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的外出1080p:少年班"神童"张亚勤博士透露成功秘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2:46:06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全国闻名。在当年那些出类拔萃的“神童”里面,就有今天的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博士。有人说张亚勤身上集合了许多当代人最为推崇的元素:智慧、财富、权力,而且少年得志。12岁上大学,31岁成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1999年以首席科学家身份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2004年1月提升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去年9月被比尔·盖茨“钦点”担任微软中国副董事长和中国研发集团总裁,负责微软在中国科研及产品开发的整体布局。前不久,记者独家专访了这位当前IT业界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胡锦涛访问微软时,我参与了现场演示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们知道,4月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的第一站就是微软的总部。作为微软的全球副总裁以及主持中国研发大局的当家人,您当时也在现场,您如何看待胡主席访问微软这一事件?张亚勤(以下简称“张”):胡锦涛访问微软时,当时我就在现场并参与了现场演示。胡主席当天先去了微软总部参观,之后在盖茨家用晚宴。胡锦涛主席给人的感觉非常谦逊、平和,现场的气氛也非常融洽。我还记得胡主席在参观时幽默地对比尔·盖茨说,他自己每天也在使用微软的windows系统。当时比尔·盖茨也非常开心地回答:“无论何时您需要关于windows的建议,我将很高兴提供帮助。”不过我的理解是,胡锦涛参观微软并且在盖茨家用晚宴,并不仅仅是表示对微软的重视。我认为胡锦涛是通过这一举动,向世界传达中国政府对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视。
中国这么多的学生,好的人才太多了
记:我们也留意到,微软在中国的整合脚步正在大幅度加快,包括把原来的十几个机构合并成立了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您能否透露下一步微软在中国整体发展思路和布局走向?
张:中国已经成为微软在美国本土之外业务布局最全、研发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市场在微软的事业版图中所占的比例和份量也越来越重。
成立微软研发集团,是因为我们现在希望做的不仅仅是边缘的东西,而是要做一些把我们的研究和技术、产品孵化都融合在一起的东西。我们把原来在中国所有的研发机构都整合在一起,并不是单纯地为整合而整合,而是把技术尽快地转换成成果,开发出适合中国用户和中国市场的东西。
记:我们知道,包括微软、GOOGLE等,现在都在延揽各路人才,因此有人说GOOGLE和微软的竞争从人才招聘战开始。您怎么看待现在的人才争夺?另外,也有很多中国的高校毕业生,渴望能进入微软这样的公司工作。那么微软的人才战略是什么?您挑选员工有什么标准呢?您对他们有没有什么建议?
张:在中国有很多的跨国公司,大家都在招人。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对大学生来说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对产业来说有更多的创新。要说竞争,我其实觉得并不存在那么激烈的竞争。因为中国这么多的学生,好的人才太多了。作为微软来说,我们所做的工作很多,基础研究、产品创新、技术孵化以及服务支持,等等,还有很多很多的合作。因此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选择的余地也很大,有很多类型的工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我们招人的幅度也很大,每年差不多700-800人,有时会到上千人。微软也是一个全球性的企业,微软在中国的投入会越来越大,在市场上、在研发上以及在合作上都会有,在人才上也是这样。比如我们和中山大学以及华南理工大学都有相关的合作项目,这让我们能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优秀学生。至于我对一个优秀员工的评价,我认为IQ和诚信都非常重要,而这两样品质我认为先天的因素都比较多——至少我这么认为。除此之外,一个优秀的员工也应该是喜欢他所做的事情,要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能给成千上万的人带来正面影响,能改变世界。另外,他要有责任感、有恒心,一件事不仅要做起来,更要在团队合作中做到底,做成功。
我和李彦宏聊天,发现他的目标性很明确
我当然很看好他们。一个公司要有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战略的精神,一个公司需要一个团队,需要一种文化,一定要有重心要有焦距,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我和李彦宏聊天,我发现他的目标性就很明确,这么多年坚持走一个方向。这种精神足以令他们最终走向成功。记:我们知道微软的成功是因为非常注重技术创新,相比之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比如最近评出的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很多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都还太少。您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投入多少在研发上呢?张:我觉得研发的比例很难定义,首先我个人认为研发的概念只包括研究以及产品本身的开发,而不包括市场的投入。因为很多企业类型不一样,所以不好一概而论。我只能说一个以技术为导向型的公司,研发费用应该占据公司总收入的10%左右,微软差不多有20%左右,也就是每年接近60亿美元。但是,据我们所知,很多国内的公司却连3%都不到。
我没有觉得失去了很多童趣时光
记: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曾经说过一句话,“出名要趁早”,而您的成长经历正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不过我们更想知道的是,当别的孩子在玩泥巴、打弹弓的时候,您已经完成了基础教育进入大学就读了。与同龄人相比,您好像跨过了一般人的童年、少年时期,过早地步入了成人世界。当然您也早早取得了成功。您如何看待这种得失?会不会有一点遗憾?
张:你觉得上高中开心还是上大学开心?
记:上大学。
张:对啊!小学、中学的时候跳级,是因为那时其实学的东西挺少的,所以就自然而然地跳级了。我在12岁上大学后,觉得上大学比上中学开心。对我来讲,大学是我最开心的时期,是我成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建立了很多自信。我还在大学谈了恋爱,交到了女朋友。虽然她年纪比我大,但是比我小很多级。不幸的是,她后来还成为了我的太太(大笑)。我在学校里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没有觉得我失去了很多童趣时光。大学的日子我并不觉得辛苦。我那个时候还经常因为早上起不来而逃课,结果要被辅导员叫去谈话。大学功课压力也不像中学那么大,我觉得我是自然而然这样走过来的。
记:那对您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有意加快他的学习进度,规划一下他的成长,还是完全顺其自然?
张:我对自己的孩子是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他觉得可以跳级了就跳,不想跳就不跳,不会人为地去规划。
我和宁铂,各自选择的方向不同
记:当年你们那一届的“少年班”,曾经在全国引起轰动,其中一些人像宁铂等,是当时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但现在回过头来看,你们那个明星班的毕业生中,有些进入社会后非常成功,譬如您自己,有些则泯然众人矣。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张:我觉得每个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不同,理解也不同。很难说谁就成功,谁就不成功。譬如宁铂,我现在和他很久没有联系了。但上次我回科大,就有学生告诉我,说他觉得宁老师的课讲得非常好,上科大不听宁老师的课是一大损失。只能说,我们现在走的路不同,各自选择的方向也不同。
记:那您觉得您成功吗?
张:我觉得我很HAPPY,很快乐,我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事的是自己喜欢做的工作。
记:那您理解的成功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张:一是想像力,要敢于做梦。晚上做梦,白天也要做梦(笑);二是好奇心,我碰到很多科学家,都发现他们年纪很大的时候还会不断地问问题,还在学习新东西,好奇心是学习的推动力;三是判断力,特别是做到公司的主管之后,周围都是优秀的人才,要学会选择好的想法;四是要有简化问题的能力,有些人是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而有些人却只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后者会走弯路;五是平和健康的心态。这五个条件我都很看重。
记:从您的人生经历来看,您首先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然后再成为一名管理者。在这两个角色之间,您自己更喜欢哪一个?您觉得这种兼容是IT业界的一种发展方向吗?记得唐骏博士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不适合做研究,做研究得亚勤那样的天才。”那现在您抽身从事一些行政管理工作,您自己觉得可惜吗?
张:我觉得管理者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义。实际上,我的技术背景在我的管理工作中对我很有帮助。虽然我更多的还是一个工程师,还是要负责很多的研发项目,但是我现在考虑问题并不是从一个项目去考虑,而是要从全局去考虑。我现在还要花一半的时间去做技术上的东西。我在总部负责嵌入式系统的工作。技术上的背景,对我的判断力有很大的帮助。正如我前面所说,一个好的领导很重要的一个要素是,要具备判断力。
2006-06-21 10:04:32 载自:载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