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设计公司logo含义:“投情”助科技创业“快乐循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45:39

“投情”助科技创业“快乐循环”(附照片)

文汇报 20111226期

    图为芬兰公司Rovio办公室内景。

    

    引言

    两三个人,几台电脑,一间工作室,就可以构成一个互联网“小微”企业。2003年,芬兰Relude游戏工作室就是这样起家的。这个小公司在2005年获得第一笔天使投资,更名Rovio。2010年,Rovio推出手机游戏《愤怒的小鸟》,全球下载量已达5000万次。今年,Rovio打算为这款游戏的周边开发筹资12亿美元。

    低运营成本和潜力深不可测的全球消费市场让互联网领域的高科技“小微”不断涌现,并成为大量投资者的追逐对象。许多国家政府也出台了不少政策,扶持对增加就业具有重要拉动力的“小微”企业。

    但是,投资充足并不能解决“小微”身处激烈竞争中的“成长烦恼”,人们反而看到有些创业者的烦恼演变成深层次的心理危机,11月,22岁的美国社交网站创业者伊利亚·日托莫斯基疑似因抑郁自杀身亡。高科技企业的光环下是否有暗影角落?投资人角色和创业服务可能存在缺陷成为媒体的一大关注点。

    

    搏击蓝海“不能示弱”?

    今年,28岁的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德鲁·休斯敦继社交网站“脸谱”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之后,跻身硅谷亿万富豪榜,他于2007年创立的个人云存储服务网站Dropbox据报道目前估值达到40亿美元。

    然而,互联网科技新贵风生水起的同时,一名年轻创业者的突然离世令硅谷震惊和悲伤。

    11月12日,22岁的社交网站Diaspora创始人之一伊利亚·日托莫斯基被发现死在旧金山家中。警方没有透露日托莫斯基的死因,但接近他的人说,他曾有自杀迹象。

    去年,日托莫斯基等4名纽约大学学生宣布,将开发用户完全掌控个人信息的社交网站Diaspora,以抗衡“脸谱”等主流社交网站的集中式数据管理模式。筹得20万美元之后,Diaspora于去年夏天推出测试版,用户只能通过受邀加入。但是,后来火的是同样主打优化用户隐私管理的Google+,而Diaspora则沉寂至今。

    一位了解日托莫斯基的教授说,“他是一个非常有天分和有抱负的年轻数学家”。而日托莫斯基的死,揭开了硅谷人心中的旧伤疤。

    2009年10月,票务搜索网站TicketStumbler的创立者之一丹·霍柏特自杀,年仅25岁。2002年,点对点(P2P)技术工程师吉恩·凯恩自杀,年仅26岁。他创立的网站InfraSearch在2001年被太阳微系统公司以1250万美元收购。据说,凯恩自杀前曾如此更新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个网站上的电子简历:“总结:人类的一个可悲案例。擅长失败。”

    这次,在评述日托莫斯基自杀事件时,一些美国媒体似乎突然注意到,科技创业者的压力和抑郁一直鲜见于硅谷报道,但是一些创业者今年开始主动在博客中公开自己的焦虑感,并表示这是普遍现象。

    应用程序折扣网站AppSumo创始人之一诺亚·凯根给媒体的印象总是非常自信,所以,他今年5月的一篇博客文章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那个产品花了6个月才做成,我们给7万名顾客发了邮件,两小时后,只有6个人购买。”诺亚写道,“那天下午两点时,我突然感觉坏极了,完全没有动力工作,对所有和AppSumo有关的事情都没有丝毫兴趣……几星期后我终于认识到,我每天的情绪都是随着销售数字而波动。”

    “这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无法控制的感觉。”诺亚写道,“令我惊讶的是,当我和一个亲密朋友说起时,他说,‘我也是这样’。事实上,和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聊过后,我发现,这不仅仅普遍存在,还是必然的。”

    但是,美国媒体调查发现,不少坦承自己面临压力、甚至有过抑郁感的创业者并不希望这种情况被公开。

    科迪·布朗自称已经吃了16个月方便面,他去年从纽约大学毕业后和朋友从事互联网创业。布朗说:“事实是,许多人20岁刚出头就获得几百万美元的投资,肯定会强加给自己压力。”但是,布朗认为,创业者不太愿意讨论压力和抑郁的话题,“因为他们想在别人面前显得总是能掌控一切,总是排在前列。”

    有十几年“博龄”的科技博客博主杰森·考特曾表示,科技创业仍然是个“有大丈夫情结的‘不能示弱’”的领域。

    也许与考特观点相呼应的是,著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的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最近撰文说,“如果你在一家初创企业工作,觉得你工作太辛苦,牺牲了太多,那就往别处找适合你需要的工作去……(要么)多干,少哭,意识到你是历史的一部分”,创业者要记得自己是“竞技场中的人”,是“海盗”,创业的目的是“在宇宙中打上自己的烙印”。

    

    创业助跑需“深度驱动”

    如阿灵顿所言,创业者的个人实力和意志力是创业成功的关键。但是,很少有创业者不借助投资人的“助推”,这让投资人在创业过程中成为重要因素。

    现任“创新工场”孵化计划总经理易可睿说,在孵化器、天使投资人和风险投资三种主要的创业投资来源之间,相比风险投资决策更灵活、条款更轻松的天使投资人比较可能与创业者团队建立比较深的个人关系,更多关心团队的发展并给予帮助。

    在美国有一个叫TheFunded的网络社区,创业者可以在其中讨论和比较不同的投资来源。有评论指出,现在创业孵化服务之间也存在竞争,更加注重对创业者深入指导的孵化器有竞争优势。

    总部设在上海的“创业公社”是一个公益性创业辅导及助跑组织,由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等机构联合发起,成立仅1个月不到,就吸引了海内外不少互联网创业者、投资人和媒体的关注。

    作为“创业公社”第一任首席执行官,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易告诉记者,“创业公社”别出心裁地将管理办公室和交流活动场地合二为一,每周开展多场沙龙,随时接待创业者、投资人及媒体,成立以来已开展6场定向沙龙,参与人数达300多人。由于李易在中国互联网圈内的影响力,落户上海的“创业公社”也引来北京互联网业界高度关注,包括360创始人周鸿祎、UC创始人俞永福等在内的腕级人物最近都将来到“创业公社”与上海互联网圈展开交流。

    李易表示,“创业公社”不同于偏功能性的孵化器,创业者在这里可以找到倾听自己想法的资深业内人士,同时在与其他创业同好的交流中找到归属感,现在的互联网“小微”性质决定了办公场地绝不是第一位,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有高度创业氛围的“大家庭”。

    “创业公社”提出,帮助科技创业者“有尊严、有底线、有个性、有品位”地创业。李易说,其中“有尊严”的目标是指在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机会。

    “创业公社”的工作还包括推动技术型人才和营销型人才的完美匹配和对接。此外,李易说,这一组织不仅着眼于服务互联网创业者,还着眼于借助互联网及物联网等技术促进传统服务业的信息化升级,从这一点来看,这个组织的包容性和桥梁作用还将大有可为。

    

    “精益创业”找市场导向

    而在美国,一场创业模式变革正在进行。《纽约时报》分析认为,相对于关注某个特定行业,今日硅谷公司已更多致力于信息科技跨领域的持续创新过程,拓宽了创业眼界。

    传统创业的步骤是写商业计划书、设定盈利目标、做出产品、投入市场,但是,风险投资基金合伙人、斯坦福大学创业讲师兰迪·科米萨说,更新的做法是将假设、试验和市场反应测试与创业同步进行。借用管理学上对整合价值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绩效的管理模式的定义,哈佛商业学院客座企业家埃里克·里斯和斯坦福大学讲师、企业家史蒂芬·布兰克将这种新的创业驱动模式称为“精益创业”。

    这种模式更注重终端市场反应,从而推动了创业的灵活性。创业者只需以最低成本开发“最小可行产品”,展示给消费者以测试市场反应,然后进行改进,或转入下一计划,不像传统上在唯一的最终产品上“押宝”。

    今年10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向全国范围内遴选出的21个三人团队各发放5万美元资金,供他们在未来6个月时间内测试其发明是否可市场化。这些团队将按照“精益创业”的模式,对产品进行反复测试和实验。

    基金会项目经理、曾在硅谷创业公司担任7年工程师的埃洛尔·阿基里克透露,基金会计划今后每一季度向15到20家创业企业发放资金,“我们不能复制硅谷,但我们需要拓展硅谷一些最好的实践。”

    前苹果执行官托尼·法德尔从苹果、谷歌、微软和其他高科技公司高调挖来100多名工程师,成立了NestLabs公司。今年10月,这家公司推出了一款新型智能节能调温器,这一设备融合了传感器、机器学习和互联网技术。

    26岁的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李·雷登研究的是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但是他并不打算从事互联网研究、电子商务或智能监控开发。他和长期在农业设备行业工作的合伙人成立了一家公司,正在研发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的不使用农药的自动除草机。

    科米萨说,硅谷的“失败精神”长盛不衰,“硅谷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不将失败归咎于个人……我们将失败看作学习——从中学习,并重新运用知识。”

    本报见习记者陈慧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