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松奇谈 大电影:道教传湘源流及其在近代的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31:43
  作者:刘泱泱

    (一)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较之从外传人的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天主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产生更为源远流长,因而也更具有中国传统社会、传统文化的特点。
    研究者们一般确定:中国道教正式形成于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但它的前史特别长。从它的萌芽和蕴酿过程来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鬼神观念,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秦汉时期的黄老思想。至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才从信仰、理论、活动和团体几个方面,标志着道教的基本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由民间转入上层社会,开始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因而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唐代统治者在重视佛教的同时,大力推行道教,道教臻人鼎盛的发展期,各色宫观大量兴建。《唐六典·祠部》载:当时全国道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但总的仍不及佛教之盛,信道人数和宫观数均只及佛教僧侣与寺庙数的1/2。南宋、金、元时期,国家发生分裂,道教亦
出现许多宗派,彼此分化融合,至元代中叶以后,形成了正一道(亦称天师道)和全真道两大教派。明代初起,正一道大师被尊封为全国道教的统领和代表人,并世袭官爵。但自明代中叶后以迄清末,道教逐渐从停滞走向衰落,重趋于民间和世俗化。这种衰落趋向,大体与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解体同步。民国时期,道教官观大多废置。尽管袁世凯在复辟帝制期间蓄意利用道教,曾封第六十二代天师张晓初为“正一嗣教大真人”,但属昙花一现。在随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和历次民主革命运动中,道教同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其它宗教一样,受到了多次冲击。1928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神祠废存办法,在决定废止的神祠庙宇宫观中,就包括道教所崇奉的岳飞、关帝、土地神、灶神、太上老
君、三官、天师、吕祖、五岳四御、龙王、城隍、文,昌帝君、送子娘娘等祠庙宫观。尽管这样,道教界人土仍然为维护本教事业作了不懈的努力,组织团体,讲习道经;其宗教思想作为一种传统信仰,继续在民众社会生活中保持着广泛、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种宗教,道教同其它宗教一样,都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并且把希望和依靠寄托于虚幻的来世、天国或神仙境界。但是,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又具有佛教、基督等外来宗教所不曾具有的特点,更多地反映着古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特色。首先,它以老子提出的“道”为基本信仰和教义,以《道德经》为祖经,崇拜由“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以及其它神灵,属多神教体系。第二,它信来世而又重今生,即所谓“仙道贵生”,认为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主张养生、重生,鼓励人们争取竞其天年,而以达到长生不老为·最高理想,这种人生观较之其它宗教的宿命论观点显然具有一定的进取性。第三,它主要采取修炼的途径来争取达到道的境界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具体办法有外丹、内丹、服气、胎气、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等,这里的局限是排除了社会的集团行动和阶级斗争,但包含有某些强身健体的科学因素,所以现代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曾评论说:“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迷恋于这样一个观念,即认为达到长生不老是可 能的。我们不知道在世界上任何其它一个地方有与此近似的观念。这对科学的重要性是无法估量的。”①当然,这种科学因素尚有待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挖掘和提取。第四,道教之土除一部分重修炼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重符录,特别是在民间,常请道士用符录驱邪治病,从这一方面看又表现了较浓厚的迷信色彩,具有中国封建社会落后农民的朴素意识。
    湖南是道教传播和活动的重要地区。据传说:“早在道教创始期,东汉末年创建五斗米道的张道陵,“尝白天日山游南岳,谒青玉、光天二坛,礼祝融君祠”。又,张正礼“汉末人衡山,服黄精,后不知所终。”②如果这一传说属实,则为道教人士涉足湖南之始。道教在湖南的正式传播,当始于东晋时期的著名女道姑魏华存——南岳魏夫人。魏华存(251—334),字贤安,山东任城人。晋司徒魏舒女。自幼好道,苦读道经,常服食胡麻散、茯苓丸,作吐纳功夫。稍长,出嫁南阳刘幼彦,生有二子。不久夫死,复值时局动荡,她知中原将乱,于是携二子渡江南迁。待二子稍长,便离家至南岳天柱峰,潜心修道,凡16年,于黄庭观飞升。南岳现存黄庭观及飞仙石遗迹,即出自此典故。魏夫人为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在湖南最早播下了道教的种子。南北朝时期,在南岳修炼的著名道士,有陈兴明、施存、尹道全、徐灵期、张昙要、张如珍、王灵舆、陈慧度、邓郁之等9人,人称他们修道之处为“九真观”,后称“九仙观”。唐代道教鼎盛,湖南的道教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时全国道教活动地址,逐步有三山五岳、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称,而在三山五岳中,湖南
占其一,即南岳衡山;三十六洞天中,湖南占其六,即第三洞天南岳衡山洞,第十三洞天醴陵小沩山洞,第二十三洞天宁远九疑山洞,第二十四洞天浏阳洞阳山洞,第二十六洞天沅陵大酉山洞,第三十五洞天桃源桃源山洞;七十二福地中,湖南有其十二,即第十一洞庭君山福地,第十八郴县苏仙岭福地,第二十一郴县马头岭福地,第二十二长沙鹅羊山福地,第二十:长沙岳麓山洞真墟福地(今云麓宫),第二十四衡山青玉坛福地,第二十五衡山光天坛福地,第二十六衡山洞灵源福地,第四十六桃源绿罗山福地,第四十八醴陵彰龙山福地,第五十三常德德…福地,第六十八新宁金城山福地,第六十九武冈云山福地”。元代,全真道首先在北方复兴;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在江南福建武当山开创武当山道,属全真道的南派。武当道尊崇真武大帝为主神,同时明永乐帝自认为真武大帝化身,并尊奉张三丰,使武当道很快风靡全国,亦遍及湖南各地。自此,湖南道教多为武当道的继承和传播者。各地较大的宫观多建有“祖师殿”,供奉真武大帝神像。著名的有长沙岳麓山云麓宫、慈利五雷山、岳阳大云山、张家界朝天观等。明中叶以后,湖南道教同全国一样,逐步从停
滞走向衰落。
        (二)   
    近代时期,湖南道教在总的趋向衰落过程中,仍有所建树。主要是新建和重建了一些宫观,组建过一些适应时代潮流的道教社团和机构,在社会上继续保留着一定的影响。新建和重建的主要宫观有:长沙河图观、斗姥阁,南岳祖师殿,及浏阳青阳山道院等。长沙河图观为清同治二年(1663年)武当道龙门派第十五代易本立道长所建,面积宽阔,山门独特,配有“河图”与“洛书”,故名。历来只居道姑,以绣花、织布自养,且著有成绩,享有“全国第一坤道院”的美称,影响及于国内外。长沙斗姥阁始建于宋代,清光绪二年(1876年)由武当道龙门派第十八代罗永耀、杨永觉重建,供奉道教北斗七星之主“斗姥天尊”,故名。南岳祖师殿在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就陆续有所兴建,后来完整的大殿为宣统元年(1909年)所建,供奉  真武大帝神像,位于海拔1000余米高的南天门,殿前有观礼台,凭栏俯瞰,下界风光尽收眼底。浏阳青阳山道院建于民国时期的1929年,为道士郭四海创建,原称“仙人庙”,主殿供奉“江仙守德妙道真人”。此外,在近代时期建立的道教宫观,还有长沙的司命庙、清静庵,湘潭的送子庵,道县的东岳宫等…。
    除兴建新的宫观外,近代湖南道教人土还适应时代潮流,组织过一些道教社团和机构。陆续出现的社团、机构主要有:(一)中国道教会湘支部。1912年由南岳小蓬莱阁住持刘理霖、长沙东岳宫住持侯理年、平浪宫住持谭子元、长沙县青阳寺住持杨白云等40余人发起,1913年7月经政府批准成立。侯理年为会长。
  (二)湘潭、新化、澧县、晃县、汉寿等县道教分会或道教会。分别成立于民国初年和1927年以后。 (三)中国道教会长沙分部。1923年筹备,1924年3月呈请长沙县署批准成立。由刘瑞生任分部会长。(四)长沙市县道教研究会。属群众性道教研究团体,1946年经长沙县政府批准成立。初期有会员60余人,选举顿莲新、郑凯之任正、副理事长、副理事长。(五)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引导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宗教界人土的爱国组织。1939年4月,周恩来应邀来南岳游干班作《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与政略问题》的报告,叶剑英任游干班副教育长。他们广泛接触各界包括宗教界的爱国人士,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主张。周恩来并亲自在南岳祝圣寺暮笳和尚的纪念册上的题词:“上马杀贼,下马学佛。”于是,佛教界人士首先串连发动,筹组“南岳佛教救国协会”。叶剑英立即表示积极支持,并建议将“佛教”改为“佛道”,“救国”改为“救难”,定名为“南岳佛道救难协会”,这样既扩大了宗教界统一战线的范围,又突出了宗教的特色,受到南岳宗教界人士的热烈拥护。1939年5月7日,“佛道救难协会”在南岳祝圣寺召开  阳、汉寿、常德、桃源、龙山、永绥、晃县、城步、澧县凡18市县,包括道教会之类的联络性团体在内,共有各种宫、观、庙、庵、阁、会等33处,道教徒总数1743人,这显然是不完全、不精确的统计,其中道教徒人数,更显然多属于集中在各宫观庙庵阁会的全真道士。因此,该《年鉴》于道教部分的统计表特作了如下说明:“此次调查之所得,不过约略计之,俾阅者明现在宗教趋向之大略而已;至其实在之数,尚有待乎再次之调查。”⑧但由于时局动荡,所期望的全面、精确的调查至近代终了,迄未实现。两年后出版的《民国二十四年湖南年鉴》上,刊登了一份《湖南省各市县宗教团体统计表》,该表于道教下,仅列了长沙、攸县、华容、新化、衡山、宜章、常德、汉寿、澧县、会同、晃县凡11县,共有道教团体12个,结社人数5617人⑧。这里,与两年前的调查统计的区别是: (一)统计市县数较两年前减少了7个; (二)只计近代道教团体,未计宫观庙庵阁数;  (三)结社人数超出了原来居宫观等的道侣数,显然包括了大量未居宫观而参加道教团体的火居道土。不难看出,这个统计表同样是很不全面、精确的。因此该《年鉴》编者在此《统计表》后不能不又加了如下按语:“此表系由湖南民政厅通令调查,各县或以故障,迄未呈复;或虽已呈复,而民政厅认为不甚翔实,复行驳回,各县以调查需时,未即呈送。而本书又亟待出版,不能再候。故表中所载,未免仍多缺漏云。”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有较为全面、精确的调查。据统计,1949年前后,全省共有道教宫观86处,道士、道姑近1400人,信徒约3000人⑩。这些数字,约略反映了近代末期湖南道教的总体情况。
    注:
    ①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中文版,第154页。
    ②见(南岳志·释仙》,清光绪元年刊本。
    ③参见(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十七,及其它有关道家著作。
    ④参见(湖南省志·宗教志·道教篇》稿;  《民国二十二年湖南年鉴》,第
    855—856页,(湖南宗教调查表·道教》。
    ⑤据(湖南省志·宗教志·道教篇》稿。
    ⑥参见(民国二十五年湖南年鉴》,第550页。
    ⑦见(民国二十二年湖南年鉴》,第854—856页。
    ⑧见(民国二十四年湖南年鉴》,第757—758页。
    ⑨见(民国二十四年湖南年鉴》,第757—758页。
    ⑩见(湖南资料手册》  “949—1989),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4l
    贝。
           (作者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