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式服务三十六式种子:科学发展“三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36:11
科学发展“三农”

(2004-07-18 23:10:1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科学发展“三农”,就是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对科学发展“三农”的理解,可以用以下四句话来概括。

一、把握新的方略———城乡统筹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今天,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思路去科学发展“三农”?十六大提出了城乡统筹。我们的理解是,城乡统筹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说的一句新话,更是广大农民的一句心里话。广大农民希望党和政府把农村当城市看待,把农民当市民看待,只有这样,“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理论界认为,建国以来,“三农”发展有三座里程碑:第一是解放初期的土改,使农民翻身当家,做了土地的主人。第二是改革开放的家庭承包,打破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城乡统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方略,是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的根本途径,是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根本性政策。

如何推进城乡统筹。有人提出当前的现实切入点是维护好农民进城务工的权益;面广量大的是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生态、环保、社保等社会公共事业的统筹发展;进一步减轻税费,逐步实现城乡同税。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农村“五件实事”,促进粮食生产的“一降两补”,实质上是以人为本、致富农民的具体体现,是城乡统筹的实质启动。长期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同志明显地感觉到,城乡统筹这一新方略的实施已逐步形成氛围,并在一些领域有了实质性进展,展望未来,“三农”充满希望。

 二、锁定核心目标———增粮增收

增粮是保供,增收是富民,增粮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科学发展“三农”,一定要突出粮食供给安全和农民增收两大核心目标。

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粮食是国家的战略物资。促进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增加粮食供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现增粮目标,省委、省政府提出,坚持“一个保护、两个确保”,即保护6606万亩基本农田,确保全省粮食面积7000万亩、总产550亿斤以上,确保水稻3000万亩、总产330亿斤以上。我们要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增四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生产、保供应、保储备、保稳定)。

科学发展“三农”,最终的体现是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极大提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省委确定的小康指标,即农民人均收入1000美元,振奋人心。增加农民收入,科学的途径是既做“加法”又做“减法”,在“三增二减”上做文章,即增加工资性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减免税费、减少农民。“三增两减”是农民增收工作的一个重要导向。如增加工资性收入,其本质是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让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致富农民的最大工程,经过几年的实践,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项政策措施的良好效果已得到充分验证。

三、探求根本出路———“三化”战略

有了科学发展的政策环境(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还要科学地把握发展的出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科学分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根本的出路在“三化”。一是工业化。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与工业化的发展密切相关,80年代乡镇工业和90年代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跳跃式增长。1985—1988年,江苏乡镇企业崛起,农民收入的年均增幅为15.5%;1992—1996年,江苏外向型经济崛起,农民收入年均增幅高达26.9%。二是城市化。长期研究并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发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最根本的是二元结构没有破题,发达国家只有百分之几的农业人口,而我们高达60%—70%。现在看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在于依靠城市化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并全方位地辐射和带动农村的发展。三是产业化。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说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是家庭联产承包,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入世,面临的状况是“千家万户”对付“八国联军”,“提篮小卖”对付“跨国公司”。这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迫切性,只有靠产业化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竞争力。从长远和深层次看,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转移农民,产业化提高农业效益,惟有这“三化”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四、培育内生动力———农民创业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三农”,既要强调改善外部环境,加大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倾斜力度,为农民自身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更要培育农民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精神,充分激活农民自身创业的潜能,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村劳动力发展空间的拓展总体上走了三步。80年代是就地转移,许多农民特别是苏南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进入乡镇企业务工就业。90年代是外出打工,成批的农民特别是后发地区农民向城市、向先发地区流动,进入较发达城镇的二三产业就业。新世纪农民开始涌动“创业潮”,农民凭借外出打工学到的技术和积累的资本,开始尝试创业。培育新时期农民的创业精神,让千百万农民创业,这是推动“三农”科学发展的一股强大的内生动力。据调查,2003年江苏返乡创业农民人数已达到4.6万人,创办各类企业1.15万个。

计划经济是少数人的经济,市场经济是千百万人的经济。自主创业是对农民内在潜力的进一步挖掘,与以前的有形发展平台相比,自主创业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具有更强大的爆发力。只有农民自主创业的蓬勃发展,才能实实在在地打造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才能更强有力地带动二三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