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瓷砖掉了怎么办:韩起:为什么说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39:00
韩起:为什么说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拳?(一) (2009-09-13 18:40:07)转载▼标签: 健身 运动技能 对抗练习 拳术 韩起 体育 分类: 为什么没有对抗的拳术是假拳我因为提出“拳术不经过对抗训练就打不了人”,在武林引起很大的骚动,欲练出技击功夫的人赞同,对技击有追求但不很热切的人沉思静观,兜售玄虚功法迷惑大众的人深感恐慌、极力反对,还有人迷惑不解,希望我做出更深入的阐释。“为什么练武术必须经过对抗训练?为什么空练就不管用?”经常有小伙子来电向我询问这个问题。这些小伙子在迷惘中苦闷已久,真心想弄明白:为什么自己练不出功夫的症结在于“缺乏对抗训练”?其实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有此疑问皆在情理之中。事情是明摆着的,你韩某人讲出那么多“耸人听闻”的话,把对抗训练抬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还说什么“缺少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拳”,你当然要拿出依据来,否则你不是信口开河、哗众取宠吗?即便换了我本人,听到如此爆炸性的说法,也要质问一句:你有什么依据?我写这篇文章,就是向大家提供依据的,虽然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已经随提出观点随摆出依据了,但这一次,我打算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集中拿出一个依据——对,是一个依据,不是所有的依据,虽然我关于对抗训练的观点,是由许多依据支撑起来的,但一篇小文章显然不可能全部谈到。如果大家有耐心,请允许我陆续向大家提供。在该文中,我要使用运动生理学关于“运动技能分类”的理论。拳术动作属于哪一种运动技能?人类的运动五花八门,足球、体操、摔跤、武术------广义的运动甚至包括使用筷子、开车、打字、烹饪、修理电器------就是说,运动的种类是无穷尽的。在无穷多的运动中,每一项运动都要使用独特的运动技能才能完成,体操有体操的运动技能,开车有开车的运动技能,武术有武术的运动技能------所以说,运动技能也是无穷多的。面对浩瀚无穷的运动技能,有着求知欲的人们肯定要问:在某些运动技能之间,是否会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以使我们把无穷多的运动技能进行分类,方便我们的研究?是的,有这种共同性,运动生理学(包括运动心理学)就发现,在很多不同的运动技能之间,譬如足球与摔跤、篮球、拳击、武术散打------之间,体操与跳水、铅球、武术表演-------之间,就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这就是关于“开式运动技能”与“闭式运动技能”的分类(依据不同的视角,尚有不同的分类法)。下面,我把这两种运动技能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列出来,大家先看一下,然后我再做些解释。“开式运动技能”(又叫开放技能)所具有的特征:(1):你做技术动作时,要随着环境(譬如对手)的改变而改变。(2):你使用什么动作,不可预知,不具有周期重复性。(3):完成动作时,要以视觉分析器为主,并调动多种分析器参与工作。“闭式运动技能”(又叫闭锁技能),又具有些什么样的特征呢?(1):你做动作时,不必随环境(譬如对手)的改变而改变。(2):你使用什么动作,事先知道,属于周期性重复动作。(3):完成动作时,以本体感受为主。肯定会有读者抢先说道:“韩先生,不用讲了,篮球、拳击、击剑、摔跤------要用开式运动技能,体操、跳水、举重、铅球------用的是闭式运动技能。”大家说的很对。因为像篮球、足球、拳击、击剑、网球、摔跤------这些运动:第一:你的技术动作,必须随时根据对手的变化而改变,想不考虑对手的变化是行不通的,举足球的例子,比赛中你想传球给队友,你刚要起脚,对方的球员从背后冲过来逼枪,在这种情况下你只能终止传球动作,而改为控制球,如果对方逼得凶,你还要用盘带动作绕过或摆脱他,假如摆脱不成功球被对方抢下来,你还要实施反抢。拳击也是如此,你本想直拳进攻,但你的拳头才刺出,对方打过来了,于是你不得不改进攻为侧身闪躲(也可能是仰头、下潜、抱拳护脸等等)。你的闪躲动作才一做出来,却发现对方那一击是虚的,离你的脸尚远,于是你又终止闪躲转为进攻。其它,乒乓球、散打、跆拳道、柔道、手球、泰拳等等,在实施技能时,也符合“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征。第二:拳击、足球、击剑、篮球等,在场上做什么动作你事先无法预知,譬如刚才举的拳击的例子,你发起进攻时会预想到继之要做的闪躲吗?能预想到你该做侧身闪躲还是下潜、仰头闪躲吗?而闪躲时你又如何能预料对方的拳只是虚晃一枪?等等等等,一切都是事先无法预知的。第三:拳击、足球、散打、篮球等等,在做技术动作时、主要靠视觉,用眼睛观察对手的情形(足球、篮球还有注意自己的队友),拳击、足球运动员在做动作时,不会把注意力放在本体感受(即俗称的‘身体感觉’)上。至于,体操、跳水、举重、铅球、武术表演等等,何以归为闭式运动技能,原因也有三点:第一:比赛中没有对手干扰你,你的技术动作不必由于对方的干扰而改变。第二:你在比赛中做什么动作,都是事先编排好的,心里有数。第三:做动作时,你的注意主要集中在身体感觉(本体感觉)。拳术动作属于“开式运动技能”该轮到给武术归类了。不过,大家在看了前面的分析之后,恐怕会异口同声道:“行啦,我们自己就能给武术归类,武术用的是开式运动技能”。没错,武术属于开式运动技能,这是因为武术在技击中:(一):你什么时候使用什么动作,要随对手的改变而改变,不改变就要挨揍。(二):你什么时候进攻(或防守)、采用什么技术进攻(或防守),什么时候拳腿组合、什么时候腿拳衔接,事先完全无法预知。(三):技击中,你的注意力是放在对手身上的,而且是用眼睛观察对方一举一动的,你不会去关注自己的身体感觉(本体感觉)。在明确了武术属于开式运动技能之后,我们来探讨“武术这种开式运动技能”必须使用什么训练方式才能掌握的问题。对此,我们同样先从开式运动技能入手,看掌握开式运动技能要采用什么训练方式,然后来谈掌握武术技能的训练方式。开式运动技能“要在对抗练习中掌握”任何一种运动技能都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用运动生理学的话说,要通过训练在大脑皮层形成该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也叫动作的自动化)。问题是,要使用什么方式来练习,才能在大脑皮层形成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这个问题无法回避,因为练习方式不对——譬如学踢球却用体操的方式来教,人是永远掌握不了踢球技巧的。这是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掌握足球技能,要采用适合足球运动技能的训练方式;掌握体操技能,该用与体操运动技能相对应的训练方式。如同我们能把纷繁复杂的各种运动分出开式与闭式两种,我们同样也能够由这两种技能的不同特征,分出两种不同的练习方式,即:对抗的练习方式和非对抗的练习方式。那么,哪些运动技能必须在对抗的练习方式中才能掌握?而哪些运动技能无须通过对抗练习即能掌握呢?这个问题,同样不用我多说大家就能猜出来,大家会七嘴八舌道:像拳击、散打、跆拳道、网球、篮球、手球、乒乓球、橄榄球、足球、击剑、泰拳、摔跤、柔道、格雷西柔术------凡需要使用开式运动技能的运动,其技能的掌握都必须要在对抗训练中进行,只有属于闭式运动技能的体操、跳水、举重等等,其技能的掌握,才无须对抗这种练习方式。没错。任何一项运动,只要是具有开式运动技能的特征,其技能,就要在对抗练习中掌握。我们甚至无法想象,世间会有哪一种开式运动技能,哪怕是“中间横着一道网,双方身体都不接触”的网球,可以让人在“独自练习各种挥拍动作”之后,即可掌握其技能,然后到场上熟练地应付比赛。“独自练习挥拍动作”的网球训练法,是难以想象的。因为连身体不接触的网球技能都必须在对抗训练中掌握,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像足球、篮球、橄榄球这些身体不但接触而且会发生激烈碰撞的“具有开式运动技能特征的运动技能”,就更要在对抗练习中掌握了。对于大家来说,很难理解足球、篮球的技能可以抛开对抗训练而学会。大家也从不怀疑拳击、散打、跆拳道、柔道、泰拳等等的技能,必须在对抗练习中掌握,大家清楚,拳击、散打等属于更激烈的运动,人在运用技能的过程中,身体已不仅仅是接触和碰撞,而是向对手施加(和承受)踢打、摔掷。即便在开式运动技能的范围内,它们都是比足球、篮球更激烈、更复杂,因而也更难以掌握的运动技能。所以,倘若有人说:拳击、散打、柔道、泰拳、跆拳道等等运动技能,可以脱离对抗练习而掌握。大家会顺口说:啊,愚人节的故事。该说到武术了,武术既然属于开式运动技能,武术技击既然在激烈程度上堪比散打、泰拳,甚至更凶险(譬如搏杀歹徒),武术既然在技能的复杂程度上超过拳击、跆拳道(拳击无踢法和摔法,跆拳道无拳法和摔法),那么,武术技能的掌握,又怎么可能脱离对抗这种练习方式?就是说,连拳击、跆拳道、摔跤这些相对简单的运动技能都必须通过对抗练习才能掌握,那么,比拳击、跆拳道、摔跤更复杂的武术技能,何以能够在对抗练习之外掌握?除非你认为武术不属于“开式运动技能”,除非你认为武术的拳法腿法、攻防技能在技击中不必随对手的变化而改变,可以预知,而且可以抛开视觉观察(即只注意自己的身体感觉就行)。武术能做到这些吗?武术既然无法跳出“开式运动技能”这个圈,它就只能依顺开式运动技能的练习规律。想不依顺,你就掌握不了任何一项武术技能。就因为武术属于“开式运动技能”,武术技能必须通过对抗训练才能掌握,所以我才提出: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是假拳。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赵道新先生才在《道新拳论·谈训练方法》一文中告戒我们:“在执行了短期的基础训练后,就要以爆发力训练与实战训练为主-----把实战视为艰苦和危险,并作为最后才能进行的高级训练是不对的。我们在进行了短期的基础训练后,应把实战作为家常便饭。”同样的道理使李小龙才在《李小龙技击法》一书中说:“一个未经对抗训练的技击者,就好象一个没有下过水的游泳者。”所以我才在2009年1月15日的天津《城市快报》上告戒新一茬的武术爱好者:“忘记了对抗,意味着对武术的背叛。”拳术演练和体操一样属于“闭式运动技能”是的,“忘记了对抗,意味着对武术的背叛”。因为同样的八极掼耳(类似拳击摆拳),同样的散打侧踹,有的人练了能打人,有的人练了不能打人,其原因,不在掼耳、侧踹的技术本身(错误的技术除外),在于练习掼耳、侧踹的方法上,如果你是按照掌握开式运动技能的方法练,你的掼耳、侧踹就能打人。如果你违背了这一原则,采用了掌握闭式运动技能的训练方法,你的掼耳、侧踹就打不了人。不仅八极拳、散打,绝大多数被歪曲的传统武术,甚至很多跆拳道馆,都是将拳脚技术视为闭式运动技能对待了,其练习方式,从始至终采用的是闭式运动技能的方式,即:(一):练习中缺少对手的刺激,做什么动作,在练习过程中一成不变,有违开式运动技能“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征。(二):在练习过程中,做什么动作都是事先编排好的,即具有周期性。与开式运动技能“不可预知,不具有周期性”的特征南辕北辙。(三):在练习过程中,不是“以视觉为主”,而是日复一日的体认“本体感觉”(如身体感觉)。有关这一点的错误,日后,我将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另做剖析。如此这般练出来的拳术,譬如八极掼耳、散打侧踹,你即使练得再精熟,哪怕堪比李书文、柳海龙,你在大脑皮层“刻下”的也仍然是“闭式掼耳、闭式侧踹”的动力定型。就是说,同样的一个掼耳、侧踹,如果你老师是使用闭式运动技能的方法指导你,这时,虽然掼耳、侧踹的技术动作没变,但整个训练方法,却在悄然无形中转移到与体操、舞蹈一个路数上去了。这样练出来的掼耳、侧踹,怎么可能用来打人?能够打人才叫奇怪呢。所以说,不管是什么拳术,只要是在训练中不安排对抗训练,即不按照“开式运动技能”的特征进行训练,就是假拳。下一次,我将引入运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来为“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拳”提供另一证据。



韩 起:为什么说“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拳”?(二)——载2009年10期《搏击》 拳术训练需要运动心理学在武林,借用运动心理学来研究武术的人尚不多见。这很奇怪。因为武术中许多困扰大家的疑难问题,都能在运动心理学里找到答案。譬如:拳术技击为何只能使用简单的技术动作?拆招说手的技法何以不能用来实战?实战技击中应该把注意投向在哪里?技击熟手与技击生手有什么差别?拳术技能为什么不经过对抗训练就无法掌握------等等,运动心理学对此都有解释。此刻,我将向大家展示的第二个依据——关于“注意方式”的理论,即来自运动心理学。我相信,在大家弄懂了注意方式理论之后,就会从一个新的角度(从运动技能分类之外的角度),明白了:为什么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拳。注意方式的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奈德弗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注意方式理论认为,“注意”(在结构上)包括注意范围和注意方向两个方面。什么是注意范围?它是指在瞬息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如果有人觉得这句话绕嘴,我们举散打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散打的注意范围指的是:拳手在相互搏击的瞬间,能清楚注意到的对方四肢动作的数量(如有人能在瞬间把握对方的左上肢和右下肢动作,有人能在瞬间把握对方的左、右上肢和左下肢的动作)。这里的关键词是对方肢体的数量,而且是在瞬间能清楚把握的对方肢体的数量。注意方向呢?我举武术爱好者做对抗练习的例子,你在对抗中是关注对手的动作(外部的环境信息)还是关注自己的动作(内部的身心情况)。这讲的就是注意方向。拳术技击也需要注意范围的,需要拳手在技击的每一个瞬间,都能清楚地把握对方肢体的动作(能把握对方肢体动作的数量越多越好)。同时,拳术技击也离不开注意方向——你在技击中是把注意力投向对手还是转向自身,这个问题能不考虑吗?尤其是,拳术技击中的注意范围和注意方向这两个问题,直接牵扯到拳术要不要进行对抗训练。我们先来谈拳术技击的注意范围。拳术技击的“注意范围”为了能请晰地确定拳术技击的注意范围,我们以拳击、跆拳道、散打为参照进行分析。大家知道,在拳击比赛中,处于拳手注意范围内的对象,共计有:对方的左上肢、右上肢及躯干、头部。在跆拳道比赛中,在注意范围的对象则为对方的左、右下肢及躯干、头部。拳击所以不必注意对方的下肢,是因为,从防守的角度讲,拳手不会遭到来自对方下肢的踢击。从进攻的角度讲,拳手不能去击打对方的下肢(不允许攻击的部位,在进攻中便不必予以注意)。就是说,对于拳击手来说,不论防守与进攻,对方的下肢都不在需要注意的范围内(虽然步法移动是靠下肢来完成的,但步法的任何移动都会通过躯干显露出来)。跆拳道的情况要稍微复杂一些,这表现在当选择进攻时,跆拳道只允许踢击对方的躯干和头部,有人因此认为:既然只能踢击躯干和头,那么进攻时只需注意对方的躯干和头部即可。这样的想法,很明显是把对方的反击忽略了。你攻击对方,对方可能并不躲闪,而是起脚反击踢你。所以,当选择进攻时,对方的下肢也要处在你的注意范围内。跆拳道防守时的注意范围相对简单,因为所有的攻击都来自对方的下肢,只需注意对方的下肢即可,不必关注他的上肢。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注意与视线的方向不完全是一回事。譬如“指上打下”,视线落在对方的头部,心里想的是打对方的躯干。这时侯,你的“注意”落在对方的躯干上,而非对方的头部。这时注意与视线不在同一个部位。至于散打的注意范围,不言而喻,它比拳击和跆拳道需要注意的对象数量来得多,因为散打与拳击比多了脚踢,与跆拳道比多了拳打(散打虽还有摔,仍主要由上下肢来实施)。散打的这一特征,决定了散打的注意范围——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要把对方的上肢、下肢和躯干、头部,囊括在需注意的范围内。由拳击、跆拳道、散打的例子,我们可归纳出这么一个规律:凡是对方可参与进攻的肢体,都在防守的注意范围之内。凡是允许击打的部位,都在进攻的注意范围之内(当然,发动进攻时要警惕对方的反击,防守时也要有反击意识)。现在我们该来谈拳术技击的注意范围了。我想,在看了拳击跆拳道散打的注意范围特征之后,不会有读者说:拳术技击不需要注意范围,不需要在打斗的瞬间去注意对方的四肢动作。道理太明显了,在激烈的打斗中,只看拳不看腿、只看左不看右,不把对方更多的肢体动作把握在自己的注意范围内,只会晕头转向。拳术技击分有限制和无限制的两种,擂台比赛是有限制的拳术技击,生死搏杀属于无限制的技击。无限制的拳术技击具有全方位立体攻防的特性,这就告诉我们,拳术在技击的瞬间,需要把握的对方肢体的数量,只会比散打多,而绝不会比散打少。譬如,散打不能用腿踢击对方的膝盖以下部位,而散打的这一禁踢部位,恰恰为许多传统门派所“钟爱”,所谓“低腿踢胫”是也。胫骨既然可以踢,那么,不管是防守还是攻击,胫骨就都要纳入该注意的范围——虽然胫骨也在下肢,但与踢击的注意范围里只有大腿的散打相比,大腿小腿都要关注的拳术技击,其对下肢的注意范围,显然比散打要大得多再有,拳术技击虽然也主要是由上、下肢来完成的,但流传于民间的拳术有很多非常规的技法,这样的攻击对于防守方来说,虽然在注意范围上与散打大体相近,也是把注意投放在对方的四肢上,但是,对方四肢的动作变化却比散打来得复杂,含有更多莫测的因素(所谓‘拳打不知’),从而导致防守的难度增加(当然,低水平的民间爱好者,使用的技法再不常见,其攻击的猛烈程度,也比不上使用常规技法的专业散打拳手)。还有,拳术技击有一种身体突然逼近实施抱摔或撞击(如顶肘)的打法,这提示我们,在拳术技击中,不论是攻击还是防守,都要把对方的躯干纳入注意的范围。其它等等不一而足。由此我们可以说,拳术在技击的瞬间,虽然也是注意对方的四肢、躯干、头部,但对某些部位的关注程度。要高于散打。对抗训练 —— 提高技击“注意能力”的必由之路看到这里,或许有读者问:你这篇文章是谈拳术对抗训练的,你在讲了这么多的“注意”之后,该转入正题了吧?是的,我即将转入正题。不过,在看了前面从拳击跆拳道散打到拳术技击的注意范围之后,很多读者大约已心领神会,明白我早已在悄然间把话题引到了正题的窗户下,与正题只隔了层窗户纸,一捅就破。难道不是一捅就破吗?拳术技击既然需要注意对方的四肢、躯干、头部,而且关注的程度要高于散打,那么,倘若你在训练中不设对手,你如何来提高这种对四肢、躯干、头部的注意能力?注意能力!老少爷们儿,那是各种能力的一种,是从篮球、拳击到体操、射箭等所有运动都需要的一种能力(参见运动心理学),虽然不同的运动需要不同的注意能力,但要说它们无须通过某种方式的训练就能适应比赛,则是瞎掰。运动心理学有一个“双重任务”练习,是用来提高“同时对多个对象”的注意能力的——不论什么运动,只要是需要“同时对多个对象的注意”,双重任务练习就是不可忽略的。对于拳击来说,当对手打左拳时,你不但要注意左拳,还要在注意左拳的同时注意对方的右拳,即把对方的右上肢也纳入该瞬间的注意范围。这样的练习就是双重任务练习。当然是最简单的一种。可以说,没有各种双重任务练习的拳击,就是假拳击。对于散打来说,双重任务练习就是,比如对方发出左边腿,你在防守左边腿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手的右下肢和左上肢、右上肢,注意对这“三肢”的防守。凡是缺乏类似练习的散打,同理,它也是假散打。拳击散打“需要在瞬间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不如拳术技击多。既然注意范围小于拳术技击的拳击散打,其注意能力都必须通过双重任务练习来提高,那么,在注意能力上比拳击散打要求更高的拳术技击,其注意能力的提高,当然就更离不开双重任务练习了。分析至此,我想这个道理已是不言而喻的了吧。如果还需要举例说明的话,我们举一个简单的小例子,譬如在拳来脚往的技击中,对方双臂上举封堵来拳,下面起低腿踢你胫骨,这时,你的注意力不用说肯定会被吸引到这一踢上,但技击要求的注意能力却是,你在注意这一踢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方上面的两只手和另一条腿。练过技击的读者都有体会,这是非常难做到的。因为在混战中防住这一踢的同时还能兼顾对方另外的两只手和一条腿,实乃高手才具有的注意能力——因为强烈的拳脚刺激(运动心理学叫‘应激刺激’),会降低人的注意范围(参见运动心理学),使人在瞬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减少。在强烈的应激刺激下,注意范围的下降是绝对的,是无法完全克服的。人所能够做的,是避免使自己的注意范围下降到最低点,譬如对低腿踢胫,你要通过大量的练习,使自己的注意能力提高到:在注意低腿踢胫的同时能兼顾另外“两肢”,哪怕能兼顾另外“一肢”也好。这“大量的练习”,就是双重任务练习,也即各种对抗训练。技击的情境越复杂,对人的注意能力要求越高,我们上面举的低腿踢胫的例子还是简单的,要知道,现实的技击情境——单说四肢对人的攻击,就可以组合出无数种变化:拳拳拳拳、拳拳拳腿、拳拳腿拳、拳拳腿腿、拳腿拳拳------何况这变幻莫测的攻击变化不是缓慢进行的,而是变化非常快,疾如闪电令人眼花手乱。如果再加上双方攻与防的彼此转换,如:他进攻你防守随之你反击他防守然后他再转而反击------,如此反反复复的攻防转换纠缠在一起,且又混杂着拳腿摔的技法变化,大家想一想,对人的注意能力该有多么高的要求?所以说,中外优秀的拳手,优秀的足球、篮球、排球运动员,仅在“注意能力”这一项能力上,都无一例外要练就超强的本领。我们的武林,绝大多数是不安排对抗练习的,也即不进行“双重任务”练习,因此绝大多数爱好者的注意能力便被忽略了,得不到提高。其结果就是,小伙子们一旦遭遇实战,便只能注意到对方打来的“一肢”,再无力兼顾其它“三肢”。限于篇幅,今天我就谈到这里,不过,该篇只是集中于“注意范围”问题,“注意方向”涉及了一些但未正面展开。此外还有一个“注意分配特征”的问题完全不及谈到,要留待下篇。我想,仅是这“以注意范围为主”的依据,差不多也向读者交代清楚了:为什么“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拳”。


韩 起:为什么说“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拳”(三)?——载2010年3期《搏击》 “注意分配”能力弱,应付不了打斗人在骑自行车的时候,都是同时做着好几件事的:手握车把掌握方向、眼睛注意行人车辆、两脚交替蹬车------如果身边有同伴,还会边骑车边和同伴说话,有的人甚至嘴上叼着棵烟抽着。骑自行车的这种“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情形,运动心理学称之为“注意分配”(见运动心理学)。能够很好地做到“在同一时间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叫注意分配能力强。但我们刚学骑车那会儿,却做不到“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刚学骑车时,我们别说跟同伴说话、注意行人什么的,仅控制车子的平衡就是一大难题,我们经常连车带人一起摔倒。那时我们的注意力是全部集中在手脚动作上了。没有能力“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叫注意分配能力弱。在拳术技击中,也存在着注意分配问题,譬如看技击老手打斗,我们会发现老手是“进攻、防守、战术、拳脚技能”同时兼顾的。当进攻时,技击老手决不会只攻不守,不会的,技击老手是进攻不忘防守,进攻中有战术谋略(譬如指上打下等等),而且动作运用十分熟练。技击新手是另一般情景,新手不具有老手那种“进攻、防守、战术、拳脚动作”同时兼顾的风范。新手技击如同人刚学骑自行车,他的注意力都放在正在做的动作上。譬如面临攻击时,新手或者反应不过来,或者反应后防守动作跟不上,或者有反应有防守动作但顾此失彼,兼顾不到防守后的反击及战术运用,这里既有注意分配能力弱的原因,也有防守技术不过关的原因——首先是防守技术不过关。因为生疏的防守技术把他的注意力全部引到如何做好防守动作上了(心理因素不计),从而导致反应迟缓,完全顾不上反击及战术运用。拳术技能过关是提高注意分配能力的前提,没有熟练的技能谈不上有高强的注意分配能力。就像骑自行车,你连自行车的平衡尚不能把握,哪里谈得上与同伴聊天、关注周围行人?新手还有一种表现,一见对方的拳脚,立马本能后退或胡乱躲闪,什么防守动作,早跑爪洼国去了。这种情况是“本能的防守”吸引住了他整个的注意。当一个人连防守技术都已扔掉,再让他兼顾反击和战术谋略什么的,就是奢谈了。其它运动项目的新手与老手也有这样的区别,譬如篮球新手在运球时,由于运球技术的生疏(这会吸引他大部分注意),他能分配给防守、进攻、战术的注意少得可怜。就是说,骑车老手(新手)、技击老手(新手),篮球老手(新手)------所有运动的老手(新手),都具有很强(比较弱)的注意分配能力。在拳术技击中,注意分配能力弱,不能在同一时间内兼顾进攻、防守、战术、拳脚动作,就会狼狈不堪,应付不来技击。用什么方法提高打斗中的“注意分配”能力?既然注意分配能力如此重要,肯定有读者会问:用什么方法来提高注意分配能力呢?使用“双重任务”训练——运动心理学如是说(见运动心理学)。看过我上一篇文章的读者或许还记得,我在谈如何提高“注意范围”能力时,曾提到这个“双重任务”练习。只不过这个“双重任务”在提高注意范围能力的训练中,要求兼顾的是“对方的四肢、头部和躯干”。而此刻,在用来提高“注意分配”能力的训练中,则是对“进攻、防守、战术、技能”的同时兼顾。那么,用来提高注意分配能力的“双重任务”训练怎么进行呢?说来不是很复杂,概括地讲:就是在完成一项主要任务的同时,完成一项(或几项)次要任务(见运动心理学)。对于拳术技击来说,当你进攻时,进攻就是你的主要任务,防守、战术、拳脚技能为次要任务。具体到指导学生的训练中,就是:当学生欲发动进攻——即以进攻为主要任务时,老师要告诉学生:虽然这种练习注意力多在进攻上,但与此同时,千万不能忘掉防守、战术、拳脚技能这些次要任务。忘掉了次要任务,该项训练便不再是双重任务训练。以防守为主要任务的训练也是如此,以防守为主,以攻击、战术、拳脚技能为次。一旦学生在练习中只顾防守,把防守当成唯一的任务,老师就要及时提醒他。初接触这种练习的人往往会“不自觉地把主要任务转化为唯一任务”,而忘掉攻击、战术和技能(防守中的攻击体现为迎击、截击、反击等不同形式,其战术和技能也体现在迎击、截击、反击中)。防守中忘掉攻击,或进攻中遗漏了防守,都会使训练走味儿,使训练由“双重”下降为“单一”,从而达不到提高注意分配能力的目的。双重任务训练要在拳脚对抗中进行不说大家也明白,我上面讲的为提高技击“注意分配”能力的双重任务训练,需要在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之间的拳脚攻防中进行我前面说,双重任务训练忌讳把主要任务当成唯一任务,这是因为双重任务不是训练你完成主要任务的能力,而是训练你在完成主要任务的同时兼顾次要任务的能力。当以防守为主要任务时,你仅完成防守任务是不行的(完成得再出色也不行),因为我们训练的不是防守,而是防守与攻击、战术、技能的同时兼顾。尽管防守为主要任务。双重任务训练的关键词是“同时兼顾”。 但是,不同的运动,“同时兼顾”的难度却有不同,应激刺激弱的运动,如骑自行车、走路、打字、烹饪等,“同时兼顾”的难度就低一些,应激刺激强烈的运动,如拳术技击、拳击、足球等,“同时兼顾”的难度就大很多。应激刺激越是强烈,要做到“同时兼顾”就越困难。拳术技击要做到“同时兼顾”,比拳击、足球还要困难。因为拳术技击是全方位的立体打击,这种打击还别说是无限制的,即便是有限制,在应激刺激强度上也超过拳击、摔跤、足球。单独一个人练习“同时兼顾”,只在脑子里想要“进攻、防守、战术、技能”同时兼顾。别的不说,单在刺激强度上,就跟实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所以,练习拳术技击的“同时兼顾”能力,首先头一条,训练要保证足够的刺激强度。虽然这种刺激可以由弱到强逐渐过渡,但最终要达到或接近实战的刺激强度。而达到或接近实战之刺激强度的训练,请问,除了使用对抗的方式,还有其它的路可走吗?在技击的“注意分配”中,要尽量减少对拳术技能的兼顾无论是拳术还是足球、击剑什么的,注意分配能力当然是越强越好,无奈,运动心理学发现,人的注意分配能力是有限的(见运动心理学),人处理某一个信号或对象用掉的注意越多,能分配给其它对象的注意就越少,即“同时兼顾”的可能性就越低。对于拳术技击来说,就是:当对方打来,你在防守上用的注意越多,你越兼顾不到反击、战术、技能。我们可以通过训练去提高自己的注意分配能力,但这种提高却不是无限的。另外,注意分配能力会受到对手水平高低的影响,对手的进攻软弱无力,拳脚离你八丈远,你不难从容地防守,并有余暇兼顾反击。换个强劲的对手,你就可能仅仅做到不挨打这一步(甚至躲不开),至于反击,根本无暇兼顾。这样的场面,在拳击、散打比赛中经常出现,原因就在双方的实力接近,当攻击异常突然迅猛时,其超强的的刺激,往往会逼得人把注意全部集中在防守这一件事上。既然人的注意分配能力是有限的,既然对某一方面的注意越多,可分配给其它方面的注意就越少,那么,大家难免要问:在“进攻、防守、战术、技能”这几项里面,是否有这么一项,我们可以不去注意它?的确,如果有某一项可以不去注意——哪怕是可以减少对它的注意,我们不是就能把注意多分配给其它几项上吗?要知道,我们的注意分配能力是多么地有限啊!运动心理学的回答是:有这么一项可以忽略。这一项就是:技能。拳术动作的“自动化”,可提高技击中的注意分配能力运动心理学发现,不论是何种运动,凡注意分配能力强的人,其专项运动技能水平都很高;凡专项运动技能水平低的人,注意分配能力都很差。对于中国拳术来说,专项运动技能就是各种拳术动作。拳术动作熟练——进攻动作熟练,防守动作熟练------意味着你可以不必格外留意正在做的动作,举防守的例子,如果你防守动作非常熟练,那么,在遭遇进攻时,你就可以“应感而发”不用大脑刻意去想就施展出防守动作(这个防守动作既可以是躲闪,也可以是化解,也可以是攻防兼具的截击、迎击)。不用刻意去想,就是运动生理学说的动作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对于防守来说,做防守动作不用去想(无须注意),你当然就有很多的余暇留给进攻(表现为反击或截击、迎击),即兼顾到进攻、把注意分配给进攻。至于防守动作生疏的人,如文章开头所言,他只要使用防守动作,必然无力兼顾反击截击迎击。为什么会这么狼狈?用运动心理学的话解释:新手做防守动作时,“花去了所有有效的信息加工时间”(见运动心理学)。他把注意全部集中在不熟练的防守动作上了。老手所以在防守时能兼顾到反击(或截击、迎击),是因为防守动作“只花去了他一部分信息加工时间”,他还留有很多剩余时间兼顾其它。所以,在技击中“注意分配能力弱”的人,先要检查一下自己的拳术技能,看它们是否过关。当然,这个过关或者说熟练,不是指空练的水平,是指在对抗中运用的水平。“注意分配”的话题就谈到这里,在下一篇,我将从运动心理学的“应激”概念来入手,来分析:为何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拳。谢谢大家。


韩起:为什么说“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拳”?(四)——载2010年4期《搏击》 拳术技击是一种“应激”看报纸或杂志,我们有时会碰到“应激”这个词儿。应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某一个刺激事件(譬如狼狗朝人扑过来),它干扰了人的身心平衡,使人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这就叫应激(见运动心理学)。由应激的概念看世界,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应激,因为像失业、醉酒、失恋、搬家、丧偶、换领导、对象跟你闹别扭、与同事或邻居吵架、受上司训斥、炒股赔钱、兄弟不和、未婚妻非五万块钱彩礼不嫁、遭遇狼狗扑击、在马路上与人撞车发生激烈争执------等等,都会使人焦虑不适,出现种种反应,当然极端的应激有可能使人崩溃,如失恋、炒股赔钱能把一些人逼疯,而恋人之间闹别扭往往没几天便烟消云散。另外,由于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对于相同的刺激事件,其反应也常常是千差万别的。既然连搞对象闹别扭、喝醉酒都会形成应激,不用说,拳脚见肉的打斗,刀劈棍砸的生死血战,就更是一种应激了。运动心理学认为,要产生应激,首先要有一个刺激事件,就像人遭遇狼狗扑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这“狼狗猛扑”就是刺激事件,是对人形成压力的前提,倘若不存在这个前提,没有狼狗猛扑,该压力就无从产生。而一旦刺激事件出现,有“狼狗朝你蹿过来”, 你的身心平衡就被打破,你(有机体)产生不适,出现种种反应。运动心理学把对人(有机体)形成威胁的因素叫应激刺激。人受到应激刺激就会有反应,就像狼狗朝你扑过来,你能没有反应吗?不管你是大脑发蒙任狗撕咬还是惊慌失措掉头狂奔抑或眼睛紧盯着狼狗的动作在它作势蹿跃的一瞬起脚猛踢------反正你会有反应——会产生从生理、心理到行为的一系列反应。运动心理学管这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反应,叫应激反应。对于拳术训练来说,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这两个概念十分重要,搞清楚它们会有很多好处。其中的一个好处,就是让人明白:为什么在拳术训练中,离开对抗训练就不行。拳术技击属于强烈的“应激刺激”刺激事件——应激刺激,是有强有弱的。譬如说同样是狗朝人扑过来,但袖珍小狗“吉娃娃”的扑击,能与狼狗的扑击同日而语吗?很显然,在对人的刺激强度上,吉娃娃的扑击远逊于狼狗扑击。拳术训练也是如此,不同的训练方式,对人的应激刺激也存在强弱之分。比如说对抗、喂手、空练这三种方式,其中对抗训练由于有凶狠且变化莫测的拳脚打击,对人的应激刺激非常强烈,会使人感受到极大的压力;而喂手呢?由于是事先指定出某拳某腿,给人的刺激远弱于对抗,压力感虽然有一点,但无法与对抗相提并论;至于一个人独自进行的拳法空练,应激刺激最小,甚至是没有,好多练习者往往是在无任何压力感的情境下练拳的。很明显,在这三种训练方式中,对抗训练给人的应激刺激,在刺激强度上最接近技击。而喂手和单人独练的那点应激刺激,与技击的应激刺激相比,强度差距就太大了。打一个比方,如果把对抗训练和技击的应激刺激比做狼狗扑击,那么喂手和单人空练的那点应激刺激,只能算是吉娃娃的吠叫。武林中常说一句话“练打分家”,说起来,练打分家有许多表现形式:在拳法动作上练法与打法不一致是一种练打分家;在应激刺激的强度上,训练时刺激弱、技击时刺激强,同样是一种练打分家,是应激刺激强度上的练打分家。在训练中长期接受微弱的应激刺激,是难以承受技击那种强烈的应激刺激的。拳术技击所要求的“应激反应”人在遭遇狼狗和吉娃娃这两种强弱差异十分明显的应激刺激时,所产生(和做出)的应激反应也有明显区别。面对狼狗的扑击,人们在行为上一般有如下一些反应:有的人掉头就跑;有的人惊慌失措,直到狼狗扑上身才本能地推拒躲闪;也有的人知道跑是不行的,但他缺乏足够的搏击能力,一味拳脚乱挥,跟狼狗扭打在一起;还有的人眼睛紧盯着狼狗的动作,在狼狗作势蹿跃的一瞬起脚猛踢------面对吉娃娃的扑击,我们的行为反应则是另一番景象,多数人会付之一笑,理都不理它,也有人抬脚吓唬它一下,或给它一声呵斥,即便有的人胆子极小,连连后退,但也决不会像躲避狼狗那样动作失常。这是说行为反应,在生理反应上,狼狗和吉娃娃给人带来的反应同样反差巨大;如果说,在遭遇狼狗扑击时,我们会有“非常明显”的呼吸加快加深、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生高等等,那么,换到吉娃娃朝我们扑过来,虽然个别人也难免有呼吸、心跳、血管、血压上的变化,但变化却是微弱的,当事人甚至觉察不到自己的生理变化。还有心理反应,绝大多数人在狼狗的扑击下会极度紧张、惊恐不安,甚至情绪失控(只有高手的紧张程度才会弱一些)。但面对吉娃娃的扑击,人们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心理反应,只有极少数人才会紧张不安,不过与惊惧万分、情绪失控相差十万八千里(个别极端怕狗的女性,不在我们探讨的范围)。由狼狗与吉娃娃的例子——应激刺激与应激反应之间的关系,我们来看拳术训练,在对抗、喂手、单人独练这三种强弱不同的应激刺激下,会产生(和做出)什么样的应激反应:(一):对抗训练中的应激反应——人在对抗中的应激反应有些类似面对狼狗的扑击,譬如有的人见拳脚就跑;有的人在拳脚打击下抱头不知所措;有的人肢体僵硬,反应迟钝;有的人迎着对方的拳脚胡踢乱打;有技击真功的人沉着应战。这说的是行为反应。生理上的反应呢?一律是呼吸加快加深,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当然,谁在对抗中感受到的压力越大,他的生理反应越明显。技击能力强的人则由于实力远胜对方,压力感就来得小,生理反应也来得弱。对抗训练中的心理反应是紧张恐惧,一般来说,胆小和技击能力差的人,紧张恐惧的程度高,而胆大的人、技击能力强的人,紧张恐惧的程度弱,但紧张是绝对的。(二):喂手中的应激反应——虽然有些读者不熟悉人在对抗中的各种表现,但对喂手的情况大都了解,一般来说,在喂手训练中,练习者不会出现见拳脚就跑、抱头挨打、肢体僵硬、胡踢乱打这些反应。在喂手那种缓慢的拳脚刺激下,练习者一般只有动作熟练与不熟练之分。动作熟练的人动作娴熟漂亮;动作生疏的人动作不顺畅,比较难看。即使把喂手的拳脚加快,增加了给练习者的威胁,却也由于出某拳踢某腿是指定好的,练习者感受到的压力仍然很有限,大多数人在经过不长时间的熟悉后,压力感随之大幅下降,近而能做出娴熟的动作。至于喂手练习中的生理反应,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呼吸、心跳、血压上的变化,跟对抗训练的生理反应有天壤之别,和面对吉娃娃的生理反应差不到哪里去。还有心理反应,喂手练习中的心理反应,也是与面对吉娃娃是同一量级的,练习者有稍许的紧张,但很有限,与真实踢打下的紧张完全是两回事,这一点大家可从练习者的表情变化、肢体动作上明显地区分出来。(三):空练的应激反应——跟对抗和喂手比,独自打拳全无来自他人的应激刺激,没有人打你,不存在拳脚威胁。要想给自己找点威胁只能靠想象了,所谓“练时无人似有人”,想象有狼狗冲自己扑来,无奈,想象有拳脚打来跟真实的拳脚相加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说技击属于强烈的应激刺激,其实踢打的快速猛烈不是主要的,技击真正的可怕之处在于踢打的变幻莫测,用句准确的话说,只有“变幻莫测的迅猛踢打”才会形成强烈的应激刺激,假如在技击或对抗训练中只有“迅猛”没有“变幻莫测”,那么技击和对抗训练也就降格为喂手练习了(一种打得很快很猛的喂手)。“无人似有人”的想象难度就在这里,你可以想象有人打你,但你想象不出那种变幻莫测来。那种拳脚变幻的繁复性复杂性,人无法做细致逼真的想象。另外,即便是踢打的速度力度,在强度上,也不是可以通过想象来感同身受的。当然有一种情形除外,就是有人在你身后突然传达给你一个“有人袭击你”的信息,虽然袭击并不存在,但你感受到的应激刺激强度,你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即应激反应),堪与真实的袭击相同(类似于那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蒙上实验者的眼睛,在他手腕上划一下,告知他割破动脉,同时打开水龙头制造出流血的声音,最后这个人被吓死了)。独自练拳时,如果提高拳脚的速度、力量,当然可以产生强烈的生理变化。但是这种呼吸加快加深、心跳加速等等,是人为的,是你用意识指使运动器官制造出来的。而且因为你练习中的强度完全由意识操控,想强就强,想弱就弱,所以当练习的强度增大时,生理变化就强烈,把练习的强度减下来,生理变化则随之减弱。但是,技击和对抗训练中的生理反应则不然,它不受意识控制,只要应激刺激在,你生理是否有反应,其反应是强是弱,完全由不得你,生理反应不受意识支配(见运动心理学)。有人说,在技击中,高手的生理反应就不象生手那般剧烈,怎么回事?我跟大家说,原因不在于高手可以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生理反应谁都控制不了),而是由于在相同的拳脚刺激下,高手由于能力高强,他感受到的压力远小于生手——用运动心理学的话说,在“应激的认知评价”上(对技击威胁的评价)与生手不同。当然,如果给高手换一个对手,换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他的生理反应强度会立刻改观,同样有剧烈的呼吸加快加深、心跳加速等等。我们再谈独自练拳时的心理反应。运动心理学认为,人的紧张焦虑来自身心受到的威胁(见运动心理学),对于拳术来说,人在技击或对抗训练所以会产生紧张焦虑,是因为人体验到来自拳脚踢打的危险性,踢打的强烈刺激会打破人的身心平衡。而独自练拳,却无从体验这种拳脚踢打的危险性,无从体验身心遭受的威胁。在看了对抗训练、喂手、独自空练这三种形式下的应激反应之后,大家当可发现,喂手和独自空练这两种练习方式,练习者的应激反应,不论是生理的、心理的还是行为的反应,都与拳术技击南辕北辙,如果说,拳术技击中的生理、心理、行为反应与遭遇狼狗扑击的反应相对应,那么喂手和独自空练中生理心理行为反应,就类似于面对吉娃娃了,轻飘飘,窜皮不入内。用逗弄吉娃娃的拳术练习方式,能练出对付“狼狗”的技击能力吗?从应激反应上讲,这又是一种练打分家。是练与打在“生理、心理、行为反应”上的分家。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仅从“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上已看出,拳术是不能脱离对抗训练的。不过,有关“应激”方面的依据,我这一篇文章仍没有谈完,下一篇我们接着谈。


为什么说“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拳”(五)?韩 起 在技击中,为什么只能使用简单的动作?“好看的拳不能打,能打的拳不好看。”很多武术爱好者有这样的共识。至于好看的拳为什么就不能打,能打的拳又为什么不好看,小伙子们往往困惑不已,搞不清到底是自己功夫没练到,还是老师教错了。我明确地告诉你,你没有错,问题出在你所学的拳术动作上,是那些拳术动作过于规整优美而不切实际了,因为运动心理学发现:激烈的应激刺激会影响人对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提取和分析,降低思维的变通性,从而使人以刻板和僵直的方式解决问题(见运动心理学)。拳脚相搏属于强烈的应激刺激,而空练还有说手、喂手给人的应激刺激则微弱得多。这些我在上一篇文章里已经讲过。什么是“内部信息”?放到拳术技击里来说,它主要指你平日训练的拳法动作、技击战术、老师的教导叮嘱等等。拳术技击中的“外部信息”呢?简单地说,指对手的一系列动作,及动作的变化等等。“影响对内外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这句话,在拳术技击中的意思就是:影响你对自身拳法、战术的使用(影响对内部信息的提取与分析),扰乱你对对方拳脚动作及动作变化的注意(影响对外部信息的提取与分析)。“降低思维的变通性”这句话差不多不用解释,大家都明白,人动起手来是没有时间去想的,来不及想,思维的变通性当然会降低。“以刻板和僵直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于拳术技击来说,就是以简单的拳术动作去搏斗。在解释了这段“运动心理学的解释”之后,我已无须再唠叨,大家即可明了:为什么那些姿势优美的拳法(包括规整的拳架和发力),一到拳脚相搏就使不出来,而能够使出来的,都是非常简单的动作。一切都是应激刺激惹的祸。需要强调的是,拳术动作的简单,不仅指姿势上的简单,因为有很多拳术动作,譬如撑锤、崩拳、掼耳、炮拳、钻拳、通天炮等等,看动作姿势,都堪称朴实无华,但是它们在动作幅度、动作时间、动作节奏------等因素上,却不够简单,不适应技击那么强烈的应激刺激。就是说,一个能应对技击的拳术动作,它是不是足够简单,是否符合实战要求,要综合“动作姿势、动作幅度、动作时间、动作力量、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节奏”七个要素(见运动训练学),而不仅仅是看姿势,一个合理有效的简单拳法,来自于这七个要素的相互配合。不能适应技击的强烈应激刺激,不是真正的传统拳法我们拿上述的应激理论来谈一下辨别真假传统拳法的问题。几年以前我曾在《搏击》上说:拳术动作是否合理有效,投入拳脚对抗即可得到检验。从应激理论来说,合理有效的拳法动作,是指能适应技击这种强烈应激刺激的动作,不能适应技击刺激的动作,难以说是合理有效的。把应激理论用到辨别真假传统拳法上,就是:凡真正的传统拳法,必是合理有效的,是能够适应技击这种强烈的应激刺激的;凡是不能适应技击的强烈应激刺激的拳法,必然是有失合理不够有效,难以称为真正的传统拳法——我们不是一直坚信传统拳法是非常厉害的吗?假如不能适应技击的强烈应激刺激,怎么能叫厉害呢?)。当然,即便是真正的传统拳法,在有效性上,也有“非常有效”与“效果一般”之分。但不管是非常有效还是效果一般,它们都在有效的范畴内,与无效、挨打绝然不同,所以,如果大家还承认传统拳法是能打的,那么这个能打,必然是指能有效地适应技击的强烈的应激刺激(哪怕其效果一般),否则即是被篡改的传统拳。应激刺激强烈的“武林大会”“武林大会”举办三年以来,不断有人指责拳手技术单调,打的不好看,不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说这话的如果只是爱好者也就罢了,爱好者普遍没看过传统武术是怎么打的,对传统武术技击的认识只停留在“拳论掌故演练说手”上,有问题的是,一些武术家也对拳手横挑鼻子竖挑眼,批评拳手只会使用简单动作,没打出本门的特色。这我就要问了,难道这些武术家就能打出“不简单的好看动作”?就能打出“拳论掌故演练说手”里的本门特色?如果谁说他能把演练说手那样的本门特色打出来,就请他打一回,我们也不逼他打“武林大会”,硬逼五六十岁的人上擂台显得我们不近人情,他只需放弃说手拆招,改成真实的拳脚对抗就行,也不用多打,打十几秒钟即可,看他还能把他忽悠的本门特色用到拳脚对抗里吗?我明告诉大家,他们打不出来,他们要真有那本事,他们早打了,绝不会玩说手拆招。他们心里很清楚,只有拳脚对抗才有说服力,才能避免大家对他们撇嘴说:“你上去也一样,照样打不出你说的那特色。”武术家也是人,一旦投入应激刺激强烈的拳脚对抗,他们照样会像“武林大会”上的拳手一样,打不出本门特色,因为对抗的强烈应激刺激照样会影响他们“对内外信息的提取和分析”,他们“思维的变通性”照样会降低,他们的技术动作照样会像实战中的拳手那样单调,丧失他们所谓的传统味道(那个所谓的味道只存在于虚幻的‘拳论掌故演练说手’中)。不信就让他们打一回。看他们是否有本事推翻运动心理学。用对抗这种强烈的应激刺激纠正被篡改的传统拳激烈的拳脚对抗不但是鉴别真假传统的试金石,还能够矫正那些被篡改的传统拳法,比如八极“顶肘”这个动作,大多数的八极拳爱好者都从自己的老师嘴里听说:这个顶肘是传统的,用时要把肘往对方的胸口顶。“顶肘”真的是往对方的胸口顶吗?往对方胸口顶的顶肘真的是传统的顶肘吗?在此我们不进行理论分析,那样会把大家的头脑搞乱,我们请应激刺激来帮我们判断,有事实摆在眼前,大家心明眼亮、一目了然,岂不胜过理论无数?教师爷说手是不算的,说手,他永远能把肘顶到你胸口上。我们现在谈的是技击,是真传统问题。技击和真传统是要放在强烈的应激刺激中谈的。好了,你就来看一看吧,首先看你老师,看他是否能像他忽悠的那样,能在激烈的技击中把肘顶到对方胸口上。其次看你的师兄弟们,看有哪位能在拳脚相搏中把肘顶中对方的胸口。再次看你认识的八极拳爱好者,大家凑一堆,拳脚对抗它几十场,看有谁能玩出顶到对方胸口的“传统顶肘”。最后,你再问问普天下所有的八极门人,看有谁能用拳脚对抗来证明他自己,证明他能把肘顶到对方胸口。这普天下的八极门人,既包括普通的爱好者,也包括那些八极拳家、八极大师。如果普天下的八极门人没有一个人能在技击中把肘顶到对方胸口,那么,我们就可以据此说:把肘顶到对方胸口的顶肘是被神话了的传统,是虚妄无效的传统,即假传统。纵使十万人中有三两个人能在对抗中把肘顶中对方的胸口,也就是说,成功率为十万分之二、三,我们同样不能说这个顶肘是真传统。把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二三的拳法奉为真传统,定为拳法样本让大家练,是对大众的蔑视和不负责任。八极拳从二三百年前到如今一直面向大众,将来它也仍将以普通大众为服务对象,难道我们让大众去练一种几乎注定会失败的“传统”吗?什么是真正的传统顶肘,应该由大众的对抗实践来回答。有爱好者说:“我的顶肘只能起做被动的防御,封顶来拳,其它什么也做不出。”请不要气馁,你这就是顶肘,是传统的真顶肘,能成功封顶来拳,总比那连来拳都封不住,而只会让来拳在他脸上开花的顶肘强吧?也有爱好者说:“跟人打对抗,我能经常迎着对方的拳头使顶肘,但顶不着对方身体,只能接近他,算不算把顶肘使出来了呢?”算,太算了,你能在拳与腿的纷乱打击中,对来拳做出反应——而且是准确迅速的反应(若非准确迅速的反应,是无法经常使出顶肘且在顶肘后接近对方的),你做得非常好,顶肘往往就是起盾牌的作用,如果你能在顶肘接近对方之后,再接续一侧踹或一穿桩腿或一拳,就更好了。还有爱好者说:“我的顶肘有时已经穿过对方胳膊的防守,向对方的胸口逼近了,但无论如何顶不着对方的胸口,更不要说把对方一顶而垮。”在拳脚对抗中,主动用顶肘而接近对方的胸口,有时不是很难(要视对手的一些习惯而定),如果是对方进攻,而你能用顶肘穿过对方两臂的防御逼近他的胸口,这表明你的综合实力,如技术水平、心理能力、对时机、距离等等的判断,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足以令很多八极拳家惭愧。我恭喜你。更多的例子不举了。上述在应激刺激强烈的对抗中使用的顶肘,均为传统的真顶肘。如果大家想把自己的顶肘回归传统,去掉虚幻,就放到拳脚对抗里去纠正吧。


韩起:为什么说“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拳”(六)? (2011-05-03 15:21:50)转载▼标签: 杂谈 不管是武术技击还是在街上跟人打架,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急风暴雨的攻击最难防守。有人憧憬神妙的化解功夫,希望自己能悠然地躲闪疯狂的拳脚,在闲庭信步间将之化解。无奈在现实的技击中,面对密集的拳脚攻击,人们别说悠然的化解,连差强人意的格挡都难以实施,我就经常听到爱技击的小伙子跟我倾诉这方面的苦闷,其中有一个小伙子的话非常典型,他对我说:他在跟人切磋时,“如果对方只打一拳(或一腿),我还能躲开或者防住,要是对方一拳(或腿)接一拳(或腿)连起来打,我就眼花,反应不过来------”我对小伙子讲:“你用不着气馁,你的情况很正常,动手时,如果放任对方把拳(或腿)飞快地连起来打,别说是你,换了武术大师,哪怕是擅长技击的武术大师,他也照样反应迟缓。”小伙子感到欣慰,不过他仍有些困惑,举出许多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师问我:“您说的大师,也包括这些人吗?” 我笑答:“是的,也包括他们。”我告诉小伙子,功夫再高的大师也是人,只要是人,在快速的连续打击下,就会反应延迟(凡擅长技击的大师都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不会放任对手把攻击密集地连接起来)。我所以能这么肯定,是因为人的反应有一个“心理不应期”,运动心理学发现:“在相继给予两个刺激并对两个刺激分别产生反应时,如果两个刺激间隔时间短,第二个反应的时间就延长,这种推迟的时间叫做心理不应期”(见《运动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我来解释一下这几句话,举拳术技击的例子,假设对方冲你先打一拳紧接着又踢一腿,那么,这连续的一拳一腿即是“相继给予你的两个刺激”。 对于你来说,既然对方的攻击是连续的,你的反应当然要相应地做出两次甚至更多次,其中对第一下(拳)的反应叫第一反应,对第二下(腿)的反应叫第二反应。对方的拳腿如果连接的非常快,即“两个刺激间隔的时间短”,你的第二反应——对于腿的反应,就慢,即“第二个反应的时间就延长”,做出反应的时间长,反应当然会慢下来。也许有人要问:人的心理不应期,是否可以通过训练消除掉?我是练武术的,从心里说,我很愿意武术中有个什么功法能把心理不应期训练掉,无奈,心理不应期很固执,不肯受我们摆布,哪怕经过长期的训练,使第二反应比未经训练者要快一些——譬如训练有素的拳击手,蓝、排、足球运动员------还有武术技击家即如此,但要把心理不应期彻底消除掉,却不可能。就是这个让人无可奈何的心理不应期,它给武林下了一道宣判:任何一个人,不管是武术爱好者还是技击大师,都无法悠然地化解急风暴雨的连续攻击。第二反应与对方拳脚连接快慢的关系大家肯定已经注意到了,我前面一提到“连续攻击”,就说是“快速的”、“急风暴雨的”,我为什么要特意强调连续攻击的快速密集呢?是因为:第二反应时间是长是短,取决于两个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如果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较短,则第二反应的时间就长。反之,在两个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较长时,第二反应的时间就较短。”(见《运动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就是说,对方的拳腿连接如果非常快,你的第二反应就慢(反应时间长)。但如果他在打出一拳之后,不是快速踢腿,而是停了较长的时间才把腿踢出,即“两个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较长”,则你的第二反应就快(反应时间短)。这就告诉我们,虽然技击中的心理不应期无法避免,但面对水平不同的对手(或对手的体力状态不同),心理不应期的长短却是不一样的。对手水平高,能发出“快速的连续打击”,你的心理不应期就长(第二反应慢),对手水平低或身体疲劳时,“拳与腿或拳与拳之间连接的慢”,你的心理不迎期就会缩短(第二反应快)。利用心理不应期,向对方施以暴风骤雨的打击任何一场格斗,无论场上如何风云变化,总是一方在攻击,另一方在防守,哪怕双方的攻防角色不断地转换,总有攻击方与防守方的区分。主动进攻可以摧垮对手,防守反击同样能给对方以沉重的打击。我们先说攻击方。攻击方的胜利,大多数来自于疾风骤雨的组合动作。这一点,不论是高水平的拳手对抗,抑或普通爱好者之间的切磋,都是如此。那种在对峙中单出一拳或一腿即重击对方的情况极为少见——不是没有,是为数不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的一大原因是因为心理不应期。我们前面说过,要想使对方产生心理不应期,前提是给对方相继施加两个刺激,只有满足了这个条件,心理不应期才会出现。你单出一拳或一腿,只给了对方一个刺激,他产生不了心理不迎期,也就是没有反应延迟的问题,对你的刺激,他只需做出一次反应,而一次反应总是很快的。而急风暴雨的、连续三四下的快速组合攻击,已不是仅仅两个刺激了,而是三次四次的密集刺激,这样的连续刺激一旦形成,对方必然出现心理不应期,反应迟缓,难以招架你的拳脚。所以在散打赛场或武术爱好者的切磋中,我们常见到主动攻击的一方先用拳或腿试探对方,一旦对方出现漏洞,便骤然逼近施以急风暴雨的打击。在这样的打击下,防守方除了后退、近前搂抱、与对方互拼拳脚,就只能抱头护肋任对方踢打。这就是攻击方对心理不应期的利用。既然防守方在密集的组合攻击下受制于心理不应期,无法避免心理不应期的出现,那么,作为防守的一方,就要想办法克服由此带来的防守困难?不言而喻,不解决这个难题,防守方永无获胜的可能。阻止对方形成密集攻击传统武术有一句老话“你打我也打”,意思是说:你打我,我也打你,我决不后退,我用凌厉的拳脚回敬你。“你打我也打”就是迎击,用这种打法能有效地解决因心理不应期带来的防守困难。我们举八极拳技击的例子,比如攻击方欲发出“前后手撑锤加扫踢”的组合(类似于散打的前后直拳加边腿组合),那么,防守方在对方甫一发动攻击,即前手撑锤才刚发出时,就“他打你也打”,用拳或者腿迎击他。实施迎击有一要点:抢在对方启动组合攻击的一瞬,而不能在对方的组合攻击已经发动起来后,换句话说,你的迎击,是迎击对方组合攻击的第一下(前手撑锤),而不是迎击对方的整个组合动作(前后手撑锤加扫踢)。迎击所以要抢在对手出手的一瞬,是因为对方在启动攻击的瞬间遭到痛击,他的后续拳脚无从发出,即便你的迎击被他躲过,他在躲避后继续原先的组合,衔接速度也会大大降下来,不再是组合攻击了,从而无法形成两个相继的刺激,两个刺激不存在,则你不会产生心理不应期。有人问:如果对方的拳脚连接得非常快怎么办?我跟你说,再快的组合攻击,在第二下与第一下之间也有间隔,只要你的迎击能把握在他启动攻击的一瞬,你就能抢在他的第二下之前,当然,对迎击时机的把握,需要大量的训练。此外,利用躲闪,也是避免产生心理不应期的有效方法,躲闪在时机上也迎击一样,要把握在对方启动攻击的一瞬,一旦你的身体或脑袋在对方第一下攻击之后已经移位,他第二下若想打着你,就必须重新调整距离和方位,调整距离和方位是需要时间的,就是说会有停顿,有停顿,组合攻击就变成了单击,单击,一个刺激,则你不会产生心理不应期。当然,拳术水平高的人,他调整距离和方位的速度会比一般人快,但即使再快,他也需要一个调整的时间,会延长第二下与第一下之间的时间间隔,两个刺激的时间间隔长,则你第二反应的速度就快——在这种情况下,你虽然也产生了心理不应期,但由于并不严重,只要你具备足够的防守功夫,你仍可以组织有效的防守。当然,要克服“由心理不应期而带来的防守困难”,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下面我们来谈防守及攻击的训练问题。拳术的攻击和防守能力都要通过对抗训练来掌握现在我们知道,攻击就是用快速的连续动作给对方制造心理不应期,迫使他的第二反应慢下来。而防守呢,就是不让对方得逞,用迎击或躲闪等方法,避免心理不应期的产生。这样的两种能力,是无法在单人独练中练就的。像我们在前面说的,进攻方在试探中寻找对方的防守漏洞,以期发动密集的组合攻击。要提高这种能力,离开了防守方是无法训练的。没有防守方就谈不上有防守漏洞,没有防守漏洞,则抓漏洞的训练无从谈起,提高不了把握时机的能力。还有,你寻找对方的防守漏洞伺机施以密集攻击时,对方不仅会躲闪封堵,他还可能像前面说的,以迎击直接回敬你,或者在躲闪封堵之后向你发动猛烈的反击。这种“冒着迎击或反击威胁的进攻能力”,大家说,离开了拳脚对抗,怎么能提高?防守能力就更不用说了,因为防守是针对进攻而言的,没有进攻也就谈不上防守,所有的防守手段,不论是迎击还是躲闪还是躲闪之后反击,都是想办法阻止、阻挠对方的连续攻击,在激烈的对搏中把自己产生心理不应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与水平相当的对手进行持续的搏斗,心理不应期很难绝对避免、一次都不产生)。单人独练,缺少激烈的对抗,训练中根本不存在“相继的连续刺激”,那么,这种“避免心理不应期产生的能力”,大家说,怎么能够提高呢?有一些教拳者爱向大家忽悠发力,把发力的作用吹得神乎其神,说什么练好了发力就能应付任何凶险的搏斗。搏斗,技击、格斗,拼杀--------不管我们用什么词儿来定义拳脚相搏,双方进行的不外是攻击与防守。当将发力用于攻击时,你不是在打沙袋,而是与人搏斗,这时有两个问题你是回避不了的,一你打人家,人家不会原地不动任你打,人家要躲闪。第二,你打人家,人家也会打你。就是说,不管你是练什么拳的,也不管你要用什么技法什么发力去打对方,反正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你的拳脚得习惯打移动的人;二你施展拳脚打别人时,要习惯对方用拳脚回敬你。不进行这两方面训练的拳术,大家说,能打人吗?而不能打人的拳术,我们又怎么能说它是真正的传统拳术? 

韩起:“忘记了对抗,意味着对武术的背叛”(载2009年1月15日《城市快报》) (2011-04-10 标签: 杂谈 与多数的武术家不同,李小龙喜欢把他对武术的思索随时记录在纸上,这个好习惯无意中保留下他的武术,使他的很多训练方法和武术思想,不至于封存在他突然停转的大脑内——李小龙七部著作中的六部,即是其遗孀莲达和他的弟子、朋友根据这些笔记整理而成。有兴趣读李小龙著作的人,不用说,主要来自武术爱好者和迷恋李小龙的武迷,大家想按图索骥,遵循李小龙的方法和教诲练出一身好功夫。结果天不从人愿,打从截拳道流入国内至如今,二十多年来练出实战功夫的人少而又少。众人困惑,有人说:木人桩、沙袋我打了,黏手、步法我练了,侧踢、直拳这两招李小龙的招牌动作我模仿得几可乱真,还有速度、力量、灵敏------凡李小龙强调的功夫我都不曾一日放松,可是为什么,我一投入实战仍然手忙脚乱,跟没练过的人一样?我想问一句:“你练习过拳脚对抗吗?”我曾把这句问话抛向不仅限于截拳道迷的各门武术爱好者,我得到的回答是近乎百分之百的一致:“没有,我没打过对抗。”啊,你还是有一项训练漏掉了,偏偏还是最重要的一项。我决非危言耸听,倘若不信,你去翻翻那本你恐怕很熟悉的《李小龙技击法》(该书为四部著作的合集),在该书的第十一章你会找到这么一句话——“一个未经对抗训练的技击者,就好象一个没有下过水的游泳者。”你没有下过水,你的所谓练习,只是在陆地上一招一式地比划游泳动作,如此你怎么可能学会游泳呢?在陆地上学游泳,哪怕你的动作标准到堪比菲尔普斯,一旦下到水里,你仍然只有一个结果。该结果我不说你也清楚。《截拳道》一书讲:“戴着护身设备进行自由搏击,是李小龙练功表最重要的一项,李小龙说:'自由搏击是练习任何搏击术的最佳方法------’。”(文中的'自由搏击’即对抗训练)。看了吗?打木人桩重要,掌握拳法腿法重要,练速度、力量、灵敏重要,但它们都不如对抗训练来得重要。练武术,最重要、最佳的练习是“戴着护身设备进行自由搏击。”遍观千年武林,我们找不出一个未经对抗而练出实战真功的人。难道你可以例外?挑明了说吧,练习截拳道(包括任何一门武功),你可以把李小龙七部书所有的文字都忘掉,只要记住他强调对抗训练的几句话。有这几句话你就受益,照方抓药你就有希望练出实战真功。反过来说,李小龙的七部书你哪怕字字铭记,倒背如流,惟独遗漏了这几句,不搞拳脚对抗,你练一辈子也是白搭。这一法则,不论截拳道、咏春拳抑或少林拳、形意拳、八极拳、跆拳道、拳击------统统适用。其实早在李小龙很久以前,武林即有“久练不如惯打”一说,这是一句连老百姓都耳熟能详的武术谚语,也正因为大家对它太熟悉,反而熟视无睹了,意识不到它武术第一要诀的价值。没错,练武术是“久练不如惯打”,纵使你天赋超常,你也翻不过来这一铁律。人可以在对抗中学会格斗,却无法从拳法演练中学会武术(除非你只欲健身)。忘记了对抗,意味着对武术的背叛。
请问,实况9的训练里有没有对抗训练啊? 有没有会打正规晨练用的拳术的? 有没有什么拳术,武术,拳击等,,可以速成的有吗 艾欧里亚被谁的拳术控制了(选择) 谁知道醉八仙的拳术 啊 重擒拿的拳术有哪些? 为什么说称“老婆”的人,就是没有文化的人呢?有什么依据吗? 为什么说军人的使命就是服从 为什么说武装斗争的实质就是农民战争? 有没有像wow两阵营对抗的网游? 我为什么打开街头篮球游戏旁边网站就是没有的?为什么游戏说连接不上服务器? 为什么我们宿舍建的局域网就是我的机子不能共享,打不开我们的工作组~说我没有权限 FIFA2002里为什么没有训练模式? 为什么我QQ登陆老是说密码错误啊?我的号没有被盗,在其他地方都上的起,重新装QQ,重起机子都没用??? 步步高为什么没有声音啊 ?就是那个4980的机子啊大哥给我说一下啊 谢谢啊 喜欢我的男生,我问他为什么喜欢我,他说喜欢你就是喜欢没有理由! 我是个孤独的男孩子,随说不是很好,可也并不坏,可就是没有女朋友为什么呀? 棋魂北斗杯新春特别篇的结局是什么?我没有看到和中,韩对抗. 为什么没有东方神起的海报 太极拳真的是一门实战的拳术吗 为什么就是没有喜欢的人呢 人参的对抗储藏 为什么我用迅雷下劲乐团的客户端它总说连接服务器返回错误然后就是没有得到后选资源最后说下载失败 杀了人的嫌疑人一般都要拒捕,为什么因家庭暴力而杀死丈夫的女人没有对抗抓捕她的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