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石板材图片大全:地质宫究竟是谁的杰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5:25:21
地质宫究竟是谁的杰作?  ▲地质宫图纸。 资料图片  ▲陈学魁对研究出地质宫的设计者越来越有信心。  ▲王辅臣当年写的检讨。

  地质宫究竟是 的杰作?

  ▲吉林省建筑设计院出的画册,封面就是地质宫。

  

  ▲陈学魁掌握的剪报集、画册和设计图照片。

  本报在10月17日刊发的《地质宫往事》一文中提出的地质宫设计者之谜,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一位老读者致电本报表示,地质宫就是梁思成设计的,上世纪50年代,中央媒体还对梁思成的设计思想——大屋顶予以大规模批判,并批判地质宫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来自长春民间的历史研究者也对此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踏查长春”活动的发起者陈学魁拿着王辅臣的个人剪报、设计图的照片和吉林省建筑设计院出版的一本画册找到记者,观点鲜明地表示:“地质宫是王辅臣设计的。”

  《人民日报》曾刊发文章批判地质宫

  陈学魁从档案袋中拿出一个封面老旧,甚至有些残缺的本子。翻开泛黄的内页,首先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张名片,名片的主人是王辅臣,他也是这个本子——王辅臣个人剪报集的主人。这本剪报集是王辅臣于上世纪50年代收集整理的一些报纸,主要内容是《人民日报》开展的“厉行节约,反对基本建设中的浪费”专栏,余下不多的几张是关于地质宫的剪报,其中也有王辅臣发表在吉林某刊物上的文章《检查我们对地质宫的设计思想》。一位建筑设计师为什么花这么多的心思保留自己的检讨书,其中纠结了多少个人的情感,我们不得而知。今天,我们要想接近王辅臣的内心,也只能靠这本剪报集了。

  剪报集中,王辅臣在《一座浪费的不适用的学校建筑》旁边标注了“五五、三月三十日人民日报”的字样。显然,这是《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该文批评了地质宫,指责地质宫是“长春市内最豪华的一座建筑物”,“这座‘宫殿’ 用了六百多万元,平均每平方公尺造价二百二十多元。超过国家控制指标二百三十多万元。这也就是说,用建筑地质宫的钱,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至少可以多盖同样大小的校舍一个半”。

  文章还把矛头对准了当事各方。“地质部在拨付投资时,没有充分考虑投资效果,也没有具体审查设计,又疏于对工程的检查,长春市人民政府也觉得添一幢‘富丽堂皇’的建筑,可以为市容增光不少,而万一地质学院搬走了,便可以接收这个建筑以备他用,因此也热心帮助。地质学院也不反对这个建筑,因为究竟还是一幢辉煌的校舍,又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造成浪费的主要原因。”

  文中还用了更加犀利的语言对地质宫进行了批判。“这座建筑的最大缺点——钱花得这样多,装饰得这样豪华,但并不适用。全楼有开电梯、点电灯用的电,没有实验室用的电。想试验就不能开电梯、点电灯,想坐电梯、点电灯就别进行试验,两头只能顾一头,变电所里又没有防爆装置,一起用就出危险!”除此之外,这篇文章还对地质宫的厕所、窗户、房屋使用率等方面进行了批判。“无论从适用、从经济、从美观、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暴露了地质宫设计思想上的严重错误。那就是追求形式,追求豪华。”

  尽管这篇文章不惜大篇幅对地质宫进行批判,但是文章中并没有见到任何对梁思成进行指责的字样。

  梁思成没设计过大屋顶建筑?

  1955年2月,建筑工程部召开了设计及施工工作会议。会上报告了近几年来基本建设中的浪费问题和设计中导致浪费的“复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在全国范围内对“以梁思成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进行批判。当时的中国掀起了一场对“大屋顶”的批判,梁思成这个名字也和“大屋顶”联系起来,以至于现在有的人一看到“大屋顶”的屋子,就会认为是梁思成设计的。

  《梁思成的山河岁月》一书中,记录了梁思成对于这次批判的一些感想。他说:“我的错误理论在全国范围内影响了不少建筑师,造成巨大浪费。正如一位领导同志后来告诉我说:连许多共产党员都被我‘俘虏’了。正在我暗暗高兴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突然成了全国性的批判对象。这使我大吃一惊。我心情非常沉重。”

  该书还介绍:“其实,梁思成没有设计过一座大屋顶的建筑,甚至仿古建筑他也只设计过一座,即扬州市的鉴真纪念堂,那是因为鉴真在日本建了唐招提寺,因此梁思成把他的纪念堂设计成仿日本奈良招提寺金堂的形式。这项设计曾于1985年获全国优秀奖。”

  《人民日报》刊发的《一座浪费的不适用的学校建筑》一文中,对地质宫的屋顶进行了批判:“为什么这座建筑物会浪费这样多的钱呢?先看看屋顶。这个‘宫殿’是用二十三万多块绿色琉璃瓦铺成。屋脊上有各种各样的琉璃装饰:正脊两端挑着‘如意’形的‘吻’,吻上刻着凤;戗脊上蹲着九条仙兽;在飞檐的梢头,有一位仙女骑着鸾;房盖下露出梁头、斗拱……一句话,凡是在旧式宫殿上可以看到的结构和装饰这里都有,虽然全是钢筋混凝土的制品,但仍同封建时代的建筑家处理木结构一样,涂上了各种油彩,真正是一片‘雕梁画栋’。”

  研读《一座浪费的不适用的学校建筑》多遍后,陈学魁说:“《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向来非常严谨讲究,这篇文章在批判地质宫浪费时,提的是‘屋顶’而非‘大屋顶’,这是不是说明他们认同地质宫不是梁思成的作品?这是不是能为我们研究‘谁是地质宫的设计者’提供一个重要参数?”

  王辅臣的检查说明什么

  自从2009年听人说地质宫的设计者可能不是梁思成,陈学魁就开始和这事叫上真儿了。凡是能找到的书他都读了,凡是能看到的材料他都认真看了,但“谁是地质宫的设计者”这个悬念仍旧盘踞在陈学魁的脑海中,始终没有找到答案。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陈学魁的努力在一个早上得到了回报。“我在旧书市上发现了王辅臣的剪报集和画册,就买回来了。”

  陈学魁在这本剪报集里看到了王辅臣写的《检查我们对地质宫的设计思想》,旁边标注“四月七日,吉林”。此时距离《人民日报》发文批判地质宫仅一周时间。“我们是应该把该文作为吉林省对《人民日报》的一次呼应呢,还是把它视作设计者承受了巨大压力,所做的一次检讨呢?”这是陈学魁第一次看到该文时的想法。

  《检查我们对地质宫的设计思想》开篇开宗明义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人民日报的《一座浪费的不适用的学校建筑》文章,批评了长春地质宫建筑上的浪费,从建筑师的设计工作来看,它的缺点和产生缺点的原因在哪里呢?”读到这里,陈学魁仍弄不明白王辅臣是以什么身份在撰写此文。

  随后,陈学魁在该文的第二自然段看到了一线曙光。“我们原长春市设计公司的技术人员中还存在许多错误思想,没有认真执行适用经济并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而有些建筑师却醉心于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错误美学观点。在设计工作中,追求表面上的装饰,出现了一种脱离现实生活的虚夸的建筑风格,以错误观点接受遗产,无批判地崇拜旧建筑,机械地搬用古代建筑形式,由于没有分析、批判地去接受古代建筑形式,由于没有分析、批判地去接受古代建筑遗产,以致增高了建筑的造价,造成了很大损失。地质宫的设计是一个比较鲜明的例子。”

  “这个时候,问题就比较简单了。只要找到王辅臣的简历,就可以知道他是以什么身份来撰写这篇文章的。这个时间段,王辅臣在长春市设计公司工作,那他至少是设计者之一,如果他不在长春市设计公司工作,那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可能就是附和《人民日报》。”陈学魁找来了王辅臣的简历,发现王辅臣“1950年以来,先后任吉林省德惠县土木建筑公司主任工程师、长春市设计公司设计组长”。文章发表时,他应该是长春市设计公司设计组长。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如果王辅臣是地质宫的设计者,那他是唯一的设计者,还是参与设计的建筑师之一呢?不久后的一天,陈学魁又在中国满铁史料学会会员、古玩商张林那里看到了王辅臣日记和地质宫的设计图纸。“图纸上非常清晰地表明,东北地质学院由王辅臣设计。”陈学魁肯定地说。

  “但是,王辅臣的检查里为什么没有清晰地表明自己是设计者,凡是涉及设计者的话题,所用的主语都是‘我们’呢?”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学魁说:“我还曾寻访过两位参加过地质宫建设的老工人,据他们讲,地质宫是由王辅臣设计的。而且一般人写检查时都会注重一些方式和方法。”

  尽管陈学魁已经对“地质宫的设计者是谁”作出推断,但在没有见到确凿的书面文字前,这暂且还是一个谜。如果您手中有更加翔实、有力的材料,欢迎向记者提供,以便尽早揭开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