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去海参崴怎么走:红山文化玉器类型探究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0:13:39

  红山文化玉器类型探究2

(2011-12-01 17:12:59) 转载标签:

红山文化箍形器

兽面纹勾云型佩

勾云型玉佩

收藏

考古

杂谈

(续)

    二、勾云形玉佩


2

    1、乳白色玉质。表面腐蚀。残存长7.9,宽4.8,厚 0.6厘米。阜新胡头沟出土(图二:1)。中心透雕,呈卷云纹,四边卷角,佩面磨出与纹饰相应走向的线沟槽,上缘有双孔。边有残缺。

勾云型玉佩。

    2、白色玉质。略呈长方形。通长15.8 ,宽6.9,厚 0.6厘米。朝阳牛河梁M14出土(图二:2)。中心镂空,作勾云形盘卷,外四角卷勾。体中部两边分别钻三孔。残断二截。出土于胸前。

勾云型玉佩。

    3、淡绿色玉。横长22.4厘米,凌源城子山彩集(图二:3)。中心镂孔作勾云状盘卷,四角卷勾,并磨出与纹饰对应的浅凹槽。

    4、淡青色玉。通长22.5,宽11.2,厚 0.8厘米。凌源三官甸子出土(图二:4)。中部镂孔透雕,正面有凹槽云纹,四角突出,圆滑对称,背面有四鼻,出土于死者头部。

    5、绿色玉料。牛梁河第五地点出土(图二:5)长方形片状。中心镂雕作勾云状,四角略向外卷,周边薄似刃,正面磨出与纹饰走向相应的沟槽。背面四角钻有牛鼻孔。出土时置于死者前胸。

    6、淡青色玉。横长15.2,高10.7厘米。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图二:6)。方圆形,四角卷勾较明显,一端有对称双孔。

    7、略呈长方形。长18.2,宽11厘米。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图二:7)。四角雕琢出对称的外弯勾纹饰,中部透雕一弯曲的勾云纹饰,并按饰件造型和纹饰琢磨出凹凸分明的装饰线,上侧边缘有两个钻孔。

    8、青灰色。长11.3,宽8.9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图二:8).片状雕。中间镂空一卷云形孔,四周有不规则的勾云,下部有三个云头,其中一个折断。顶端有并排两个小孔,可供穿绳系佩。器体边缘较中央稍薄。

兽面纹勾云型玉佩。

    9、青绿色玉质,局部有土红色浸。长10.8,宽9.6厘米。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藏(图二:9)。片状雕。中间镂空一卷云形,四周也琢成卷勾状,正反两面均磨成槽式沟,通体边缘磨成钝刃。顶端头部有两个单面钻孔,可供穿系。

    10、黄绿色玉科。长16,宽9.8厘米。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片状雕,外形似一鸟,通体随形磨出沟槽,槽内刻阴线,四边缘皆呈刃状。

    11、淡绿色玉。长19.1,宽14.2。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图二:11).外形似一鸟,勾云卷角尖锐,两面琢磨出了刃,沟干净利落。

    12、青绿色。长16.5,宽5.4厘米。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图二:12).平面呈长方形,下侧有七组兽牙,状短齿,在短赤上方居中处镂空双眉,双目。左右两侧有爪。上端有一钻孔,以穿系佩用。

    13、淡绿色玉料。长6.2,宽2.4,厚0.4厘米,朝阳牛梁河出土(图二:13).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下侧有三组六枚兽牙,上方居中处钻有三圆孔,排成等腰三角形,靠近短齿的两孔,孔径较大似为兽眼,上侧一孔以备穿系佩带。

    14、呈长方状,正中有镂空弯且细双眉,双目有两圆孔。下端有五组利齿,两侧爪增大呈弯曲状。上端有一孔。台北鸿禧美术馆藏(图二:14)。

    15、椭园形,纹饰简略,正中亦有双眉双目,下端有五组牙齿,私人收藏(图二:15).

    16、形状如图二:14,略窄。藏波士顿美术馆。

    那么如此之多,大小规格不一,形状相同,大者近23厘米,小者6—7厘米的玉佩,到底反映当时人们的何种崇拜心理,现在已无法更深一层的推测,但从纹饰、作法上看都有相互联系和影响,并有一定的延续性。如果将勾云形佩按发展序列排列起来,就不难看出这里面的相互关联。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了古玉上有类似青铜器上面的饕餮纹饰,那么这种勾云形佩又与饕餮纹有什么联系呢,是否可看作是饕餮纹的前身呢?台北鸿禧美术馆前不久前展出了一件勾云形器(图二:14),它基本具备了饕餮纹的特征。正面兽头,有对称的双角,双眉,双耳以及鼻,口、颌等。有的还在两侧有长条状的躯干、肢、爪和尾等。这时的角与爪已明星区分开,爪增大,变得锋利,獠牙尖锐,犀利,两角变小;而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的勾云形器,兽眼狰狞,双眉弯曲,鼻脊突出,但角与爪区别不大,形成上下对称布局,獠牙已变得平齐;牛梁河出土的小饰牌,造型简略,虽然只有双眼和三组门齿,但确是兽面纹样;而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的另一件勾云形器,器形已有了较大的变化,由原长方体变成近方形,中心依然是镂空勾云盘卷,在上部两侧分别有两小凸当为触角,獠牙部位已简化成三个门牙。内蒙古那斯台出土的勾云形云器,虽然与牛河梁五号冢出土勾云形器相似,但不是稍有变化。四卷勾已有有动感。上部中间两侧已有两角展露,下部三组獠牙已具雏形,不见五官,唯在中间有一镂空卷勾;而凌源三官甸子和牛河梁M14出土的勾云形器与上述器相比较就具有较大的原始性。究其上述原因,勾云器看作是最原始的饕餮纹当在情理之中,那么玉猪龙与勾云形佩又有什么联系呢,我想应该是一种为立体兽面纹,而后种则为平面的兽面纹,只不过表现形式,手法不同而已。这也反映了红山先民对信仰的逐渐成熟。

    三、玉箍形器

3

    1、深绿色玉。通常长18.6厘米,牛河梁M4出土(图三:1)。扁圆筒状,一端作平口,一端为斜口,平口两侧各有一小孔,斜口外敞,开口缘部呈刃状。内壁有明显琢磨痕迹。出土时横置于头骨下。

玉箍形器。

    2、佩规格不一.8.6—神职阶层出现了,这个阶层的出现,使这些审职、深绿色玉料。通长11.6,壁厚0.45厘米。牛河梁M15出土(图三:2)。形制同前。出土于头顶下方。

    3、青色玉料。通长14.2厘米,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出土(图三:3)。圆形斜口筒状,上粗下细,扁圆体,两端平面呈椭圆形。下端钻两个小孔。随葬于腰部左侧。

    4、墨绿色玉。高16.4厘米。牛河梁出土(图三:4)。筒状,平口一端两侧有对称缺口,斜口一端边缘薄而锐似刃。


玉箍形器。

    5、黄绿色。高11厘米。天津市文物公司藏(图三:5)有红褐色浸斑,椭圆筒状,边缘磨成钝刃,器表外壁琢磨光润,内壁有直线或弧线磨痕。

    玉箍形器的用途究竟如何,目前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帽饰,作通天之器,也有的认为是护臂器或祀中的乐器,但多数学者推测为束发器。早年李文信先生曾认为是一种发箍,将长发装在筒内,然后用笄子别住,立于头上。这在牛河梁4号墓,15号墓出土于人骨头顶下方部位已得到证实。但凌源三官甸子2号墓此类器出土在人骨架胸前,或出土于腰部,这并不能说明玉箍就是系于腰,或者是佩饰品,但也并不排除玉箍的其它用途。牛河梁4号墓主人,头横置玉箍,胸前佩挂两件玉猪龙,这是在整个红山文化墓葬中绝无仅有一例。玉猪龙是当时红山人最受崇拜祭祀的对象,是部族的保护神,因此墓主有可能是部族的首领,是主持宗教活动于一身的重要人物。只有地位显赫的人才能佩戴两件玉猪龙,因此头葬大型玉箍也不足为怪了。这件玉箍是目前发现最大的一件,长近20厘米,所以象这种大玉箍只能在特定场合才能佩戴,才显示出威严来。从目前发现资料显示,玉箍大大小小几十件,而在辽宁省博物馆陈列的两件要数最短,约只有5-6厘米。这就是使我们联想起玉猪龙、勾云形玉佩都有大小不等的规格,且做法完全一致,表明在制作上都遵守着严格的规则,受着一定的观念形态制约。并且这里还存在一个等级地位的差距。(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