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打桩是什么意思:美国中小学教育给我的一些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00:33
美国中小学教育给我的一些印象
发表时间:2007-12-19

                             李 和
  2007年10月30日至11月17日,我作为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与美国著名高校范德比特大学“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以及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公立学校系统三方合作组织的ELLE《教育领导能力》培训项目的学员,赴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等城市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进修学习,并对美国中小学教育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此期间,我到过当地的十多所中小学校参观、座谈、听课。并两次作为“影子”校长深入到美国学校中,亲历学校一天的具体运作。这些学校中有小学、初中、高中、综合高中、特殊学校,其中有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公立学校中也有磁石(重点)学校、特许学校。从参观、座谈、听课与家长聊天中我对美国中小学教育得出了一些初步的印象。
  印象之一:管理精简,设施简陋,讲求实效
  在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参观每一所学校,给我的感觉都是规模不大,设施简陋,但管理精简,讲求实效。学校的管理人员很少,一般就设一个校长,1名校长助理,此外就再没有其他的行政管理人员。学生一般在300-600人上下,多的也不超过1000人。校长要对学校每天的事务作具体的安排,并将安排公布或通过邮箱发至每位教员,教员们按校长的指示规范行事,使学校能正常运作。校长每天是最早到学校的,7:00在校门口以和蔼的笑容迎接学生到校。期间要见教员、见学生或见家长,几乎每天深入课堂听课或巡课,中午要了解教师与学生的午餐情况,下午2:30左右开始放学,还要协助教员们指挥学生安全离校,平时还要处理突发事情等。可以说事无巨细都得管,亲自过问。学校教员分工很细,除了学科教师,还有专业教师和很多职能不同的辅助教师、心理辅导教师、联邦特派教师、学科顾问(阅读能力、数学方面)等。
  所到学校,占地面积都不大。我们参观十多所学校都没有看到有400米或200米开阔的运动场,大多数学校有室内体育馆,全校体育课都在里面上。听说在美国中小学校里极少有正规的足球场,个别私立学校有垒球场,也不算是正规的。有意思的是,学校都没有庄严的大门,没有传达室,有些甚至没有围墙,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单独的行政办公楼。值得一提的是,所参观学校的教室外表看上去实在不起眼,一般就是两三层,四方形状的平顶屋,一间间相连,远看好像是一间工厂的厂房,并且千遍一律的装饰风格。我们参观的学校所看到的电脑设备均为配置不高的苹果学生用机,但方便使用,每个课室都可随意让学生使用或上网。美国中小学十分重视图书馆的作用,虽然大多数学校没有独立的图书楼(馆),并且藏书阅览的地方多数为多功能室,可以作会客厅、教师开会、学生表演、艺术训练或作餐厅之用。藏图室的藏书并不多,有的均为中小学生适看的图书,以图画书为主,还有幻灯片、挂图、唱片、电脑软件、录音带等各类资料和相应的设备,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图书馆中摆放着成排的电脑,学生可以自由使用,上网查阅资料。教室里多媒体平台和一些学科工具齐全。教师、学生上课时随时可以操作使用。
  美国中小学校课本实行循环利用制。美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学生用书由学校免费提供。学生在校读书期间,书本只是相当于学校借给他们使用的。我们参观时注意到,每本教材均有一张记录表格,表格中有该本书的编号,空白处要分别填写借书人姓名、借书时间等内容。书本如果受到任何损害或被学生遗失,学校会向借书者索取赔偿。我们还留意到,学生手中的课本全部都是硬皮封面的,印刷精美。学生已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会在书上乱涂乱画。这样,课本可以年复一年地循环利用。
  相比美国,我国目前教育投入的比例是远远比不上,很多地方的教育经费甚至严重不足。但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学校机构设置、资金分布、设备设施的建设标准与资源利用上却很不科学,甚至是盲目的。特别是对学校的办学规模、校园面积、设备设施要求更是到了求大、求新、求全的地步。我认为这种缺乏理性的投入存在着很大的资源浪费,办学效果也不一定好。希望我们在办学中也可以做到简约、唯实一些,真正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务实办学,更好节约和利用资源,多从学校文化内涵上挖掘资源,这样才能让学校可持续发展,办出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新一代学校。至于课本和教材的使用问题,不得不承认我们目前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一方面是学生教材的利用时间短,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一方面是我国贫困地区的小孩没钱交杂费,买不起课本;还有往往在如何购买教材方面引出一些乱收费或翻版、伪劣书等问题。虽然,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已为农村小孩免去课本费等,但毕竟是耗费了国家资源。因此,我认为学校课本实行循环利用的做法可以一试。
  印象之二:校园文化多姿多彩,张扬个性培养创意
  美国是个主张个性和创新的国家,这点在美国中小学校的校园文化中可得到证实。考察中发现,美国中小学校内的走廊是师生活动的必经通道,自然,走廊两边墙壁就成了很有效、又实用的宣传栏;而教室一般都不开窗户并且空间较大,加上每班学生不多约15-20人,于是教室四壁,包括天花板便成了学生表现自我和有效学习的天地。
  我无论在Granbery小学或Kennedy初中或Cane Ridge高中,走进教室,你都能看到所有的墙壁都贴满了各色卡通图片、学生写的文章、画的图画等。甚至天花板也挂着各种图片或模型等。更有趣的是在学校的走廊上还可以看到某学生自己与家人一起野外交游与朋友在一起游戏时的照片。从照片中看到洋溢着愉快和温馨,展示了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尽管张贴并非整齐和统一,但营造的气氛很好,宣传效果也不错。在一所综合高中做“影子”校长时看到上课教师要求每个学生用图画作“自我介绍”,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来自不同的国家,用文字、图片相结合的方式介绍自己,介绍自己国家的特点,最后将图画挂在课室墙壁上。当然,我发现那些“乱”贴“乱”挂的图画、文字等都有主题的,以环保、爱国、创意宣传等为多。
  我认为,教室中的张贴摆设不仅表现出学生们的个性,而且还是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有效情境,较好地引导学生培养个性意识、想象能力。
  在高中,一般是分专业上课,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走班制”:老师固定在一个教室,学生按课程安排是流动的。学校的区域功能一般分为社会科学楼,自然科学楼等。在专业教室,四周墙壁和天花板上张贴的都是和某科目有关的资料、图片。如历史、地理学科专用教室,贴的就是地图、历史事件、研究专题、最新发现等;在学语言的教室,张贴着写作知识、经典语录、名人演讲等。这与我国学校的功能室差不多,不同的是美国是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布置,并且随时可以改变。而我们往往是学校请装修公司做好布置,基本不变,并且学生不是经常能去上课。
  此外,学校走廊两旁配置了壁橱,供学生存放学习、生活用品,每个学生均有自己存放物品的小空间。教室内还有图书角、玩具角、卫生角、植物角、电脑角等。图书角摆满了各种工具书以及各类科学常识书籍,供学生们随时查阅,学校不担心学生会破坏或拿走公物。教室桌椅摆放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朝一个方向摆成三角或半圆状;有分成若干个小组,相对而坐;有的甚至一组朝前,一组朝后,没有规则也没统一要求。如何摆放主要与教师的教学需要和课堂组织有关。在美国课堂中,最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因此,我们在国内最常见的“横直竖平”课桌的,千篇一律的标准摆放,在美国中小学校很少看得到。
  看来,教室布置、桌椅摆放等在有些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些细节问题,但美国教师们恰恰认为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但愿我们也重视从“小节”中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从文化内涵上下功夫,不要盲目投入经费,或热衷于搞大型塑像、浮雕,建设大标语牌,甚至在校内花几十万元安装很现代化的电子幕屏等形式,而应重点在于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做,让大家去运用好资源,分享好资源,让每间教室都能成为学生热爱的学习场所,温馨的家。
  印象之三:课堂生动有趣,注重实践训练
  我第一次作为“影子”校长在一所Antioch High school综合高中深入到课堂听课或巡课。在我听课和巡课中发现美国学校的课堂几乎都是生动有趣,极具个性与启发性的课堂。
  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尤其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观点“生活就是教育”、“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意识很强。在与美国教师的交流中知道,学生需要掌握的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如何利用大量的信息进行理性的思考,创造性地运用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由此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我所看到的课堂中,教师普遍运用小组讨论、角色表演、会话操练、自编故事等教学形式。教师讲得少、写得少,学生表达多、动手多。那怕学生不听指挥而损坏了实验器具教师都不在意。
  美国中小学生的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在美国有很多称为“综合高中”的学校,专门为学生就业谋生而开办。综合高中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有一技专长的人才。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特别重视此类学校的发展,在资金和人财物上给予支持。就读的学生很多。在Antioch High school综合高中做“影子”校长时,女校长带我们到既是教室又是维修车间的专用场室看学生上专业课。发现学校有设备一流的车辆维修和检测设备,可以维修任何车辆。走进教室看到8位正在维修车辆的是上课的学生,其中还有3位是女生。听学校介绍,维修业务随时对外开放,几乎全由学生边学边做,1位专业教师从旁只作指导。在考察时我们还观看了学生参加一些兴趣活动课。在一间物品摆放较乱的课室内我们看到一群学生正在制作印刷模版。在我们的要求下,学生能熟练地装好模版并作印刷示范。原来是研究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自己作品完成之后,将作品刻制成印刷模版,通过印刷机再将作品刻印在纸张上,完成整个艺术创作过程。  我们翻阅了美国中小学一些课本,发现教材内容可以说就是一部部生活百科全书、社会百科全书,生动地展示了社会与生活、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生活是多么的轻松和充实。
  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老师在课堂上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谁还有问题吗?”学生们也习惯于提问,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提出,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学校的课程目标,尤其是高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利用各种工具和途径收集信息,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独立或合作完成研究。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多属于问题解决式的,有时干脆就是一个研究题目,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网站。
  因此,在美国,小学生已懂得如何使用地图,阅读数据,开始研究诸如动物或植物的问题;初中生能用地图、照片、图表来理解世界各地区气候的差异;高中学生能利用图书馆进行研究,能对信息进行综合,能维修电器、车辆,安装家电等,甚至使用百科全书及其他参考资料完成某项简单的研究计划。
  通过三周的考察,我觉得美国中小学教育以人为本,重视人文与生活教育重视实际动手与操作,重视创新意识培养与个性化发展。有其成功之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办学借鉴或参考。但美国中小学教育忽视知识的系统强化与识记,行为教育过分强调个性化的需要,也会对人的教育与青少年成长造成不利。另,美国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够重视,没有形成校本教研和培训机制,也是其中不足。我国基础教育在人口压力,资源缺乏,地域复杂、传统干扰,理论溃乏的情况下,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特别在硬件投入、学校管理和师资培养等方面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让2亿多的适龄孩童上了学,目前基本实现了“普九”,正雄心勃勃向普及高中作努力。这点让世人称赞,理应予以肯定。但相比之下,我们在教育观念、评价标准、教学方法上也应作更多的反思。我感到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知识、重视笔试成绩,而又轻视实践操作、歧视个性张扬、忽视人的潜能发挥,品德教育脱离学生成长过程的认知水平。当然,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现在的培养目标、考试制度和选拔制度。为过高考一座独木桥,学校根据升学的需要,满足社会追求功利的心理,满足家长对子女“成才”的要求,只能搞应试教育。因此,我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首先建立合理、公平的选拔机制和考试评价制度。否则,教育改革只是隔靴抓痒,抓不到点。
  希望第二轮新课程改革能真正为我国教育的未来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