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加氢反应过程:官员“简历门”,谁在装聋作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8:26:00
2011年12月26日 09:28:32
来源: 西安晚报
【字号:大中小】【】

2011年即将过去,有网友盘点起十大“简历门”,分“地点、职务、姓名”“简历遭‘拍砖’理由”“官方回应”等栏目,列出一张统计表,也算是一张格外有趣的“年终报表”了。(12月25日《南方日报》)
从官方回应十大“简历门”来看,这些案子的结论有这样几种:一是“还官员一个清白”,经过调查,确实属于破格提拔,而且符合程序,因此不存在简历造假;二是“还公众一个明白”,确实属于官员简历造假,有关官员已经被免职;三是“不明不白”,有的地方“正在调查”,但至今无下文;四是意外情况,如所谓“录入错误”,让人难以作出判断。
但是,所有这些“简历门”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发展路径的“三部曲”:先是网友提出质疑,接着是有关部门介入调查,最终是疑点简历被调查,有的消除怀疑,有的得到证实,当事人受到追究。
这里问题就产生了。如果说,某个人的简历看似有问题,但其实只是公众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误解,这种情况我们还可以理解;而对于确实属于简历造假的,为什么网友一眼就能发现问题,相关部门却视而不见?即使对于那些“录入错误”的问题,也应该能发现其中的逻辑矛盾而发现问题啊。答案只能有两种:一是,不能发现哪怕是明显的问题;二是,已经发现问题,但却装聋作哑,不想提出问题、查处问题。
这样看来,由于信息不对称,公众并不知道干部简历造假。只能在提拔干部时,从公布干部简历的只言片语中发现线索。因此,要监督干部简历造假,这就需要干部的简历公开。
官员简历公开,这在理论上不成问题。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法规,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特例。问题在于,还没有从制度上明确干部信息一律公开,也没有明确这些信息公开的渠道和方法。正因为如此,当官员简历遭遇公众质疑时,一些地方以“简历是机密不便公开”来回应。
因此,能否建立干部简历公开的制度,在官员职务发生变化时,更要随时公开简历。而对于质疑,有关部门应该及时查处和回应。(文/殷国安 图/焦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