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中路:饮食养生的重要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48:01
                     饮食养生的重要性          每个人一生中都要吃掉大量的食物,统计表明,一个健康人在60年间新陈代谢的物质大约相当于成年时自身标准体重的1000倍。可以说从生命的孕育到死亡,寿命的长短,能否健康快乐的生活,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看看下图您可以了解,人类生命的过程是从完全健康到绝对死亡的一种生命状态,在很多人的生命过程中还包括了健康、亚健康、疾病和损伤及病重。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一生只选择完全健康和健康,就一定要把握完全健康时期、健康时期和亚健康时期给我们的养生机会,还要抓住疾病和损伤时期给我们的治疗和养生机会!

饮食养生是重要的养生环节。

很多亿万富翁早亡的教训告诉我们:不管有多么优越的药物和条件,利用饮食养生进行身体功能调理都是每个人必须的选择!

                           图: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1. 饮食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

“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千金要方》),饮食是人类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故有“民以食为天”,“饮食不可一日废之”之说。

每个人一生中要吃掉大量的食物,统计表明,一个人在60年间新陈代谢的物质大约相当于自己成年时标准体重的1000倍。

据说,美国太空3号快到月球时发现一节电池故障,不得不返还地球。一节30元钱的电池破坏了酝酿良久、耗资巨额的航天计划。如果把人一生比喻成宇宙飞船,那么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不是相当于一节电池呢?当然,人体的自身修复功能可能大于宇宙飞船,日常饮食带来的影响也可能需要10年、20年或30年才能明显地显现出来,但这种影响造成的后果,却会给一些人和一些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

《素问·经脉别论》提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可见我们的祖先在2500年前就对饮食维持健康有深刻的理解。但由于科技条件所限,我们的祖先无法解析养生的机理,只能将古来得“道”者长寿百年的大道和秘诀,总结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留给我们。为了将这些养生大道和秘诀真正落实到人间,千百年来一代代养生学者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到如今我辈才能基本解析饮食和于四时五脏阴阳的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会计算食饮有节之节的数量?

但是,我们依然还有很多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饮食养生细节的机理尚不清楚,因此,这部分只能依靠我们祖先的智慧——中医学、经络学。

难怪爱迪生在20世纪初说:“未来的医生将不再给病人药物,而是引导病人关注饮食结构、饮食的保养及疾病的起因和预防。

中医认为:人体通过饮食而化生精、气、血、津液等维持生命的物质,通过这些物质的作用,心系统(心、小肠、脉、舌)、肝系统(肝、胆、筋、目)、脾系统(脾、胃、肉、口)、肺系统(肺、大肠、皮、鼻)和肾系统(肾、膀胱、骨、耳及二阴)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正常的生理活动。

因此,日常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是人体后天生命活动所需宏量物质和精微物质的重要来源。只有日常饮食能够恰如其分地提供上述五大系统所需的生命物质以保障人体生理活动正常进行,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养身体,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2.正确的饮食是养生的物质基础

《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饮食调养原则。关于饮食,中医说:审因施食,辨证用膳;营养专家说: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老百姓总结: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可见食物具有养生作用一事其实已经家喻户晓,但是,食物种类繁多,成份各异,要怎样合理搭配才能发挥其养生作用,特别是生活富裕了,加强营养了,富贵病却找上门了,这才发现,饮食养生其实并不简单,虽然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提倡食物来源多样化、广杂性、杂性、主从性和匹配性,形成了以谷物、豆类为主;以动物食物作为补益调养;进食足量蔬菜;兼食水果的传统膳食结构的确合理。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居住环境、体质各不相同,因此只有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才是正确的饮食养生方案。

    人类日常饮食涉及到的食物有谷类、蔬菜类、果品类、肉蛋奶类、调料类等5类400余种,这些食物的属性有阴有阳,有寒、热、温、凉四气,有辛、甘(甘和淡)、酸(酸和涩)、苦、咸五味;每种食物能够提供给人体的营养素还不同。20年前,医学界公布的由食物提供给人体的营养素有25种,目前已知由食物提供给人体的营养素有100多种,其中必需营养素为59种。可见,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食物的养生作用将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图:人体的成分与物质代谢 

    研究发现:大多数食物对人体都有营养性、药性和危害性等三种特性。用于养生的时候我们要充分利用食物的营养性,避免其产生药性,更要严防其产生危害性。为了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科研攻关任务,全营养辨证施膳专家组对常用的80多种食物进行了用法用量研究,因此,运用现代中医食疗科学——全营养辨证施膳学指导饮食养生,是防治慢性病切实可行的方法。这与我们祖先认为正确饮食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有效改善体质的偏倾,起到调整体质、防病治病的作用,不谋而合。

《养老奉亲书》指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3.饮食可以预防和调理疾病

《养老奉亲书》指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本草求真》说:“食之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人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千金方·食治》指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充分说明了食疗在治疗疾病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药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论及“美饮食”与“饮食有节”能够防病延寿,文中记述的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谷肉果类,食养尽之”(《素问·五常政大论》),具体指出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饮食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方面,把以药治病和以食调养紧密结合在一起。从现代医学来看,药食同源实际上就是将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药物与饮食共同为除病延年、养生健身服务。

“食能排邪而安脏,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本也。”

事实也正如此,日常饮食的食物,多有养生和防治疾病的功效,如各种豆类、粮食、肉类、蔬菜和果品类等;其中一些食物也当药物使用,如大枣、黑扁豆、芝麻、薏苡仁、蜂蜜、山药、莲子、桂圆、百合、菌类、柑橘等。正因中医学的这种药食同源的观念,使中国形成了独有的食疗传统,而笔者正是通过深入挖掘这一祖国瑰宝,并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技术、经络导电性研究等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饮食养生技术,从而自主创新了全营养辨证施膳技术和理论。

4.人类需要学习正确的饮食方法

《金匮要略》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千金方·食治》“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恁于药。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者,可谓良工”。调查研究也显示:饮食是某些疾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食物主要依赖脾胃的纳运作用进行消化吸收,故饮食所伤,首先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因而称“饮食内伤”。在之后的病理过程中,还可聚湿、化热、生痰或变生他病。

因此,作为人体后天生命活动物质的来源,饮食要有“节”。然而这一“节”并不仅仅包含我们常说的饥饱无常、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等,还包含困扰成千上万养生科学工作者的“均衡”问题。富贵病让我们明白了不仅饥饱无常、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等饮食问题会成为病因而影响人体的健康,营养不均衡更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或正气受损而引发疾病。

特别是我们发现营养均衡不仅需要营养素均衡,还需要提供营养素的食物的气味及属性与体质相合,使营养均衡的实现变的更加困难。因此,中医日常饮食养生法强调已知的每一个饮食养生细节。我们也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本书,明白我们已知的饮食养生细节虽然比以往多了很多,虽然我们因为此项研究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是,其实我们已知的饮食养生细节还不够完善,所以,请千万不要怕麻烦,一定要将这些已知的细节做好。待到几十年后回头思量才不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