块钱,家里还有一台农用车,现在生意还不错,一年有2万多的毛收入,家里经济条件在村里算是中等偏上的,自己对国家建设还是比较支持的,毕竟能够改善村里的环境,不过希望能按相关政策给以适合的补偿。
③ 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影响村
属于这一类的典型村是丘北县双龙营普者黑村。该村位于丘北县城西北15km处,是著名的普者黑旅游风景区所在地,当地自然环境优越,交通通讯发达。当地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服务业,目前全村已兴办农家乐30余家,并且还有300多人在景区内工作,普者黑村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          普者黑风光
的旅游发展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普者黑村2005年末全村实有人口2305户10519人,劳动力6374人,占总人口的60.59%。全村实有耕地2158.2亩,农民人均耕地0.39亩。农村经济总收入来源除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外,第三产业近年发展迅速,已成为农村经济总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2005年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579元,经济处于全乡领先水平。
访谈3:
时间:2006年12月16日下午 阴
地点:丘北县普者黑村仙人洞组
对象:黄××,男
家里面有四口人,两个小孩都在上小学。由于是在景区里面,因此在04年时家里花了100万元修了一个五层的农家乐,面积有1400平方米,一共有35个房间,向银行贷了70万元。家里平时用水都是抽井水,由于组里地下水质量较好,因此饮用起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村里农网改造已经完成了,用电比较方便,自己还买了一辆小车,去哪里也比较方便,现在生活还是十分舒服的,比以前好过多了。
现在家里的经济收入以非农业收入为主了 ,农家乐的生意主要是5月到8月,这段时间周末基本都能够住满,平时也有超过5成的入住率,但过了这个时间来住的旅客就很少了,农家乐一年大概能有4万块纯收入。自己家里面还有7亩水田、5亩旱地,主要是种植水稻和玉米,水稻能够收5400斤,玉米能够收3000斤,还养了6头猪,农产品主要是作为供应自己家里的农家乐,一年农业收入大概也有一万多,农业开支一年有4千块。
村里要修污水处理场,自己在上次组里开会的时候就提起过了,自己还是很支持的,因为现在普者黑湖的污染已经比较严重了,生活污水、牲畜粪便和垃圾都在排入了湖中,湖水比以前差了很多了,自己家门口的污水沟都开始发臭了,对生意都有影响,自己早就希望能够整理了。
所在村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在所调查的8个行政村中,由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意识的差异,各村的经济现状均有所不同,但通过分析,发现调查点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或方向可归集如下几点:
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与模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传统水稻种植面积的缩小和经济作物面积的扩大成为项目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农民已经逐步认识到,单靠传统的种植仅能解决温饱问题,不能使他们走上富裕的道路。只有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拓展多种经营渠道,增加市场价值高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如辣椒、三七、蔬菜等)才有可能改善他们的生活境况。
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托大型企业,积极发展畜牧禽类养殖业。
在对受影响的村进行入村访谈中了解到农户对畜牧业的依赖较大,当地农户普遍养殖牛、羊、猪等牲畜及家禽,但只是家庭小规模养殖,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当地政府积极制定做强畜牧产业的计划,实现畜牧业产量稳定增长。如砚山县,按照扶强龙头、壮大基地、加速转化的思路,扶持和培育一批以猪产业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生产基地,带动广大农户发展规模化养殖。
依靠优越的地理优势及良好旅游环境,扩大就业渠道,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普者黑四季如春,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各地的游客。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项目影响村人均耕地在逐步减少,造成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一大批相关产业,促使当地村民从事经商、餐饮等二三产业的机会也比较多,他们在农闲时经常外出务工,有的长年在外务工。根据各项目影响区所在村收入结构分析,近年来,传统农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