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中华白海豚:人类智慧文化--智慧宝典易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7:50:54

人类智慧文化--智慧宝典易经

智慧宝典易经

      对东方文明有着深邃独到研究和体悟的一代心理学大师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G.Jung.1875~1961)曾写道:“几年以前,当时的不列颠人类学会的会长问我,为什么像中国这样一个如此聪慧的民族却没有能发展出科学。我说,这肯定是一个错觉。因为中国的确有一种‘科学’,其标准著作就是《易经》,只不过这种科学的原理诚如许许多的中国其他东西一样,与我们的科学原理完全不同。”荣格在英文版《易经》再版序中说:“时间人类的唯一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6000年之久仍然具有价值,而且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1、易经为何物?

易经是研究各种事物生发变化的科学。易经以其数理逻辑推导,将人物、环境、事件、与时空变化有机结合,依据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综合分析,广义取相,推导出相对应的判定结果。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易为变化之概括,经为路径、宝典及方法。

2、易经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中华文明五千年,浩浩汤汤,源远流长。“河洛”、“易经”之说,为千经万道、三教九流之源头,可谓天人之学、博大精深、纵横开合、包罗万象。太极无极,宇宙洪荒;化生两仪,阴阳备焉;两仪生四象,自然成矣;四象生八卦,万物化生;八卦重叠,六十四卦生焉,人类社会方方面面尽归于此。至此,完成一次从宇宙向自然再向社会的转化。

历史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神话传说中又有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因其年代久远,至今关于易如何产生及发展说法不一。

综合整理,易经是远古众多圣贤根据大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经过很长的年代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其中,经上古圣人集作成《连山古易》;后世又有《归象易》;又经过自然、社会的发展变化,重修易经,作成《归藏易》传于伏羲。归藏易偏重于个人修行及人类发展的问题。到周文王时,自然及社会环境又变化,圣人修易传于文王,而名周易传至现世。到孔子时,其所增修易偏重于义理哲学。连山、归象、归藏无传。

3、易经三大原则:

(1)简易:万事万物都是非常简单的,大道至简,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向简单的一方面考虑,不能想太多,越想越复杂。

(2)变易:万事万物都是随时变化的,没有不变的人,事,物,今天晴空万里,说不定明天就倾盆大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成功不要得意忘形,失败也不要垂头丧气。易经是哲学,包含了天文、地理、人和事。变化的各要素都应考虑。

(3)不易:万事万物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像四时交替,花开花落,地球永远绕太阳转,月球永远绕地球转,宇宙规律相对是恒定的。

4、易经五大技术: 

(1)全息对应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对应的,没有单独存在的道理,一件事情的发生,往往预示着另一件事情也会发生,就像食物链与食物网一样,人,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人改变了,必会影响与其相关联的所有事物,一件事情改变了,必将影响与其相关的所有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全息网络中。

(2)五行生克制化论: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类到五类元素:既:金木水火土,一物生一物,一物克一物,没有最强者,也没有最弱者。事物在相生相克中才能得到发展,我们人也分为五种人,相生规律是:水木火土金水,相克规律是:金木土水火金,从此可以看出只有相对最强与最弱,没有绝对最强与最弱。

(3)阴阳论:万事万物都分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纯阳纯阴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大慈善家也有见不得人的一方面,十恶不赦的罪人也是有良心的,阳久必阴,阴久必阳,阴阳是互相转化的,一个人的成就到达最高峰时必将走向衰弱,一个人失败到极点时,也是成功开始的时候。

(4)时空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或空间变了,事物也会随着变化,做事情不可冒进,也不可畏缩不前,不仅要逢时,还要逢位。

(5)因果论:果由因定,因定生果。善恶有报,时空显效。

      5、易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1)易经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

      (2)易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中国先人的集体创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

      (3)易经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易经研究被称为“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

      (4)易经的科学内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崇。研究流派纷呈,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春秋时期,筮法上出现过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吉凶由人、天道无常说。战国时期出现过阴阳变易说。汉代有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时期称玄学。宋明时期,又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又有人笼统地分为两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阳刚。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修身以有用于社会。道家则重坤卦,重阴柔。讲“大道若水,弱能胜强。”强调精神自由,以无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

     6、易学的精神

    易经运用一套逻辑符号、术语、卦名,如阴阳、九五互变、乘、承、比、应等,来阐述事物的发展规律,易学更“同”易理 。

  易学的精神从更深意义上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这样就达到了人的生命目的。

  唐、宋以后的易学研究,应该说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说。这个新的“三易”观念,也是说明秦、汉以后以至现代的易学内涵“理、象、数”的三个要点。如果用现代的观念来说,“理”便是类似于哲学思想的范围,它是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数”是由现象界中形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由引而知人事与万物的前因与后果。反之,也可由数理的归纳方法,了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

  如果归纳卦爻内在的交互作用,便可了解六十四卦的内容,并可了知在天地之间,除了乾、坤、坎、离代表阴阳的无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特理或人事,无论如何千变万化,它的吉凶观念价值的构成,唯有“既济、未济”两个对待的现象而已。

  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昼未分以前,阴阳未动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体认大《易》“洁静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的妙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