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脱肛图片:道德经札记 【4】 Sunyata 儒释道 better smth水木社区newsmth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51:50

道德经札记 【4】

http://www.btsmth.com/show_topic.php?en_name=Wisdom&gid=323492
楼主 Sunyata (光明之君)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札记:

王弼說:“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 ”他的意思就是,老子說的兩者,就是始(道的無性)和母(道的有性),這二者外延是一樣的,都牽扯了道;但是內涵不一樣,所以“異名所施,不可同也”(Having different names,what applies to them cannot be the same.)

然后,就提出了“玄”這個概念。按照王弼的理解,“玄”這個名雖然已經給出來了,但這個名是“不可名之名”,不能執實,“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牟宗三:“定名曰玄,則失其玄,而非玄”)。因此必須加一句“玄之又玄”,把對“玄”的實執化掉。

老子的原文是“謂之玄”,而不是“名之玄”。“謂”和“名”有微妙的差別。王弼在《老子微旨例略》里說過一段話,大概意思是:

名,是客觀的命名;稱,是主觀的指謂。比如我們說“道”,那是用“大”來形容那個不可名狀的東西;說“玄”,那是用“深”來形容那個不可名狀的東西。這些都是比喻,都是象征,所以用“謂”不用“名”。

按:此處或可參考中世紀神學家,托名的迪奧尼修斯《論圣名》來理解。圣名,即上帝之名,人類的智慧與文字并不能表述它。但是神性是善的根本,所以我們可以用”善”來指稱上帝;上帝創造萬物,所以大地星辰,風云雷電莫不歸于他,我們自可以用太陽,生命,光,主……來稱呼他。不可以用正面的定義來達到上帝,但可以用側面的比喻,象征來達到他,用世間之善來比擬至善,用日月之光來形容圣光,諸如此類。又按:托名狄奥尼修斯在《论神秘神学》中,一共提出了三种认识上帝的方式,即肯定神学,否定神学和象征神学。肯定的类似于表诠,否定的类似于遮诠,象征的就类似于上面这种比喻手法了。


成玄英說,有欲之人會滯于有,無欲之人又會滯于無,所以要用玄去破掉這個滯。但是要滯于玄,怎么辦?所以還得用玄之又玄破一遍:“非但不滯于滯,亦乃不滯于不滯”,就圓滿了。

這種說法,在隋唐時代的道士里很流行,稱為“重(chong)玄學”。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蘇轍說:“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又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也……言玄則至矣,然猶有玄之心在焉。玄之又玄則盡矣,不可以有加矣……”按:猶有玄之心在,就是說把玄這個比喻給執實了,所以要蕩遣掉。

憨山說:“老子又恐学人工夫到此,不能涤除玄览,故又遣之曰,玄之又玄。意谓虽是有无同观,若不忘心忘迹,虽妙不妙。殊不知大道体中,不但绝有无之名,抑且离玄妙之迹,故曰,玄之又玄。”按:大智度論十八空里有名“空空”者,意即空是一遣除執著的動態過程,并非實體,要是把空當作實體了,那也是執著,這種執著也要遣除掉。這種說法,與“玄之又玄”異曲同工。

王真說:“天地之道,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是為一玄也。聖人之道,代天理物,各正性命,復為一玄也,故曰玄之又玄。”這個解法比較平實,也可以適應一部分人。雖然我竊以為老子不是這么想的。

李道純說:“妙即神也,徼即形也。知徼而不知妙,則不精,知妙而不知徹,則不備。徹妙兩全,形神俱妙,是謂玄之又玄。”這是道士的見解。

黃元吉說:“玄者,深远之谓也。学者欲得玄道,必静之又静,定而又定,其中浑然无事,是为无欲观妙。此一玄也。及气机一动,虽有知,却又不生一知之见;虽有动,却又不存一动之想。有一心,无二念,是为有欲观窍。此又一玄也。至于玄之又玄,实为归根之所,非众妙之门而何?……学者亦不有视为杳冥,毫不穷究一个实际下落。果于此寻出的的确确处,在人视为恍惚,在我实有把凭。”

按:這里似乎可以看出道家和道教內丹術的區別來。道家要把“玄”給虛體化了,內丹術則有把它給實體化的趨勢。從哲學上來講,找出一個“的的确确处”是未臻至境的做法,但是對煉養來說,如此觀行,與修真有益,亦未可知。

河上公說:“玄,天也。謂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於天。(玄之又玄)天中復有天也。稟氣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則生賢聖,得錯亂濁辱則生貪淫。”這個解釋就太倒人胃口了。但是在唐朝以前乃至唐朝,河上公的經注是最流行的,壓過王弼注。所以澄觀大師在《華嚴經隨疏演義抄》里談到重玄時,不得不援引河上公的說法,引完了,又補充:“莊子云,天即自然,則自然亦自然也。”當然,自然這個詞本來也是很玄乎的。王弼說:“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 ”他的意思就是,老子說的兩者,就是始(道的無性)和母(道的有性),這二者外延是一樣的,都牽扯了道;但是內涵不一樣,所以“異名所施,不可同也”(Having different names,what applies to them cannot be the same.)

然后,就提出了“玄”這個概念。按照王弼的理解,“玄”這個名雖然已經給出來了,但這個名是“不可名之名”,不能執實,“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牟宗三:“定名曰玄,則失其玄,而非玄”)。因此必須加一句“玄之又玄”,把對“玄”的實執化掉。

老子的原文是“謂之玄”,而不是“名之玄”。“謂”和“名”有微妙的差別。王弼在《老子微旨例略》里說過一段話,大概意思是:

名,是客觀的命名;稱,是主觀的指謂。比如我們說“道”,那是用“大”來形容那個不可名狀的東西;說“玄”,那是用“深”來形容那個不可名狀的東西。這些都是比喻,都是象征,所以用“謂”不用“名”,因為到底“玄”不是指一個通向地心的大坑啊。

按:此處或可參考中世紀神學家,托名的迪奧尼修斯《論圣名》來理解。圣名,即上帝之名,人類的智慧與文字并不能表述它。但是    神性是善的根本,所以我們可以用”善”來指稱上帝;上帝創造萬物,所以大地星辰,風云雷電莫不歸于他,我們自可以用太陽,生命,光,主……來稱呼他。不可以用正面的定義來達到上帝,但可以用側面的比喻,象征來達到他,用世間之善來比擬至善,用日月之光來形容圣光,諸如此類。

成玄英說,有欲之人會滯于有,無欲之人又會滯于無,所以要用玄去破掉這個滯。但是要滯于玄,怎么辦?所以還得用玄之又玄破一遍:“非但不滯于滯,亦乃不滯于不滯”,就圓滿了。

這種說法,在隋唐時代的道士里很流行,稱為“重(chong)玄學”。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蘇轍說:“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又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也……言玄則至矣,然猶有玄之心在焉。玄之又玄則盡矣,不可以有加矣……”按:猶有玄之心在,就是說把玄這個比喻給執實了,所以要蕩遣掉。

憨山說:“老子又恐学人工夫到此,不能涤除玄览,故又遣之曰,玄之又玄。意谓虽是有无同观,若不忘心忘迹,虽妙不妙。殊不知大道体中,不但绝有无之名,抑且离玄妙之迹,故曰,玄之又玄。”按:大智度論十八空里有名“空空”者,意即空是一遣除執著的動態過程,并非實體,要是把空當作實體了,那也是執著,這種執著也要遣除掉。這種說法,與“玄之又玄”異曲同工。

王真說:“天地之道,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是為一玄也。聖人之道,代天理物,各正性命,復為一玄也,故曰玄之又玄。”這個解法比較平實,也可以適應一部分人。雖然我竊以為老子不是這么想的。

李道純說:“妙即神也,徼即形也。知徼而不知妙,則不精,知妙而不知徹,則不備。徹妙兩全,形神俱妙,是謂玄之又玄。”這是道士的見解。

黃元吉說:“玄者,深远之谓也。学者欲得玄道,必静之又静,定而又定,其中浑然无事,是为无欲观妙。此一玄也。及气机一动,虽有知,却又不生一知之见;虽有动,却又不存一动之想。有一心,无二念,是为有欲观窍。此又一玄也。至于玄之又玄,实为归根之所,非众妙之门而何?……学者亦不有视为杳冥,毫不穷究一个实际下落。果于此寻出的的确确处,在人视为恍惚,在我实有把凭。”

按:這里似乎可以看出道家和道教內丹術的區別來。道家要把“玄”給虛體化了,內丹術則有把它給實體化的趨勢。從哲學上來講,找出一個“的的确确处”是未臻至境的做法,但是對煉養來說,如此觀行,與修真有益,亦未可知。

河上公說:“玄,天也。謂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於天。(玄之又玄)天中復有天也。稟氣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則生賢聖,得錯亂濁辱則生貪淫。”這個解釋就太倒人胃口了。但是在唐朝以前乃至唐朝,河上公的經注是最流行的,壓過王弼注。(敦煌挖出一坨坨的河上公版) 所以澄觀大師在《華嚴經隨疏演義抄》里談到重玄時,不得不援引河上公的說法,引完了,又補充:“莊子云,天即自然,則自然亦自然也。”當然,自然這個詞本來也是很玄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