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娟暴劫柔情视频:寿命无常实修法(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27:32

寿命无常实修法(二)

(2009-08-30 11:14:06)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借花献佛

 

引自http://www.bodhiinstitute.org/forums/index.php?topic=10931.msg54565#msg54565

 

死无定期有三种比喻

 

(1)油灯的灯油消耗迅速,不知灯中油剩多少,故不知灯能亮多久。

同样,寿数不定,不知能活多久,因此经中说:“明天与后世,不知谁先到?放弃明天事,应为后世谋。”

(2)虽知灯中有油,但不知何时起风,扑灭灯火。

同样,即使是知晓寿命长短,也难以预料诸内外死因的狂风何时骤起。以油灯喻命根,以大风喻死缘。灯在风中,随时会被吹灭,命处死缘中,随时有断灭之可能。

因此《宝箧经》中说:死因有多种,生因却极少,一切都致死,故须常修法。

(3)灯火燃烧能力极微弱,经不起风吹,一吹即灭,故难以确定油灯的寿命。

同样,人的寿命十分脆弱,无法确定能活多久。正如龙树大师说的:“寿命害多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若此寿命有众多损害,较风吹动水泡还无常,出息入息之间,能从睡眠中有睱醒觉,最为希奇。”

《四十二章经》中记有一段对话: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

有答: “在数日间。”

佛言:“子未能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彼答:“在饭食间。”

佛言:“子未能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彼答:“呼吸之间”。

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

因此,我等生命皆在呼吸之间,一息不来,便至后世,可见人命极其脆弱。我们能不能活过今天也没有丝毫的把握,但有人肯定今天不会死。这种理由若能成立的话,今天一定会死的理由为什么不能成立呢?

 

第三根本、到死时,唯有佛法能帮忙,除了佛法,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帮得了忙

以三条理由证明:

①死时除法而外,以财富无益。

②死时除法而外,以亲友无益。

③死时除法而外,以身体无益。最后,决断必须修行正法。(此第三决断)

(1)死时除法而外,以财富无益

死亡来临时钱财帮不了忙。如三世贡唐大师说的那样:虽有金银堆满山沟,临死时带不走分文。

虽然富有金山银山,死亡时赎不了生命,带不走分文,起不到任何作用。

(2)死时除法而外,以亲友无益

死亡时亲人朋友也帮不了任何忙。再心爱的人也都无法带走,亲朋好友都会抛弃,以肠断心碎的痛苦,要自己单独撒手离去。如《入菩萨行论》中说的:“生时一人单独来,死时一人单独去,痛苦无人来分担,碍事亲朋有何用?”

亲朋好友,活着时除了一块儿吃喝玩乐而外,紧要关头,死亡来临时起不到任何作用,都是一场空。

(3)死时除法而外,以身体无益。

自己的身体也帮不了任何忙。肉体犹如旅馆,客走时就扔下房子,人死时就要留下肉体,意识单独离去,和自己同生的肉体也帮不了任何忙,临死时还要扔掉,那么,还能带走什么呢?

再再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观想自己处在临终弥留之际,自问:一生之中,享受的美味佳肴、换过的漂亮衣裳,此时于心何益?能带走何者?毫无利益,亦无法带走丝毫。

一生之中,住过的洋房小车,用过的家俬电器,于心有何利益?又有何者能带走?此等无情法岂能安慰内心,亦不可带走丝毫。

一生之中,曾纵情于娱乐歌舞,醉生梦死;曾沉浸于剧中人事,悲欢同息;曾疯狂为精彩球赛,高声呐喊,然曾有几何,心得慰藉?幻化声色于心无益。

一生之中,亲眷如云,朋友如梭,此时有谁,生死相随?父母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遇,无肯代受,死时苦乐,唯己独受。

日夜不离之身躯,此生曾竭力爱惜养护,精心美化,命终时,纵不情愿亦将舍去,毫发不随,故此肉身亦难挡业风,何以慰藉心灵?

人生舞台,行将落幕,此刻,一生曾拥有的权势名位,以及鲜花掌声中度过的辉煌岁月,种种荣耀,亦将随业风而去,荡然无存,何以驱我内心恐惧?

一生之中,曾拥有多少恩怨情仇,亦曾沉溺在亲友爱眷的情感漩涡中,此等起伏迭荡之感情,反复无常之执著,岂能牵住业风,同赴后世?于死毕竟无甚利益。

一生之中,曾博览世学,辩才无碍,拥有高学历,然以此等世智能否说服死神网开一面?面对死神,纵练就百般武艺,亦无用武之地。

如是层层探询,不由会问:何者真能利益于我?如是追究,必将发现真正能作利益者,唯一是此善心。一生之中,若曾守持净戒,奉献身心于佛教、人类,若曾善待周遭的人们,若曾以智慧给予世界正法光明,若曾尽责任履义务,荷负如来家业,此等善行功德必定安住于心,以善业力能令内心安详宁静,且必将随自己同赴后世,成为一切安乐之源。如是明了后,心中必能发起决断,尽形寿唯以正法为归依处,以人身唯一勤修正法。

最后须要将思惟三种因相融入日常行为之中,真正作串习,时时以“死”字警醒自己,当思“今日我必死去,生命仅剩一日,当如何善度?世法皆无常,了无实义,唯有正法具真实义。因此,我应珍惜最后机会,摄取坚实。”

此处修习念死,非仅作意今日必死,而是以此为方便,生起两种正念:一、世法无实义之正念;二、唯正法有益之正念。

 

结论

所以,死亡降临时,钱财、亲朋好友、娇艳丽色等今世的一切权势财富都对死者帮不了任何忙,同时,与自己与生俱来的躯体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唯一能起到作用的只有佛法。

然后,决断唯一以法为依处为怙主

这是第三决断。即决断唯一以法为归依,为怙主。

因此,必须要一心一意地学佛修行,没有别的出路。如米拉日巴大师所说:“终究一切要抛弃,现在抛弃更明智。”

既然现世的一切幸福生活、名利地位、财富事业都在不久的某一时刻将统统扔掉,只身离去,还不如从现在起就放下这些终究要抛弃的虚幻之物,学修佛法。

无论从哪方面想,归根结底对自己有益之事,除了修法没有别的。因此,要一心寄托在学修正法上面。

如果认为纯粹修法生活问题无法解决的话,那就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讨饭上去;如果认为讨饭也解决不了生活问题的话,就下定虽死无悔的决心,这就是教戒传承中修法十宝心的部分内容。

如果下这样的决心修心,不但饿不死,反而会像鹤立鸡群似的获得与众不同的突出成就。

总的来说,要明确这样的认识:不久就要离开今世,要做到有备无患必须修法;死亡不知何时来临,修法必须从现在开始,死的时候能帮助自己的只有佛法。因此,要下定一心一意修佛法的决心。

至尊大宝法王宗喀巴大师说:“智者你若想做利己事,今生要事可得过且过,死后必定要入下一世,因此要为后世做准备。”

意思是说,真正要为自己着想的人,就不能贪恋短暂如梦的今世,要为长远的未来身世着想。

佛陀也说:“不要虚度年华,别做临死时后悔的事,这是我向你们再三教导的要事。”这是佛陀对我们这些想不到死亡、若无其事、贪图享乐的人们,出于慈悲的忠心耿耿的教导,我们要对以上这些重要教导再三深思。

众生执著现世之根源是常执,彼等视三有诸法为常住之自性,故而耽著不肯放舍,如是以耽著现世而不趣向后世,以耽著三有而不趣向解脱法。因此,须先在此处转变,能令此常执心转为念死无常之心,其“因”即是“刻勤殷重思惟三根本九因相”,“缘”为“积资净障、祈祷上师本尊”。以因缘聚合,必生起无常心。

修寿命无常,修之方式,即思惟三种根本;修之结果,即内心须发起决断,即决断修习正法,决断现在起修习正法,决断唯以正法为归依、为怙主、为救助者。

知人决定死、死无定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的要点后,一切日常行动,皆须作今生最后一次观,由此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机会,将之转为道用。

至尊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开示:“路上行走为无常,故当如理如法行;所住之处为无常,故当意念为净土;饮食受用无常故,当以禅定为食物;床上睡眠无常故,迷乱修为光明梦;财物珍宝无常故,应依圣者之七财;亲友近邻无常故,当于静处修出离;名誉地位无常故,应恒处于低劣位;言谈话语无常故,当勤念咒与诵经;信心出离心无常,故应坚定立誓言;思惟分别念无常,应具贤善之人格;验相证悟无常故,当至法界之尽地。”当如是而修。

以上所言念死法门,实为佛教诸派修行皆须具足的前行法,若无此基础,任修何法皆难以趣入。

如果观想上面这些死亡道理,仍在思想上产生不了深刻的感受性的变化的话,就去死人的现场、墓地、天葬场等亲眼看看,体验体验无常环境的感受,思考思考本人和那些死人的结局有什么区别,便会产生死将临头的恐惧和紧迫感。

又:如果有自己还年轻、不会死的念头的话,就回忆自己的同龄人或比自己更年轻的人死于各种原因的先例;

如果自以为现在身体健康、无疾病为理由产生暂时还不至于死的念头的话,就多多想想逢到各种不测的死因致使突然丧生的例子,以打消侥幸的心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许多生动的例子,不妨略举几则:

1.如已判死刑的囚犯,在赴刑场的途中每走一步都在接近死亡。同样我们从出生之时起就走向死亡,生活的分分秒秒都是向死亡的逼近。

2.一般认为大力射手射出的箭速度是很快的,称疾如飞矢,但我们的生命流失的速度比飞矢快过百倍。

3.比如手工织布,一条微细如丝的纬线从经线丛中来回穿行,看来速度很慢,似乎没有完成布匹的时候,但即使是一根线一根线地相加,过不了多久就会织出一匹布来。同样,人们即使有百年之寿,一天一天都在减少,很快就会走到尽头。

4.例如走路,虽腿短步子小,只要不断地走去,很快就会走完距离十分遥远的道路。同样,我们虽然有很长的寿命,但生命在时间中分秒不停地流失着,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得干干净净。

5.如油灯在燃烧中一刻不停地消耗着灯油,油的消耗就意味着灯的接近熄灭。同样,我们生活就意味着生命的消耗,生命消耗得越多就接近死亡越快,因此,没有一点点不死的可能性。正如夏热哇大师所说的那样:“活得越久,就距离死亡越近。”

6.如主人带着仆人乘船过江一样,好像船在江心一动不动,但实际上在不停地前进。同样,我们虽然自己意识不到生命的流失,但实际上处于不停的流失之中。

7.如进入屠宰场的牛羊,一个个被屠宰,最后连一只都留不下来。同样,现在所有活着的人们,一个个都会死去,怎会留下自己单独不死呢?

8.水上的气泡,非常脆弱,虽然暂时显现出五光十色,十分好看,但一刹那就会破灭,没有保持长久的可能性。比水泡更脆弱变易无常的生命,自出生保持到现在已经是够荣幸的了,今后不可能保持多久了,也许今天就会死去。

9.犹如从万丈悬崖掉下来的人,正处在下落的途中,明知无救而恐惧地失声嚎叫着一样,我们处在从生的悬崖滑落的途中,不久就会死掉在死亡的峡谷中感受绝命的痛苦,若仔细想就无法不放悲声。

10.例如有一块与大地大小相等的巨石从天空中掉下来的话,就没有免于其灾难的可能性一样,死亡对于生命甚于从高空陨落的巨石,没有丝毫可逃避的可能性,实在可怕极了。

 

有关修无常的公案:

1、《开启修心门扉》中记载:秋雍瑜伽师,是一位大成就者。一位康巴的修行人向成就者供养了布匹后,便祈求传法。

一开始,成就者什么也没有传。康巴人再次殷切地请求,成就者就拉着他的手诚恳地说道:“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就这样重复了三遍,并进一步起誓:“上师的教言没有别的,我也没有修习除此之外的其他法门,你也应当好好修习此法,我发誓没有比这更殊胜的窍诀了。”

据说,康巴人听完后,也开始精进地修持此法,终于获得成就。

2、有一位修行人请求敦巴仁波切开示:仁波切回答说:“在体力充沛的青年时代,就应抓紧时机,培养锻炼自己的身心,修习上师的窍诀。什么是窍诀呢?就是多多修习死亡无常与业因果,并持守清净戒律,修持慈悲菩提心,以及由其引发的积累种种资粮、净除种种罪障,这就是窍诀。”

3、耶巴瓦时常提醒自己:死亡之劫,注定难逃!所以,平时偶感小恙,就会将自己的资具赠与他人,并超然地说道:“没有资具有什么不合理?直至死亡之前都可以借债度日。”

据说,当他示现圆寂之时,天人奏响的美妙音乐响彻重重山峦,在场的人无不为之震撼。

4、有一位死于癌症的医师,临终前写道:“我必须感谢癌症,让我有一些从未有过的经验。了解生命必死后,让我变得谦卑,使我认识到自己惊人的心理力量,也重新发现自我,因为我必须在人生跑道上驻足,重新衡量,然后再前进。”

5、往昔,嘎当派诸格西临睡时常思:不知明早是否须生火?故从不盖火,且将碗扣放。当时藏人生活习惯,至晚必盖火,以便次日生火。因为格西们常忆念死期无定,死亡随时来临,故无须筹备明日之事。古德一切时分中,唯对死亡起信,故能转心。

6、印光大师早年在普陀山法雨寺时,鲜为人知。永嘉周孟由兄弟,前来普陀参访时,见印祖寮房上写有“念佛待死”四字,便知其中定有高人,二人便叩关顶礼,方知内为印光大师。后印祖在苏州报国寺闭关时,关房门上贴有警策文:“虚度七十,来日无几,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谢绝一切,专修净土,倘蒙鉴愚,真是莲友。”而且印祖念佛时,在佛堂内贴一巨大“死”字,以此时时警策自己。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