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发票分录摘要:修福积德造命法(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53:42
弟子--智明

三、格物致知之真义 
    或问格物乃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极吾之知识,必使一一晓了也,何得以人欲为物,真知为知,克治显现为格致乎。  
    这是假设一个疑问。或者有人这么问,儒家常讲的“格物致知”,“物”是讲天下事物之理,“格”当穷尽讲,我们要研求一切事物、一切万法的道理,这叫“格物”。“致知”是推展我们的知识学问,使我们对一切法样样都能够明了。这跟大师所讲的不一样,大师是以人欲为物,以本性里的真智慧显现出来为知;去妄克欲之内功显现,称做“格物致知”。  
    答曰,诚与明德,皆约自心之本体而言,名虽有二,体本唯一也。  
    印祖在这一篇一开端,就把修学的因果提示出来了,后面的文章,不外乎是发挥这个道理而已。圣贤之道就在诚与明,这两个字在前面讲得很详细,现在不必再说了。诚与明都是讲我们自己真心本体。 
    尤注说:“诚即惟真无妄之性德,明德即一真湛然之心体。”所以诚与明都是从本性上说的,本性的理体、本性的作用,用这两个字来形容、来解释。诚与明,在名字上讲是两个字,体上是一个。 
    知与意心,兼约自心之体用而言,实则即三而一也。 
    “知、意、心”这三个名词,也是从真心理体上说的。诚、明是从两方面说的,知、意、心是从三方面说的。三即是一,一即是三。说是有三,体是一个,便晓得一而三、三而一了。  
    格致诚正明五者,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  
    两方面、三方面,综合起来还不是一桩事情吗?此指明德之明与诚明之明。“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什么叫做“闲邪存诚”?闲”是防范的意思;“闲邪”就是防范邪思、邪知、邪见。一个人常常能够提起警觉心,预防邪知、邪见不让它侵入,才能做到诚明的功夫。诚明为什么失掉?就是邪知邪见侵入了。  
    其检点省察造诣工夫,明为总纲,格致诚正,乃别目耳。  
    讲到做功夫,关系到我们日常修持的事情了。“检点、省察、造诣”“造诣”,全神贯注不到不罢之意。修行一定要成功,从那里做起?明是总纲,明就是真智慧。诸位想想看,世出世间法都是以真智慧为基础,而不是以聪明。世间的聪明与真实智慧不一样,这千万要把它分别清楚。佛说世间聪明是八难之一—世智辩聪。世智辩聪与真智慧的拣别在那里?世智辩聪是有分别、有执着的;真智慧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作用看起来一样,用心不一样,作用受用也不一样。一个是从分别心生出来的,一个是从无分别心生出来的。  
    佛经确实是智慧,真智慧。我们现在念佛经,为什么我们真智慧不能现前?那就是我们仍用世智辩聪来读佛经,所以把佛经也变成世智辩聪了;不但不会开智慧,也开不了悟,成就不了。我们的心清净了,用无分别心来读经、来听经,一看就开悟了。换一句话说,那些开悟的人,会用功的人,我们跟他用的方法似是一样,而用心则全不一样。人家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念八十万句阿弥陀佛,也消不了一个罪业。他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也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效果不一样?人家是以无分别心、真心念的;我们是攀缘心、分别心、杂乱心、希求心,悭吝心、乱七八糟的心在念,怎么会一样呢?当然不相同。如果有人问学佛有什么秘诀?很简单,秘诀就是:“于一切法当中无心。”在一切法里有心就不行,你一分一毫也入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