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口述老公鸡扒好大:关于龙泉溪口窑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6:59:15


溪口官 粉青釉菊瓣盏


  在中国陶瓷史上被称为两宋青瓷官窑的有四家窑口: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汝官窑、钧官窑。本篇要论及的是“龙泉贡窑”,也有人称“龙泉官窑”,窑址在龙泉溪口瓦窑垟。这种瓷器的特征是制作精致,修胎工整,黑胎或黑灰胎,釉面玻璃质感强,胎釉呈“夹心饼干”状。谈到这种瓷器,以往学界普遍的说法称“龙泉仿官瓷”。“龙泉仿官瓷”这个称呼是已故青瓷专家朱伯谦最早提出的。关于瓦窑垟的黑胎青瓷,陈万里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六下龙泉,他对于溪口黑胎青瓷似乎情有独钟,他说过“它们的制作和南宋官窑很相似,极有可能就是历史上传说的‘宋哥窑’”。


  本文想说的是,把“龙泉仿官”前面的“仿”字去掉,让黑胎龙泉瓷堂堂正正地进入两宋青瓷官窑的殿堂。具体分析如下:


  南宋小朝廷于绍兴八年(1138)定都临安(杭州)。此前,南宋君臣从汴梁(开封)到临安(杭州),一路上颠沛流离12年,好不容易在西子湖畔站住脚,从汴京逃出时宫里的金银铜器、生活和祭祀用品丢失殆尽,到杭州后要吃要住、祭祖宗天地。在金银铜器缺乏的情况下,要延续宫廷的祭祀活动和日常需用,着力烧造一种类似青铜器、金器的宫廷用瓷已是刻不容缓。然而,建窑场是个十分繁重的工程。为应急,宫廷即派人遍寻浙江境内的窑场,唯有龙泉窑具备烧制官用瓷器的条件。当时,距杭州较近的越窑诸场到南宋时已经走下坡路,以上林湖窑为例,在南宋初期已濒于没落。而地处浙南的龙泉窑此时则是如日中天、声名赫赫,它烧制的梅子青、粉青等青瓷极品在欧洲王室引起大震动,被誉为“雪拉同”,成为欧洲宫廷的宠儿骄子,视若拱璧。在南宋时期,越窑的没落与龙泉的鼎盛,造成朝廷不得已舍近求远到地处浙南的龙泉去订烧宫廷用瓷。史载,南宋绍兴八年(1138)定都杭州,绍兴九年(1139)、绍兴十年(1140)曾举行过两次大型宫廷祭祀活动,均由处州(今浙江丽水市)提供祭祀瓷器。这种情况从绍兴八年开始,及至郊坛官窑的建立(绍兴十三年,即1143),龙泉窑在长达五六年的时间承担宫廷用瓷的主要任务(修内司窑何时建立没有史料准确记载),按朝廷的要求依“故京遗制”烧造宫廷用瓷,这就是所谓的“制官”之说的来源。

溪口官 粉青釉白菜瓶


  朱伯谦说过,龙泉窑在唐五代就烧造“越器”,并供奉过钱氏小朝廷宫廷用秘色瓷。这一点,浙江社科院历史所所长林华东研究员也说过同样的话。近年来,福建浦城发掘过溪口窑烧制的五代越瓷,这些越瓷釉色精美,所采用“支钉烧”、“匣钵烧”工艺,精品可与上林湖秘瓷相媲美。当地藏家称之为“五代秘”,可见龙泉窑的烧制工艺在唐五代到南宋时期已是十分成熟了。以此看来,就工艺和烧制技术而言(款式不论),修内司和郊坛下在设窑时去名满天下的龙泉窑造访考察学习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一点,修窑和郊窑的工匠多为北方工匠,这些北方的官窑师傅初来乍到,对江南的地理、水脉不熟,来到南方烧窑,由烧煤变烧柴,由“馒头窑”转为烧“龙窑”,这个跨度是很大的。“郊窑”、“修窑”的制瓷工匠应当向龙泉师傅学习和咨询,这才是正常的。最近,在江苏苏州召开的青瓷研讨会上,南京博物院研究员程晓中讲到:“南宋郊坛下官窑的龙窑修造格式与龙泉窑的龙窑格式几乎一样,应当是郊坛官窑按龙泉窑的制式建造的窑炉。”


  从龙泉溪口窑、修内司窑、郊坛下窑三个窑场的异同来比较,三窑产品质量几乎不分仲伯。尤其是溪口窑非官办,其产品宫廷审查得会更为严格,这可以从现有发掘的标本来证实这一点。浙江大学周少华教授送我三片近日随考古队从溪口瓦窑垟窑址取得的瓷样,拿它们和朱伯谦送我的三片南宋官窑瓷片(图4)相比,几乎分不出何为“龙官”,何为“杭官”。本文所提供的其他器物和标本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这是本人多次赴龙泉到瓦窑垟和丽水考察得来的标本。

另外从“修窑”、“郊窑”与“溪口窑”的窑场性质而论。修内司、郊坛下是朝廷投资建立,而龙泉窑自建窑以来,从来就是民办“贡窑”性质。五代时生产越瓷供奉钱氏小朝廷,南宋又生产“贡瓷”供奉南宋小朝廷,其极品奉“官”,“余者百姓可享”。而修窑和郊窑产品却是绝对的宫廷享用,“片瓦不得流出宫外”,残次品砸碎就地掩埋。


  叶喆民、冯先铭、李辉柄、朱伯谦几位先生曾多次到溪口瓦窑垟探索南宋“官”、“哥”之谜。可见,龙泉官窑即溪口黑胎官用瓷,不仅不是仿造修内司、郊坛下,而是恰恰相反,是那两个窑在仿造它。以往“龙泉仿官”说,确实值得颠倒过来。



  溪口官 灰青釉海棠洗


  龙泉贡窑独立存在、独立生产、“制官”订货,并非仿造“修窑”和“郊窑”。按皇上钦定式样来烧制瓷器,这是必须的,就是所谓的“制官”,不仅龙泉官窑要“制官”,修内司和郊坛下更要“制官”,不可能自搞一套,这就是说三家窑场性质相异,产品相似,终极服务对象相同。所以“龙泉”、“修窑”、“郊窑”是并存的三座南宋青瓷官窑,我以为不无道理。


  根据目前发现的窑场看,烧制黑胎青瓷的窑口集中在工艺技术最高的龙泉大窑金村和溪口瓦窑垟两地。大窑多半是厚胎制品,釉厚温润,乳浊感较强。溪口瓦窑垟胎色深沉并多样,有粉青、翠绿、铁黑色、灰黑色、青翠色。胎壁薄,一般胎体的厚度与两面釉层之和相等,胎厚多为1.5-2.5毫米,釉层厚度一般为0.7-0.9毫米。把金村和瓦窑垟的器物瓷片对比,二者厚度相差一半,瓦窑垟胎釉的硬度更高,玻化程度强,呈玻璃釉,说明烧成温度高。溪口窑器由于胎泥中加入的紫金土多于其他窑口,胎色多为深黑、浅黑、香灰、黑灰、灰白色,故而釉色往往呈现粉青、灰青、青翠、褐青或黑青,有较强冰裂纹,迎光肉眼看可见开片缝隙呈白色斜开片,瓷片断面呈锯齿状,有典型的“夹心饼干”现象。


  最后谈一个问题,关于“龙泉官”与福建的关系。一、龙泉与福建连山连水,中心窑坊相距20公里,南宋浦城、龙泉同归杭州辖府,后来一度龙泉归崇安辖。二、讲到烧窑,龙泉自古用武夷山“土”、浦城的“灰”,可以说是“同烧一山柴、同挖一山土”。三、闽北人历来把精美的瓦窑垟黑胎青瓷称“溪口官”,“溪口官”称谓在崇安县志中有记载。四、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两把宝剑,一是龙泉剑,产于龙泉;另一把湛卢剑,就产于福建浦城。可见古代的浙南和闽北已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和冶炼中心,这是后话不提。现在要说的是,溪口官所用的紫金土和釉料所用的石灰石原料出自何处,这点很重要。龙泉青瓷的胎釉是成型工艺的关键,它的釉的助熔剂原料先前是草木灰,后来改用石灰石与草木灰合成的釉灰,这样会提高釉的质量。龙泉地区使用的石灰石来自福建浦城的“富岭”,另一产地是当地叫“龙宫”的地方,但它的石灰石质量没有富岭的好。用合成灰料可提高釉料中的钙含量,釉色更深沉。至于龙泉所用的瓷石和紫金土主要来自与福建相接界的毛家山、高际头,福建省内的宝溪、坞头、东山恩等地,其中福建宝溪的紫金土所含的钛、铁、铝的元素含量最合适,可使釉面出现美丽的青绿色。当我研究武夷山“遇林亭”窑描金碗和“芦花坪”窑建盏时,发现它们的胎土与黑胎溪口龙泉的胎土颇为相似,建窑的胎更“硬”一点,重一些,密度也大一些,这是含铁量的差异所致。当地老窑工说真正的老建盏用一块磁铁试其真假,新仿见磁铁不动。此话是笑话还是实话没有考证过,但建盏含铁量极高是科学测试过的。


  胎土中掺紫金土,一是可加大胎体拉力,减轻胎体重量;二是加大黑度,借助烧制后期二次氧化作用,使釉层较薄的口沿、底足等处出现“紫口铁足”现象,使釉面更加深沉古朴,精光内敛,古气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