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大尺度打真军电影:甲骨文中的创世神话--中国文化及神话相关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3:31:28
甲骨文中的创世神话 2007-5-9 19:12:00 三、神话传说中的风神

  

     “”字的创制者是颇具匠心的,其上半部“八”极易为释者所忽略。“八”,与甲骨文的“八”(前二·三二·四)字形相同,应释八。《说文解字》:“八象气之分散”。“气散而为风”24。也就是说“八”即“风”。

      “八”与“风”密切相关。《淮南子·地形训》:“八主风”,古人将风分为八方之风,故风之数为八。“八,别也”,25 “别为阴阳……万物乃形”。26

  上文只是从字形、字义上分析了“八”为风,从字音上来看也是如此。《释名·释天》曰: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青徐言风蹙口开唇推气言之。叶德炯曰:横口合唇言之,此西域之重唇音法也。蹙口开唇推气言之为轻唇音。27依此而言,“风”似读bu或fu,上古没有轻唇音声母,只有重唇音声母,因此“风”的古音应为bu。为“八”的一音之转。

  倘若把“八”与“”组合起来统观,一个风神跃然纸上,这就是南方之神。

  让我们由此出发,寻找这位风神。“”在经典文献中怕已渺不可寻,我们可求助于活态的神话传说。袁珂曾说,保留早期神话痕迹最多的,自然要数少数民族神话,尤其是经济文化发展处于较低阶段的少数民族。28倘若把目光转向少数民族的神话,不难发现,中国曾有这样的风神。

  流传于广西东兰的壮族祀神古歌《洛甲》中说,在混沌时期就诞生了洛甲。蓝鸿恩收集的材料说,壮族开天辟地的第一代神是个女神,名叫姆六甲。按照现在还保留在民间不完整的故事,姆六甲不但是安排自然界的大神,还是动物的生殖大神,也可以说是万物的母亲。她吹一口气,升到上面便成天空,天空破漏了就抓把棉花去补就成为白云。……她没有丈夫,但她赤身露体地爬到高山上,让风一吹,就可以怀孕,但孩子是从腋下生下来的。29

    过伟说:黄勇刹生前向我介绍过,洛甲是一位非常高大的女人,迎风跨步而站。30

     流传于广西都安、巴马等地的布努瑶长诗《密洛陀》(莎红整理本)这样叙述密洛陀的诞生:很久很久以前,什么造成密洛陀?大风吹来了,造成密洛陀……密洛陀到山上,身边吹来一阵大风,密洛陀怀孕了,生下九弟兄。蒙灵记录的散文本说:远古一阵阵神风吹来,驱散混沌雾气,出现了密洛陀。31

  台湾的泰雅人也流传着女始祖感风而孕的神话。泰雅人某村庄传说,古时候,一个来历不明的女子,因风力怀孕而生一子。32泰雅人始祖神话说,太古时,茵嘎赫朗一巨石迸裂,一女子翩然而出。是时无人类,女子仰卧山巅,任习习凉风吹入胯间,生一子,母子婚配,繁衍后人,是为泰雅人的始祖。33 以上神话不就是对风神“”的叙事么?行文至此,我们不能不感叹汉文字的神奇功能。甲骨文仅用一个象形符“”,就记载了源远流长的创世神话:始祖母是一个巨人,她迎风跨步而站,受风而孕,人类从她的腋下诞生。元代《异域志》中有“女人遇南风裸形,感风而生”的记载,便是这些活态神话的印证。

  腋下生子是广为流布的神话,却鲜见有人解释之所以然。无形的风为物之大祖,南方之神受风而孕腋下生子的图画文字启示人们,人类的始祖是从腋下诞生的,腋下于是成为特有的生殖崇拜。古人认为腋下有洞,是通气的地方,可以生风。新疆突厥语族的古老信仰认为把风石夹在腋下即可生出凉风。人从腋中来,就是人从风中来。腋下崇拜隐含着风崇拜。

  

  四、:世界最古老的人类起源的神话

  

  “”是什么神,轮廓应该清楚了,如何释读的问题也好谈一点。下面我们回过头来解读

  胡厚宣认为即“夾”即“因”,有道理。

  甲骨文中与形近的字很多,最为相似的有“夾”、“”(除上面的“八”外,基本一样)。“夹”的古音为ga,“”读作shan。甲骨文中有“王在夾()卜”的记载,“夾()”在这里表地名。其字形与的下面一个构件相同,只是腋下之人出来的姿势有坐式或俯式之别。从构形看“夾”与“”是同源字,现在“夾”与“”的本义已经消失,只能在方言或字的演变中找到一些痕迹。不少方言称“腋”为“夹肢窝”。湖北方言为gá zǐwō,“夹肢窝”似应为“夹子窝”,表明腋为生孩子的地方。普米族神话说,生孩子时要从腋下生,并用手臂夹一夹。夹应为生育的“生”。俗语有时是古代邪术和宗教的遗留。34 在古缅语中,私处、下身、阴部与腋、胳肢窝是同一个词。 

   “”与表怀孕的“娠”音近,《左传·哀公元年》:“后缗方娠”,杜预注:“娠,怀身也”。杜预为晋代人,从为娠字作注可以看出,娠字在晋代不常见。陕西方言称“有孕”为“有身”,表怀孕之意的“娠”、“身”似由“”而来。生育的“生”与“”也有语音、语义上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看,“夾”即“”。南方之神是人类的始祖母,祖母的称谓由来。南方人至今仍有称祖母或外祖母为ga的。侗族创世女神萨天巴之“萨”,在侗语中为祖母。“萨”为“”的一音之转,其意也相同。从字形与字义分析,与“夾”、“”是相通的。

  依据历史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可释“因”,还可释为“夷”。“因”、“夷”古音相同,“南方曰因”即“南方曰夷”。《北堂书钞》有“风伯名姨”的记载,“女夷”、“封十八姨”、“风夷”等风神的别名均与“夷”音同,这些也为即风神作了补证。

  笔者以为还可释“亦”,甲骨文中“亦”为象形字,书为“”(合一○七五),与“”、“夾”、“”形近。《康熙字典》:亦,象人左右两腋形,经传通作腋。《说文解字》:“亦,人之臂亦也。”徐灏注笺:“即古腋字”。“亦”的古音为yi或yin(yi、yin为阴阳对转),与“南方曰因”之“因”的读音相合。《正俗字谱》:“夹”的俗字为“亦”。35《正字通》:夹,正讹从二人从,省二人对辅于肘之下。这就是说,夾、即亦。

  如果将字简化,去掉上面的八和下面的人,便成了汉字中的大字。在甲骨文中,“大”字为正面展开双手、双腿的人形。“大”古读“太”,是古人对祖母的称谓。现今贵州、湖北等地方言仍呼祖母为“太”,在江汉平原一带,人们呼祖母为“大”。这是大母神崇拜留下的痕迹。从字的基本结构来看, “”、“夾”、“”、“亦”皆从大。

  文化传播中留下的痕迹表明,“yi”(或yin)是字的最古老、最通用的读音,只不过由于古、今音的变化以及方言的差异使得这些印记不怎么清晰罢了。

  甲骨文告诉我们,至迟在商代,南方的仍然保持着其原有的形象,而在东方、西方、北方,却成了一个个令人废解的符号。但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符号却与南方之神有着语音、语义上的瓜葛。

  风崇拜形成、发展的时期极为漫长。神话的产生远早于文字,较为原始的神话在其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方言的障碍。人们用不同的语言或不同的方式来表述同一对象,有时就会产生变异。不同时期的神话带有不同时期的色彩,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传播与变异使得风神多样化、复杂化,这些自然也体现在“”字中,使它有了多种的解读。

    世界各地都有腋下生子的神话,我国少数民族中至今仍然流传此类神话。甲骨文”与壮族祀神古歌《姆洛甲》是两个独立的材料。它们相互印证,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其价值显而易见。

  风崇拜是世界性的宗教崇拜,伴随风崇拜而产生的腋下生子的神话曾经盛行于全世界,这是尚待开垦的处女地。 神话策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标签:黎显慧 甲骨文 神话 
  • 群组:神话 
    • 上一篇:甲骨文中的创世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