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级考试在哪考:佛教三字经---3启教传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5:00:33

 


   启教传道

启大教,说华严;刹尘海,现宝莲。
愍凡愚,不能听,隐尊特,显劣应。
说阿含,第二时。四谛法,接小机。
证四果,出生灭。演方等,破法执。
第四时,谈般若,二乘转,教菩萨。
开显圆,法华会,学无学,得授记。
《涅盘经》,最后说,显真常,扶戒律。
五时教,如是说。亦融通,亦分别;
化道圆,归真际。
 启大教  说华严  尘刹海  现宝莲 大教,又名“菩萨藏法”;若是阿含教法,便称小教,又名“声闻藏法”。
“华严”指华严教,后来把释尊所说的一切教法统称为经,而华严教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 根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介绍,释尊初成道后,于七日之中默然不语,独受法乐,而自思维:“我在此处,尽一切漏。所作已竟,本愿成满。我所得法,甚深难解,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一切众生,于五浊世,为贪欲、瞋恚、愚痴、邪见、憍慢、谄曲之所覆障,薄福钝根,无有智慧,云何能解我所得法?今我若为转法轮者,彼必迷惑,不能信受,而生诽谤,当堕恶道,受诸苦痛。我宁默然,入般涅槃。”时“大梵天王见于如来圣果已成,默然而住,不转法轮,心怀忧恼,即自念言:'世尊昔于无量亿劫,为众生故,久在生死。舍国城妻子,头目髓脑,备受众苦,始于今者所愿满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默然,而不说法?众生长夜,沉没生死,我今当往请转法轮。’” 后经大梵天王、释提桓因等众天王虔诚三请,释尊才从菩提树下,至婆罗奈国,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化憍陈如等五位比丘。
  
问:既然浊世众生,薄福钝根,无有智慧,于甚深法,难信难解,为何释尊又受梵王劝请,到鹿野苑,转四谛法轮?答:《华手经》卷二作如是说:“舍利弗!如我初得无上道时,有梵天王来请我言:'唯愿世尊,转于法轮。有诸众生于过去世深行善法,利根智慧,能知佛意;若不闻法,则为永失。’”这就是释尊后又受请、大转法轮的原因。 

悯凡愚  不能听  隐尊特  显劣应

  虽然佛陀刚一成道即转法轮,但我们裟婆世界的众生,烦恼深重,慧根浅薄,没有大乘菩萨的那种境界,以致佛说《华严经》二十一日,根本没有接受行持。大悲如来见此情景,不得不把殊胜美妙、清净无漏的佛土暂时隐蔽,而示现一个与娑婆五浊恶世接近的世界,来重新宣说适合凡愚根机的解脱之法。这是依天台智顗判教说,所以将《华严经》判为初时教。

说阿含  第二时  四谛法  接小机

  佛即来到鹿野苑为憍陈如(意译初知、已知、了本际、知本际)、十力迦叶、马胜、跋提(译作小贤、善贤等)、拘利(斛饭王之子)五人,宣说“苦、集、灭、道”四谛之法。

后又为只有小乘根性的众生宣说以四谛、十二因缘、五蕴、四禅、善恶报应以及轮回等思想的“阿含教”,使声闻、独觉二乘众生了知我空真如,断烦恼障,出离三界,得涅槃果。

这就是佛陀的第二时谈教。“小机”,即小乘根机的人,指声闻、独觉的小根机众生。

证四果  出生灭  演方等  破法执

  小乘修行证果有四个阶梯:须陀洹果(预流)、斯陀含果(一来)、阿那含果(不来)、阿罗汉果(杀贼、无生、应供)。

证得圆满的阿罗汉果就彻底出离了三界,永断生死烦恼,证受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不过佛陀虽说有解脱法门的阿含教,但还有大部分不求个人解脱,而是希望一切众生咸得解脱的大乘菩萨,所以佛又演说了不但我空而且法也本空的大乘方广诸经,如《楞伽》、《密严》、《庄严》、《深密》等经皆是,也就是宣说了方正广大、微妙甚深的中道了义经典。
  

站在小乘的角度而言,他们只破我执,不破法执,只证人空真如,不证法空真如,始终认为世间有为法有生灭,而不能实证“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见《中论》)的世出世间圆融的无住大涅槃。所以他们一定要舍弃所谓有生灭的世间有为法,才算成就无生无灭的涅槃解脱。因此,才劳世尊,说方广教,以破法执,令其获得见法平等实相的圆满解脱。

 第四时  谈般若  二乘转  教菩萨

  佛陀四时以二十二年四处十六会来宣讲诸法从缘所生、无有实体的大乘空观思想的般若诸经。般若是音译,属玄奘法师所立“五不翻”中的“尊重”不翻,其意是无漏清净的大智慧。用现在的话讲:般若是一种最极正确、最极真实、最极伟大、最极圆满的认识能力。鸠摩罗什解释般若有“文字、观照、实相”三种。玄奘解释般若为“闻、思、修”三种,修慧中又有“加行、根本、后得”三无分别智。《解深密经》佛说般若有“世俗、胜义、饶益有情”三种。总之,佛说的经教能使众生去无明、破执著、断重障、证真如,从而达到超凡入圣、转识成智的目的,故称《般若经》。若论部数,大约有十:(1)大般若六百卷;(2)放光般若三十卷;(3)摩诃般若三十卷;(4)光赞般若;(5)道行般若;(6)小品般若各十卷;(7)仁王般若二卷;(8)实相般若;(9)文殊般若各一卷;(10)胜天王所说般若七卷。实际上这十部中,除《仁王般若经》一部外,其他皆是玄奘法师所译《大般若经》六百卷中的支流重译。佛说般若主要是为令有学无学的二乘人舍小转大,从而了达诸法性空,以破除我法二执,断除烦恼所知二障,最终证得无上菩提和无住涅槃二果的。
  

“二乘”仅能自度,不能度化一切众生,故称二乘。

若大慈大悲,摄受众生为一体,是为“大乘”。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菩提意译“觉”,萨埵意译“有情”。《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云:“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梵云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用通俗的话说,凡是自觉觉他的人,皆名菩提萨埵,简称菩萨。

 开显圆  法华会  学无学  得授记

  佛陀晚年在法华会上以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圆融理论,公开显明地为大众宣讲,同时也对他说法四十九年作了最后的总结.

如云:“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从而依大乘“一实相印”的道理演说了一部“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的《妙法莲华经》

同时佛在该经中给未证得阿罗汉果的有学声闻及已证得阿罗汉果的无学声闻,乃至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的女人一一授记。

什么叫“授记”呢?提前预告弟子某劫某生成正等正觉,叫什么佛名等等,名为授记。

根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说,授记一般都从“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的六个方面提前预告。

 涅槃经  最后说  显真常  扶戒律

  佛陀转*轮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度化的众生无量无边。但是会者必离,生者必死,这是必然的因果规律,谁也不能违逆。

因此,佛与众生的法缘将尽时,还悲悯弟子,开示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一切从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的《大般涅槃经》。

佛陀在临入涅槃前一刻还谆谆告诫弟子:“当持净戒,勿令毁犯;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的《遗教经》。只有严持戒律,“以戒为师”,佛法才能久住世间。

五时教  如是说  亦融通  亦分别

  天台宗对如来一代时教,从说法的时间、方式、内容上,判释为“五时、八教”。

即初时《华严》,二时《阿含》,三时“方广”,四时《般若》,五时《法华》、《涅槃》,这就是五时

“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前四是“化法”四教,后四是“化仪”四教,是为八教。贤首宗把佛陀所说的教法亦分为五时说教:即初时小教的《阿含》,二时始教的《方广》、《般若》,三时终教的《法华》、《涅槃》,四时顿教的《楞伽》、《维摩》等,五时圆教的《华严经》;同时还有“我法俱有、法有无我、法无去来、现通假实、俗妄真实、诸法但名、一切皆空、真德不空、相想俱绝、圆明具德”的十宗。另外唯识宗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把佛陀一代圣教判为“有、空、中”的三时教。即初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二时“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轮”;三时“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轮”。这就是唯识宗的三时判教说。而三论宗的吉藏判说一代圣教为“二藏、三轮”。“二藏”即声闻藏、菩萨藏;“三轮”即根本*轮(《华严经》)、枝末*轮(《华严》以后《法华》以前一切诸大小乘经)、摄末归本*轮(《法华经》)。南山律宗总判如来一代圣教为“化、制”二教。“化教”为如来教化众生使其发生禅定及智慧的教法,如《阿含》等经、《发智》等论。“制教”为如来教诫众生而对其行为加以制御的教法,如《四分》、《十诵》等律。该宗更把“化教”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三类;把“制教”分作“实法宗、假名宗、圆教宗”三宗。“性空教、实法宗、假名宗”摄一切小乘;“相空教”是说直下从诸法的当体观察真空无相的教法,摄一切大乘般若;“唯识圆教”是说观察诸法外境本无、唯有识心、性相圆融的教法,统摄大乘《华严》、《楞伽》、《深密》等经。
  而《三字经》所列举的次第五时教,是根据天台宗的五时判教而说的。
  以上诸宗对圣教的判释,虽各有千秋,但我们主要应该依如来在大乘经典中对自己所说教法的判释,或是诸大菩萨在佛陀座下、面对圣颜、承佛印可对如来教法的判释。因为这种判释最具真实性、权威性,是真现量所判,绝非过后一般的佛弟子仅凭个己私意推测比度判释所可企及。

  化道圆  归真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