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马哈p115ipad:高校图书馆实现大流通管理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55:58

                       蒋春林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510640)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流通服务的类型,就当前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实现大流通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图书馆 大流通

传统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是“重藏轻用”,“以书为本”,对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行为作出了种种限制,常把书架的整齐度、乱架情况、图书丢失率、图书损坏情况等作为衡量管理质量的标准。现代图书馆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一切以节省读者时间、方便读者利用为目的,较多考虑文献的开架率、文献利用率、文献的使用效益和读者的满意程度,力图全面提高服务质量,这是一种开放式服务理念。开放式服务方式的重要表现就是大流通的实现。大流通的服务方式必将成为现代图书馆流通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流通服务的类型

1、流通阅览分离

阅览室的出现,使得读者拥有了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受到读者的欢迎,也使得更多的读者有机会接触到图书资料。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图书馆采用借阅和阅览分开的形式,书库分为流通书库和阅览书库,阅览室与书库分离,阅览室和外借处自成体系,阅览室的功能就是提供读者室内图书阅览,依附辅助或保留本书库,外借处的功能就是单纯提供读者图书外借服务,依附流通书库。这种“借阅分离”的格局是由许多因素造成,如受文献的复本量、文献类型、文献购置经费、文献复制能力及图书馆建筑结构等诸多因素制约。其中又根据是否开架有所区别。

1.1、全闭架流通阅览类型

不管在流通书库还是在阅览书库,都由读者自己查找书目、读者递交索书单,工作人员进库取书,还书时由工作人员上架,这种服务模式完全是闭架的。读者往往发现所索取到的图书并不是自己所需要的,而且手续的繁琐、阅览座位严重不足往往使得阅览室在某些时期如考试期间成为自修室。工作人员埋没于无休止的跑库、上架、还书等等琐碎之中。

1.2、部分开架流通阅览类型

读者进入书库,直接从书架上自助选取文献的行为称为开架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图书开架顺理成章,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已不同程度实行了开架制,有的图书馆为了保证保留书的在馆率,对保留书阅览书库实行闭架管理。有的图书馆为了控制进入书库的读者流量,只对某些级别以上的读者开架。这使得某些不在开架优惠之列的读者颇有怨言。

1.3、全开架流通阅览类型

    读者在流通书库和各类阅览书库自由浏览图书。图书全开架借阅,使各类文献无遮掩直观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流通阅览一体化

在充分实现文献开架的基础上,在藏书布局上打破藏书区与阅览区分离状况,读者可随意从书架上选取所需图书,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度来决定是阅览还是外借。阅览室与书库合并,书库即阅览室,阅览室即书库,模糊书库与阅览室界线,一般分科进行藏书布局,管理上分室管理,室内图书布局方式根据馆舍结构进行,合理安排阅览座位。进各个书库时需要手续如验证、押证、换牌、签名等。设多个借还窗口为读者服务。

3、大流通类型

这种模式是指在实现馆藏文献充分开架基础上 ,一个馆仅设一个进出口。图书馆取消各室押证、登记手续,各室也不设图书监测仪。只在图书馆总进口处设置图书监测仪,读者进入图书馆,只要在总入口处出示本人借书证 (或刷卡),来馆人数自动统计,读者可在馆内任一室内自主使用各室文献,无须再重复办理各种手续,既不用存包,也不接受检查,全馆就像一个大超市。馆藏文献全部开架阅览,读者阅览后不必自己上架,也无需代书板。读者阅读姿势不受限制。需要外借图书时,读者取书后在统一借书处办理外借手续甚至可以自助借书。馆内有详细指示揭示馆藏,指导阅读的宣传资料自由取用。还书可以到馆还书处,甚至在全校范围内设立多个还书箱或还书点,让读者在不到图书馆馆的情况下可以自由还书。

二、大流通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1、是知识创新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图书馆五原则中提出:图书是为了利用的,图书是为一切人而存在的,给读者所有的书……。图书馆是前人研究成果的集散地,图书馆以传递信息知识、服务育人为己任,它可以帮助读者获得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同时图书馆也是知识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创新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创新能力决定了图书馆在当代社会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努力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推进图书馆创新体系的建设,积极开拓知识创新领域,不断探索图书馆工作的新模式,是适应时代的创新。我们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信息流通观,树立服务时间全面延长的大流通的理念。服务观念从“以书为本”发展到“以人为本”,树立以读者、用户为中心的观念;图书流通工作作为图书馆的窗口,它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好似衡量文献利用程度的标尺,也是衡量全馆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大流通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把文献利用的自主权交给读者,传统图书馆管理中对读者的各种禁制被取消了,读者受到的约束大大减少,他们可以自由、自主地选用各类文献。读者使用文献更为便利,文献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这项工作就是一种创新。

2、是现代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必然结果

为读者提供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永恒主题,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在图书馆的普及应用,图书馆的功能不但没有减弱,而且更增强了,网络时代下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的社会化程度更加提高了。网络化使文献资源的共享程度大大提高。尤其高校图书馆,其读者的主体还是大学生,他们对图书馆只会越来越依赖。可充消磁条和灵敏的图书监测系统能有效地防止图书文献的丢失,保障大流通服务质量。条形码的广泛应用使得借还书手续简单、直观、节省时间。电子文献资源的建设、数字化图书的建设保证了网络环境下读者的信息需求。网络的便利使得图书馆能轻松地开展网上预约、网上续借、催还、网上馆际互借、网上参考咨询、网上文献传递、网上电子公告、电子论坛、网络导航导读等等服务。现代技术的使用使得大流通的实施简单易行。

3、图书馆员自身的发展要求

大流通服务实行全开架借阅服务,使馆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发挥了馆藏资源效益,将工作人员从跑库、押证、排卡等繁重单调的工作解放出来,馆员工作的技术含量增加,使人力资源发挥了最大效益,使读者拥有对图书馆各种设备的使用权,使物有所用,最大限度发挥了图书馆各种设备的作用。综合来说大流通服务把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最佳组合,图书馆综合管理效益得到提高,从现代图书馆对馆员的要求来讲,馆员可以有较多时间了解读者,投入更多精力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咨询服务和阅读指导,进行文献利用率的调查分析,可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专职馆员。

三、实现大流通的途径

1、服务环境的创新

在图书馆应创造好一个育人的学习环境。向读者提供良好的借阅环境是大流通服务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合理的馆舍结构和良好的借阅环境,充分了解用户需求,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发挥馆藏资源的整体效益,不论是图书馆建筑设计、书架、阅览座位和咨询台的安排,还是复印机、电话、电脑的布置,都要始终贯彻“人本”思想,馆内各种标示醒目、清晰,在室内,窗台、转角、大厅、走廊等区域,装点绿色植物或花卉,使环境赏心悦目。提高环保要求,如卫生整洁,空气新鲜,光线明亮,照度达标。视屏保护,电源安全,制造谦让不占座、相互比学习的氛围。优美的环境更有利于读者保持好的借阅心境,开放时间要符合大学生学习的特点,严格控制错架率,加强导读工作,使读者对图书馆产生强烈的美好情绪,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使之与环境协调。

2、操作性较强的大流通运行保障系统

随着全球经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条码技术已成为现代信息科学的重要技术手段。借助于计算机实现流通领域中信息快速传递,条码化能够在速度、准确率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给使用者带来许多便利和优越性,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以其简便、快速、准确、成本低、可靠性高等显著特点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条码技术已经在图书馆应用广泛,是建大流通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

磁条式图书监测系统它的监测原理是在一个特定的闭环电磁场的作用下,利用粘入图书文献书脊中的磁条的高导磁特性探测出信号以驱动报警,达到保护图书文献的目的。磁条式图书监测系统需要对图书进行加工处理,将可充消磁的磁条随机地装入书脊,图书监测系统能有效地防止了图书文献的丢失,保障开架服务质量。

先进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一般都简化借还书手续,续借、预约功能齐全,同时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的多种检索方式,可满足读者多层次、多角度检索文献信息的需求。有效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是保证大流通正确实现的首要条件。

3、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有效的规章制度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大流通的管理方式要科学化、规范化,为保证图书馆大流通系统正常、安全高效运行,应逐步健全一套管理机制,加强规范管理和制度控制。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用于规范图书馆管理和操作人员的行为,责任要明确化、具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要培养高水平的管理队伍。无论图书馆管理系统本身提供了如何完善的安全保护,最终需要人来执行,安全系统需要由人来计划和管理,任何系统安全也不能完全由计算机安全设施独立承担。应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从事图书馆大流通安全建设和管理,并在建设和维护上为领导决策提供安全方面的参考。

四、结束语
    图书馆的大流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图书馆决策层、管理层、技术层通力配合,从安全制度建设和技术手段方面着手,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措施才能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方勇. 图书馆开放式服务方式源流分析研究. 情报探索,2003(3)

2、李春梅. 知识创新与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学刊,2002年增刊。

3、彭桃英,吴立志. 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思考. 现代情报,2002(5)

4、刘啸冰. 回顾与展望——谈谈图书监测系统.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1)

5、雷蕾. 管理填补“IT黑洞”.计算机世界报,第10期 E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