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东方之珠原唱是谁:咒語漫談:息災除難的《文殊八字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47:43
文殊菩薩法像
原文於2005年02月21日刊載於美洲世界日報
圖片說明:
八字文殊的圖像在日本較有名的是1324年,後醍醐天皇為了祈求順利討伐鎌倉幕府而造的像。圖上可見頭上有八髻。該像現藏於奈良.般若寺。
的簡介與經典來源
去年年底南亞發生了大海嘯的不幸事件,死亡人數高達十數萬人,讓我想起另一個重要的消災咒。 息災除難的文殊八字咒,依《真言事典》第69咒的解說:此尊身金色放光明,乘坐獅子,右手持劍,左手執青蓮花,花頂立五股杵。頭頂上有八髻,表示胎藏的八葉或八佛頂。 本專欄已介紹過文殊五字咒與一字咒,此八字咒的名稱由來,在《密教大辭典》中說:文殊菩薩乘獅子住於息災三昧時,依其「真言字數」而稱為「八字文殊」。又依「頂髻數」而名為「八髻文殊」。 此咒在《大正藏》中,至少可見於如下五處經典:
(1)《大日如來劍印》
(2)《大聖妙吉祥菩薩祕密八字陀羅尼修行曼荼羅次第儀軌法》
(3)《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
(4)《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
(5)《宿曜儀軌》
回目錄
簡易羅馬拼音:om a vi ra hum ka ca rah
傳統漢字音譯:唵 阿 尾 囉 吽引 佉 左 
簡易漢字音譯:唵 阿 微 拉 吽 卡 佳 拉赫
本八字咒的內容可當做無文字意義的咒音,而om為咒語的起始語。雖然是無意義的咒語,不過,第二字到第六字的「a vi ra hum kham」卻是一個常見的咒語,它是胎藏界大日如來的咒,與此咒內容主體大致相同的咒語也有幾個,如《真言事典》編號第5、68、69、98等四咒即是。
回目錄
關於此咒的功效,綜合上列諸經所說,如下:
(1)可除七種災難,日月薄蝕,五星違失常度,兵賊競起,水旱不時,風雨失度,五穀不豐。
(2)能利益憐愍一切有情諸眾生,斷三惡道,作一切安穩法,如佛現在處世無異。
(3)斷三界生死;若有憶念,一切所願皆得圓滿。
(4)除病、除一切諸毒、和怨家、得無畏、脫兵伏難等功德。
近年在臺灣,鼓勵大家念咒語的書相當多,當然各有各的立場,也各有各的見解,我覺得只要大方向是對的就好,因此我對這些書籍都很贊成與讚嘆。
其中,有一套由苦海還願人所編著的書,更針對各種問題,大量介紹各種咒語的使用法。據著者廖老師說,該書在全世界的發行總量極大。
針對被綁架與治安差,為保平安;以及對消業除障、治病求富貴,廖老師建議用的〈八字最勝大威德心真言〉,就是本文所介紹的咒;而大威德明王即是文殊菩薩的忿怒身。此〈八字最勝大威德心真言〉的名稱,出自上述第三經。另有〈八字大威德心真言〉之名,則出自上述第二經。
上述第二經中又說:「此陀羅尼若男子女人不能辦作承事供養法者,在家迫迮作種種家業,但能憶持不忘,依時念誦,隨分不闕供養少多,亦得成就。」難怪廖老師會說:「此咒在任何情況下都可持,忙碌的人更適合持此咒。」
咒音
我覺得念咒以誠心最重要,咒音是否準確並無大礙,但可以念準還是盡量發音準確較好。根據目前找得到的梵文資料來看,漢譯第六字的「佉」的對應梵文是kha,念音接近ka。國語發音的ㄐㄑㄒ來自ㄍㄎㄏ,因此ㄑ音在古代念作「ㄎ」音,所以「佉」字依梵文應該念成「ㄎㄚ」。而最後一字梵文的rah,傳統漢字音譯用「口落」,也屬正確。因為落在台語念入聲「ㄌㄚ」,而口字旁代表捲舌。
種子字
上述第二項經典中,載有「若求息災,除難殄滅……,當心中書(mam,滿)字。」對懂得梵字的人而言,意思就是要隨時觀想文殊的悉曇種子字(mam,滿)在心中。
回目錄

「咒語漫談」是林光明教授在美洲世界日報的專欄,固定每週一刊登。本專欄將陸續介紹梵文、梵文、悉曇與蘭札等不同咒語,更希望藉由電子報的發行,來讓更多人認識佛教咒語。
「咒語漫談」未來將至少一星期更新一次,如果各位同修對於我們的專欄有任何疑問或建議,請不吝透過任何方式與我們聯繫;如果您喜歡我們的電子報,也請您一定記得給予我們鼓勵推薦!
我們期望,藉著電子報「咒語漫談」的廣傳,所有佛教徒將使用共通法本唸誦同一咒語;且讓我們一同努力!
回目錄
嘉豐網站   |   客服信箱   |  聯絡嘉豐   | 「咒語漫談」訂閱   | 「咒語漫談」總覽
「咒語漫談」全部圖文係屬嘉豐出版社, 版權所有。
「咒語漫談」歡迎諸位大德傳閱。唯用於學術研究或商業用途時,請先來函取得授權。非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任何權益侵犯,絕對依法追究。
Copyright © 2004 Mantra Publisher.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