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sband意思中文翻译:一周资讯看点第五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52:27

知识本身并不重要,今天的结论很可能明天就会被推翻,重要的是顺藤摸瓜,了解知识背后的故事。欢迎和松鼠们一起发现资讯背后的故事。

好玩的FTO蛋白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上发文章本来就让人高兴,而且还是跟“减肥”有关的,就更受欢迎了。你有没有跟小编一样被好消息冲昏了头脑,放着满篇的生词FTO视而不见呢?听桔子帮小帮主一讲才发现FTO蛋白还真好玩。

先给没有任何分子生物学背景的人交代一下FTO是什么(看着像某种不明飞行物啊。被踢飞……)。这个基因名字看着深奥,其实挺没劲,就是“脂肪量和肥胖相关”(FaT mass and Obesity associated)的缩写。

该新基因2007年被挖掘出来,在半年之内迅速蹿红,《科学》杂志先后发论文一对:前边那篇说的是科学家利用基因组技术钓和II型糖尿病有关的基因,恰恰钓出这个基因,他们发现带了这个基因一种变体的人,就比其他人容易得糖尿病,体重也比平均人重上几斤——虽然这种先天的特质并不导致绝对结果,那也很倒霉,相当于你还啥事没干,一些危险的命运就被写在了你的基因里,和别人起点就不同;后一篇论文的一组人当然就想看FTO基因编码什么样的蛋白,干的啥功能,结果发现原来是一种修饰DNA的酶。FTO基因平时在大脑中和胃口、能量代谢相关的区域(比如下丘脑)活性比较高,如果再饿着实验动物,活性就大大提高。

就在《科学》连发这两篇的同一年,《自然——遗传学》也飙出一篇FTO研究,讲的是有FTO某种基因型的人就容易肥胖,而这种基因型在欧洲人的基因频率是~50%,在中国日本人里只有14%,所以说你看老外胖,不能光怪人家生活习惯不好,吃薯条汉堡。

研究的趋势总是由宏观到微观,然后再借助对微观的理解,去定向指导药物设计,治疗宏观的人类疾病。这就是为什么资讯小分队展示的这么个绸带图能发到最牛逼的《自然》杂志。他们用晶体衍射技术得到了FTO蛋白的结构。你看资讯里这个绸带一样的一团,其实是单个儿FTO分子,在这里你不能不崇拜科学的精度,一个分子耶……得到这团结构的过程比较复杂,不多说了,我在去年诺贝尔核糖体那里写过。

科学家可以通过结构继而推理出这个分子在细胞里要结合什么配体、怎么正常工作等等。比如上边说FTO是一种修饰DNA的酶,我们就能看出这个酶有个豁口,只结合加工前的“半成品”DNA,加工完了就自动扔出去,避免错误工作。知道了这些工作原理,就能有的放矢地想办法抑制FTO蛋白,将来就有可能对付这个基因导致的肥胖症,甚至对付由这个基因导致的糖尿病。

最后来点纯结构生物学玩玩:http://www.rcsb.org/pdb/explore/explore.do?structureId=3LFM

这个网页是蛋白结构数据库,这些中国科学家解析出的FTO蛋白的结构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它的结构已经被分析到多么精细的程度(分辨率是0.25纳米,十万分之二毫米),右边那个花花的绸带图,中间有个灰色的小球是二价铁离子,是说这个FTO分子中间需要有个铁才能好好工作,

http://www.rcsb.org/pdb/explore/jmol.do?structureId=3LFM&bionumber=1

上边这个是让你在线观看蛋白结构,你可以用鼠标拖动,就拖着这个分子转来转去四面八方地看。你可以好好欣赏这个分子的长相:有的地方打着卷儿,有的地方由平展的“绸带”并列排起来,有的地方是上边提到的结合DNA的豁口。

也许FTO本不好玩,被桔子一讲什么都好玩儿了。这个研究可不光是简单的治疗肥胖,松鼠拟南芥写这篇资讯还因为它在遗传和制药等等方面都意义重大:

这个蛋白质结构的揭示有助于对它工作机理的理解。从原文中来看,对于FTO的底物推测来自生物信息学,是甲基化的核苷酸。但是FTO到底怎么结合底物呢?或者说为什么能选择性结合底物呢?这个问题在蛋白质结构被解析以后才可能被搞清楚。另外,柴继杰他们还做了一些生化分析,帮助理解。结果显示,与甲基化胸腺嘧啶相比,甲基化尿嘧啶更易与FTO结合,说明FTO更可能是通过结合RNA(比如核糖体)来工作的。同时,FTO的一段loop可以阻止FTO结合双链核酸,所以FTO的底物更可能是单链核酸。

知道这些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可以为进一步的生化/遗传的研究以参考,这些研究能够帮助人类了解FTO的作用机理和信号通路。其次,既然这个蛋白和人类的疾病相关,了解它的结构和作用机制也许可以为医学研究提供帮助。比如如果可以筛选出小分子抑制剂,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FTO底物结合的结构域上,那么FTO的功能就会被抑制。这样,这些小分子就成了潜在的治疗肥胖相关疾病的新药。筛选既可以通过传统的高通量药物筛选,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法。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望远镜也

上周两条关于望远镜的资讯。一个是里程碑式的哈勃望远镜升空20周年,另一个是智利将建世界最大陆地光学望远镜。哈勃望远镜厉害在哪里呢?且听松鼠老孙分解:

哈勃太空望远镜20岁了,对于天文学家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相比于地球上的望远镜,哈勃望远镜的优势,就是身处太空,没有大气层的干扰,所以凭它2.4米的口径,可以干出比地球上10米(目前最大口径)望远镜还要好的工作。更了不起的事设计者们在当初就确定哈勃望远镜采用“可替换”的模式,就像我们的计算机可以不断更新插件,其实变成了新一代的计算机,所以哈勃望远镜始终保持与最新科技同步,不断取得最尖端的观测成果,拓展了人类的宇宙视野,它也成为现代天文学甚至现代科学的象征。

最初设计的时候哈勃口径是3米,因为美国政府没有信心,缩减了经费(看来对科学不够重视是世界的通病呀),才缩小到2.4米。即将取代哈勃的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是6.5米的望远镜,它工作在红外波段,其雄心是可以直接看到太阳系外遥远的行星,计划于2013年发射,让我们祈祷它能够顺利上路吧。

而将会建在智利的这台新望远镜呢?

这台口径达到42米的望远镜ELT(超级大型望远镜)将建在智利,不过拥有者是欧洲南方天文台,所以它的名字也叫作E-ELT(欧洲超级大型望远镜),它的旁边就是VLT(甚大望远镜阵),是4台8米望远镜组成的阵列,是目前14台8~10米望远镜之4。智利是世界上最好的天文台址之一(其他如夏威夷,非洲加那利群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天文学的发展跟望远镜技术的发展是同步的,400年前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天空,就宣告了近代天文学的诞生,随后天文学家开始研究行星、太阳、恒星、星系和宇宙。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当前天文学的前沿问题,如暗物质暗能量、星系起源、行星(太阳系)起源,恒星演化的细节问题,都需要更大更好的望远镜来帮助天文学家看清宇宙更多的细节。(松鼠老孙)

火山和闪电

冰岛火山真让人大开眼界,也给了摄影爱好者提供了n多绝佳的素材。看这些照片非常挑战我们的常识,首先,它们怎么可以美得跟假的似的呢?另外,为什么火山总是伴随着闪电呢?有网友向恋留言说

我觉得是因为火山灰温度高,速度大(也就是能量大),达到了电离能阈值。

松鼠哈林是这么解释的:

闪电形成得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电离,也就是正负电荷不再被局限到原子半径附近的位置;然后的过程就是电荷聚集,正负电荷分别积累,形成高电位,然后再剧烈放电,才形成闪电的。所以按照这个过程,留言中说的“我觉得是因为火山灰温度高,速度大(也就是能量大),达到了电离能阈值”可以作为第一个过程的解释。其实别说火山喷发,烧根劈柴都有可能形成等离子体。

最强太阳爆发?

上周资讯中说“观察到了近年来最强烈的太阳爆发”引发了许多联想,评论中yang童鞋甚至想到了阴谋论:“气温的升高是太阳活动得加强造成的,跟温室效应关系不大。这只是西方的阴谋罢了..”还是看看老孙怎么说吧:

这个“史上最强”应该只是“望远镜观察到”,换句话说,是被我们使用天文望远镜(刚刚发射的“太阳动力学望远镜”)详细的记录下来的爆发,以前不是没有这样的爆发,而是受到观测手段限制,难以发现和记录。目前公认“史上最强”的应该是1859年9月1日英国人卡林顿(太阳活动周期就被命名为卡林顿周期)观测到的一次太阳耀斑事件,虽然整个过程持续不到5分钟,但对地球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二天拂晓之前,红、绿、紫色极光覆盖了地球大部分地区,甚至位于热带的古巴都可以看到,值班的电报员发现他们的电报机和电线莫名其妙地发出了火花。

另据小道消息,松鼠黄永明正在酝酿一篇相关的文章,欢迎大家打破沙锅跟踪关注……

消息来源:原创

图片来自 Flickr

0.618 编辑

想分享科技新鲜事,跟大伙儿谈论热点话题背后的科学?却懒得写长文章,或不知怎么参与?现在可以编译短文或写原创小文章,投稿给资讯频道,与大家共享信息。  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