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林新闻最新新闻:★★★ 乌杰系统科学网——《系统哲学》——第一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43:37
目录
序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物质世界的系统性第三章
系统哲学的基本规律第四章
系统哲学的范畴
第五章
系统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第六章
系统哲学与当今实践参考文献后记
第一章   绪  论
系统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理论成就,以客观系统物质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哲学的科学。系统哲学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补充、丰富、完善和发展,是对传统哲学范式的一种超越,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它旨在准确、科学地表述系统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规律,深刻、全面地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系统运动的本质特征和普遍联系,并从整体上考察系统事物的生灭转化过程和系统内外的辩证关系。要对它有个概括的了解,必须对系统哲学的一般理论及其产生和发展问题,作初步的考察。
第一节  系统哲学的一般问题
一、系统概念的哲学意义
系统这个概念,恩格斯早就有所论述,他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4页。这里所说的“集合体”就是系统,而“过程”则是指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整体过程的发展变化。黑格尔讲:“真理的要素是概念;真理的真实形态是科学系统。”他还讲:“真理只有作为系统才是现实的。”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钱学森指出:“把极其复杂的研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们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钱学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第221页。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论》一书中指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载《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79年,第1~2期。1967年日本工业标准JIS认为系统是:“许多组成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邦格认为:“宇宙不过就是系统的系统。”摩根讲:“整个宇宙不过就是的大系统罢了。”[美]摩根:《突创进化论》,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72页。从以上这些论述可以看出,系统具有全局性、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预决性等特点。因此,作为哲学意义上的系统概念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结合在一起并具有特定功能、达到同一目的的有机整体。
系统概念,无论从本体论上看,还是从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来看,它都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它是与当前的科学研究从实物水平上升到复杂系统水平相适应的,是随着人类认识活动的深化,人类思维方式从“实物中心论”向“过程中心论”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历史的产物。现代科学发展有两个重要的趋势,即分支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一方面,科学迅速地分化,许多新的分支越来越多,学科越分越细。另一方面,边缘科学、综合科学却又不断出现,许多极不相同的学科在深入一步的层次上,携起手来,相互渗透。这样,一方面,复杂化和数量集约化使科学知识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导致认识水平越来越超出人们日常经验所能体会到的程度;另一方面,许多复杂的问题,都被出乎意料地简化为某些数学的或物理的模型,被清楚明白地加以数量的描述与处理,因而使科学又呈现出高度概括性和高度抽象性的趋势。这种科学发展的规律,从根本上促进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促进了系统性思维方式的出现。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人们观察问题的眼光由“实物中心”转向“系统中心”。现在人们对一切客观现象不仅仅是对它本身的实体认识,而且是作为一个系统,作为某个更大的系统的部分、要素和组成来认识。进而又从对系统的存在和构成的认识,转向对系统事物的发生、过程、转化、功能、结构、关系的认识。二是科学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了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学科认识对象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三是人们不仅以解剖学的眼光来看待各个局部或科学的分支,而且越来越注重事物的整体和整体内部的关系。科学知识的整体化趋势使科学知识走向新的综合,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经济、军事、政治等大系统的科学化、定量化和综合化的研究,使人们思维方法越来越具有整体思维和优化思维的特点。总之,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系统整体优化思维方式的形成,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自然要由一般的“物质观”转向更为深刻的“系统物质观”。就其上述三点,既可看到物质观与系统物质观在内容和认识上的统一,又可看到系统物质观是对物质观的深化和发展。
系统概念集中体现系统思想的一般原则,即系统思想。对于系统思想应该属于何种范畴?当前国际、国内学者颇有争论,大体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属于科学思想,欧美学者持这种意见。二是认为系统原则是哲学思想与科学思想之间的中介环节,如德国的H.霍尔茨认为系统思想是作为哲学和科学的中介而出现的。三是认为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中国学者持这一观点。从系统整体和构成这一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来观察事物,系统原则包括:客观事物中普遍存在的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自组织性、层次性等等。系统原则是系统论的哲学基础。在持这种意见的学者中认识也不尽一致:有的认为系统原则直接就是哲学原理,就是辩证法的一个原理,在马克思主义中得到最好的表述。如乌耶莫夫认为:“系统范畴同时还具有辩证法范畴的一些基本特点,具有哲学概念地位。”[苏]A.K.阿斯塔菲耶夫:《苏联就辩证法与系统方法举行会议》,载《哲学译丛》1980年,第2期,第72页。也有的认为,系统思想可以构成唯物辩证法的“拟化形式”。认为由于用自然语言描述的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带有模糊性和歧义性,而运用数学模型和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的边缘科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可以使唯物辩证法的原则性观点具体化、模式化,使模糊性的观点明确化、定量化。还有的认为系统思想经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概括,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国内许多学者持这种态度。我认为,系统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经做了很多的表述,有很精辟的概括。乌杰:《马列主义系统思想》,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马克思关于辩证唯物论的物质世界整体联系思想,就是对系统辩证观的哲学概括,而当代系统论所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经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括,就可以与它结合起来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新的形态,即系统哲学。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在《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一文中讲:“毛泽东思想的核心部分就是从整体上来认识问题。”这句话很正确,我认为更正确的是:马列主义的核心部分也是整体思想、系统思想。钱学森:《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载《人民日报》1990年12月31日。这句话很正确,我认为更正确的是:马列主义的核心部分也是整体思想、系统思想。
二、系统哲学与辩证哲学的内容
系统哲学这一提法是美籍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首先提出来的。他在1968年出版的《一般系统论》一书中明确讲到他所创立的一般系统论包括三个领域,即:系统科学、系统技术和系统哲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E.拉兹洛在1972年写的《系统哲学引论》等著作中,对系统哲学作了专门的研究和论述。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哲学教授M.邦格对系统哲学也很重视,但他强调的是“系统主义哲学”、“系统世界观”,与贝塔朗菲、拉兹洛等人的见解有所不同。系统哲学的研究首先是从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开始的。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的一些学者,大都着眼于研究系统概念、系统范畴、系统观点、系统规律、系统理论、系统原则、系统方法、系统思维等等,但如果我们不是仅仅着眼于从提法上来考虑问题的话,那么这实际上也是在研究系统哲学,只不过在看法上有程度和广义狭义上的不同而已。
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哲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学说。系统哲学针对的主要是机械论、活力论和过分注意分析的哲学倾向,强调要把世界、事物都作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系统来看待。它的基本原则有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等。
贝塔朗菲认为:一般系统论“远远超出了技术课题和技术上的需要。重新定向成了科学领域总的必然趋势,贯穿于所有学科,最后到哲学。它在不同领域内激荡着,达到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和精确性,并宣告一种强大推动力的新世界观的来临”〔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拉兹洛认为,系统哲学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正在全世界先进科学思考者的头脑中形成” 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托夫勒写道:“系统方法这一名词和概念,被社会科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外交政策分析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以及工程师、行政领导者广泛采用。”〔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72页。苏联哲学家萨多夫斯基认为:“对系统性进行分析是现代哲学和现代专门科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苏〕萨多夫斯基:《一般系统论原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
系统哲学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首先提出来的,但是只要它是科学的,我们就应当用科学的态度研究它,对待它。人们知道,近代的唯物论、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提出来的,但是,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者给它以历史的肯定和进行科学的研究。
当然,贝塔朗菲等人的系统哲学中也有不科学的成分、不完善的方面。然而,我们知道:一切科学都是从不完全科学到比较科学或相对科学,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或相对完善的。因此,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也应该像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待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一样,吸收它们中的合理内核,抛弃其不正确的东西。
系统哲学的倡导者中尽管有些人对唯物论、辩证论哲学还持有排斥、反对的态度,但也有些人表达了同马克思主义哲学靠拢的倾向。贝塔朗菲本人即认为,一般系统论的原理同辩证唯物主义相类似则是显而易见的。
拉兹洛在不久前也谈到:“按我们的理解,现代系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相通的,系统哲学就是力图使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的论断得以实现。如果马克思活到现在,他也一定会用系统哲学来思考问题,研究当代社会,并发展它的理论。”《学术研究》,1988年第4期,第87页。所以我认为,系统哲学可以说是在20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哲学。马克思认为,哲学应该是根据人类最新的科学成果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系统哲学正是突出地体现着这一点,它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时代的产物。
目前,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系统论哲学是不是一种哲学的争论,焦点在于:系统是否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们的思维规律在最高意义上的概括。用这个标准来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承认系统具有最普遍的意义。
1996年颁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写道:“从幼稚园到12年级的教育活动,所有学生都应该培养与下述概念和过程相关的理解力和能力:系统、秩序和组织;证据、模型和解释;不变性、变化和测量;演变和平衡;形式和功能。”接着《标准》解释道:“自然界和人工界是复杂的,它们过于庞大,过于复杂,不可能一下子研究和领会。为了便于调查研究,科学家和学生要学会定义一些小的部分进行研究。研究的单位称作‘系统’。系统是相关物体或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有组织的集合。例如生物体、机器、基本粒子、星系、概念、数、运输和教育等都可以构成系统。”由此可见,系统及系统科学已经成为当代最具有综合性的、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基础概念和科学。
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无不表现为系统。系统还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有着最大的包容性和覆盖面。系统概念同物质概念、矛盾概念是同等意义上的概念。例如,大家都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我们又知道物质是系统的,因此,系统和物质显然就具有同等意义,只是它们反映了人们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系统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系统都是不存在的。再例如,人们都肯定矛盾具有普遍性,然而我们又看到,事物中凡有矛盾存在的地方,必然也有系统存在。自然界有矛盾,自然界也是系统;社会中有矛盾,社会也是系统;思维中有矛盾,思维也是系统。由此可见,系统概念同矛盾概念一样,都具有最普遍的意义。因此,在系统概念基础上可以形成系统哲学。
建立系统哲学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一个是要肯定系统哲学,再一个是要正确地对待辩证哲学。
关于辩证哲学,在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的学者都是肯定的,但是在西方国家的学者中则认识很不一样。对于辩证哲学,我国的许多人都是很熟悉的,都肯定它本质上是关于事物矛盾、关于对立统一的哲学学说,其基本的形态就是“矛盾辩证法”形态。关于这一点,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论述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肯定这一见解,我们就会正确地对待辩证法,也能正确地对待其他哲学。因为,辩证法既然是关于矛盾、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这就表明它并不是包容一切的。比如系统哲学虽然也讲联系,也讲发展,但它所说的联系并不是矛盾的联系或主要不是矛盾的联系,它所说的发展也不是矛盾的发展或主要不是矛盾的发展,而是系统的联系和系统的发展。这样,我们便可以划清不同哲学之间的界限,而不致混淆它们或随意取代其中的某一种哲学。
三、系统哲学与辩证哲学的统一
哲学的发生、发展呈现着两种趋向:一方面它在不停地分化,形成许多从前没有的哲学,并使哲学在广度上大大扩展、深度上大大增加,从而显示出其无比的丰富性、生动性、具体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不断综合、不断一体化的过程。在这种一体化中,哲学体系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健全,从而日益科学和系统。这种一体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新的哲学同已有的哲学的结合。因此,就后一方面而论,我们可以说,哲学发生、发展的规律之一就是各种各样的哲学不断综合、不断一体化。人们知道,在近代,曾经先后产生了具有较为科学形态的唯物论哲学和辩证法哲学。在唯物论方面,有英国哲学家培根的《新工具论》;霍布斯的较为系统的唯物论学说和洛克的唯物论认识论;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的理论,如霍尔巴赫的《自然的体系》,以及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学说等。在辩证法方面,卢梭、狄德罗、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人先后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丰富了这一研究领域。在他们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论哲学和辩证法哲学进行了科学的综合,从而创立了现代的辩证唯物论哲学,并大大深化和发展了它们。这是现代历史上哲学的一次大综合、大一体化的过程。列宁、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体系和理论思想。如列宁对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阐述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贡献。这说明,现代哲学史也是一个不断综合、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历史。
在当代,这种进程也不会停止下来,而仍然会继续。系统哲学同辩证哲学有着许多的一致性,并且可以统一起来。
1.它们在现实中是统一的。恩格斯在谈到思维的统一时曾讲过一段很深刻的话,他说:“思维,如果它不做蠢事的话,只能把这样一种意识的要素综合为一个统一体,在这种意识的要素或它们的现实原型中,这个统一体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他还风趣地说:“如果我把鞋刷子综合在哺乳动物的统一体中,那它决不会因此就长出乳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1页。我们所说的两者的统一也是由于它们在现实中本来就是统一的。(注:本书黑体字除特别标注外,都是作者所加)。恩格斯在谈到统一性或系统性的时候,曾经指出:“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够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 这里所说世界的统一性或系统性是就世界的本身来说的。这就是世界的系统性来源于物质世界本身。我们又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辩证法也是来源于客观世界,即辩证性是根源于物质世界的。既然如此,系统性和辩证性由于都是世界的属性,都以世界的物质性为基础,并且都是物质世界的表现形式,因此它们之间当然就存在着统一性。这是系统哲学和辩证哲学可以统一的最根本的依据。
2.在特征上是一致的。辩证哲学虽然是关于矛盾、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但是,它所说的矛盾、对立统一都是以反映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矛盾、对立统一为特征的。就此而论,它又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关于事物永恒运动发展的科学。同样,系统哲学虽然是讲系统、讲整体的,但是它所说的系统、整体也是以揭示事物的联系、运动和发展的系统为重要特征的。因此,从联系、发展这两个基本的特征来看,二者也是一致的、统一的。差别只在于对联系和发展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意义上去揭示而已。
3.在内容上是互补的或缺一不可的。我们看到,各种论述辩证法的著作和论文,虽然其目的在于讲辩证法,但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要讲到系统问题。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应用辩证方法的典范,但其中的系统思想也是极为丰富的。恩格斯在讲到辩证法时,也强调它“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6页。这都是自觉地把辩证思想和系统思想结合起来的极好的例子。另一方面,强调系统哲学的人,也往往要涉及到辩证法。如贝塔朗菲在谈到“系统的历史”时,即指出“这一历史中包含着许多杰出人物的名字,其中就有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辩证法”。这说明它们的联系完全是一种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总之,我们可以肯定,系统哲学和辩证哲学是可以结合起来的。如果说,在以往的结合中它还不具有理论化的形态的话,那么,在本书中我们通过系统哲学这一理论形式,就可以把它体现出来。当然,这种结合,不是系统哲学与辩证哲学的简单相加,而同时还包括对当代科学成果和最新理论成就的一次大综合、大一体化的概括和提升。
第二节 系统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系统哲学的提出和研究虽然时间不长,但就系统思想渊源来说,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整个人类思想文明发展史都为它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最初认识,是习惯于从事物总体方面来观察的。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产生了用分析的方法代替综合的方法,侧重于分析事物的各个部分,然后再把对事物各个部分的认识相加起来作为对整个事物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前两种认识方法都不能满足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于是人类的认识方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从事物的内部有机联系、从一事物同另一事物的外部联系来辩证地系统地看待客观世界,这就进入了系统辩证思维阶段。正是沿着这样一条“浑浊整体——分析——系统整体”的认识道路发展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进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系统哲学思想。
一、朴素的整体思想
最早的整体思想来源于古代人类社会实践经验。人们要从事各项社会活动,就要在实践中同各种对象打交道,于是逐渐积累了认识系统、处理系统问题的经验,这就产生了朴素的整体思想即系统的萌芽思想。例如,古代巴比伦人和古代埃及人就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分层次构成的整体。作为古老的农业国家,我国从殷商时代,在畜牧业和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阴阳、八卦、五行等观念,来探究宇宙万物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开始了最早的对系统的思考与实践。《管子·地员》篇《诗经·七月》等著作,对农作物与种子、地形、土壤、水分、肥料、季节诸元素的关系,都做了较为系统辩证的叙述。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从天时、地利、将帅、法制和政论等各方面对战争进行了整体的分析。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也强调了人体内部各系统的有机联系。
在对整体的经验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对整体的哲学认识。朴素的整体思想在古代希腊哲学和古代中国哲学中以朴素辩证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以及后来的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都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阐述过系统整体的观念。亚里士多德是欧洲思想史上第一个把许多门科学系统化的哲学家。他提出了“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总和”的著名论断,指出了运用“四因论”来说明事物生灭变化的原因:
质料因,即事物由什么东西构成;
形式因,指事物具有什么形式结构;
动力因,说明是什么力量使得一定的质料取得某种结构形式的;
目的因,说明存在的目的何在。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以及整体论、目的论和组织论,是古代朴素系统整体思想的最高表达形式和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关于整体问题的哲学论述也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思想家都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易经》以人们在自然界中能够感觉到的人和自然物,作为世界的万物之源,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也就是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天地之母,产生雷、火、风、泽、水、山六个子女,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因素,五行八卦构成了自然界。思想家老聃在《老子》书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荀况在《天论》书中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提出了认识和解释宇宙万物的萌芽系统模式。宋代著名的变法家王安石进一步发展了五行学说,他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金、木、水、火、土是由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运动变化而成的:“寒生水,热生火,风生木,燥生金,湿生土。”同时五行之间也具有相生相克的功能,由此而构成了一个象征着宇宙万事万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五行生克系统世界。这种系统思想虽然是萌芽状态的、浑沌的、朴素的,但也是十分宝贵的。因此,我们把古老的这种整体思想称之为萌芽的系统思想。
二、机械的系统思想
15世纪以来,分门别类的研究事物的方法,开始取代古代朴素地、系统地、整体地观察事物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是同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相适应的。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近代自然科学把系统地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这种机械系统,最著名的有从“哥白尼革命”中诞生的日心系统,有产生于第一次科学大综合时代的力学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生命机器系统理论。弗兰西斯·培根根据科学实验的成果,认为必须对一切可以获得的事实进行记录,然后再将这些记录的材料按一定的规则排列出来,编成表格。这样就出现了分门别类的研究事物的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后来被17世纪初的哲学家霍布斯从哲学上加以概括,使其带有理论的性质。他把培根的理论系统化、极端化,用力学和几何学的原理来解释物质及其运动,认为物质运动纯粹是机械运动,是靠外力推动的。他认为把“物体——活的——理性”三个东西加到一起就是人。接着牛顿又把这种思想发展到顶峰,并贯穿到力学和物理学当中。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以严密的数学推理和实验观测相结合,对物质组成、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论证,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普遍有效的力学理论体系。他的另一部著作《论宇宙系统》则把宇宙万事万物当作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来阐述。但是,牛顿同哥白尼一样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认为宇宙是没有任何发展变化,完全是机械的僵死的,这样便陷入了形而上学。
一位被恩格斯称之为近代哲学中“辩证法的卓越代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9页。同时又是著名科学家的笛卡尔,把机械原理运用到有机生命上,在他的《方法谈》、《哲学原理》等著作中,首次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著名观点。他说:“宇宙为一大机器,生命机体也是一精密机器。”《医学与哲学》,1980年第1期,第26页。这反映了他的机械的系统思想。
在机械系统思想阶段,有三个人的思想最值得我们注意,一个是17世纪斯宾诺莎的实体思想。他认为世界是一个自然实体,它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实体内部是错综复杂的,无究无尽的因果联系,自然实体存在和变化的原因在于实体本身,这是朴素的系统思想的发挥。再一个是狄德罗的思想。他认为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过渡,世界生灭不已,每一刹那它都在生在灭,从来没有例外,也永远不会有例外。他关于整体处于动态变化中的这种思想,是可贵的。还有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他的单子论同现代系统论比较接近。他认为“单子”是事物的元素,并且是“组成复合物的单元实体”。单子不是僵死的,而是能动的实体,一切所谓事物都是单子的表现,单子的彼此不同,构成了千差万别的事物,表现为事物由低级向高级过渡,单子之间的普遍联系构成了整体世界。他强调单子的整体性、不可分性和独立性,以及单子之间的相互联系性。总之,莱布尼茨的单子理论具有比较完整的系统思想,他的许多论述已经接近现代系统论,他的科学方法论也近乎系统方法论。所以贝塔朗菲赞赏地说道:“莱布尼茨的单子等级看来与现代系统等级很相似。” 《科学学译文集》,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6页。
机械的系统思想虽然有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它是人类系统思想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它的局限性在于其观点是“机械的”,即仅用力学的尺度来衡量化学过程和有机过程,不承认“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而坚持“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因而作为一种普遍的思想方法本质上是形而上学的。这种思维方式虽然过分强调分析方法,但就思想的部分来说,它并不是完全否认事物各部分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仍然承认从整体出发去认识自然体系,其中一些代表人物的思想为现代系统思想的产生也确实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说,机械的系统思想作为系统思想史上的承上启下的理论,为后来系统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三、辩证的系统思想
17世纪上半叶以来,自然科学的成就使辩证的系统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6页。到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引起了人们认识的根本转向。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生物有机论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而系统思想的发展同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着最直接的渊源关系。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一个变化的系统,是在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选择下,相应改变本身内部结构的系统。达尔文的有机进化思想冲击了机械的系统思想,使系统思维方式有了长足的发展。
系统思想分为两个发展过程:第一个是唯心的系统思想;第二个是马克思主义唯物的系统思想。
德国“先验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对唯心的系统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影响。他把人类的知识理解为一种有秩序、有层次,并由一定要素所组成的统一整体。他还强调整体高于部分,把自然科学界中的整体划分为机械整体与含目的性整体两大类,认为运用系统整体的目的观点来分析事物,有利于科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对此,贝塔朗菲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康德的观点中包含着系统的要素,具有丰富的系统思想。
作为世界哲学史上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看成一个过程。他的哲学理论充满着深刻的系统思想。黑格尔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正(肯定)、反(否定)、合(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部分,构造了一个完整的“绝对精神”辩证发展的哲学体系。他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有机的整体,它“作为自身具体,自身发展的概念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全体,包含很多的阶段和环节在它自身内。”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32页。黑格尔把人们的思维能力看成一个具有等级层次的系统过程:即知性——消极理性——积极理性的系统发展过程。他还把真理和科学作为有机的科学系统进行了深入考察,指出了这种系统及其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真实性和层次性。他说:真理的存在要素只在概念,真理的真正形态是科学体系。“科学只有通过概念自己的生命才可以成为有机体的系统。”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77页。他认为范畴体系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地由抽象到具体,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起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就是一个独特的科学领域并组成一个系统,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的过渡,反映了科学认识的扩展。由此可见,黑格尔的概念体系就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当然,也必须承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置”的辩证法,就是说是用概念的系统发展来颠倒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系统发展过程。但是,我们也同样必须承认,他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关于系统过程的整体的思想是伟大的,正如恩格斯赞誉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9~240页。
19世纪中叶以来,以细胞学说、进化理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三大发现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前人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扬弃,汲取了其“合理内核”,从而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开拓了系统思想的新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从哲学的高度来明确使用系统概念和系统思想。如“系统”、“有机系统”、“总体”、“整体”、“过程的集合体”等概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系统理论的哲学表达方式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1.相互联系的宇宙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
2.系统整体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切事物、过程,以至于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与依赖,相互作用与制约的系统整体,“思维的本质都在于把事物综合为一个统一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0页 ;“要认识这个体系,必须先认识整个自然界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63页。
3.运动形式和科学分类的系统层次。恩格斯根据当时科学发展的认识水平,在其《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把物质运动形式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排列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形式。认为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秩序的分类和排列。
4.社会运动的系统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看作为一定经济形态的社会有机系统,认为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一个统一的整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4~145页。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一部比较完整地体现系统观念和运用系统方法的重要典籍。他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商品出发,把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机体进行系统分析,是第一个从宏观整体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列宁也有关于系统的思想。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α)历史地,(β)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列宁全集》,第35卷,第238页。又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列宁选集》,第4卷,第453页。
斯大林也曾指出:“辩证法不是把自然界看作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依赖的各个对象或现象的偶然堆积,而是把它看作有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其中各个对象或现象互相有机地联系着,互相依赖着,互相制约着。”《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25~426页。都强调了认识系统的重要性。
以上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是关于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系统科学概念的奠基人,是对系统性原则最早进行了广泛而具体的科学研究的学者。这一点连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也认识到了。
四、定量化的系统思想
19世纪末期以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系统思想由定性的哲学理论概括到定量的具有广泛意义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
我们知道,科学认识的一般规律,往往都是先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的研究和描述,而后才进一步研究其量的规定性,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计算。同时,也只有在精确地作了定量研究以后,方可更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一门科学只有能够充分运用数学的时候,才算是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系统思想的发展也是这样,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现代科学技术又提供了一套数学工具,来定量分析和计算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通过定量的分析与运算,以便做出综合性的合理安排,从而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系统思想之所以发展到定量化的阶段,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新兴学科的蓬勃发展,人们面前的认识对象不断复杂化,人们经常会遇到大范围、高参量和超微、超宏的问题,这在客观上推动着人们必须不断地去探索认识复杂系统的方法,因而也就在客观上确定了定量分析的系统思想的产生。适应这个需要,贝塔朗菲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逐步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他针对生物学界的机械论与机体论的争论,总结和概括了生物学的机体论,阐述了系统的科学原则。他认为,把孤立的各组成部分简单地相加不能说明高一级水平的性质和组织结构,如果了解部分之间与层次整体之间的关系,那么高一级水平的活动就可以推导出来。这就为系统思想的定性分析转入定量分析指出了一条道路。1945年,贝塔朗菲正式发表《关于普通系统论》的论文,1968年写了《一般系统论》的专著。他指出,一般系统研究应当包括三个主要的方面或内容:一是关于“系统”的科学和数学系统论,即“普通系统论”;二是“系统技术”,其中包括系统工程和系统方法;三是“系统哲学”即系统论哲学研究。
接着心理学家米勒创立了一般生命系统理论,认为一切活着的具体系统都叫做“生命系统”,生命系统分为7个等级层次,这些层次又分为19个关键系统。有人认为,米勒提出的生命系统层次——子系统表可与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相媲美,为解决生命世界的统一性又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明和途径。
1969年物理化学家普里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论”,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宣称“非平衡可能成为有序之源,而不可逆过程导致所谓‘耗散结构’这一种新型的物质动态”《普里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陕西科技出版社1982年版,第110页。普里高津的这一理论实际上说明在宇宙中的各系统,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无一不是与周围环境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协同学又称协合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971年开始倡导的又一种系统理论。它表示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复杂系统中,许多要素的协同作用即联合作用将超出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产生出整个系统的统一宏观模式。这一过程就被哈肯称为协同过程。他为各种类型的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转变建立了一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
苏联学者乌耶莫夫于1975年提出了参量型系统理论,解决了贝塔朗菲建立的类比型系统理论对有序性、目的性论述的不足。此外,一些社会科学家或者从社会科学中抽象出系统理论,或者用系统理论研究社会系统,由此形成了种种社会系统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社会系统论。认为社会系统是由社会各要素协调一致的行动和相互关联的功能所组成的统一整体;人类社会是自适应系统。代表人物有T.帕森斯、M.邦格、W.巴克利。尤其是M.邦格在数理逻辑、离散数学以及系统分析中提到了用以研究和表达唯物主义本体论的数学工具,即集合论、抽象代数、命题演绎、谓词演绎、矩阵、图论、状态函数和状态空间分析等一系列数学工具,使哲学的精确化和形式化由可能变成了现实。邦格运用现代数学工具描述唯物主义哲学范畴,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并使人们看到了希望:哲学不仅可以定性,而且可以定量,使哲学与现代科学相互表征,实现了马克思曾经说过的,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实现了恩格斯提出的目标:使数学成为“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7页。
经济系统论。一是美国经济学家W.列昂惕夫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产品交易的数量编制的一个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它依据各个部门各单位产出所需由其他部门投入的产品数量编制投入系数表,从而进行有效的经济分析。二是经济学家K.保尔丁提出的熵过程经济系统,他认为消费是一种典型的熵增过程,生产是一种典型的熵减过程即进化过程。经济学家N.乔治斯库在这个问题上也提出有价值的学术见解,认为经济过程是熵过程,经济系统是熵变系统;力学现象是可逆的而熵现象是不可逆的等等。三是日本学者槌距田敦的熵资源系统论,认为资源的导入,资源的消费以至废物废热的排出这一完整的“流”,乃是社会、经济和生物等定量开放系统赖以存在的和运动的动力。
组织管理系统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由物质的、生物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几方面要素组成的一个“合作系统”,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这几个方面要素的协调。创始人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等。
总之,在定量分析的系统思想时代,各种现代系统理论竞相争艳,为系统哲学的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系统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的回归与拓展
钱学森同志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核心部分就是从整体上来认识问题。”钱学森:《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载《人民日报》1990年12月31日。事实上,只要稍加研究,就会发现系统思想是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观点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的形态。
马克思指出:“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例如,任何社会的再生产过程,都是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四个环节有机组成的统一体,社会再生产要正常进行,这四个环节就需要协调发展。不存在哪个是主要的,哪个不重要的问题。他进一步讲道:“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2页。
恩格斯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就是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如果有人以一般的表达方式向他们说,一和多是不能分离的,相互渗透的两个概念,而且多包含于一之中,同等程度地如同一包含于多之中一样。……什么样的多样性和多都包括在这个初看起来如此简单的单位概念中。”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6~167页。这里,恩格斯明确地提出了一分为多,合多为一的思想。针对简单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恩格斯指出:“所有这些先生们所缺少的东西就是辩证法。他们总是只在这里看到原因,在那里看到结果。他们从来看不到:这是一种空洞的抽象,这种形而上学的两极对立在现实世界只存在于危机中,而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虽然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相等:其中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原始的、最有决定性的),这里没有什么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6~487页。
列宁指出:“每种现象的一切方面(而且历史在不断地揭示出新的方面)相互依存,极其密切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形成统一的、有规律的世界运动过程,——这就是辩证法这一内容更丰富的(与通常的相比)发展学说的若干特征。”《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辩证法要求从相互关系的具体发展中来全面地估计这种关系,而不是东抽一点,西抽一点。”《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8页。“在(客观的)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7页。
斯大林说:“辩证法不是把自然界看作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依赖的各个对象或现象的偶然堆积,而是把它看作有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其中各个对象或现象互相有机地联系着,互相依赖着,互相制约着。”又说:“马克思主义是把社会生产看作一个整体”。“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5—426、586、430页。
毛泽东指出:必须学好“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毛泽东还指出:“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毛泽东选集》袖珍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1332、1055页。
毛泽东讲,抓全面经济工作,应该像一盘棋一样考虑,全国一盘棋。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一条”中提出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
邓小平讲:“学会当乐队指挥”。“一国两制”。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论述,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得出三点结论:
1.无条件的绝对性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所说的“斗争是绝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非平衡是绝对的”等等,是不符合马列原意的。所谓“绝对”,只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意义上讲的。
2.把事物仅仅看成是“一分为二”的,是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也是不够的。事物是由“多”构成的系统整体,通俗地表示即一分为多,合多为一。正是这种思想大大发展和丰富了一分为二的观点。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和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结果是很不一样的,虽然矛盾观也讲联系。
3.我们过去只研究马列主义的“二点论”、“矛盾论”,而忽视了马列主义的整体思想。其实,马列主义有极其丰富的、深邃的系统理论。
第三节 系统哲学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系统哲学是当代哲学的新形态。它主要是根据我们对哲学的本质的认识,考察当代世界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所进行的一种丰富和发展。因此,为了使人们了解这种哲学,有必要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它与哲学的关系,作一些介绍和阐述。
一、哲学的时代特征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特性是什么?这是人们在建立一种哲学理论时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马克思作了科学的回答。他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31页。这里,他强调了两点,一是哲学是“精神的精华”;二是哲学具有时代性。前者,揭示了哲学的本质,后者说明了哲学的基本特性,即时代性。马克思正是本着这种认识,在19世纪的中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其实,不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此,一切有价值的哲学也都是如此。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页。黑格尔在这里也强调了哲学的时代性。不难理解,黑格尔也正是基于对哲学的这种看法,在19世纪的初叶,建立了他的博大精深的唯心辩证论哲学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列宁、毛泽东等人,同样由于他们密切关注时代风云的变幻,抓住时代普遍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科学的回答,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当我们思考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重大而严肃的问题时,就不能不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予以特别的关注。
现在,我们已处于21世纪的初始年代。当今的世界,如果同黑格尔所处的时代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同列宁所处的时代,甚至同毛泽东生活的时代相比,人们也会感到变化是极其巨大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近二十几年来,全世界出现了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世界也不再是两个大国、两大阵营对立的状态或三级、三个地带的态势,而是多元或多极竞争的形势,一个超级大国、数个强国的多元化的时代。
实践是系统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实践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然要随之而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现代西方哲学中也包含着许多的有价值的思想。所有这些,都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概括,更加需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后工业化的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实质就是崇尚创新。创新不仅仅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所有的创新活动中,哲学和思维方式的创新又是最具有基础和核心意义的。真正的哲学,不是停留在书斋和头脑中的学问和思辩;它是与社会生活实践、与国家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的科学。哲学思想的活跃是社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反过来,它又会促进社会的发达与兴旺。我们应该以哲学理论创新带动各项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哲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世上没有不死之物,只有那些能够在死亡中不断新生的东西才是不朽的。由此可以引申,只有那些勇于变革与不断创新的事物,才会有长久的生命。
哲学也有自己的生命。哲学的生命不仅在于它所具有的真理性——这当然是基本前提——而且在于它由此而对实践所具有的价值。黑格尔说过一句很有深度的话,哲学是“思想所集中表现的时代”。哲学反映时代,它是时代精神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表现形式;反过来,哲学又服务于时代,正是那些看起来十分抽象的原理和范畴,规定着一个时代人们用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这就是哲学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生命基点。一种哲学的命运如何,主要看它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表达时代的特征,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回答时代所提出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唯物论、革命的辩证法,是业已获得科学形态的哲学理论。在历史上,惟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并敢于承认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因而成为一切哲学中最富有革命力的一种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回答当今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提出的基本理论问题,应当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科学的进步不断以新的内容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尤其是在今天的改革时代,要适应改革的形势,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才能有新的生命力。
二、现代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怎样才能发展?毛泽东指出,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恩格斯也谈到: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从来不是纯粹思维的力量,而“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2页。因此哲学只有在总结当代科学的成果、在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时才能获得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它的创立,完成了哲学史上的一大变革,但它并没有结束哲学的发展。毛泽东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毛泽东选集》袖珍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272页。马克思主义哲学问世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世界是个改革发展的时代,是新理论、新技术、新科学层出不穷的时代,是世界范围内“多极”竞争的时代。从整体上、本质上看,更确切地说,这个时代应该称之为系统时代。与19世纪相比,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已使人类的视野,从反映比较简单的机械运动深入到揭示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的发展规律;从研究人类居住的地球扩展到浩渺的太空;从描述宏观事物的属性发展到探索微观世界的本质,向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去深入探索物质的结构和宇宙的奥秘。量子力学的诞生,把粒子性(非连续性)、波动性(连续性)这种看来难以结合、甚至截然相反的特性联系起来考察,揭示了波粒二象性及测不准性,说明了能量的连续性与不连续性的差异统一,即非严格的决定性。相对论证明了空间、时间和运动速度的相对性,对运动着的物质在其空间和时间结构的内在统一联系,以及物质的质量、能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做出了新的理论解释。控制论从结构功能、信息、反馈等多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社会和人工技术这三种不同运动形式间的控制关系,在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进一步深化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信息论的发展,不仅揭示了人工技术、生物、社会等领域中存在着共同运动的规律,而且进一步证明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并使我们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对反映过程的理解更为丰富了。而系统论,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思想,我们常讲的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实际就是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整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以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论、突变论、基因论和结构论等为主体的自组织理论,在科学史上首次初步成功地揭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或从低级有序到较高级有序进化的一般条件、机理和规律性,把辩证法从一般发展(进化)现象的哲学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系统思想诞生于对诸如生物体、工程控制等复杂性事物的研究,最先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成果,但它很快就在其他学科领域获得广泛传播和运用,显示了其作为一种全新思维方式的方法论地位。
在哲学领域,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结构主义思潮名噪一时,是当代哲学的两个重要走向之一,与当代另一哲学主流———分析主义分庭抗礼。但诸如:系统、整体、结构、要素、功能、进化、突现等,这些系统思想的关键词,已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基本范畴。
在社会学领域,自社会有机论主义者斯宾塞以来,整个20世纪社会学的几乎所有重要成果,都立足这样一个基本观念:社会是一个自组织的复杂系统。
在管理学领域,管理科学学派是数理学派、决策学派和系统学派的统称,是泰勒管理学派的继续和发展,是近年来在西方管理学界形成的。埃尔伍德·斯潘赛·伯法是西方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个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答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所以,所谓管理科学就是制订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式的系统,并把这种模式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之中。
在心理学领域,1912年发轫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或者完形论心理学,就是用近似于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心理学的。后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名著《发生认识论》中明确运用了动态的、发生的、自组织的观点,是系统思想的具体运用。
系统思想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系统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系统思维方式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由中国科学院、新华通讯社联合组织的预测小组预测出“新世纪将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科技趋势”之三,是地球系统科学将以全球性、统一性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多时空尺度,研究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地球系统科学的突破性发展,将使人类更好地认识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可能突发的灾变对人类造成的损害。到上世纪80年代,基础理论层次的系统研究也转向主要研究复杂性问题。欧洲学者,特别是普里高津提出“探索复杂性”这一响亮的口号,把复杂性研究视为超越传统科学的新型科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普里高津和哈肯等人满怀信心地要把各自的理论和方法推广应用于生物、经济、社会等复杂现象领域,着手建立复杂性科学,形成世界复杂性研究的重要学派。在世界范围兴起的复杂性研究热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84年成立的美国圣塔菲研究所(SFI)。他们的雄心是面向生命、经济、组织管理、全球危机处理、军备竞赛、可持续发展等当今世界的所有重大问题,开展空前规模的跨学科研究,建立关于复杂系统的一元化理论,实质也就是系统科学。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写于1886年,1888年出版单行本)中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然后在此文中,他继续论述说:“由于这三大发明(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能量守衡及转化定律)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证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在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制成在我们这个时代令人满意的自然体系”。
这段论述有四个问题是需要研究的:一是什么是“划时代的发现”。二是1888年后有没有划时代的发现。三是什么是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的形式。四是什么是令人满意的自然体系。
1.什么是“划时代的发现”:
(1)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论”,提出“太阳中心论”,推翻了约1400多年以来亚里士多德、托密勒的“地心论”,史称哥白尼革命。因为“地心论”是符合教皇圣经的,地球是上帝创造的,梵蒂冈是全球中心。1616年“天体论”被教会正式禁止达200多年,因为当时哥白尼的学说已被人所接受,布鲁诺为捍卫哥白尼的学说,被关了7年,烧死在火刑柱上。
伽俐略于1632年出版了《关于托密勒与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用数学及科学实验方法证实了哥白尼的学说,1633年教皇宣判他终身监禁,343年后的1979年被平反。
(2)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科学与数学原理》,提出了绝对的时间、空间、运动、静止,也提出了宇宙的无限、多中心。
(3)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论”,1912年波尔的互补原理,1927年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这样形成了量子理论。
1905年—1915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922年,苏联人弗里德曼用数学计算提出宇宙的膨胀及收缩模型;
1929年,哈勃证实宇宙在膨胀;
1948年,苏联人伽莫夫提出热爆炸模型;
1951年,教皇宣布大爆炸理论是对的。
还有,基因理论、DNA双螺旋模型、夸克模型、元素周期率、大陆漂移学及板块学说、宇宙大爆炸理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等,这些都可以认为是“划时代的发现”。
从1886年恩格斯写这篇文章以来,世界上至少有十多种“划时代的发现”。因此,唯物主义也就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2.认知的启迪———“要改变的形式”。
1886年,恩格斯写了《自然辩证法》,它是草稿;1925年被苏联人整理后公开发表,不久,苏联根据1888年的《自然辩证法》,编写哲学材料,中国人在20世纪50年代引入大学,从此哲学体系再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是自1886年以来,从这些“划时代的发现”里我们可以领悟到:
(1)相对论及量子理论等,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统一性和相对性。
(2)对时间的认知:时间是权力,是财富,秩序也是财富;在飞机上绕地球一圈,多活一秒;四维性时空与时空11维性。但是人脑还没有进化到如此境界;我们只能看到似乎是三维空间的二维(如电影)。并且我们看到宇宙只是它过去时的8分钟。
(3)时间的快与慢与权力、财富集中快与慢的关系。
(4)时间的形态:量子化(时、空、物不可分)。
(5)人类物的钟表时间与物质系统进化时间的区别:可逆与不可逆。意味着,每个事物系统、每个粒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时空:有实物粒子场、有规范玻色子场、有希格斯粒子场。有系统物质在时间上的单向性即时间之矢。
(6)否定了拉普拉斯的决定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统计规律,比如:市场与宏观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微观世界与宇宙宏观的统一性、系统性、整体性,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大系统。
(7)系统发生突变的可能性和系统事物进化过程的不可逆性、量子性、量子振荡。
(8)量子场论统一了粒子和场(波)的对立。爱得华·维特综合了数个弦理论,认为五种弦理论是不同的表现方式,并用数学计算出了11维,因为人脑进化的有限性不能体验这些现象。弦构成了夸克以及所有粒子,每一个基本粒子都对应“弦”的一个振动模式。就像吉他上某根琴弦的振动。物理学家相信:一个数学上如此优美的理论是不可能不真实的,如电影只有两维,但表现多维。
(9)左右不对称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奇点时最对称,现在宇宙是不对称的,所以,要把微观的基本粒子和宏观的物质与真空统一研究,这就是“整体统一”。
(10)对宏观演化序列与微观演化序列出现的交叉点:①总星系的起源和基本粒子及夸克起源上的交叉点;②宏观演化上岩石的出现及微观演化上晶体的出现的交叉;③社会发展与生物个体发展出现的人脑交叉。所以,宇宙系统的整体研究十分必要,这里也说明物质系统在演化上的统一性与协同性。
(11)有引力必有斥力,但没有发现斥力。再如磁单极子,左右不对称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宇称不守恒,CP不对称的,在宇宙中反粒子是非常少的,物质与反物质是不对称的,正电子与电子也不对称,如果我们人类是对称的话我们就会湮没。其次,宇宙中90%以上的暗物质,我们不清楚。我们所处的世界,只是我们能够感知和测量的世界。
但在亚原子世界里,因果关系的概念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可能性”。大部分复杂的系统都是在自发的过程中形成的。
(12) 在人文科学上,如:政策,表面看是一致的,似乎是对称的,实际上是不对称的,因为实施政策的环境是不一样的。
政策有周期性(量子振荡);
——具有概率分布:概率性,突变性;
——它有时间性,不可逆性;
虽然政策一样,但效果不一定一样。
各国经济周期的趋同化,无边界经济的出现等,都说明了政策的量子振荡。
(13)在人文科学中,在一定的时空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互相决定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互相决定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互相决定的,等等。
因此,系统思想及其理论就是传统理论要改变的形式的新范式。
最重要的一个事实是我们不应该忘记,1924年6月30日爱因斯坦在给伯恩斯坦回信中,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评价时写到:“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他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都没有特殊的趣味。但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出版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02页
这样,就为新的哲学——系统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的、经济的和科学的充分根据。
三、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勇于实践、勇于探索
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新时代的潮流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在许多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哲学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生活和当代科学对哲学的挑战,树立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打破在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的固步自封的局面,去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只有同现实世界和当代科学密切结合的哲学,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改造现实世界。当然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但只要努力,总是可以完成的。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我们当代中国人有义务、有责任,应该积极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着这种认识,作者探讨了系统哲学,它的理论意义是:
1.它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看待系统哲学和辩证哲学的关系,并把二者统一起来。目前,世界上对系统哲学和辩证哲学的看法很不相同,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不能把它们恰当地统一起来。其中,有的是完全把它们两者对立起来,并区别出一高一低;有的虽然也讲二者的统一,但往往是把另一个东西纳入自身之中。就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情况来看,一般对系统科学哲学思想的估价偏低,大多只把它视为辩证哲学的一个概念、范畴或者至多看作是一个规律。我认为这种情况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利的。因此科学地阐明系统科学哲学和辩证哲学的关系,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哲学课题。实际上,从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来看,他们早就对系统观与辩证观的统一有许多重要阐述,我只是想结合当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进一步整合并具体地阐述和丰富发展这些重要的思想。
2.它有助于我们获得一种健全的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近代社会人类智慧的结晶,辩证哲学总的来说是强调矛盾的理论和学说,为人们观察研究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系统科学哲学则主要是强调系统的哲学主张,它为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武器。但它们又是内在联系的、统一的。因此,把这两种哲学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种健全的理论,从而指导我们更能动更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它也有助于我们的认识达到当代哲学的新水平。哲学的理论不是僵化不变的理论。它本质上是发展的理论,是批判的、革命的理论,是用最新科学武装起来的理论。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召唤人们、启迪人们、鼓舞人们、武装人们,指引人们前进。此外,从人们的思维来看,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如果说形而上学思维侧重的是“一”的思维,是单一的,是一成不变的和单值的思维;那么,矛盾辩证思维侧重的是“二”的思维,是“一分为二”或“分”的思维;而系统思维则侧重的是“多”的思维,是“整体”的思维,是系统联系、整体优化的思维。后两种思维是人类思维领域迄今所取得的最大成果。尤其“多”的思维、系统的思维是一种最新的成果。所以,把这几种思维加以综合并在理论上提升到当代哲学理论的高度,这对于指导我们的认识活动来说,无疑是重要的。
4.它是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东方人与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某些明显的不同之处,这是东西方许多学者的共识。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我认为东西文化的区别,最根本的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确实,只要观察一下东西方人在哲学、政治、伦理、文学艺术,乃至农业、天文、地理、医学以及保健养身等等方面的不同观念,就不难发现东方人与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是何等的明显。中国人的深层心理构成与特有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必然更多地关注整体(群体)、中庸、调和、崇祖、忠孝、族群、大一统,这就驱使他们必然地采取以人为中心的“天人合一”观,和以社会(群体)的和谐安稳为中心的人文态度。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上,《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要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遵循而不是违背天、地、人所共具的普遍规律。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包括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家庭与社会、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中华民族始终凝聚不散、和谐安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的作用。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学”,而所谓“仁”,孔孟都明确表述过,就是“爱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录公》,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孔孟把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的责任,把“修、齐、治、平”的责任,都放在了个人的肩头。一直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和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是贯穿着这种融个体于群体之中的思想,以群体的和乐为个体的生存发展前提的独特思维方式,渗透于整个中国哲学、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传统思维中,重视整体轻视个体,认为局部的存在与价值有赖于整体: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模糊、粗旷和原始的整体思维。
因此,思维方式的变迁从来都是具有彻底的革命性意义的,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崛起与振兴。正如怀特海所言:“伟大的征服者从亚力山大到恺撒,从恺撒到拿破仑,对后世的生活都有深刻的影响。但是,从泰利斯到现代一系列的思想家则能够移风易俗,改革思想原则。比起后者的影响来,前者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些思想家个别地说来是没有力量的,但是最后却是世界的主宰。”
这正是要探讨系统哲学的目的,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实践意义。
1.它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代世界是一个多样化、复杂化的世界,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展,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广泛,科学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因此,在今天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如果没有系统、整体、多样化的思维,不仅无法适应这个世界,更难以有效地改造它。当代系统论的出现,各种系统工程的大规模应用,世界范围内“系统热”相继兴起,以及许多人对系统思想的日益重视,都深刻地说明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面对今日世界,我们一定要有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近二三十年来凡是这样做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因此,通过系统哲学的探讨将会使我们更加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以指导自己的活动。
2.系统哲学更能适应当今世界进程中对哲学的需要,实现在方向和侧重上的转换。系统哲学最根本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吸收了系统理论思想中的积极成果,并使它在整个哲学结构中占有突出的比重。它使多样化的思维、系统化的思维占有重要地位。以往的时代,伴随着社会的变革,阶级矛盾比较突出,各种势力的较量十分尖锐。封建主义的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法西斯主义的猖獗,使各种冲突都处于一种比较尖锐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矛盾辩证法由于适应了世界人民争取独立、自主和建立人民民主制度的需要,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矛盾哲学成为哲学奏鸣曲中的主旋律,成为一种阶级斗争的政治哲学并在初期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但是,从今天的世界来看,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许多冲突已趋于缓和,全球性的尖锐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各国经济方面的合作提到了重要的日程。对立的因素减弱了,多种协同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了。邓小平说,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战争的危险,但是现在我们的观点有点变化。这一说法就反映出当代世界的一个重要变化。另一方面,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事业获得巨大的进步,对哲学的科学性、精确性,必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作为时代的哲学,在主旋律上就要求有相应的转换。系统理论正是由于适应了这一转换,所以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3.系统哲学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今天我们的工作重心已发生了转移,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说,战争时代需要“斗争的哲学”,那么建设的时代就需要建设的哲学,需要把多方面力量协调起来的哲学,它就是差异协同的和谐哲学。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从执政党到民主制度下政党的转变,哲学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系统思想正好适应了这一转变。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提出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构想,就是这方面的一大创举,并且在香港、澳门取得了成功。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今天的中国社会生活也在急速的变化。生产、科技的社会化,交流的国际化、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因而对系统哲学思维的需要也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而系统哲学正是它的理论化的表现。因此,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一方面它对系统哲学的需要会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也会有力地促进这一进程。
我之所以提出思维方式创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传统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影响着改革、发展与稳定协调战略的实施,冲击、抵消着改革的效应,给改革及建设带来极大的伤害。传统思想方法的典型表现就是“一分为二”、“抓主要矛盾”。这种方法本来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但在运用中却一直被我们简单化,变成总是把复杂的事物划分为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两极,并且特别重视斗争和对立,总是希望在社会、经济等工作中寻找“主要矛盾”或“突破口”,求得“以纲带目,纲举目张”的神奇效果,以为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不是把诸如国民经济和体制改革等经济社会现象看成是由多元素、多环节、多层次构成的有机联系、综合配套的系统整体。
由于传统思想方法与事物的整体性、系统性相违背、相抵触,因此,用它指导工作就难免不出纰漏。
问题的全部症结在于: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用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已不太起作用。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整体性的处于系统联系和系统运动的世界。我们面对的经济工作、改革工作都是一个个系统工程,其中涉及的各部门、各方面、各项工作,都是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都是整个链条上的环节;每一方面都与其他方面相互影响,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因此,我们抓经济、搞改革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应当是系统方法、整体方法。其他方法应服务于和服从于系统的整体需要,有助于实现和保证系统的整体平衡,应围绕和配合系统方法而有的放矢地使用。
改革,建设工作千差万别,势不容刻舟求剑。
这就是我们建国五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产生所有问题的根本所在。万里讲:“直到今天,领导人凭经验拍脑袋决策的做法仍然司空见惯,畅通无阻。”“‘文革’十年的决策失误,更是误国殃民,祸及子孙。”“这种盲目拍板、轻率决策的情况,现在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万里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6年8月15日。
乌杰系统科学网  联系:http://www.360doc.com/mailto:liongrant@gmail.com
目录
序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物质世界的系统性第三章
系统哲学的基本规律第四章
系统哲学的范畴
第五章
系统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第六章
系统哲学与当今实践参考文献后记
第一章   绪  论
系统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理论成就,以客观系统物质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哲学的科学。系统哲学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补充、丰富、完善和发展,是对传统哲学范式的一种超越,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它旨在准确、科学地表述系统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规律,深刻、全面地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系统运动的本质特征和普遍联系,并从整体上考察系统事物的生灭转化过程和系统内外的辩证关系。要对它有个概括的了解,必须对系统哲学的一般理论及其产生和发展问题,作初步的考察。
第一节  系统哲学的一般问题
一、系统概念的哲学意义
系统这个概念,恩格斯早就有所论述,他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4页。这里所说的“集合体”就是系统,而“过程”则是指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整体过程的发展变化。黑格尔讲:“真理的要素是概念;真理的真实形态是科学系统。”他还讲:“真理只有作为系统才是现实的。”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钱学森指出:“把极其复杂的研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们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钱学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第221页。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论》一书中指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载《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79年,第1~2期。1967年日本工业标准JIS认为系统是:“许多组成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邦格认为:“宇宙不过就是系统的系统。”摩根讲:“整个宇宙不过就是的大系统罢了。”[美]摩根:《突创进化论》,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72页。从以上这些论述可以看出,系统具有全局性、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预决性等特点。因此,作为哲学意义上的系统概念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结合在一起并具有特定功能、达到同一目的的有机整体。
系统概念,无论从本体论上看,还是从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来看,它都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它是与当前的科学研究从实物水平上升到复杂系统水平相适应的,是随着人类认识活动的深化,人类思维方式从“实物中心论”向“过程中心论”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历史的产物。现代科学发展有两个重要的趋势,即分支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一方面,科学迅速地分化,许多新的分支越来越多,学科越分越细。另一方面,边缘科学、综合科学却又不断出现,许多极不相同的学科在深入一步的层次上,携起手来,相互渗透。这样,一方面,复杂化和数量集约化使科学知识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导致认识水平越来越超出人们日常经验所能体会到的程度;另一方面,许多复杂的问题,都被出乎意料地简化为某些数学的或物理的模型,被清楚明白地加以数量的描述与处理,因而使科学又呈现出高度概括性和高度抽象性的趋势。这种科学发展的规律,从根本上促进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促进了系统性思维方式的出现。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人们观察问题的眼光由“实物中心”转向“系统中心”。现在人们对一切客观现象不仅仅是对它本身的实体认识,而且是作为一个系统,作为某个更大的系统的部分、要素和组成来认识。进而又从对系统的存在和构成的认识,转向对系统事物的发生、过程、转化、功能、结构、关系的认识。二是科学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了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学科认识对象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三是人们不仅以解剖学的眼光来看待各个局部或科学的分支,而且越来越注重事物的整体和整体内部的关系。科学知识的整体化趋势使科学知识走向新的综合,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经济、军事、政治等大系统的科学化、定量化和综合化的研究,使人们思维方法越来越具有整体思维和优化思维的特点。总之,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系统整体优化思维方式的形成,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自然要由一般的“物质观”转向更为深刻的“系统物质观”。就其上述三点,既可看到物质观与系统物质观在内容和认识上的统一,又可看到系统物质观是对物质观的深化和发展。
系统概念集中体现系统思想的一般原则,即系统思想。对于系统思想应该属于何种范畴?当前国际、国内学者颇有争论,大体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属于科学思想,欧美学者持这种意见。二是认为系统原则是哲学思想与科学思想之间的中介环节,如德国的H.霍尔茨认为系统思想是作为哲学和科学的中介而出现的。三是认为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中国学者持这一观点。从系统整体和构成这一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来观察事物,系统原则包括:客观事物中普遍存在的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自组织性、层次性等等。系统原则是系统论的哲学基础。在持这种意见的学者中认识也不尽一致:有的认为系统原则直接就是哲学原理,就是辩证法的一个原理,在马克思主义中得到最好的表述。如乌耶莫夫认为:“系统范畴同时还具有辩证法范畴的一些基本特点,具有哲学概念地位。”[苏]A.K.阿斯塔菲耶夫:《苏联就辩证法与系统方法举行会议》,载《哲学译丛》1980年,第2期,第72页。也有的认为,系统思想可以构成唯物辩证法的“拟化形式”。认为由于用自然语言描述的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带有模糊性和歧义性,而运用数学模型和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的边缘科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可以使唯物辩证法的原则性观点具体化、模式化,使模糊性的观点明确化、定量化。还有的认为系统思想经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概括,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国内许多学者持这种态度。我认为,系统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经做了很多的表述,有很精辟的概括。乌杰:《马列主义系统思想》,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马克思关于辩证唯物论的物质世界整体联系思想,就是对系统辩证观的哲学概括,而当代系统论所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经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括,就可以与它结合起来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新的形态,即系统哲学。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在《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一文中讲:“毛泽东思想的核心部分就是从整体上来认识问题。”这句话很正确,我认为更正确的是:马列主义的核心部分也是整体思想、系统思想。钱学森:《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载《人民日报》1990年12月31日。这句话很正确,我认为更正确的是:马列主义的核心部分也是整体思想、系统思想。
二、系统哲学与辩证哲学的内容
系统哲学这一提法是美籍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首先提出来的。他在1968年出版的《一般系统论》一书中明确讲到他所创立的一般系统论包括三个领域,即:系统科学、系统技术和系统哲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E.拉兹洛在1972年写的《系统哲学引论》等著作中,对系统哲学作了专门的研究和论述。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哲学教授M.邦格对系统哲学也很重视,但他强调的是“系统主义哲学”、“系统世界观”,与贝塔朗菲、拉兹洛等人的见解有所不同。系统哲学的研究首先是从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开始的。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的一些学者,大都着眼于研究系统概念、系统范畴、系统观点、系统规律、系统理论、系统原则、系统方法、系统思维等等,但如果我们不是仅仅着眼于从提法上来考虑问题的话,那么这实际上也是在研究系统哲学,只不过在看法上有程度和广义狭义上的不同而已。
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哲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学说。系统哲学针对的主要是机械论、活力论和过分注意分析的哲学倾向,强调要把世界、事物都作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系统来看待。它的基本原则有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等。
贝塔朗菲认为:一般系统论“远远超出了技术课题和技术上的需要。重新定向成了科学领域总的必然趋势,贯穿于所有学科,最后到哲学。它在不同领域内激荡着,达到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和精确性,并宣告一种强大推动力的新世界观的来临”〔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拉兹洛认为,系统哲学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正在全世界先进科学思考者的头脑中形成” 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托夫勒写道:“系统方法这一名词和概念,被社会科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外交政策分析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以及工程师、行政领导者广泛采用。”〔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72页。苏联哲学家萨多夫斯基认为:“对系统性进行分析是现代哲学和现代专门科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苏〕萨多夫斯基:《一般系统论原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
系统哲学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首先提出来的,但是只要它是科学的,我们就应当用科学的态度研究它,对待它。人们知道,近代的唯物论、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提出来的,但是,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者给它以历史的肯定和进行科学的研究。
当然,贝塔朗菲等人的系统哲学中也有不科学的成分、不完善的方面。然而,我们知道:一切科学都是从不完全科学到比较科学或相对科学,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或相对完善的。因此,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也应该像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待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一样,吸收它们中的合理内核,抛弃其不正确的东西。
系统哲学的倡导者中尽管有些人对唯物论、辩证论哲学还持有排斥、反对的态度,但也有些人表达了同马克思主义哲学靠拢的倾向。贝塔朗菲本人即认为,一般系统论的原理同辩证唯物主义相类似则是显而易见的。
拉兹洛在不久前也谈到:“按我们的理解,现代系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相通的,系统哲学就是力图使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的论断得以实现。如果马克思活到现在,他也一定会用系统哲学来思考问题,研究当代社会,并发展它的理论。”《学术研究》,1988年第4期,第87页。所以我认为,系统哲学可以说是在20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哲学。马克思认为,哲学应该是根据人类最新的科学成果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系统哲学正是突出地体现着这一点,它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时代的产物。
目前,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系统论哲学是不是一种哲学的争论,焦点在于:系统是否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们的思维规律在最高意义上的概括。用这个标准来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承认系统具有最普遍的意义。
1996年颁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写道:“从幼稚园到12年级的教育活动,所有学生都应该培养与下述概念和过程相关的理解力和能力:系统、秩序和组织;证据、模型和解释;不变性、变化和测量;演变和平衡;形式和功能。”接着《标准》解释道:“自然界和人工界是复杂的,它们过于庞大,过于复杂,不可能一下子研究和领会。为了便于调查研究,科学家和学生要学会定义一些小的部分进行研究。研究的单位称作‘系统’。系统是相关物体或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有组织的集合。例如生物体、机器、基本粒子、星系、概念、数、运输和教育等都可以构成系统。”由此可见,系统及系统科学已经成为当代最具有综合性的、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基础概念和科学。
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无不表现为系统。系统还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有着最大的包容性和覆盖面。系统概念同物质概念、矛盾概念是同等意义上的概念。例如,大家都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我们又知道物质是系统的,因此,系统和物质显然就具有同等意义,只是它们反映了人们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系统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系统都是不存在的。再例如,人们都肯定矛盾具有普遍性,然而我们又看到,事物中凡有矛盾存在的地方,必然也有系统存在。自然界有矛盾,自然界也是系统;社会中有矛盾,社会也是系统;思维中有矛盾,思维也是系统。由此可见,系统概念同矛盾概念一样,都具有最普遍的意义。因此,在系统概念基础上可以形成系统哲学。
建立系统哲学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一个是要肯定系统哲学,再一个是要正确地对待辩证哲学。
关于辩证哲学,在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的学者都是肯定的,但是在西方国家的学者中则认识很不一样。对于辩证哲学,我国的许多人都是很熟悉的,都肯定它本质上是关于事物矛盾、关于对立统一的哲学学说,其基本的形态就是“矛盾辩证法”形态。关于这一点,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论述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肯定这一见解,我们就会正确地对待辩证法,也能正确地对待其他哲学。因为,辩证法既然是关于矛盾、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这就表明它并不是包容一切的。比如系统哲学虽然也讲联系,也讲发展,但它所说的联系并不是矛盾的联系或主要不是矛盾的联系,它所说的发展也不是矛盾的发展或主要不是矛盾的发展,而是系统的联系和系统的发展。这样,我们便可以划清不同哲学之间的界限,而不致混淆它们或随意取代其中的某一种哲学。
三、系统哲学与辩证哲学的统一
哲学的发生、发展呈现着两种趋向:一方面它在不停地分化,形成许多从前没有的哲学,并使哲学在广度上大大扩展、深度上大大增加,从而显示出其无比的丰富性、生动性、具体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不断综合、不断一体化的过程。在这种一体化中,哲学体系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健全,从而日益科学和系统。这种一体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新的哲学同已有的哲学的结合。因此,就后一方面而论,我们可以说,哲学发生、发展的规律之一就是各种各样的哲学不断综合、不断一体化。人们知道,在近代,曾经先后产生了具有较为科学形态的唯物论哲学和辩证法哲学。在唯物论方面,有英国哲学家培根的《新工具论》;霍布斯的较为系统的唯物论学说和洛克的唯物论认识论;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的理论,如霍尔巴赫的《自然的体系》,以及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学说等。在辩证法方面,卢梭、狄德罗、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人先后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丰富了这一研究领域。在他们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论哲学和辩证法哲学进行了科学的综合,从而创立了现代的辩证唯物论哲学,并大大深化和发展了它们。这是现代历史上哲学的一次大综合、大一体化的过程。列宁、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体系和理论思想。如列宁对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阐述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贡献。这说明,现代哲学史也是一个不断综合、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历史。
在当代,这种进程也不会停止下来,而仍然会继续。系统哲学同辩证哲学有着许多的一致性,并且可以统一起来。
1.它们在现实中是统一的。恩格斯在谈到思维的统一时曾讲过一段很深刻的话,他说:“思维,如果它不做蠢事的话,只能把这样一种意识的要素综合为一个统一体,在这种意识的要素或它们的现实原型中,这个统一体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他还风趣地说:“如果我把鞋刷子综合在哺乳动物的统一体中,那它决不会因此就长出乳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1页。我们所说的两者的统一也是由于它们在现实中本来就是统一的。(注:本书黑体字除特别标注外,都是作者所加)。恩格斯在谈到统一性或系统性的时候,曾经指出:“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够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 这里所说世界的统一性或系统性是就世界的本身来说的。这就是世界的系统性来源于物质世界本身。我们又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辩证法也是来源于客观世界,即辩证性是根源于物质世界的。既然如此,系统性和辩证性由于都是世界的属性,都以世界的物质性为基础,并且都是物质世界的表现形式,因此它们之间当然就存在着统一性。这是系统哲学和辩证哲学可以统一的最根本的依据。
2.在特征上是一致的。辩证哲学虽然是关于矛盾、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但是,它所说的矛盾、对立统一都是以反映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矛盾、对立统一为特征的。就此而论,它又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关于事物永恒运动发展的科学。同样,系统哲学虽然是讲系统、讲整体的,但是它所说的系统、整体也是以揭示事物的联系、运动和发展的系统为重要特征的。因此,从联系、发展这两个基本的特征来看,二者也是一致的、统一的。差别只在于对联系和发展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意义上去揭示而已。
3.在内容上是互补的或缺一不可的。我们看到,各种论述辩证法的著作和论文,虽然其目的在于讲辩证法,但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要讲到系统问题。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应用辩证方法的典范,但其中的系统思想也是极为丰富的。恩格斯在讲到辩证法时,也强调它“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6页。这都是自觉地把辩证思想和系统思想结合起来的极好的例子。另一方面,强调系统哲学的人,也往往要涉及到辩证法。如贝塔朗菲在谈到“系统的历史”时,即指出“这一历史中包含着许多杰出人物的名字,其中就有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辩证法”。这说明它们的联系完全是一种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总之,我们可以肯定,系统哲学和辩证哲学是可以结合起来的。如果说,在以往的结合中它还不具有理论化的形态的话,那么,在本书中我们通过系统哲学这一理论形式,就可以把它体现出来。当然,这种结合,不是系统哲学与辩证哲学的简单相加,而同时还包括对当代科学成果和最新理论成就的一次大综合、大一体化的概括和提升。
第二节 系统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系统哲学的提出和研究虽然时间不长,但就系统思想渊源来说,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整个人类思想文明发展史都为它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最初认识,是习惯于从事物总体方面来观察的。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产生了用分析的方法代替综合的方法,侧重于分析事物的各个部分,然后再把对事物各个部分的认识相加起来作为对整个事物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前两种认识方法都不能满足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于是人类的认识方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从事物的内部有机联系、从一事物同另一事物的外部联系来辩证地系统地看待客观世界,这就进入了系统辩证思维阶段。正是沿着这样一条“浑浊整体——分析——系统整体”的认识道路发展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进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系统哲学思想。
一、朴素的整体思想
最早的整体思想来源于古代人类社会实践经验。人们要从事各项社会活动,就要在实践中同各种对象打交道,于是逐渐积累了认识系统、处理系统问题的经验,这就产生了朴素的整体思想即系统的萌芽思想。例如,古代巴比伦人和古代埃及人就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分层次构成的整体。作为古老的农业国家,我国从殷商时代,在畜牧业和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阴阳、八卦、五行等观念,来探究宇宙万物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开始了最早的对系统的思考与实践。《管子·地员》篇《诗经·七月》等著作,对农作物与种子、地形、土壤、水分、肥料、季节诸元素的关系,都做了较为系统辩证的叙述。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从天时、地利、将帅、法制和政论等各方面对战争进行了整体的分析。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也强调了人体内部各系统的有机联系。
在对整体的经验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对整体的哲学认识。朴素的整体思想在古代希腊哲学和古代中国哲学中以朴素辩证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以及后来的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都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阐述过系统整体的观念。亚里士多德是欧洲思想史上第一个把许多门科学系统化的哲学家。他提出了“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总和”的著名论断,指出了运用“四因论”来说明事物生灭变化的原因:
质料因,即事物由什么东西构成;
形式因,指事物具有什么形式结构;
动力因,说明是什么力量使得一定的质料取得某种结构形式的;
目的因,说明存在的目的何在。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以及整体论、目的论和组织论,是古代朴素系统整体思想的最高表达形式和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关于整体问题的哲学论述也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思想家都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易经》以人们在自然界中能够感觉到的人和自然物,作为世界的万物之源,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也就是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天地之母,产生雷、火、风、泽、水、山六个子女,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因素,五行八卦构成了自然界。思想家老聃在《老子》书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荀况在《天论》书中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提出了认识和解释宇宙万物的萌芽系统模式。宋代著名的变法家王安石进一步发展了五行学说,他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金、木、水、火、土是由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运动变化而成的:“寒生水,热生火,风生木,燥生金,湿生土。”同时五行之间也具有相生相克的功能,由此而构成了一个象征着宇宙万事万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五行生克系统世界。这种系统思想虽然是萌芽状态的、浑沌的、朴素的,但也是十分宝贵的。因此,我们把古老的这种整体思想称之为萌芽的系统思想。
二、机械的系统思想
15世纪以来,分门别类的研究事物的方法,开始取代古代朴素地、系统地、整体地观察事物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是同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相适应的。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近代自然科学把系统地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这种机械系统,最著名的有从“哥白尼革命”中诞生的日心系统,有产生于第一次科学大综合时代的力学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生命机器系统理论。弗兰西斯·培根根据科学实验的成果,认为必须对一切可以获得的事实进行记录,然后再将这些记录的材料按一定的规则排列出来,编成表格。这样就出现了分门别类的研究事物的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后来被17世纪初的哲学家霍布斯从哲学上加以概括,使其带有理论的性质。他把培根的理论系统化、极端化,用力学和几何学的原理来解释物质及其运动,认为物质运动纯粹是机械运动,是靠外力推动的。他认为把“物体——活的——理性”三个东西加到一起就是人。接着牛顿又把这种思想发展到顶峰,并贯穿到力学和物理学当中。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以严密的数学推理和实验观测相结合,对物质组成、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论证,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普遍有效的力学理论体系。他的另一部著作《论宇宙系统》则把宇宙万事万物当作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来阐述。但是,牛顿同哥白尼一样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认为宇宙是没有任何发展变化,完全是机械的僵死的,这样便陷入了形而上学。
一位被恩格斯称之为近代哲学中“辩证法的卓越代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9页。同时又是著名科学家的笛卡尔,把机械原理运用到有机生命上,在他的《方法谈》、《哲学原理》等著作中,首次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著名观点。他说:“宇宙为一大机器,生命机体也是一精密机器。”《医学与哲学》,1980年第1期,第26页。这反映了他的机械的系统思想。
在机械系统思想阶段,有三个人的思想最值得我们注意,一个是17世纪斯宾诺莎的实体思想。他认为世界是一个自然实体,它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实体内部是错综复杂的,无究无尽的因果联系,自然实体存在和变化的原因在于实体本身,这是朴素的系统思想的发挥。再一个是狄德罗的思想。他认为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过渡,世界生灭不已,每一刹那它都在生在灭,从来没有例外,也永远不会有例外。他关于整体处于动态变化中的这种思想,是可贵的。还有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他的单子论同现代系统论比较接近。他认为“单子”是事物的元素,并且是“组成复合物的单元实体”。单子不是僵死的,而是能动的实体,一切所谓事物都是单子的表现,单子的彼此不同,构成了千差万别的事物,表现为事物由低级向高级过渡,单子之间的普遍联系构成了整体世界。他强调单子的整体性、不可分性和独立性,以及单子之间的相互联系性。总之,莱布尼茨的单子理论具有比较完整的系统思想,他的许多论述已经接近现代系统论,他的科学方法论也近乎系统方法论。所以贝塔朗菲赞赏地说道:“莱布尼茨的单子等级看来与现代系统等级很相似。” 《科学学译文集》,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6页。
机械的系统思想虽然有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它是人类系统思想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它的局限性在于其观点是“机械的”,即仅用力学的尺度来衡量化学过程和有机过程,不承认“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而坚持“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因而作为一种普遍的思想方法本质上是形而上学的。这种思维方式虽然过分强调分析方法,但就思想的部分来说,它并不是完全否认事物各部分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仍然承认从整体出发去认识自然体系,其中一些代表人物的思想为现代系统思想的产生也确实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说,机械的系统思想作为系统思想史上的承上启下的理论,为后来系统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三、辩证的系统思想
17世纪上半叶以来,自然科学的成就使辩证的系统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6页。到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引起了人们认识的根本转向。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生物有机论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而系统思想的发展同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着最直接的渊源关系。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一个变化的系统,是在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选择下,相应改变本身内部结构的系统。达尔文的有机进化思想冲击了机械的系统思想,使系统思维方式有了长足的发展。
系统思想分为两个发展过程:第一个是唯心的系统思想;第二个是马克思主义唯物的系统思想。
德国“先验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对唯心的系统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影响。他把人类的知识理解为一种有秩序、有层次,并由一定要素所组成的统一整体。他还强调整体高于部分,把自然科学界中的整体划分为机械整体与含目的性整体两大类,认为运用系统整体的目的观点来分析事物,有利于科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对此,贝塔朗菲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康德的观点中包含着系统的要素,具有丰富的系统思想。
作为世界哲学史上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看成一个过程。他的哲学理论充满着深刻的系统思想。黑格尔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正(肯定)、反(否定)、合(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部分,构造了一个完整的“绝对精神”辩证发展的哲学体系。他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有机的整体,它“作为自身具体,自身发展的概念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全体,包含很多的阶段和环节在它自身内。”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32页。黑格尔把人们的思维能力看成一个具有等级层次的系统过程:即知性——消极理性——积极理性的系统发展过程。他还把真理和科学作为有机的科学系统进行了深入考察,指出了这种系统及其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真实性和层次性。他说:真理的存在要素只在概念,真理的真正形态是科学体系。“科学只有通过概念自己的生命才可以成为有机体的系统。”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77页。他认为范畴体系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地由抽象到具体,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起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就是一个独特的科学领域并组成一个系统,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的过渡,反映了科学认识的扩展。由此可见,黑格尔的概念体系就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当然,也必须承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置”的辩证法,就是说是用概念的系统发展来颠倒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系统发展过程。但是,我们也同样必须承认,他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关于系统过程的整体的思想是伟大的,正如恩格斯赞誉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9~240页。
19世纪中叶以来,以细胞学说、进化理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三大发现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前人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扬弃,汲取了其“合理内核”,从而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开拓了系统思想的新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从哲学的高度来明确使用系统概念和系统思想。如“系统”、“有机系统”、“总体”、“整体”、“过程的集合体”等概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系统理论的哲学表达方式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1.相互联系的宇宙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
2.系统整体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切事物、过程,以至于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与依赖,相互作用与制约的系统整体,“思维的本质都在于把事物综合为一个统一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0页 ;“要认识这个体系,必须先认识整个自然界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63页。
3.运动形式和科学分类的系统层次。恩格斯根据当时科学发展的认识水平,在其《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把物质运动形式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排列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形式。认为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秩序的分类和排列。
4.社会运动的系统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看作为一定经济形态的社会有机系统,认为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一个统一的整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4~145页。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一部比较完整地体现系统观念和运用系统方法的重要典籍。他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商品出发,把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机体进行系统分析,是第一个从宏观整体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列宁也有关于系统的思想。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α)历史地,(β)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列宁全集》,第35卷,第238页。又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列宁选集》,第4卷,第453页。
斯大林也曾指出:“辩证法不是把自然界看作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依赖的各个对象或现象的偶然堆积,而是把它看作有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其中各个对象或现象互相有机地联系着,互相依赖着,互相制约着。”《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25~426页。都强调了认识系统的重要性。
以上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是关于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系统科学概念的奠基人,是对系统性原则最早进行了广泛而具体的科学研究的学者。这一点连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也认识到了。
四、定量化的系统思想
19世纪末期以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系统思想由定性的哲学理论概括到定量的具有广泛意义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
我们知道,科学认识的一般规律,往往都是先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的研究和描述,而后才进一步研究其量的规定性,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计算。同时,也只有在精确地作了定量研究以后,方可更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一门科学只有能够充分运用数学的时候,才算是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系统思想的发展也是这样,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现代科学技术又提供了一套数学工具,来定量分析和计算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通过定量的分析与运算,以便做出综合性的合理安排,从而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系统思想之所以发展到定量化的阶段,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新兴学科的蓬勃发展,人们面前的认识对象不断复杂化,人们经常会遇到大范围、高参量和超微、超宏的问题,这在客观上推动着人们必须不断地去探索认识复杂系统的方法,因而也就在客观上确定了定量分析的系统思想的产生。适应这个需要,贝塔朗菲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逐步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他针对生物学界的机械论与机体论的争论,总结和概括了生物学的机体论,阐述了系统的科学原则。他认为,把孤立的各组成部分简单地相加不能说明高一级水平的性质和组织结构,如果了解部分之间与层次整体之间的关系,那么高一级水平的活动就可以推导出来。这就为系统思想的定性分析转入定量分析指出了一条道路。1945年,贝塔朗菲正式发表《关于普通系统论》的论文,1968年写了《一般系统论》的专著。他指出,一般系统研究应当包括三个主要的方面或内容:一是关于“系统”的科学和数学系统论,即“普通系统论”;二是“系统技术”,其中包括系统工程和系统方法;三是“系统哲学”即系统论哲学研究。
接着心理学家米勒创立了一般生命系统理论,认为一切活着的具体系统都叫做“生命系统”,生命系统分为7个等级层次,这些层次又分为19个关键系统。有人认为,米勒提出的生命系统层次——子系统表可与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相媲美,为解决生命世界的统一性又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明和途径。
1969年物理化学家普里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论”,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宣称“非平衡可能成为有序之源,而不可逆过程导致所谓‘耗散结构’这一种新型的物质动态”《普里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陕西科技出版社1982年版,第110页。普里高津的这一理论实际上说明在宇宙中的各系统,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无一不是与周围环境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协同学又称协合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971年开始倡导的又一种系统理论。它表示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复杂系统中,许多要素的协同作用即联合作用将超出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产生出整个系统的统一宏观模式。这一过程就被哈肯称为协同过程。他为各种类型的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转变建立了一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
苏联学者乌耶莫夫于1975年提出了参量型系统理论,解决了贝塔朗菲建立的类比型系统理论对有序性、目的性论述的不足。此外,一些社会科学家或者从社会科学中抽象出系统理论,或者用系统理论研究社会系统,由此形成了种种社会系统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社会系统论。认为社会系统是由社会各要素协调一致的行动和相互关联的功能所组成的统一整体;人类社会是自适应系统。代表人物有T.帕森斯、M.邦格、W.巴克利。尤其是M.邦格在数理逻辑、离散数学以及系统分析中提到了用以研究和表达唯物主义本体论的数学工具,即集合论、抽象代数、命题演绎、谓词演绎、矩阵、图论、状态函数和状态空间分析等一系列数学工具,使哲学的精确化和形式化由可能变成了现实。邦格运用现代数学工具描述唯物主义哲学范畴,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并使人们看到了希望:哲学不仅可以定性,而且可以定量,使哲学与现代科学相互表征,实现了马克思曾经说过的,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实现了恩格斯提出的目标:使数学成为“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7页。
经济系统论。一是美国经济学家W.列昂惕夫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产品交易的数量编制的一个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它依据各个部门各单位产出所需由其他部门投入的产品数量编制投入系数表,从而进行有效的经济分析。二是经济学家K.保尔丁提出的熵过程经济系统,他认为消费是一种典型的熵增过程,生产是一种典型的熵减过程即进化过程。经济学家N.乔治斯库在这个问题上也提出有价值的学术见解,认为经济过程是熵过程,经济系统是熵变系统;力学现象是可逆的而熵现象是不可逆的等等。三是日本学者槌距田敦的熵资源系统论,认为资源的导入,资源的消费以至废物废热的排出这一完整的“流”,乃是社会、经济和生物等定量开放系统赖以存在的和运动的动力。
组织管理系统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由物质的、生物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几方面要素组成的一个“合作系统”,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这几个方面要素的协调。创始人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等。
总之,在定量分析的系统思想时代,各种现代系统理论竞相争艳,为系统哲学的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系统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的回归与拓展
钱学森同志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核心部分就是从整体上来认识问题。”钱学森:《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载《人民日报》1990年12月31日。事实上,只要稍加研究,就会发现系统思想是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观点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的形态。
马克思指出:“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例如,任何社会的再生产过程,都是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四个环节有机组成的统一体,社会再生产要正常进行,这四个环节就需要协调发展。不存在哪个是主要的,哪个不重要的问题。他进一步讲道:“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2页。
恩格斯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就是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如果有人以一般的表达方式向他们说,一和多是不能分离的,相互渗透的两个概念,而且多包含于一之中,同等程度地如同一包含于多之中一样。……什么样的多样性和多都包括在这个初看起来如此简单的单位概念中。”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6~167页。这里,恩格斯明确地提出了一分为多,合多为一的思想。针对简单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恩格斯指出:“所有这些先生们所缺少的东西就是辩证法。他们总是只在这里看到原因,在那里看到结果。他们从来看不到:这是一种空洞的抽象,这种形而上学的两极对立在现实世界只存在于危机中,而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虽然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相等:其中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原始的、最有决定性的),这里没有什么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6~487页。
列宁指出:“每种现象的一切方面(而且历史在不断地揭示出新的方面)相互依存,极其密切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形成统一的、有规律的世界运动过程,——这就是辩证法这一内容更丰富的(与通常的相比)发展学说的若干特征。”《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辩证法要求从相互关系的具体发展中来全面地估计这种关系,而不是东抽一点,西抽一点。”《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8页。“在(客观的)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7页。
斯大林说:“辩证法不是把自然界看作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依赖的各个对象或现象的偶然堆积,而是把它看作有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其中各个对象或现象互相有机地联系着,互相依赖着,互相制约着。”又说:“马克思主义是把社会生产看作一个整体”。“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5—426、586、430页。
毛泽东指出:必须学好“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毛泽东还指出:“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毛泽东选集》袖珍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1332、1055页。
毛泽东讲,抓全面经济工作,应该像一盘棋一样考虑,全国一盘棋。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一条”中提出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
邓小平讲:“学会当乐队指挥”。“一国两制”。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论述,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得出三点结论:
1.无条件的绝对性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所说的“斗争是绝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非平衡是绝对的”等等,是不符合马列原意的。所谓“绝对”,只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意义上讲的。
2.把事物仅仅看成是“一分为二”的,是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也是不够的。事物是由“多”构成的系统整体,通俗地表示即一分为多,合多为一。正是这种思想大大发展和丰富了一分为二的观点。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和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结果是很不一样的,虽然矛盾观也讲联系。
3.我们过去只研究马列主义的“二点论”、“矛盾论”,而忽视了马列主义的整体思想。其实,马列主义有极其丰富的、深邃的系统理论。
第三节 系统哲学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系统哲学是当代哲学的新形态。它主要是根据我们对哲学的本质的认识,考察当代世界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所进行的一种丰富和发展。因此,为了使人们了解这种哲学,有必要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它与哲学的关系,作一些介绍和阐述。
一、哲学的时代特征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特性是什么?这是人们在建立一种哲学理论时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马克思作了科学的回答。他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31页。这里,他强调了两点,一是哲学是“精神的精华”;二是哲学具有时代性。前者,揭示了哲学的本质,后者说明了哲学的基本特性,即时代性。马克思正是本着这种认识,在19世纪的中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其实,不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此,一切有价值的哲学也都是如此。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页。黑格尔在这里也强调了哲学的时代性。不难理解,黑格尔也正是基于对哲学的这种看法,在19世纪的初叶,建立了他的博大精深的唯心辩证论哲学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列宁、毛泽东等人,同样由于他们密切关注时代风云的变幻,抓住时代普遍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科学的回答,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当我们思考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重大而严肃的问题时,就不能不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予以特别的关注。
现在,我们已处于21世纪的初始年代。当今的世界,如果同黑格尔所处的时代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同列宁所处的时代,甚至同毛泽东生活的时代相比,人们也会感到变化是极其巨大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近二十几年来,全世界出现了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世界也不再是两个大国、两大阵营对立的状态或三级、三个地带的态势,而是多元或多极竞争的形势,一个超级大国、数个强国的多元化的时代。
实践是系统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实践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然要随之而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现代西方哲学中也包含着许多的有价值的思想。所有这些,都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概括,更加需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后工业化的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实质就是崇尚创新。创新不仅仅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所有的创新活动中,哲学和思维方式的创新又是最具有基础和核心意义的。真正的哲学,不是停留在书斋和头脑中的学问和思辩;它是与社会生活实践、与国家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的科学。哲学思想的活跃是社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反过来,它又会促进社会的发达与兴旺。我们应该以哲学理论创新带动各项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哲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世上没有不死之物,只有那些能够在死亡中不断新生的东西才是不朽的。由此可以引申,只有那些勇于变革与不断创新的事物,才会有长久的生命。
哲学也有自己的生命。哲学的生命不仅在于它所具有的真理性——这当然是基本前提——而且在于它由此而对实践所具有的价值。黑格尔说过一句很有深度的话,哲学是“思想所集中表现的时代”。哲学反映时代,它是时代精神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表现形式;反过来,哲学又服务于时代,正是那些看起来十分抽象的原理和范畴,规定着一个时代人们用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这就是哲学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生命基点。一种哲学的命运如何,主要看它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表达时代的特征,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回答时代所提出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唯物论、革命的辩证法,是业已获得科学形态的哲学理论。在历史上,惟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并敢于承认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因而成为一切哲学中最富有革命力的一种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回答当今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提出的基本理论问题,应当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科学的进步不断以新的内容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尤其是在今天的改革时代,要适应改革的形势,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才能有新的生命力。
二、现代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怎样才能发展?毛泽东指出,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恩格斯也谈到: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从来不是纯粹思维的力量,而“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2页。因此哲学只有在总结当代科学的成果、在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时才能获得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它的创立,完成了哲学史上的一大变革,但它并没有结束哲学的发展。毛泽东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毛泽东选集》袖珍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272页。马克思主义哲学问世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世界是个改革发展的时代,是新理论、新技术、新科学层出不穷的时代,是世界范围内“多极”竞争的时代。从整体上、本质上看,更确切地说,这个时代应该称之为系统时代。与19世纪相比,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已使人类的视野,从反映比较简单的机械运动深入到揭示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的发展规律;从研究人类居住的地球扩展到浩渺的太空;从描述宏观事物的属性发展到探索微观世界的本质,向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去深入探索物质的结构和宇宙的奥秘。量子力学的诞生,把粒子性(非连续性)、波动性(连续性)这种看来难以结合、甚至截然相反的特性联系起来考察,揭示了波粒二象性及测不准性,说明了能量的连续性与不连续性的差异统一,即非严格的决定性。相对论证明了空间、时间和运动速度的相对性,对运动着的物质在其空间和时间结构的内在统一联系,以及物质的质量、能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做出了新的理论解释。控制论从结构功能、信息、反馈等多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社会和人工技术这三种不同运动形式间的控制关系,在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进一步深化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信息论的发展,不仅揭示了人工技术、生物、社会等领域中存在着共同运动的规律,而且进一步证明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并使我们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对反映过程的理解更为丰富了。而系统论,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思想,我们常讲的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实际就是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整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以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论、突变论、基因论和结构论等为主体的自组织理论,在科学史上首次初步成功地揭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或从低级有序到较高级有序进化的一般条件、机理和规律性,把辩证法从一般发展(进化)现象的哲学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系统思想诞生于对诸如生物体、工程控制等复杂性事物的研究,最先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成果,但它很快就在其他学科领域获得广泛传播和运用,显示了其作为一种全新思维方式的方法论地位。
在哲学领域,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结构主义思潮名噪一时,是当代哲学的两个重要走向之一,与当代另一哲学主流———分析主义分庭抗礼。但诸如:系统、整体、结构、要素、功能、进化、突现等,这些系统思想的关键词,已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基本范畴。
在社会学领域,自社会有机论主义者斯宾塞以来,整个20世纪社会学的几乎所有重要成果,都立足这样一个基本观念:社会是一个自组织的复杂系统。
在管理学领域,管理科学学派是数理学派、决策学派和系统学派的统称,是泰勒管理学派的继续和发展,是近年来在西方管理学界形成的。埃尔伍德·斯潘赛·伯法是西方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个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答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所以,所谓管理科学就是制订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式的系统,并把这种模式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之中。
在心理学领域,1912年发轫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或者完形论心理学,就是用近似于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心理学的。后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名著《发生认识论》中明确运用了动态的、发生的、自组织的观点,是系统思想的具体运用。
系统思想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系统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系统思维方式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由中国科学院、新华通讯社联合组织的预测小组预测出“新世纪将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科技趋势”之三,是地球系统科学将以全球性、统一性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多时空尺度,研究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地球系统科学的突破性发展,将使人类更好地认识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可能突发的灾变对人类造成的损害。到上世纪80年代,基础理论层次的系统研究也转向主要研究复杂性问题。欧洲学者,特别是普里高津提出“探索复杂性”这一响亮的口号,把复杂性研究视为超越传统科学的新型科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普里高津和哈肯等人满怀信心地要把各自的理论和方法推广应用于生物、经济、社会等复杂现象领域,着手建立复杂性科学,形成世界复杂性研究的重要学派。在世界范围兴起的复杂性研究热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84年成立的美国圣塔菲研究所(SFI)。他们的雄心是面向生命、经济、组织管理、全球危机处理、军备竞赛、可持续发展等当今世界的所有重大问题,开展空前规模的跨学科研究,建立关于复杂系统的一元化理论,实质也就是系统科学。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写于1886年,1888年出版单行本)中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然后在此文中,他继续论述说:“由于这三大发明(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能量守衡及转化定律)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证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在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制成在我们这个时代令人满意的自然体系”。
这段论述有四个问题是需要研究的:一是什么是“划时代的发现”。二是1888年后有没有划时代的发现。三是什么是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的形式。四是什么是令人满意的自然体系。
1.什么是“划时代的发现”:
(1)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论”,提出“太阳中心论”,推翻了约1400多年以来亚里士多德、托密勒的“地心论”,史称哥白尼革命。因为“地心论”是符合教皇圣经的,地球是上帝创造的,梵蒂冈是全球中心。1616年“天体论”被教会正式禁止达200多年,因为当时哥白尼的学说已被人所接受,布鲁诺为捍卫哥白尼的学说,被关了7年,烧死在火刑柱上。
伽俐略于1632年出版了《关于托密勒与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用数学及科学实验方法证实了哥白尼的学说,1633年教皇宣判他终身监禁,343年后的1979年被平反。
(2)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科学与数学原理》,提出了绝对的时间、空间、运动、静止,也提出了宇宙的无限、多中心。
(3)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论”,1912年波尔的互补原理,1927年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这样形成了量子理论。
1905年—1915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922年,苏联人弗里德曼用数学计算提出宇宙的膨胀及收缩模型;
1929年,哈勃证实宇宙在膨胀;
1948年,苏联人伽莫夫提出热爆炸模型;
1951年,教皇宣布大爆炸理论是对的。
还有,基因理论、DNA双螺旋模型、夸克模型、元素周期率、大陆漂移学及板块学说、宇宙大爆炸理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等,这些都可以认为是“划时代的发现”。
从1886年恩格斯写这篇文章以来,世界上至少有十多种“划时代的发现”。因此,唯物主义也就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2.认知的启迪———“要改变的形式”。
1886年,恩格斯写了《自然辩证法》,它是草稿;1925年被苏联人整理后公开发表,不久,苏联根据1888年的《自然辩证法》,编写哲学材料,中国人在20世纪50年代引入大学,从此哲学体系再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是自1886年以来,从这些“划时代的发现”里我们可以领悟到:
(1)相对论及量子理论等,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统一性和相对性。
(2)对时间的认知:时间是权力,是财富,秩序也是财富;在飞机上绕地球一圈,多活一秒;四维性时空与时空11维性。但是人脑还没有进化到如此境界;我们只能看到似乎是三维空间的二维(如电影)。并且我们看到宇宙只是它过去时的8分钟。
(3)时间的快与慢与权力、财富集中快与慢的关系。
(4)时间的形态:量子化(时、空、物不可分)。
(5)人类物的钟表时间与物质系统进化时间的区别:可逆与不可逆。意味着,每个事物系统、每个粒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时空:有实物粒子场、有规范玻色子场、有希格斯粒子场。有系统物质在时间上的单向性即时间之矢。
(6)否定了拉普拉斯的决定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统计规律,比如:市场与宏观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微观世界与宇宙宏观的统一性、系统性、整体性,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大系统。
(7)系统发生突变的可能性和系统事物进化过程的不可逆性、量子性、量子振荡。
(8)量子场论统一了粒子和场(波)的对立。爱得华·维特综合了数个弦理论,认为五种弦理论是不同的表现方式,并用数学计算出了11维,因为人脑进化的有限性不能体验这些现象。弦构成了夸克以及所有粒子,每一个基本粒子都对应“弦”的一个振动模式。就像吉他上某根琴弦的振动。物理学家相信:一个数学上如此优美的理论是不可能不真实的,如电影只有两维,但表现多维。
(9)左右不对称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奇点时最对称,现在宇宙是不对称的,所以,要把微观的基本粒子和宏观的物质与真空统一研究,这就是“整体统一”。
(10)对宏观演化序列与微观演化序列出现的交叉点:①总星系的起源和基本粒子及夸克起源上的交叉点;②宏观演化上岩石的出现及微观演化上晶体的出现的交叉;③社会发展与生物个体发展出现的人脑交叉。所以,宇宙系统的整体研究十分必要,这里也说明物质系统在演化上的统一性与协同性。
(11)有引力必有斥力,但没有发现斥力。再如磁单极子,左右不对称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宇称不守恒,CP不对称的,在宇宙中反粒子是非常少的,物质与反物质是不对称的,正电子与电子也不对称,如果我们人类是对称的话我们就会湮没。其次,宇宙中90%以上的暗物质,我们不清楚。我们所处的世界,只是我们能够感知和测量的世界。
但在亚原子世界里,因果关系的概念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可能性”。大部分复杂的系统都是在自发的过程中形成的。
(12) 在人文科学上,如:政策,表面看是一致的,似乎是对称的,实际上是不对称的,因为实施政策的环境是不一样的。
政策有周期性(量子振荡);
——具有概率分布:概率性,突变性;
——它有时间性,不可逆性;
虽然政策一样,但效果不一定一样。
各国经济周期的趋同化,无边界经济的出现等,都说明了政策的量子振荡。
(13)在人文科学中,在一定的时空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互相决定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互相决定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互相决定的,等等。
因此,系统思想及其理论就是传统理论要改变的形式的新范式。
最重要的一个事实是我们不应该忘记,1924年6月30日爱因斯坦在给伯恩斯坦回信中,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评价时写到:“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他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都没有特殊的趣味。但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出版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02页
这样,就为新的哲学——系统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的、经济的和科学的充分根据。
三、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勇于实践、勇于探索
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新时代的潮流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在许多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哲学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生活和当代科学对哲学的挑战,树立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打破在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的固步自封的局面,去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只有同现实世界和当代科学密切结合的哲学,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改造现实世界。当然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但只要努力,总是可以完成的。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我们当代中国人有义务、有责任,应该积极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着这种认识,作者探讨了系统哲学,它的理论意义是:
1.它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看待系统哲学和辩证哲学的关系,并把二者统一起来。目前,世界上对系统哲学和辩证哲学的看法很不相同,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不能把它们恰当地统一起来。其中,有的是完全把它们两者对立起来,并区别出一高一低;有的虽然也讲二者的统一,但往往是把另一个东西纳入自身之中。就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情况来看,一般对系统科学哲学思想的估价偏低,大多只把它视为辩证哲学的一个概念、范畴或者至多看作是一个规律。我认为这种情况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利的。因此科学地阐明系统科学哲学和辩证哲学的关系,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哲学课题。实际上,从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来看,他们早就对系统观与辩证观的统一有许多重要阐述,我只是想结合当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进一步整合并具体地阐述和丰富发展这些重要的思想。
2.它有助于我们获得一种健全的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近代社会人类智慧的结晶,辩证哲学总的来说是强调矛盾的理论和学说,为人们观察研究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系统科学哲学则主要是强调系统的哲学主张,它为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武器。但它们又是内在联系的、统一的。因此,把这两种哲学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种健全的理论,从而指导我们更能动更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它也有助于我们的认识达到当代哲学的新水平。哲学的理论不是僵化不变的理论。它本质上是发展的理论,是批判的、革命的理论,是用最新科学武装起来的理论。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召唤人们、启迪人们、鼓舞人们、武装人们,指引人们前进。此外,从人们的思维来看,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如果说形而上学思维侧重的是“一”的思维,是单一的,是一成不变的和单值的思维;那么,矛盾辩证思维侧重的是“二”的思维,是“一分为二”或“分”的思维;而系统思维则侧重的是“多”的思维,是“整体”的思维,是系统联系、整体优化的思维。后两种思维是人类思维领域迄今所取得的最大成果。尤其“多”的思维、系统的思维是一种最新的成果。所以,把这几种思维加以综合并在理论上提升到当代哲学理论的高度,这对于指导我们的认识活动来说,无疑是重要的。
4.它是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东方人与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某些明显的不同之处,这是东西方许多学者的共识。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我认为东西文化的区别,最根本的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确实,只要观察一下东西方人在哲学、政治、伦理、文学艺术,乃至农业、天文、地理、医学以及保健养身等等方面的不同观念,就不难发现东方人与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是何等的明显。中国人的深层心理构成与特有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必然更多地关注整体(群体)、中庸、调和、崇祖、忠孝、族群、大一统,这就驱使他们必然地采取以人为中心的“天人合一”观,和以社会(群体)的和谐安稳为中心的人文态度。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上,《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要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遵循而不是违背天、地、人所共具的普遍规律。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包括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家庭与社会、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中华民族始终凝聚不散、和谐安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的作用。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学”,而所谓“仁”,孔孟都明确表述过,就是“爱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录公》,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孔孟把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的责任,把“修、齐、治、平”的责任,都放在了个人的肩头。一直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和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是贯穿着这种融个体于群体之中的思想,以群体的和乐为个体的生存发展前提的独特思维方式,渗透于整个中国哲学、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传统思维中,重视整体轻视个体,认为局部的存在与价值有赖于整体: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模糊、粗旷和原始的整体思维。
因此,思维方式的变迁从来都是具有彻底的革命性意义的,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崛起与振兴。正如怀特海所言:“伟大的征服者从亚力山大到恺撒,从恺撒到拿破仑,对后世的生活都有深刻的影响。但是,从泰利斯到现代一系列的思想家则能够移风易俗,改革思想原则。比起后者的影响来,前者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些思想家个别地说来是没有力量的,但是最后却是世界的主宰。”
这正是要探讨系统哲学的目的,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实践意义。
1.它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代世界是一个多样化、复杂化的世界,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展,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广泛,科学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因此,在今天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如果没有系统、整体、多样化的思维,不仅无法适应这个世界,更难以有效地改造它。当代系统论的出现,各种系统工程的大规模应用,世界范围内“系统热”相继兴起,以及许多人对系统思想的日益重视,都深刻地说明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面对今日世界,我们一定要有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近二三十年来凡是这样做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因此,通过系统哲学的探讨将会使我们更加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以指导自己的活动。
2.系统哲学更能适应当今世界进程中对哲学的需要,实现在方向和侧重上的转换。系统哲学最根本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吸收了系统理论思想中的积极成果,并使它在整个哲学结构中占有突出的比重。它使多样化的思维、系统化的思维占有重要地位。以往的时代,伴随着社会的变革,阶级矛盾比较突出,各种势力的较量十分尖锐。封建主义的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法西斯主义的猖獗,使各种冲突都处于一种比较尖锐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矛盾辩证法由于适应了世界人民争取独立、自主和建立人民民主制度的需要,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矛盾哲学成为哲学奏鸣曲中的主旋律,成为一种阶级斗争的政治哲学并在初期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但是,从今天的世界来看,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许多冲突已趋于缓和,全球性的尖锐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各国经济方面的合作提到了重要的日程。对立的因素减弱了,多种协同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了。邓小平说,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战争的危险,但是现在我们的观点有点变化。这一说法就反映出当代世界的一个重要变化。另一方面,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事业获得巨大的进步,对哲学的科学性、精确性,必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作为时代的哲学,在主旋律上就要求有相应的转换。系统理论正是由于适应了这一转换,所以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3.系统哲学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今天我们的工作重心已发生了转移,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说,战争时代需要“斗争的哲学”,那么建设的时代就需要建设的哲学,需要把多方面力量协调起来的哲学,它就是差异协同的和谐哲学。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从执政党到民主制度下政党的转变,哲学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系统思想正好适应了这一转变。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提出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构想,就是这方面的一大创举,并且在香港、澳门取得了成功。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今天的中国社会生活也在急速的变化。生产、科技的社会化,交流的国际化、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因而对系统哲学思维的需要也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而系统哲学正是它的理论化的表现。因此,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一方面它对系统哲学的需要会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也会有力地促进这一进程。
我之所以提出思维方式创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传统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影响着改革、发展与稳定协调战略的实施,冲击、抵消着改革的效应,给改革及建设带来极大的伤害。传统思想方法的典型表现就是“一分为二”、“抓主要矛盾”。这种方法本来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但在运用中却一直被我们简单化,变成总是把复杂的事物划分为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两极,并且特别重视斗争和对立,总是希望在社会、经济等工作中寻找“主要矛盾”或“突破口”,求得“以纲带目,纲举目张”的神奇效果,以为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不是把诸如国民经济和体制改革等经济社会现象看成是由多元素、多环节、多层次构成的有机联系、综合配套的系统整体。
由于传统思想方法与事物的整体性、系统性相违背、相抵触,因此,用它指导工作就难免不出纰漏。
问题的全部症结在于: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用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已不太起作用。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整体性的处于系统联系和系统运动的世界。我们面对的经济工作、改革工作都是一个个系统工程,其中涉及的各部门、各方面、各项工作,都是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都是整个链条上的环节;每一方面都与其他方面相互影响,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因此,我们抓经济、搞改革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应当是系统方法、整体方法。其他方法应服务于和服从于系统的整体需要,有助于实现和保证系统的整体平衡,应围绕和配合系统方法而有的放矢地使用。
改革,建设工作千差万别,势不容刻舟求剑。
这就是我们建国五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产生所有问题的根本所在。万里讲:“直到今天,领导人凭经验拍脑袋决策的做法仍然司空见惯,畅通无阻。”“‘文革’十年的决策失误,更是误国殃民,祸及子孙。”“这种盲目拍板、轻率决策的情况,现在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万里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6年8月15日。
乌杰系统科学网  联系:liongran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