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sband什么意思中文:红山文化玉器类型探究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49:03

 红山文化玉器类型探究3

(2011-12-02 19:35:58) 转载标签:

红山文化双联璧

玉鸟

考古

收藏

杂谈

文化

(续)

4

    四、玉璧

    1、淡青色玉。长11.5,宽10.1厘米,圆孔直径2.5,厚0.7厘米,凌源三官甸子出土(图四:1)。圆角方形,三面有刃,中间有一圆孔。上缘钻有直径为0.4厘米的小孔。

    2、黄绿色。直径9-12,孔径3.9,厚0.6厘米。牛河梁第五地点出土(图四:2)。方圆形,周边似刃,近缘处有对钻双孔。

    3、青玉,受沁后呈绿色泛白。直径10.7-12.9,孔径3.3厘米。牛河梁第五地点出土(图四:3)。长圆形,孔缘及周边渐薄呈刃状。一侧近边处对钻两个穿系用的小孔。

    4、乳白色玉,阜新胡头沟出土(图四:4)。直径4,孔径1.4厘米。近方圆形,边薄似刃,璧面钻一小孔。

    5、白色玉料。外径11.3,内径4.9,厚0.45厘米。牛河梁M7出土(图四:5)。不甚圆,外缘呈刃状,磨制光滑。

    6、玉料呈白色。外径11.5,内径4.7,厚0.5厘米。牛河梁M7出土(图四:6)。近外缘处钻二小孔。

    7、淡绿色玉。长12.9,宽12.5,孔径4.8,厚0.65厘米。牛河梁M15出土(图四:7)。外轮廓方圆,近一长边缘中部有二穿,穿上部璧缘有二残孔。外缘和孔边缘较薄,磨制光滑。

    8、白色玉料。长13.4,宽12.1,圆孔3.4,厚0.8厘米,牛河梁M11出土(图四:8)。方形圆角,中部有一孔,四角和孔边缘较薄,近一长边中部有二穿孔。

    

    璧是古代祭祀天地的重要礼器。但从墓中出土玉璧的位置看,多数放在胸前和腰部作佩饰用。牛河梁第五点地冢一大墓出土的两件玉璧则出土于墓主左右耳两侧,似作为耳环之用。在龙山文化中有套在死者的臂上,当作手镯之用。在洛阳中州路战国早期墓中出土的圆角方形璧出土时置于头骨下方,在汉代的玉衣头顶常缝一件圆璧,胸门正对璧的圆孔,作“通天之器”。红山玉璧的形制,绝大部分为长圆形,还见一种钺形璧,而单单不见正圆形璧。从当时红山制玉能力看完全有做正圆形璧的水平,但为什么不做正圆形玉璧,这表明当时正处于演变时期,而良渚璧恰恰都是正圆形,接近于商代玉璧。红山玉璧不仅形制独特,而且制作方法也很特殊,边缘处呈刃状,截面近于梭形,上侧中央常对钻有两个小孔为穿系所用。这种非方非圆的玉璧构成了红山文化的一大特色。多数学者认为牛河梁11号墓出土的方形玉璧构成了红山文化的一大特色。多数学者认为牛河梁11号墓出土的似方似圆的玉璧。由于璧环有相似之处,《尔雅》中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所以说璧和环只是肉好比例问题。因此在这里不一一叙述。环多数出于墓主的腕、臂,也有个别是出于足的位置,一般男性佩一,女性佩二。环多圆形,截面呈三角形,在红山玉中还没有呈出现一个发展序列。

5

    五、玉联璧

    1、淡绿色玉。阜新胡头沟出土(图五:1)。通长6.4,宽3厘米。形似三璧相连,自上而下依次增大,上端磨有系沟,周边及孔周皆由两面磨成钝刃。

青玉双联璧。

    2、玉料青白色。高13,宽8厘米。朝阳牛河梁出土(图五:2)。体扁平,形若两个不甚圆的璧,竖向相联,上小下大,两璧皆中有圆孔,周边,孔缘磨石钝刃。

    3、青白色玉质。高9.5,宽4.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图五:3)。体扁平,横向对称相联,连接处磨成沟状,两侧各有一圆孔。

    联璧有双联璧、三联璧,到大汶口文化时发展到四联璧。由于联璧出土位置不详,一般推测为系带之物。但牛河梁出土的二件双联璧于墓主肩部,这样就不能排除双联璧作耳饰之用。这种联璧在黑龙江省亚布力遗址也出土过,其作法形制相同,表明这种文化的连续性。其作法在一个上小下大的长圆状玉片上,分别琢磨出二或三个由小至大的圆孔,然后在外缘上依中孔的位置,两侧各切磨出一个人字形,打磨成刃状。

6

    六、玉鸟、玉鸮

    1、白色玉料。长3.8厘米。阜新胡头沟出土(图六:1)。正面为展翅鸟形,背有横穿小孔。

    2、淡青色玉。长3.1,宽3.6厘米。阜新福兴地采集(图六:2)双目雕在顶面上,腹部一横穿带,近尾似有三角状纹。

    3、凸脊宽尾,形状似鸟,背部有鼻。凌源三官甸子出土(图六:3)

    4、长2.5,宽3厘米,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图六:4)。两眼微鼓,脊背隆起,扇形尾,用凹凸线表示,腹面靠头部有两孔斜交透纽,腹部不家一弯月形阴刻。

    5、青白色玉料。高2.4,宽2厘米。阜新胡头沟出土(图六:5)。形体简略,圆头前伸,展翅方尾,无细部加工,腹部光滑微凸起。

    6、青绿色玉。高5,宽4.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图六:6)。圆头,圆肩,方尾。做展翼之状,腹部有一穿孔。

    7、青白玉琢成。高4.8,宽4.9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图六:7)。体较方,颈部有明显的凹槽,双翅下垂,腹内有一横穿孔,可供穿系。

    8、淡绿色玉。长2.5厘米。阜新胡头沟出土(图六:8)。正面展翅形,背面横穿一孔,翅尾均较宽。头部雕出耳、目、翅,尾有表现羽纹的刻线。

    9、玉料淡绿色。长3.1。阜新胡头沟出土(图六:9)。翅较窄,而尾甚伸展。

    10、绿松石质。长2.5厘米,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图六:10)。背面存一层灰黑色石皮。鸟身雕线较细,头和翅,尾表现分明。

    11、头顶有两个外凸的圆弧形耳,耳下浮雕圆眼,弧形嘴,双翅展开,竖刻两条象征羽毛的凸线纹,尾端平齐,加饰一三角形,两爪并列置三角形上,作攀附状。胸腹微鼓,背面平齐,有三组交插透孔,当为佩挂之用,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图六:11)

    12、形体稍小。头顶平齐,无凸出耳,复线刻圆眼,三角形长喙向下凸出,双翅和尾部各有三、五条竖列凸线纹,背面平直,有两组交插透孔。那斯台出土(图六:12)。

玉鸟。

    13、由黄色玉琢成。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图六:13)。作展翼之状。嘴作钩形,隐起双圆圈形目,两翅上浅浮雕羽毛纹,双足下部阴线刻斜方格纹,背面颈部有两对穿孔,其一孔钻豁。

    14、白色玉琢成,通体有淡黄色浸。高4.8,宽4.6厘米。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藏(图六:14)。作展翅状,翅、尾较宽。两翅用阴刻线表示羽毛,或隐或现,首作三角形,变至胸部,爪用一阴线表示,右边翅膀下部有一穿孔。背部靠头部位置有一对斜穿孔,可供穿系。

    玉鸟、玉鸮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多次出土,加之各博物馆藏的不下几十件。造型多为扁体,圆头隐起,方尾,有爪的则并列作攀附状,腹部有一横穿孔,线条极简练。这些玉鸟、玉鸮中出土异地,却如出一辙,基本上模式化,做工上惊人相似。均为腹腔部两侧逐渐变薄,背面平直,光素无纹或寥寥的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活脱脱的玉鸟。背面近首部都有一横对穿双孔,两孔中间有一细如发丝的小孔,这种穿孔方法是红山玉器中的一大特色。玉鸟、玉鸮多出于祭祀遗址和墓葬,个别可能与祭祀有一定关系。在一些民族材料中曾有过以鸟为崇拜对象的记载。在古代辽宁西部地区气候温和,森林茂密,多有鸮一类动物常生活于此,经常黑夜活动,因此,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加之善捕鼠与农业有益,曾被看成吉鸟,因此也可成为当时红山先民崇拜的对象。(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