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诗 网盘:我们为什么不能善待发热? (医理漫识之三) - 中医医理探讨 - 中医中药论坛 中医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56:05

我们为什么不能善待发热? (医理漫识之三)

有一对夫妇带着他们一岁的孩子来看病,说孩子发热五天了,每天夜里发热高白天较低,其他并没有什么症状。我仔细地给孩子作了查体,也没有发现明显的病灶,我问他们这几天都用了些什么治疗,孩子的父亲说:“就是给她吃退热药啊,每天三次,已经吃了好几天了,可还是发烧”。我感觉问题大概就出在退热药的过度使用上,我嘱咐他们这两天尽量不要给她吃退热药,只是多喝水,多休息。过了几天,孩子的父亲高兴的打来电话向我致谢,说听了我的话还真灵,不用退热药,发热还真就好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感冒发热似乎变成了一种大病,特别是小孩子的发热,更是让父母甚至全家人都惶惶不安。医院的输液室里每天都躺着很多因感冒发热而“挂盐水”的孩子,而且一挂就是好几天;更有那些个谨慎的父母们半夜里披星载月抱着发热的孩子专门打车到儿童医院去看急诊。人们的目的也很简单,唯求退热,热退下来则合家欢喜,若要是用了一两天药甚至输液刚刚结束热还没退,有些家长就要着急上火,甚至向医生发难质问医生的水平,或者干脆扭头就走改上其他的医院。在这么急迫的退热形势和要求之下,退热药、抗生素、激素便都匆匆上场,也不去管它该用还是不该用,也不去管它以后会有什么不良后果,退热要紧嘛,退热要紧。
    发热,这个人们生病后最常见的症状,就真的那么可怕那么让人痛恨必欲速速除之而后快吗?发热到底是怎么回事?发热除了让人感到难受之外,它对人到底是有好处还是有坏处?我们急急忙忙地想尽一切办法去退热到底是对还是错?这些问题,我想我们都很有必要再进行一次深入的反思。
    作为大自然的产物,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在受到感染之后都会出现发热,这种现象已经存在了亿万年之久,它其实是自然选择专门为生物体设计的一种防御性适应机制。动物学家发现,冷血的蜥蜴在受到感染之后会自己爬到一个较温暖的地方,把体温升高大约2度,如果不能找到这样的地方,则多半都会死去。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人体在发热时循环加快,代谢增强,白细胞等免疫细胞更多地调动起来,这些都有助于疾病的康复,而不适当的退热则常常会使病情加重或延长。最能说明人体发热价值的例证要属julius wagner jauregg所做过的工作,他根据梅毒在疟疾高发区比较少见的事实,有意让上千名梅毒患者感染疟疾,从而让梅毒的缓解率从1%提高到30%。他的这种匪夷所思的发热疗法居然获得了1927年的生理医学诺贝尔奖。
    还是在上个世纪,美国医生保罗.布兰德到印度行医,在那期间他诊治了很多的麻风病人,并且惊讶地发现:因为肢体痛觉的缺失,很多病人出现了可怕的自残事件。为此他写了一本书《疼痛:无人想要的礼物》,以告诉人们疼痛作为一种预警机制对人的帮助和好处。布兰德的书在当时的美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以至于有学者撰文《我们为什么不能热爱疼痛?》为之响应。痛觉的缺失确实是可怕的,同样一味的退热也是可怕的。“发热”,作为人体患病时最有用的防御机制,我们没有理由频频去打破它、干扰它,虽然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不适一些烦恼,但是想想它有那么多好处、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热爱它,接受它呢?或者退一步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善待发热?”
    再回到文章开始时的那个一岁的小女孩。在那次发热事件之后两个月,小家伙又来看病,这次是发热又伴呕吐,发热在39度左右,呕吐是在家时吐过两三次,来之后没吐,我检查下来又没发现明显的病灶,虽然白血球高出正常不少,我考虑仍是一般的受凉感冒。在给它做了一次推拿及口服中成药“午时茶”(不含任何退热药)之后,当天就好了。后来家长反应,从这次发热之后,孩子好带多了,吃得好睡得也香。这大概应该是发热的功劳。

附录:《实用临床儿科学》有关用退热药的条文:
    1.        退热药物只能降温,并不能消除病因,故除非是有热性惊厥史或发热引起患儿严重不适外,一般不宜滥用药物降温。
    2.        患儿持续高热而病因不明时,应密切观察症状和体征的变化以及有无新的病征出现。在观察过程中,除高热有可能导致危险(如抽搐),一般不用退热剂,尤其不应将肾上腺皮质激素作常规退热剂使用,以免掩盖症状,给诊断造成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