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帅的男演员:十问洛阳:中华文明原点的复兴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58:39
网友 “吃火锅唱歌儿”

河图洛书碑。

龙门石窟。 记者 赵茂平 摄
今年4月,当第29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烟花消散在夜空,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始聚集全世界的摄像镜头。此时,距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赞叹已穿越千年。仰望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繁华,作为一名河南人,我有一种“伤不起”的莫名伤感。
洛阳,中华自夏、商、周三代起五千年文明的滥觞之地,是中国儒释道三家的发源地,是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朝古都,是中国70%宗族大姓的起源地,是全球1亿客家人的祖籍地。可以说,洛阳不仅是全球华人的文化之根,更是其祖脉所系;洛阳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原点,更是永远的中华文化圣城。
但扫视今天中国中西部狼烟四起的城市竞争,洛阳有文化、有资源、有山水、有人才,却缺乏一种霸气、一种视野、一种眼光、一种气魄、一种平台,以建立起与其中华文明原点地位相称的城市地位和形象。
当今世界强国的竞争,是一种文化的竞争、文明的竞争。洛阳不做强中华文明的原点,中华文明如何挺起脊梁、走向世界?
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是一种城市的竞争、平台的竞争。洛阳不建设世界级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城市,不打响城市品牌,如何做强中华文明的原点?
当今世界产业的竞争,是一种人才的竞争、产业链的竞争。洛阳不搭建现代产业集群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驱动平台,如何形成洛阳迈向世界名城的强大动力?
当今世界趋势的竞争,是一种绿色的竞争、低碳的竞争。洛阳不借助自身水资源、生态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建设国际生态城,如何为全球人才、资本、科技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作为一名河南人,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之际,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战鼓擂响之时,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大幕拉开之初,十问洛阳,想必不是十分多余,而是十分必要。
一问  中华文明原点今何在?
以洛阳地区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摇篮和中轴,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象征。正如罗马之于意大利,雅典之于希腊,只有做强洛阳这个中华文明的原点,才能从中国内部构建起支撑中华文明复兴和发展的平台,最终强有力地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洛阳强,则中国强;洛阳弱,则中国弱。
当今世界强国的竞争,已经上升为一种文化的竞争、文明的竞争。
数千年来世界大国风云变幻,没有一个强国的崛起不是伴随着自身文明的崛起。相反,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必须依靠文明的崛起。自从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约瑟夫·奈上世纪80年代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世界强国对于文明的强化与传播日益激烈。
而任何一个大国文明的塑造、传播与发展,都要做强文明起源与发散的原点,一如罗马之于意大利,雅典之于希腊,文明的原点始终如文明长河中最坚固的磐石和最神秘的宝藏,孕育文明之发酵,藏尽文明之内蕴,通连文明之脉络,挥散文明之魅力,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中华文明的原点何在?毫无疑问,在洛阳。
洛阳,是中华自夏、商、周三代起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国儒释道三家的发源地,是中国70%宗族大姓的起源地,是全球1亿客家人的祖籍地。可以说,洛阳是中华文明根之所在,是中华民族魂之所系。
今天看洛阳,不仅要跳出洛阳看洛阳,还要站在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华文明崛起的高度看洛阳。
正如希腊是哲学的发源地,是柏拉图学院和亚里士多德讲学场所的所在地一样,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皆发源于洛阳,从“河图洛书”开中华文明源流起,老子长居洛阳而孕道家,孔子“入周问礼”而成儒家,佛教入中国而建白马寺,儒释道三家铸成了中华文明最核心的思想体系,也成为世界上发展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也必然要求洛阳打造世界文化中心,成为炎黄子孙的情感归宿、世人向往的东方古城和华夏文明与思想的圣殿。
今年1月,当60秒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出现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6块电子显示屏上时,中国正在向世界传递明确的信号:中国不仅要向世界输出产品,更要输出“软实力”。
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大国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GDP位居世界第二之后对自我文明传播的重拾与再塑。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的洛阳虽然历尽千年繁华,但如今在中国城市版图中也仅居二流城市地位,国人对洛阳的认知,也仅存于支离破碎的“洛阳牡丹”、“龙门石窟”的碎片化印象之中,这个阅尽华夏文明诞生与成长、兴亡与轮回的千年帝都,与很多曾经辉煌的历史名城一样,在现代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显得平静与寂寞。
如果说这样的景象出现在中国急于解决吃饭问题的改革开放初期,尚无可厚非;但如今,中国的GDP已跃居全球第二,大国崛起之声日隆。如果只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文明的支撑,大国发展如无源之水,行之不远;没有文明的散播,大国影响力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文明的崛起,大国崛起亦只能如缘木求鱼,钻冰取火。
而这样的视野和高度,也为洛阳今天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命题:
理念是文化发展的航标,洛阳该如何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形成适合走向世界的新的文化发展格局?
人才是文化发展的根基,洛阳如何为打造世界文化中心、弘扬中国古老文明积累雄厚的人才基础,吸引国内外的创新人才将洛阳的文化资源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产业是文化发展的推动器,洛阳如何依托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引入民间资本和现代科技,打造一系列世界著名的文化产品、文化跨国企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城市是文化发展的平台,洛阳如何以世界标准打造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的城市载体,成为一座历史、文明、产业、建筑交融的国际都市?
无疑,只有洛阳解决了这四个核心命题,才能建立起与其历史地位相称的当代城市地位,从而做强中华文明的原点,从中国内部构建起支撑中华文明发展的平台,最终强有力地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故曰:洛阳强,则中国强。
二问:告诉世界一个怎样的洛阳?
一个城市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品牌,无法走得长远。只有通过城市品牌的塑造和营销,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清晰地传达城市价值,才能使国际资本、优秀人才和全世界的游客认识洛阳,认同洛阳,向往洛阳,最终来到洛阳,与洛阳共同成长。
洛阳要有走向世界的气魄,更要有走向世界的城市品牌。
纽约象征着财富,这里自然会有花旗、摩根斯坦利;
底特律是汽车城,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就齐聚于此;
硅谷象征高科技,惠普就在这里的一间车库里创建了IT帝国;
巴黎化身为时尚与浪漫,欧莱雅与香奈尔四处芬芳弥漫……
如果有人问你,洛阳代表着什么?你该如何回答呢?
无可否认,洛阳是中国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知名度的城市之一,但知名度不等于城市品牌,更不能清晰地传递城市价值。
一个城市为什么需要品牌?
因为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产品需要品牌,企业需要品牌,一座城市,更加需要品牌。只有城市拥有了品牌,它才会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才会从众多城市的同质化、恶性竞争中脱颖而出,将自己的优势最大化地、清晰地传递给投资者、游客和人才,从而获得巨大的增值效益。
一个城市的品牌,同样需要塑造和营销。
伦敦,是世界上营销城市品牌的典型成功案例。
在上世纪末,伦敦曾一度作为“雾都”被世界公认为没落的老工业城市的代表,而且随着欧洲法兰克福、巴塞罗那、巴黎、布鲁塞尔、慕尼黑等一批城市的崛起,伦敦的大都市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经济、人才、科技等吸引力大大下降,从1998年至2002年,国际留学生申请伦敦高等学校的比例就减少了10%。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伦敦开始重新分析自己的城市定位和塑造品牌形象,在认真分析主导产业和未来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决定以树立世界金融中心和欧洲商务中心的形象,保持对国际资本、游客以及留学生的吸引,并把“文化多元化、无限创造性、充满机会以及无穷积极的推动力”作为伦敦核心的品牌价值向全世界推广,最终,伦敦成功脱掉了“雾都”的帽子,成为世界上对资本、人才和游客吸引力最强的国际大都市之一。
对于今天的洛阳而言,洛阳二字,代表着什么?
从十三朝古都,到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再到如今的洛阳,洛阳本身有太多符号,太多故事,太多辉煌,而正因为如此,如今的洛阳形象在外界眼中呈现支离破碎的碎片化印象,而这也恰恰证明了现在的洛阳在经过千年沧桑巨变之后,还没有找到一个让全国乃至全世界清晰认识的品牌支点。
城市品牌的缺失,实际上反映的是城市战略眼光和长远价值的缺失。对洛阳这样一个拥有巨大文化资源、历史底蕴、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的城市来说,实属可惜。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已经主要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尤其对于中国的城市来说,地方政府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如何经营城市,营销城市,塑造和推广城市品牌,是地方政府迫切需要思考的命题。
对于洛阳而言,尤其是在全国部分人对河南省依然存在地域偏见的情况下,能否成功塑造城市品牌,是决定这座城市能否实现复兴的最关键也是最首要的命题。
作为中华文明的原点,洛阳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又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环境,还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大企业和科研院所,但这些因素并没有被淬炼、提取、整合进而升华为洛阳的城市品牌。
知名度不等于城市品牌,但洛阳却可以利用自身的知名度来传播城市品牌。
洛阳城市品牌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洛阳代表着什么?洛阳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洛阳将为世界的投资者、游客和人才提供什么发展机遇?洛阳的明天会是什么样?
这一系列疑问,都亟需要通过城市品牌塑造和城市营销的各种手段清晰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达,只有如此,国际资本、优秀人才和全世界的游客才会认识洛阳,认同洛阳,向往洛阳,最终来到洛阳,与洛阳共同成长。
三问:洛阳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中处于怎样的战略地位?
“十省通衢”的洛阳,应该也能够成为中国内地与沿海三大增长极经济走廊之间的核心支点,成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要地,成为中国启动内需的重要引爆点和中国能源、商品、人流的重要集散中心。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各国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每一次大的产业转移都是全球范围内产业和市场的重新洗牌,而每一次洗牌也会牵扯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神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已发生过三次大规模产业转移: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欧美向日本转;第二次是60年代中后期,日本向亚洲四小龙转;第三次是80年代中期,亚洲四小龙向中国沿海转移,后者一跃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和全球加工工厂。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启动了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中国沿海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成为标志性事件。
第四次产业转移何以发生?这首先是中国沿海发展的必然需求,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构成了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三部曲,中国沿海地区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已经无法支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粗放型扩张,这必然要求这些产业需求发展成本更低的区域进行发展,这也就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带来了产业发展的机遇。
同时,这也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需求。纵观世界大国发展史,单向拉动的发展模式必然造成一个国家内部地区发展的严重失衡,而成功的大国发展模式必然是双向拉动甚至是多向拉动,而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是市场。以美国为例,就是典型的双向拉动发展模式,美国东海岸面向欧洲市场,美国西海岸则面向亚太市场,而且东西海岸与中部地区形成贯穿全美国的经济通道,实现了地区发展的均衡和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反观中国,中国沿海地区之所以能抓住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就在于中国在改革开放前30年是典型的外向型需求结构,国际产业选择的落脚点也必然会在中国最靠近世界市场的地区。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成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崛起,另一方面也大大加深了中国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发展鸿沟,中国内陆地区由于严重“失血”而发展滞后。
2008年以来,中国高层已经深刻认识到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开始强调内外需协调拉动的必要性,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更关系到整个中国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有了中央的大力支持,再加上第四次产业转移的必然规律,中国中西部地区已经迎来了如30年前沿海地区一般的发展大机遇。
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河南的第二大城市,作为刚刚跨进“2000亿俱乐部”的洛阳,该如何审视自身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中的战略地位?
区位和交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和地区发展的首要因素。中国要实现多向拉动的经济模式,对区位的要求至少要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第一,要满足内生增长的需要,就需要在中国的地理中心和人口中心崛起新的增长极,因为只有产业的发展才能推动城市的发展,只有城市的发展才能产生市场的需求。中国要扩大内需,必然将产业、城市和内需的发展在发展战略重心上进行统一;
第二,要具有一定的战略纵深,能够与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个增长极紧密联系,构建起贯穿整个中国的经济走廊。部分靠近沿海省份的区域虽然具有天然的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辐射的条件,但从中国发展战略上考虑尚不足以实现中国多向拉动的发展需要,只有中国的中部崛起,才能真正支撑起整个中国的经济脊梁。
第三,需要有联系中国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运输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物流成本的最优,实现产业链在整个中国地里空间上的横向整合。
依次三个要素审视洛阳,就会发现洛阳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中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洛阳地处中原,素有“十省通衢”之称,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是冠誉中外的隋唐大运河的终点,又是震惊中外的世界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5000年发展史上,洛阳作为中国首要的战略要津的地位,已经生动地反映出洛阳的区位价值。
而如今,洛阳的公路、铁路、民用航空、水路、管道立体化交通运输格局已经形成,成为我国中原地区重要交通网络中心之一。在我国整个交通网络中处于东西交汇、南北沟通的中枢地区。它北接京、晋、冀,东望长三角,南连两湖珠三角,是西部地区通往我国沿海最具活力的三个主要经济区的必经之路。
这样的战略区位和交通网络,决定了洛阳应该也能够成为中国内地与沿海三大增长极经济走廊之间的核心支点,成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要地,成为中国启动内需的重要引爆点和中国能源、商品、人流的重要集散中心。
站在全球产业转移趋势的高度看,通畅的物流体系和靠近市场的战略区位,是资本寻求发展目的地的最重要标准。如果洛阳能依托自己的核心优势和上述战略定位构建产业结构、物流体系和信息化体系,必将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青睐之地和希望之地。当然,地区发展的理念、城市的平台建设和产业配套的完善,也是国际先进资本考虑的重要因素,笔者将在后面的段落中详述。
四问:中国老重工业基地如何重生?
将重工业发散和延伸成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将洛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倒逼现有产业升级,吸引新的下游先进制造业,开拓中国内需市场,从而实现洛阳重工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东方红”拖拉机,是留在一代甚至两代中国人心中的集体记忆,也代表了洛阳曾经的辉煌。
洛阳,在新中国历史上曾被定位为一个重工业城市,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156个工业项目有7个落户洛阳,分别是洛阳第一拖拉机厂、轴承厂、矿山机械厂、玻璃厂、热电厂、铜加工厂、高速柴油机制造厂,形成了洛阳重工业基地,也为洛阳之后数十年的发展烙下了重工业的印记。
目前,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能源电力、钨钼钛产业、硅产业及铝产业已经成为洛阳的支柱产业,而坊间对洛阳发展重工业与成为文化旅游城市之间的争论也从未停歇。笔者以为,一个城市产业结构的丰富在特定阶段并非坏事,需要注意的则是如何警惕重工业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如何扬长避短,使之成为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的基石而非绊脚石。
世界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领域的著名学者马里奥?波利斯曾经尖锐地把重工业城市称为“锈带”城市,认为依靠资源和特定优势发展起来的重工业成为阻碍城市进步的因素,认为重工业使城市患上了“侵扰性渔利综合症”。马里奥?波利斯以铝业为例,他认为历史上的综合条件和电力优势提供了铝产业发展的土壤,政府、铝生产者乃至工人依靠地区固有的优势获取了高价的租金,从而改变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使这个地区失去了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进步的动力。这样的例子在世界上并不鲜见,如美国的底特律,法国的北部地区和比利时的南部地区等,都是美国和欧洲传统的重工业城市,但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却一直无法从消极的工业遗产中摆脱出来,从而丧失了新的发展机遇,美国的底特律甚至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被形容为一座“死城”。
事实上,正如中国东北地区和100多座资源性城市一样,依靠重工业和资源性产业发展的单极增长模式如今已经遇到了严重的发展瓶颈,“资源诅咒”效应开始逐步显现。更重要的是,这些产业也为城市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问题,使城市逐步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那么,应该如何摆脱这种瓶颈呢?
放眼中国面临同样问题的城市,唐山或许可以作为重工业和资源性城市转型的典型代表。唐山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粗钢产量一度高居全国1/3,煤炭、水泥也是这个城市的支柱产业,唐山市区一半的家庭都有人在钢铁厂上班。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仅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而且单一的产业结构也使唐山一直处在产业链的低端,造成城市发展滞后。近几年来,唐山提出了从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的目标,一方面大力发展精品钢铁及延伸钢铁下游产业链,另一方面关停众多污染型企业,用国际标准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吸引了大量的资本、人才集聚唐山,实现了产业的升级转型。
而将目光重新回到洛阳,以铝产业为例,随着一批大项目的落地,洛阳已经形成125万吨电解铝、80万吨氧化铝和38万吨铝深加工产能,成为中国重要的铝业基地。但纵观整个铝业产业链,从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铝应用,再到铝再生,产业链的下游即铝应用才是价值链的最高端,从汽车及交通运输制造,到建筑机械,再到耐用消费品,精品铝材的应用空间十分广阔,特别是在交通领域,汽车、飞机、火车、轻轨、轮船耗铝量十分巨大。回到笔者前文所述,以洛阳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将成为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也是中国启动内需的主要市场所在地,如果洛阳能够借助铝业上游生产能力,大力拓展铝应用产业链,必将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于一身,帮助铝应用企业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大大节省成本,更为洛阳的重工业找到了一条产业链升级之路,将推动洛阳铝产业从产业链的资源生产和加工低端向先进制造业的高端进军,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转型升级。
而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就会倒逼洛阳已有的铝生产和加工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实现适应先进制造的精品铝材的产品升级,同样也会吸引中国沿海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精品铝材加工企业落户洛阳,实现铝产业链的完整搭建和市场的深度拓展。
依次推论,洛阳的石化产业、能源电力、钨钼钛产业和硅产业,都可以走像铝产业一样的产业链升级之路,从而倒逼现有产业升级,吸引新的下游先进制造业,开拓中国内需市场,从而实现洛阳重工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五问:科研院所为何逃离洛阳?
为洛阳的众多科研机构搭建一个产、学、研、中介机构和资本相对接的平台,才能推动国内外创新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和资本与洛阳对接,实现引资与引智并举,助推产业升级,真正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
2008年3月10日,是一个让洛阳人失落的日子,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从洛阳迁往天津,而这是14家驻洛阳的中央部署科研机构之一。
随后,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黎明化工研究院、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等科研单位也纷纷开始实施或准备实施类似的搬迁计划。而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中船重工集团洛阳725所等单位也纷纷在外地设立研究机构,发展重心转移。
这些科研机构的外迁,留给洛阳的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之一的洛阳,曾在中国科研力量布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席位。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材料,洛阳有各类科研院所和科技开发机构500多家,其中部属科研院所14家,省市骨干科研院所18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万多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900多人,享有国家级、省级技术津贴的439人,有5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万名职工拥有1488名专业技术人员,密度居全国前列。
此外,洛阳还拥有6个国家级工程和技术中心,6个国家级检测中心。人才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六一三研究所、黎明化工研究院、石化工程公司等都是国内著名科研机构。不少科研院所的测试和科研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在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与信息、机电一体化等高科技领域拥有国内一流的研发水平。
拥有这样的科研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都足以让一些大城市艳羡不已。然而,洛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科研资源相比,发展速度却相对滞后。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院所,与资本、产业和人才相融合,推动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洛阳一道待解的大命题。
如何解题?不妨让我们把目光暂时转向世界。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硅谷,而其也是世界上第一代科技创新中心的典型代表,其特征是市场主导、以应用研发为主、鼓励和提倡个人奋斗,而第二代科技创新中心的代表则是日本筑波科学城,发展模式主要依靠政府主导、以基础研究为主,从而推动区域整体产业的发展。目前,广东顺德正在积极打造“中国南方智谷”,其提出的口号则是打造全球第三代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应用研发与基础研发相结合、个人奋斗与政府支持相结合,实现产、学、研、中介机构和资本的全面对接,从而推动产业升级。
让我们再把镜头拉回到洛阳。
洛阳拥有丰厚的科研资源,但却缺乏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平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洛阳能够有足够的气魄,为这些科研机构搭建一个产、学、研、中介机构和资本相对接的平台,首先从体制机制上鼓励科研机构特别是科研人员用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将科研成果释放出来,然后通过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鼓励洛阳乃至中国范围内的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寻找技术和创新成果,继而通过为这些企业提供土地、产业配套方面的支持,和法律、金融、检验检测等一系列中介服务,就能实现一个研发成果带动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集群的效果,从而培育“智力阶层”、发展“智造产业”、汇聚“智向资本”、打造“智慧城市”,实现洛阳辐射中原乃至中国北方地区,推动国内外创新资源与洛阳创新、产业资源对接,实现引资与引智并举,助推产业升级,真正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将洛阳的科研实力作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催化器,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一条新路。
六问:洛阳战略新兴产业如何“星火燎原”?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强力扶持的政策体系、创新转化平台、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和强大的人才支撑。洛阳不缺拥有核心技术的战略新兴企业,但缺乏从企业,到产业,再到现代产业集群的跳板。
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视为未来中国支柱产业的新希望,全国各地政府都在对该类产业进行激烈的争夺,而正因为这些产业正处在发展的朝阳期,因此也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在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哪些地区拥有了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哪些地区率先建立起产业标准,哪些地区率先拥有了完善的产业链条,哪些地区最先开展大规模示范应用,就很可能成为最后的王者。
对于拥有雄厚研发资源和众多军工背景企业的洛阳来说,在整个中国北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拥有着众多城市无法企及的先发优势。例如承担国家863重大专项“大容量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及动力模块技术开发”的中航锂电,在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程中极有可能成长为行业翘楚乃至整个产业链的龙头。据笔者从广汽集团高层处了解到,目前中国能够真正生产出安全、高效和稳定性好的动力电池的企业不超过三家,中航锂电就是其中之一,而动力电池又是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部件,谁掌握了动力电池技术,谁就能控制整个产业链。
但拥有了好的企业和核心技术,并不意味着该地区就能真正将整个产业发展起来,笔者想从珠三角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经验入手,为洛阳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作一些参考。
首当其冲的,就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要有清晰的目标,不能什么项目都想往篮子里装,结果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例如,深圳就把互联网、生物和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针对行业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从各个层面加以扶持,在未来几年内将把这三者均培养成为产值超2000亿元的产业集群;而作为传统制造业基地的佛山,则把目光集中在光电显示、光伏(新能源)、光照明(新光源)“三光”产业上,到2012年将建成国内最大、全球重要的‘三光’产业基地。
其次,战略新兴产业从企业,到产业,再到产业集群,需要政府通过搭建创新转化平台,将企业的创新动力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动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佛山的光电显示产业链为例,全球液晶显示器龙头企业奇美电子2006年落户南海以前,佛山并没有类似的产业,而当奇美投资20亿美元的液晶电视模组项目落户南海之后,当地立刻组建了创新转化平台——广东平板显示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出“南海机型”,将奇美的技术与南海的本地资源有机结合,不只做跨国企业的制造工厂,而是要形成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区域品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南海机型”已被国内50余家彩电企业采用,其中26吋液晶彩电几乎100%使用“南海机型”。奇美电子不仅为佛山带来了产能超过1000万片的液晶模组项目,同时为佛山发展上游面板及配件、下游电视机整机提供了良好平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第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项目和当地已有产业和民营经济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因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必定是龙头项目带动,但没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同样无法形成现代产业集群。还以上文中提到的佛山平板显示产业为例,当龙头企业奇美电子落户后,政府立即通过技术嫁接,推动本地中小电视机厂商从生产传统显像管(CRT)电视转向液晶(TFT-LCD)电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奇美电子产品的销售问题,而且轻松实现了本地濒临倒闭的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最终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光电显示制造基地。
第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代表,没有雄厚的人才基础作支撑,产业同样无法发展。而解决人才问题的出路,一是通过建立产业集群,培养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二是建立产业智库,在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为新兴产业量身定制人才,甚至可以邀请龙头企业一起办学,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第五,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率先建立起大规模的示范应用基地,从而吸引更多的上下游制造商加入产业链条。例如,全国各地发展LED产业的城市都在建设“光谷”、“LED城市照明工程”,发展光伏产业的地区则率先示范太阳能并网发电、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则推广新能源公交车、电动出租车等。而反观洛阳,动力电池、风电、光伏企业不少,但不知在洛阳应用几何?
一言蔽之,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强力扶持的政策体系、创新转化平台、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强大的人才支撑和巨大的市场。而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新兴产业从一家或几家企业,转化为大项目与本地企业相结合的产业,进而集聚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成为现代产业集群。
目前,洛阳在动力电池、风电、光伏、信息产业、互联网等产业已经集聚了中航锂电、中航光电、尚德、用友软件等一批有实力的大项目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而洛阳能否实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动一个产业集群,将这些“星星之火”培育成“燎原之势”,我们拭目以待。
七问:孔雀如何洛阳飞?
吸引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环境和发展平台所决定的。洛阳散落在沿海地区的40万产业工人,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端人才,如何才能吸引到洛阳来?
人才是城市和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风潮,包括洛阳在内的内地人才纷纷南下“淘金”,没有了人才的支撑,内地发展更加滞后。
如今,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洛阳无论是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承接新的产业,都需要大量拥有技术的产业工人和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但是,在很多人才已经涌向沿海,以及洛阳人才吸引力长期不强的情况下,人才怎么会来吗?孔雀能否洛阳飞?
笔者认为,没有梧桐树,招不来金凤凰。吸引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环境和发展平台所决定的。正如上文所说,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工人也相对地形成了比较优势的食利阶层,基本不存在创新的动力和发展的潜力。在这种局面下,吸引人才无异于缘木求鱼。再者,相比大企业大项目,洛阳的民营经济并不发达。据洛阳一位官员透露,洛阳有40万成熟的产业工人,但目前基本都分布在沿海一带。这同样是洛阳民营经济不发达的后果之一,殊不知,民营经济才是藏富于民的经济,只有发展民营经济,才能根植本土,利于就业,利于民生,才能将漂泊在外的40万成熟产业工人吸引回乡。
产业工人的回归需要经济土壤,对高端人才来说更是如此。按照经济学的一句经典名言,“聪明人喜欢与聪明人在一起”,道出了人才为什么喜欢扎堆大城市的奥秘。因为高端人才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学习,对于人才来说是比薪酬和生活幸福感更加重要的事,因为人才只有不断在集体的环境中学习工作才能不断增值,反之就会在行业中落伍,甚至贬值。因此,洛阳要吸引高端人才,就需要打造“高端人才阶层”,通过搭建人才交流和沟通的平台,用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模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人才在洛阳能够不断升值而非贬值。
而在当下,相比沿海城市而言,内地对人才的吸引力是在增强而非削弱,很大一部分原因则来自于大城市的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逐步对一大批产业工人、农民工甚至大学生产生了挤出效应,这对内地来说是相当大的机遇。但产业工人和人才在内地城市之间如何流动,同样取决于内地区域和城市如何为他们搭建适合的发展平台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单一的工业园模式正在被沿海城市所抛弃,集工作、生活、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产业城或产业社区模式正在兴起,这不仅符合国际化的潮流,同样也将产业发展、人才生活配套与城市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兴的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发展模式。这样的发展模式,可为洛阳鉴,从而形成对人才独特的吸引力。
八问:中国北方水城如何走国际生态城之路?
作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城市,作为中国北方水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作为具有庞大自然人文资源的城市,作为有志于发展高端产业吸引高端人才的城市,建设国际生态城,既是洛阳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洛阳的应尽之责——为河南率先探索一条不以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之路。
有什么样的城市,才能吸引什么样的人才、资本和信息资源,才能发展什么样的产业。
当洛阳跨进2000亿GDP俱乐部之时,如何提升城市化水平已经成为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如果说,工业化初期,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那么到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化的进程。
正如笔者上文所说,洛阳如果要发展创新型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谈,而没有能够适合人才工作、生活、发展的城市环境,就吸引不了人才。
扫视当下中国城市的竞争格局,无不把城市的发展摆在统领其他领域发展的首要位置。
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而国际生态城市的建设,也随着低碳发展的升温,成为众多城市追捧的发展目标。仅在国内,就已经有天津、唐山、西安、承德等数十个城市提出打造国际生态城市。
什么是国际生态城市?笔者以为,所谓生态城市,不仅仅包括良好的自然环境,其核心要义更在于在城市中打造集绿色生活、绿色产业、绿色环境、绿色交通、生态文明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而所谓国际生态城市,就是站在较高的发展起点,用国际标准来规划生态城市建设,只有如此,才能吸引国内外的先进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聚集于这一平台之上。
一句话概括,就是只有代表未来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的城市,才是最先进的生产要素青睐的城市。
而说到洛阳,境内河川密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北方水城,自古就有“五水绕洛邑”的说法,黄河、洛河、伊河、涧河、瀍河共同构成了贯穿洛阳全城的庞大水系,而北汝河和白河、老灌河又分别将洛阳与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融汇贯通,共同铸就了洛阳在中国北方成为水资源最丰富之一的天然优势。
水,是城市发展最灵动的元素,是城市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支点,是城市建筑和人居最靓丽的风景,无论是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还是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都是沿城市的重要水系发展起了城市最核心的部分,形成了城市中央商务区和核心生态长廊。就连水资源并不丰富的唐山市,都通过充水填湖、开挖河道的方法,不仅塑造出了超过2个西湖面积的世界最大城市中央湖区——南湖,还形成了贯穿全程的环城水系。而就在南湖和环城水系的周围,唐山迅速搭建起了企业总部、文化创意、休闲娱乐、高端居住等产业布局,依水而生的产业带、居住带和城市带就此成型。
众所周知,中国北方是严重缺水的地区,而洛阳凭借其极大河流蕴藏的丰富水资源,完全是当之无愧的北方水城,这是在整个北中国独一无二的城市竞争力所在,也是洛阳建设国际生态城的重要支点。
洛阳有水,但没有水文化、水品牌;洛阳有大山、大川等极好的自然条件,但没有打造国际生态城这样的野心和气度。
事实上,正如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所言,河南要走的是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沿海走过了一条用资源和环境换取发展的高成本发展之路,如今后发的河南要在不牺牲环境和生态的情况下,实现城镇化,工业化,路该如何走?谁来探路?
笔者以为,作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洛阳,作为北中国水资源最丰富城市之一的洛阳,作为城市化、工业化已步入中后期阶段的洛阳,有责任、也有条件担负这一重任。通过建设国际生态城,至少可以达到“一箭五雕”的效果:
第一箭,河南需要一座国际生态城,中原经济区需要一座国际生态城,因为只有崛起这样一座城市,才能为河南乃至中原地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绿色崛起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洛阳率先探路,对全省乃至全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探路和引领意义;
第二箭:洛阳自身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名山大川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一直缺乏一个大的平台进行整合。而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就可以将洛阳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文化优势,旅游优势,城市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资源吸附能力;
第三箭:国际生态城所代表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绿色、生态、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对于对发展环境有极高要求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拥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高端产业所需的高端人才同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第四箭:洛阳作为中华文明的原点,延续的是一种农业文明的精髓,只有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才能在全国乃至全球舞台上焕发新的光彩。国际生态城,代表的就是全人类追求的绿色和低碳发展的梦想,如果与古老的东方千年帝都相融合,必将产生巨大的城市品牌影响力;
第五箭:国际生态城的建设,是低碳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强力引擎。目前,洛阳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风电、光伏等方面均拥有较强实力,一些甚至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而国际生态城的建设,恰恰可以将城市与产业的发展融为一体,形成共振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箭五雕”,洛阳何乐而不为?
九问:根文化如何变成生产力?
作为全球1亿客家人的祖籍地和精神地标,洛阳如何利用宗族情结打好招商牌?如何将文化之力、亲缘之力、品牌之力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品牌,平台,营销,服务,基地,缺一不可。
2005年,当国民党主席连战踏上大陆的土地,在北京大学向全世界演讲道:“在台湾,我们有原住民,有客家人,而我们大多是‘河洛郎’。”
河洛,就是洛阳。洛阳是中华姓氏的总发源地,中国前100个大姓中有70%发源于洛阳;洛阳也是全球1亿客家人的祖籍地,也是福佬人、广府人的祖籍地。作为华夏子孙寻根溯源的精神地标,洛阳成为联系海内外游子的圣地。
尽管近年来有很多客家人和珠三角、福建等地的人士来洛阳寻根问祖,但散落的情缘并没有化为洛阳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殊不知,亲缘和血缘从来都是拉动经济的重要纽带。回想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最先来中国沿海5个特区投资的是哪些人?是的,绝大部分都是早年离开这些地区去外打拼的华侨华人,它们为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和自己的家乡带回了资金、工厂、技术和销售渠道,他们不仅用自己的实力和智慧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掘到了“第一桶金”,也为自己的家族带来了荣耀。
如今,中国的沿海早已发展成经济发达的地区,但身为中华文明根之所系的中原地区才刚刚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大机遇。这时候,也正是“河洛郎”们回报故土、光宗耀祖的黄金机遇。
让我们来晒晒根在洛阳的各大宗族的实力吧!仅以自称“河洛郎”的客家人为例,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就有2100万客家人,香港则有200万客家人,而在福建也有500万客家人,浙江则有100万客家人。不仅如此,客家人的影响已经扩至全球,超过80个主要国家中都有客家人的身影,其中美国有30万客家人,新加坡有20万客家人,马来西亚则有125万客家人。
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客家人大都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其中不乏大企业家,投资者和政府高官。这一点仅从每年全球客家恳亲大会的盛况就可见一斑。
然而,虽然每年全球客家恳亲大会都举行得轰轰烈烈,但作为全球客家人精神地标和发源地的洛阳,却总显得落寞无声。
洛阳到底缺什么?
缺品牌,缺平台,缺营销,缺服务,缺基地。
一缺品牌。
试看广东河源市火遍全球的口号——“客家古邑、万绿河源”,试看广东梅州的气魄——“世界客都”,这些不仅作为城市品牌远播海内外,更使全球客家人对这些城市形成了精神的认同。
二缺平台。
试看全球客家恳亲大会,至今还没有在洛阳举办过一届,这直接反映了洛阳没有把全球1亿客家人的精神圣地用直接的手段变成文化的平台,亲缘的平台,招商引资的平台。
三缺营销。
试问希望能够帮助洛阳发展的“河洛郎”们,有多少人知道洛阳现在的发展现状?有多少人理解洛阳的核心竞争力?又有多少人清楚洛阳未来的发展愿景?
四缺服务。
亲情需要维系,招商需要服务。洛阳至今没有去推动建立一个以宗族情缘为纽带的大网络,更不用奢谈为“河洛郎”们在洛阳投资兴业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政府服务。
五缺基地。
试看30多年来台资在大陆的投资路径,从珠三角的东莞,到长三角的昆山、苏州,下一站在哪里?毫无疑问是中部。这从已经落户洛阳的台塑集团、落户郑州的富士康就可见一斑。但洛阳目前还没有类似东莞“台湾高科技产业园”这样针对台资进行个性化发展、针对性服务的创业基地。
从“五缺”到“五全”,笔者希望洛阳能真正打好一手的好牌,将文化之力、亲缘之力、品牌之力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十问:郑洛争霸还是共同打天下?
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城市共建,双核共舞,交通共联,民生共享,机制共通,是郑洛联手打天下必须迈过的“七道坎”。
当今世界,全球产业竞争已经演变成城市群的竞争。
纵观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发展趋势,我们不难发现,技术革命、产业转移浪潮和城市群的崛起是一条有机的生命链,技术的革命带来了新产业的兴起,而新的产业的兴起则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浪潮又驱动了城市的飞速发展乃至城市群的崛起。
当今世界,城市群的竞争已逐渐成为世界区域经济的主要竞争方式。大伦敦城市群,法国大巴黎地区,德国莱因-鲁尔地区,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和五大湖沿岸城市群,,东京—大阪城市群,以及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都是世界经济重心不断转移的产物。
如今,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为中国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带来了机遇,新的城市群必将伴随产业的转移在中西部崛起。当下,中西部内部的竞争已是狼烟四起,时不我待:刚刚获国务院批准的成渝经济区,以其雄厚的实力和长江经济带的拉动欲作中西部霸主的野心已是路人皆知;而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湖南的长株潭经济圈,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安徽皖江城市带,均以城市群的形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时间中西部城市群竞争的大局已全面铺开。
试看河南乃至中原经济区内部,虽然中原城市群的规划早已出台,但城市实力普遍偏弱、城市之间的联动不强却是不争的事实。2010年,郑州GDP才刚刚迈过4000亿门槛,洛阳GDP则刚步入2000亿俱乐部,河南城市双雄虽然在家门口足以傲视群城,但却不足以对抗外围的强敌。
郑洛争霸还是双剑合璧?
其实问题的答案已经很明显,争则俱伤,合则双赢。而问题的关键是,郑州和洛阳如何才能双剑合璧?为中原城市群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和协调发展杀出一条血路?
问题一:产业如何互补?
洛阳目前已形成了装备制造、铝工业、石化工业、电力能源工业等重工业和资源型产业形成的支柱产业,而郑州初步了形成以汽车、煤电铝、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制药、纺织、机械、能源、建材等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同时正大力发展金融、贸易、物流等综合服务功能。从已有的产业结构看,洛阳的铝工业、石化工业、电力能源属于基础性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而郑州的汽车、建材、纺织、机械等产业,则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两者不仅不冲突,还存在产业链的共生关系,如两座城市能打通壁垒,则可凭借全产业链的优势共同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同一产业间,两座城市同样可以选择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分工合作,形成互补。例如郑州正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洛阳也提出发展金融业,但洛阳可以选择金融后台服务和创新服务作为金融中心的后台支持基地,这样两地之间不仅不存在冲突,更能优势互补,相互依存。
问题二:资源如何共享?
无可否认,无论是洛阳还是郑州,目前的产业结构普遍存在竞争力不强的难题,支柱产业普遍能耗高而附加值低。对比武汉等城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迅猛势头,发展后劲显得不足。但值得注意的是,洛阳和郑州都具备双方不具有的独特资源,这些资源则呈现出厚积薄发的态势。例如,正如上文所述,洛阳拥有雄厚的科研资源,或许洛阳城市本身无法搭建强有力的产业化平台,但如果郑洛联手,则可以形成巨大的产学研联合平台,郑州着眼未来的新材料、生物工程和电子信息产业就可以借助洛阳的科研资源迅速崛起,而洛阳而可以凭借郑州巨大的市场和产业化平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不仅能留住科研机构,更能使之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再例如,郑州目前正在凭借其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努力发展金融、贸易、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这些高端产业必须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作为支撑,如果郑洛联手,就可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而这也恰恰正是洛阳实现产业升级所必须借助的力量。
问题三:城市如何共建?
洛阳具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优越的自然环境,郑州则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力和资源聚集力,如果两座城市能够在城市规划方面强强联手,则可激活两座城市之间的“洼地”,将成本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融为一体,打通两市的经济走廊,实现整个区域的整体崛起。
问题四:双核如何共舞?
放眼郑州洛阳广袤的经济区间,两座城市各有一个新的增长极正在崛起,那就是郑东新区和洛南新区。郑东新区作为CBD的功能将逐渐彰显,而洛南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优势同样十分明显,如果两个增长极之间能够增强联动,错位发展,将成为郑州洛阳经济圈内闪耀的“双子星”,而不是你争我夺的“火星撞地球”。
问题五:交通如何共联?
随着高铁和城市轨道的联通,郑州和洛阳之间的交通运输体系将更加趋向一体化。但是,硬件的共通,还需要软件的支撑。例如,只有实现城市之间年票的通用,公交系统的联通,断头路的打通,才能真正实现两座城市物流的无缝衔接。另外,基建设施之间的分工合作同样重要,郑州和洛阳分别拥有两大机场,如何实现功能错位,协调发展,同样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问题六:民生如何共享?
城市群的共同发展,不仅需要物流的畅通,更需要人流和信息流的畅通。郑州和洛阳之间需要搭建统一的信息互联和分享平台,以及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和民生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信息网络建设,社保的互通,医疗教育资源的共享,户籍制度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打破城市之间的壁垒。
问题七:机制如何共通?
要实现城市群之间的真正融合,本质上需要破解两座城市之间的利益羁绊。一个产业项目的落户,一个产业集群的建立,都会涉及到两地的GDP,如何平衡其中利益?这就需要两地执政者共同研究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和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功能分工、利益共享和产业共融,突破传统利益的羁绊,抱团共同打天下。
七大难题破解,郑洛共同发展大局可定。其时,中原经济区才能迎来强大的增长极,成为带动中原崛起的真正龙头城市圈。访《十问洛阳》作者、《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中心编辑王军

王军(左)在白马寺向徐金星教授请教。

王军在中信重工采访。

来到向往已久的龙门石窟。

在洛阳,王军常常陷入沉思。
十问洛阳,今又实看。对比之间,感慨万千。
他曾经困惑:洛阳有文化、有资源、有山水、有人才,却缺乏一种霸气、一种视野、一种眼光、一种气魄,还没有建立起与其中华文明原点地位相称的城市地位和形象。
他收获惊喜:福民强市、复兴洛阳的号角业已吹响,关键在做、现在正做。
曾经的困惑,如今的惊喜,都饱含着他对洛阳的浓浓真情。那么,这个站位高、思考深、心系洛阳、一则网帖引发洛阳解放思想新一轮大讨论的人,是谁呢?
他就是《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中心编辑——王军,28岁。
饱含深情“十问洛阳”
王军发《十问洛阳》长篇网帖之前从未到过洛阳。但是,他对洛阳有着深深的向往:“洛阳不仅是全球华人的文化之根,更是其祖脉所系;洛阳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原点,更是永远的中华文化圣城。”
2001年,王军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2005年至今,他先后任《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中心记者、编辑。工作之余,王军经常和朋友、同事谈论自己的家乡——河南。每当王军问朋友、同事“你知道或最想知道哪个城市”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回答:“洛阳!”这引起了王军对洛阳极大的研究兴趣。
通过阅读大量资料,王军认识到,洛阳是“原点”、是“圣城”、是“根”、是“母”。然而,洛阳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甚至让他感到困惑——中华文明原点今何在?告诉世界一个怎样的洛阳?洛阳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中处于怎样的战略地位?中国老重工业基地如何重生?科研成果如何走出院所?洛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星火燎原?孔雀如何洛阳飞?中国北方水城如何走国际生态城之路?根文化如何变成生产力?郑洛争霸还是共同打天下?
5月初的一天晚上,王军将这些问题带到了朋友聚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群情激昂。几个小时过去了,啤酒喝完了,结论也出来了:“十问洛阳,想必不是十分多余,而是十分必要。”
回到家里,王军夜不能寐,打开电脑,敲打着键盘,问自己、问洛阳、问未来。
一个星期后,洋洋洒洒近两万言的《十问洛阳》挥就。5月16日上午,王军以“吃火锅唱歌儿”的网名,在各大论坛全文发出。
太给力了!如此宏文,值得洛阳人深读……此帖一出,广大网友一片“顶”声,有的网站第一时间就此制作了专题网页,还有不少纸质媒体予以转载。一时间,《十问洛阳》成为热议的话题。
随后,本报几经辗转,了解到王军的真实身份,应本报之邀,王军从广州飞赴洛阳,实地参观采访。
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天子驾六、永宁寺塔基、汉魏故城遗址、神州牡丹园四季牡丹温室、东方红农耕博物馆、中信重工车间、新春都工地、中船重工七二五所……两天时间,王军密集走访了洛阳旅游景点、工业企业、科研院所,一路陶醉,一路震惊,一路叹息,“十问”此时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洛阳是千年帝都,却没有“古”的样子?
为什么,洛阳有繁如星辰的历史遗存,却大门紧锁、冷冷清清、无人问津?
为什么,洛阳曾有人提出用唐朝年号命名道路,却没能付诸实施?
为什么,“洛阳牡丹甲天下”,却没有“满城尽是牡丹花”,反倒是一家民营牡丹园适时而动、勇闯天涯,成为反季节牡丹培育领域的领头羊?
为什么,洛阳作为全球1亿客家人的祖籍地和精神地标,却没有借此打好招商引资牌?
为什么,中船重工七二五所旗下一公司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后,效益提升了8倍,却还有那么多科研院所无动于衷……
王军在采访本上写下这么一句话:关键的关键——思想还不够解放,按市场规律办事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一腔热情营销城市
这个28岁的年轻人不简单,头脑清晰、眼光独特、善于钻研,而且,他已经策划、营销一个城市了。
2010年春,河北省唐山市有关方面去珠三角招商引资,却无人问津。王军采访得知,南方很多人对唐山的了解仅限于“唐山大地震”,对其交通优势、工业转型、生态建设等情况知之甚少。能不能通过深度策划报道让珠三角了解唐山呢?有了想法就要付诸实施,王军连夜拿出了两万多字的向珠三角推介唐山的策划书,该策划书获得南方日报社领导首肯。后来,他又找到唐山市委书记、市长面谈了自己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
去年7月,在王军的直接参与下,《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中心特派10多名记者奔赴唐山采访了两个星期,推出了主题为“唐山起舞”的十几个版的深度报道,告诉了珠三角一个真实的唐山。他们在文中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提出了“投资唐山就是投资未来”的理念。一时间,唐山招商引资项目纷至沓来,效益可观。
今年,唐山方面主动找到南方日报社、找到王军,请其再度操刀策划新一轮推介方案。
此时,王军对城市营销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当今世界强国的竞争,是一种文化的竞争、文明的竞争。以洛阳地区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摇篮和中轴,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象征。只有做强洛阳这个中华文明的原点,才能从中国内部构建起支撑中华文明复兴和发展的平台,最终强有力地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王军得出结论:从某种角度出发,洛阳强,则中国强;洛阳弱,则中国弱。
既然如此,洛阳不做强中华文明的原点,中华文明如何挺起脊梁、走向世界?洛阳不建设世界级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城市,不打响城市品牌,如何做强中华文明的原点?洛阳不搭建现代产业集群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驱动平台,如何形成洛阳迈向世界名城的强大动力?洛阳不借助自身水资源、生态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建设国际生态城,如何为全球人才、资本、科技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王军开始了营销洛阳的计划。
“你提出了洛阳是中华文明原点的概念,这就了不起!”在洛阳与王军见面后,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洛阳市河洛学与民族圣地研究会会长徐金星教授握着王军的手激动地说,“你已经在营销洛阳了,做得好,你就是洛阳的功臣!”
满怀激情为洛阳探路
王军是个不断求索的人。
“30年前,广东为中国经济发展探路;30年后的今天,广东应该再次为中国科学发展模式探路。”2005年以来,《南方日报》每年都会推出大型特刊——《珠三角竞争力年度报告》。王军是这个年度报告的重要参与者。尤其是2009年那次,是王军直接策划实施的。
2009年报告的主题名为“探路”,100多个版,首次评出珠三角竞争力排行榜,并以此为线索全面梳理珠三角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实践路径,系统总结了珠三角为中国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经验模式,为珠三角解码,为中国探路。
出乎王军的意料,《探路》特刊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推荐成为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参阅材料,在会场引起强烈反响。
如今,王军在为洛阳探路了。
他说,洛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缩影,应该全面振兴、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来洛之前,他就提出,洛阳至少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文化、重工业基地转型提升和生态城市建设。
来洛当晚,王军研读了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关于“福民强市”、“基本定位”、 “考评机制”、“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等的重要论述之后,兴奋不已,大呼找到了答案。
“洛阳发展思路清晰、定位准确。广东是在今年年初才提出了‘幸福广东’概念,而洛阳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在谋划布局福民强市了。一个‘福’字,意义非凡!”王军说,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洛阳面临绝好机遇,关键在做,目前在做,相信以后会做得更好。
“有这样出色的年轻探路人,洛阳应该振奋和高兴!”我市文史专家、千唐志斋博物馆原馆长赵跟喜说,王军问洛阳、看洛阳并试图为洛阳探路的努力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也清晰地告诉我们:复兴洛阳的步子应该快些快些再快些!(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孙自豪 杨海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