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四级单词表带音标:9.端正名称是当领导的第九项守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9:38:31


【原文】修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名生于实,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当。

右督名

【译文】整治名称而督察实际,按照实际来确定名称。名称与实际相互促进,反过来又互相为依据。名称与实际相当那么就可以治理,名称与实际不相当那么就会混乱。名称产生于实际,实际产生于规律,规律产生于事理,事理产生于智慧,智慧产生于名实相称。

以上是督名。

【说明】名称与实际不相称的情况自古以来都有,尤其表现在人的社会角色上,所以孔子要讲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荀子也很重视“正名”,并著有《正名》一篇。他们都强调了端正名称的重要性。孔子对齐景公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须各自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君主要象个君主,臣子要象个臣子,父亲要象个父亲,儿子要象个儿子,并遵循各自的行为规范,才能符合各自的做人的标准。假如让一个君子来“为政”,工农兵学商、农林渔牧副,让他管理什么呢?必须先要确定其管理范围和职责,他才能名正言顺地管理这一方面的事。如果一个君子所学的是文,让他去管理农林渔牧副,或者是他明明管理着文化方面的事,却要他去过问农林渔牧副方面的事,则是名不正;名份不正,则他管理这方面的事就说不上话,或者是说话没有说服力,这事也就干不成了。这事干不成,那么这方面的礼乐也就兴不起来,也就是说,这方面的社会行为规范建立不起来;这方面的社会行为规范建立不起来,刑罚就会不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奖惩,手足无措。这是孔子根据“正名”原则进行的的一套推论,这个推论是“为政”的重要理论,也是“为政”的思想指导方针,也是我们生活中的思想指导方针。根据这个思想指导方针,统治者在处理国家事务上,必须先要确定事务的范畴,才能确定立个什么官,才能确定这个官职的职权和责任。而这个官员才能根据职权和责任干好他的事。生活中也是这样,做儿女的责任就是要听父母的教导,不到时候,他是不能承担父母亲的责任的。即使是他生儿育女以后,他有了作父母的责任,但在他的父母亲面前,他仍然是父母亲的儿女,还是要承担作儿女的责任。

荀子认为,凡是同类和有同样情感的动物,他们的五官对事物的感知也是相同的。所以只要比喻与实物大致接近,他们就可以共同约定以互相会同交流。然后随众人的意见而命名,相同的就用相同的名称,不同的就用不同的名称,单独的足以表达就用单独的,单独的不足以表达就用可以兼用的,单独的和兼用的没有互相避讳的就可以用共同的,虽然使用共同的名称也不会互为妨害。这就是命名的办法。知道了这个办法后,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办法对万事万物进行命名,然后用这个办法指导我们的行为方式。按照荀子的观点,古代圣王由于统一了道路,对社会有很好的治理,所以就很少有奸邪的言论:因而也用不着君子来辨别论说。而如今天下混乱,各种不顾名实的言论就纷纷兴起,所以如今的君子就不得不对各种事物进行论辩言说。那么怎么样进行论辩言说呢?荀子认为要进行会合,也就是“约定俗成”。这个“约定俗成”也就是用人们的心来度量,所以荀子说心是一切道理的工匠和主宰。所谓的工匠,是指心对各种事物的识别和加工,所谓的主宰,是指心对各种事物的指导作用。眼能看,嘴能尝,耳能听,鼻能嗅,身能触摸,但只有依靠心才能识别。所以对事物的识别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识别清楚,才能够对各种事物进行命名,而且所命名的,也能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如果没有识别清楚就命名,那么只有自己一个人或是少部分人承认这个命名,而大部分人就会被扰乱。因此君子就要在这种时候出来论辩言说。论辩言说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从而统一人生的道路。因此,所谓的“正名”,是要正什么名呢?就是端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和人们的思想认识!

本篇《九守》,论述的是九项守则,而最重要的一条守则就是这第九条,也就是说,端正名称是当领导的第九项守则。只有端正了名称,凡事就不会混乱,如果不端正名称,凡事就容易混乱。而混乱的事情是不容易治理的,而且会越治越混乱。所以,当领导的人一定要把这九项守则牢记于心,才能当好领导,才能统治、管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