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潮湿怎么办:《柔性谋略——以弱胜强的博弈律》第二章、柔道无敌的王者智慧(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18:56
   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
  隋朝末年,李密率领农民起义,成为起义军的领袖。他消灭掉翟让之后,野心开始膨胀起来。他给唐公李渊写了一封信,自称“魏公大元帅”,问李渊下步如何打算,气势咄咄逼人。但李渊回信很礼貌,表示一定会响应李密起兵,领导者非李密莫属。李渊请求,自己只要保持领地就很满足了,不会和李密争夺什么。李密收到信之后很高兴,于是放过李渊,转而攻打别人。但是,李密因为是出头的椽子,所以受到众多攻击,树敌多而力量弱,最终被打败。而李渊因为初时顺从,不强出头,最终利用各种矛盾而夺了天下,当上了大唐的开国皇帝。
《三国演义》中熬死诸葛亮的司马懿,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有才名,曹操想征召他为官,可是他装病不出。曹操派人行刺他,他也看出此乃曹操之诡计,于是假装生病,躺在病床上,刺客把刀架在他脖子上都一动不动。刺客回报曹操,曹操也没办法。但到后来,曹操急需有人出谋划策,为请司马懿出山,他干脆玩蛮的,说:“司马懿那小子要再推三阻四,就把他给我捆了来。”司马懿见曹操真得来硬的,好汉不吃眼前亏,于是,就赶赴曹营,为曹操效力。司马懿出山和诸葛亮出山的境遇之大不相同,也印证了我们说的曹操之刚道和刘备之柔道的不同。在曹操的凌厉刚猛的劲道威逼之下,司马懿顺从地选择了出山。这样,不仅保全了自己,也为后来趁机夺取大权创造了条件。      谦和之道:待人谦下是柔弱不争的重要方式。正因为谦和,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正因为不自傲,所以能够吸收更多的力量。以柔道行谦和,不仅要平时待人谦和,得势之时更要谦和。庄子曾说过,那些真正具有将帅风发的人,反而不会显出威武的样子;那些真正善战的人,也从不肯以强健示人;那些常打胜仗的人,根本不必与敌人交锋;那些善于驾驭众人的人,反而处在众人之下。这是因为,高以下为基,刚以柔为本。不懂谦和,就不能保持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所以,历代帝王都要称孤道寡,取其自谦之意。而每每到了无知者无畏、以江山百姓为奴隶的帝王上台时,这个朝代的江山也就快要垮台了。所以,越是处于高位,越是要谦和。      下面我们看一个例子     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率军攻齐。但因为他和燕国新君有矛盾,所以被燕君找人替换掉了。乐毅害怕回国后受到政治 迫害,于是就跑到了赵国。后来,赵国希望乐毅带兵去攻打燕国。乐毅就哭着对赵王说:“我以前曾经侍奉过燕昭王,就如同今天侍奉大王您一样。假如我又犯了罪,从赵国逃到别的国家,我一辈子连赵国的奴隶也都不敢图谋,何况大王的子孙。”这就是说,乐毅现在为赵国效力,即使他将来不在赵国了,也不会对赵国反戈一击;同样,乐毅原先效力于燕,虽然受到离间而被迫离燕,但是当年曾侍奉过老燕王,所以也不忍加害燕国。经常读史的人知道,乐毅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大将。他完全可以严词拒绝此事,但是,乐毅运用柔道,以情感人,将心比心,最后打动了赵王。赵王一听乐毅如此重情重义,也就不再逼迫乐毅进攻燕国。为了用功名利禄收服乐毅,就封乐毅为望争君,把一大片土地赐给了乐毅。齐国曾被乐毅打败甚至差点亡国,所以,赵国以乐毅为将,齐国必将畏惧赵国;燕国百姓深知乐毅之能,所以赵国以乐毅为将,燕国也就不敢打赵国的主义。这样,赵国尊崇乐毅,大胆提拔乐毅,就间接威慑到了齐国,这也算得上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乐毅用谦和之道,不仅不得罪新主赵王,而且也不没有背弃已故燕王之恩,保全了自己的美名。
  知足之道:自古以来,物忌太盛。肚子里吃饱饭,再吃就会撑死人;瓶子里装满谁,再装就会溢出去。所以,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什么时候该停止。正所谓“知足不辱”也。如果永不知足,就会朝着另一个极端发展,最后反而招致祸端。知足之道,就是要懂得该止则止的道理。自古以来功名富贵无穷无尽,贪婪执着则会生出祸端啊!       待机之道:所谓待机之道,就是时机不利时绝不出手,等到时机有利时再行发动。有句诗写得好,“时来天地皆用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得其时者,趁势而进;时运不济,退守其时,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自己的目的。古今成大事者,大都懂得顺势而为不逆势而动的道理。他们不和运争,不和时争,而是老老实实地趁势待机;他们从不计较一时一事之长短,而总会着眼大局,谋划长远。 待机之道暗含着这样几层意思:一是养精蓄锐。当时机不利时,就退回来,养精蓄锐,自己积累力量;二是以静制动。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又说“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老子很重视静,认为静是动的根源。把这个道理用在待机之道中,就是以静制动,保持不动,观对方之动,在对方动中寻其破绽。三是后发制人。对手先发,我以不动而应之,使对手无处着力;等到我看准时机,找到对方破绽,再一出手能而将对方制服。这就是后发先制的道理。下面,我们来看看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故事。相传,楚庄王即位三年,不理政事。有人劝谏说:南方有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这是什么鸟?庄王明白,说: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果然,不出半年,庄王亲自处理政务,“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
  原来,楚庄王刚当上君主之时,有大臣若敖氏专权,并且朝政混乱不堪。面对此形势,楚庄王当然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轻举妄动就会倒霉。清末光绪帝变法,轻举妄动而招致慈禧的打压,这就是轻举妄动的一个反证。当然,楚庄王虽然心里明白,但是表面上却假装糊涂。他以静制动,等待时机。在三年中,他暗自观察,默默等待,积累才干,甄别忠奸。三年后,他终于等到了时机,一举斥退奸臣,任命忠良,从而实现大治,自己也成就了五霸之业。       总之,待机之道告诉人们,当处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时机不利时,就要先取低姿态,含而不发;等到形势有利时,再一举而成。但历史上急功近利、操之过急的人,他们不懂得趁势待机的道理,非要在形势不利、时机不到之时偏偏硬拿鸡蛋碰石头,逆时而行,结果大都落了个可悲下场。
  迂回之道:许多时候,事情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以硬碰硬很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不以力较力,而是用柔劲,采迂回之道行事。这样,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事实上,人们常说的以柔克刚,就表现在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人物的迂回。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宋朝初期,林仁肇是南唐的一员虎将,赵匡胤想要统一江山灭掉南唐,就必须想方设法除去林仁肇,可是,要想以力碰力,靠兵马杀之显然是不智的,可能会费很多周折也未必能成。于是,赵匡胤想好了一个迂回除之的办法。
赵匡胤派人从南唐偷来了一幅林仁肇的画像,挂在大殿上,然后把南唐国王的胞弟、当时在大宋做人质的李从善请出来,指着画像问:“你认识他吗?”李从善仔细看了看,说:“这是江南大将林仁肇。”赵匡胤问:“这个人本事怎么样啊?”李从善不知赵匡胤打什么主意,又生怕得罪他,就小心地回答:“此人文武双全,是一个难得的虎将。”赵匡胤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说:“他昨天派人送信给我,表示愿意归顺我大宋,并送来画像作信物。哈哈,果然如你所说的那样厉害,朕就得马上派人招降他,再给他在京城造一座豪宅吧。”一边说,一边得意地大笑起来。        李从善探知究竟后,连夜派心腹潜回南唐,把林仁肇即将投靠赵匡胤之秘送回金陵。南唐国王听了自己弟弟的机密情报,误以为真,就派人毒死了林仁肇。这样,赵匡胤巧用计谋,不费一刀一兵,就结果了自己前进中的重大阻碍。
  赵匡胤运用迂回之道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知道力所不及,于是巧用柔术,以智除之。相对于用蛮力搞刺杀之类的动作,这当然是一种柔道。
再来看另外一个迂回之道的例子。
  北魏末年,当朝的权臣是尔朱兆。尔朱兆打算派高欢去管理山西一带。有个大臣叫慕容绍宗的劝谏说:“现在天下大乱,英雄辈出。高欢就是这样一个蛟龙似的人物,您若把山西给了他,就好像把云雨给了蛟龙,日后必成心腹大患。”慕容绍宗一家是北魏望族,自己也很有谋略。他看出高欢不是池中之物,叫尔朱兆提防。可惜,尔朱兆不听,仍派高欢去山西。结果,高欢趁机发展势力,逮个机会消灭了尔朱兆。无奈之下,慕容绍宗只得投奔高欢。
高欢知道慕容绍宗曾反对过自己,所以不肯重用于他;但是,又知道他很有本事,所以,就仍对其很尊重,慕容绍宗也明白是怎么回事情,自己尽量低调,从来不张扬。
  高欢当上了北齐的皇帝,自己临死时,对儿子说:“我死了之后,侯景一定会造反的。但以你的能力,肯定驾驭不了他。我们手下唯一能克制他的,只有慕容绍宗一人。我故意一直不提拔他,就是为了留给你用。”侯景是当时的一个军阀,虽然其貌不扬,但是素有计谋,不好对付。侯景曾对人说:“高王在,我不敢有异心;等高王一死,我绝不听命于他儿子。”所以,高欢知道侯景一定会造反,而且给自己的儿子也安排好帮手。
  高欢死后,他的儿子高澄继位,侯景果然马上造起反来。于是,高澄任用慕容绍宗,把侯景打得落花流水。眼看自己就快完蛋了,侯景急中生智,秘密派人到慕容绍宗那里,告诉他说,我侯景是高家的心腹大患,高家必欲除之,这固然不错。但是,你慕容绍宗也同样不被重用。你现在存在的价值不过就是要剿灭我罢了。等我一完蛋了,接下来就轮到你了。
前文已经所过,慕容绍宗因为与高家有芥蒂,一直都被边缘化,现在被用起来打侯景,就像是一个从来不被主人喜欢、主人从来也不喂他吃饱的狗一样,当主人家来了贼,主人就喂点骨头,放他出来,让他咬贼。等到抓住贼之后,还是要回到不被重视吃不饱穿不暖的地步,更有甚者,还可能因为自己在咬贼的时候表现得过于凶悍而引起主人的害怕,被主人杀之了事。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刘邦杀韩信、彭越,都是这个原因。想到这一点,慕容绍宗就明白,保侯景就是为了保自己。留着猎物,主人就永远需要猎狗,所以,他悄悄收兵,放过了侯景。侯景用武力打不过慕容绍宗,但是,他可以运用迂回之计,抓住慕容绍宗的弱点进行攻击。这样,侯景逃得了性命。
  柔攻之道:所谓柔攻,就是当确定要以力碰力的时候,则示弱示柔,让对方放松警惕,从而更有利于自己一击而中。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上文说道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赵的创始帝石勒。这个石勒是个胡人,胡人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之人。石勒从胡人的一个奴隶干起,最后当上了皇帝,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个传奇。
  石勒最善于使用柔性谋略。虽然他的柔性外表背后一定藏着锐利的刀锋,但是,石勒的权谋之术实在太高明,而且,他温言卑辞,所以迷惑了不少人。
  石勒在实力不足的时候,就谦和隐忍,让别人不提防于他;等到自己力量发展了,就把对手一口吃掉。他的这个策略,其实也正是柔性谋略。
当年,东晋的祖逖在北伐之时,曾遭遇过石勒。祖逖是历史上有名的闻鸡起舞的大将,石勒在其面前根本讨不到便宜。吃过几次亏,石勒就一直对祖逖客客气气,尽量避免同祖逖发生摩擦,这才保住了自己。
  后来,石勒对一个叫刘曜的人俯首称臣,原因是刘曜的实力强过石勒。然而,等到石勒的力量强大了,就反过手来把刘曜给灭掉了。
当时,有个大军阀叫王浚。石勒想干掉王浚,掠夺他的地盘,但是又怕自己打不过他。有人给石勒出了个主意,让石勒写了一封信给王浚。信中写道:“我本是个小胡,正值天下大乱,我不得已纠集一些人保命。现在中原凌乱,江山无主,您是大族,除了您还有谁能取得江山呢?俺粗人石勒愿意誓死拥戴您。” 
前文说过,东晋时期,天下最重视门第。石勒出身胡人,他说自己不具备号召天下的实力和威望,而王浚确属名门,也一向自视清高。这样,石勒写的信恰恰拍在马屁股上。王浚问信使:“石公割据一方,现在竟然对我称臣,这怎么行呢?再说,他真有这份诚意吗?”
  王浚命里注定是要被忽悠的。这就如同到水果摊买水果,问老板:“这水果好吃吗?”答案肯定是“好吃”,哪个老板,只要脑袋没浸过水没被驴踢过,就绝不可能说自己的东西不好。信使当然也是如此,见王浚这样问,就回答说:“石将军当然有诚意啦。您说的不错,石将军确实也是一个豪杰,但是,您知道,石将军只不过是个胡人。自古以来,胡人就不能当皇帝,顶多当个文臣武将罢啦。石将军不是不愿当皇帝,可是,他也得能当得了啊。他是怕自己当上皇帝后必要遭到天下人反对啊。您是中原望族,天命在您这里,谁也反对不了。
完全可以推测,这番言辞必定是石勒及其众高参斟酌好了的。信使拿出来随便忽悠了一下,王浚就信以为真。又见石勒言辞谦恭,就高兴地说:“好啊。”于是,收石勒做小弟。
  王浚收下石勒不久,王浚的一个部下叫游统的背叛了他,派人向石勒请降。使者一到,石勒二话没说,立刻剁了他的人头,派人交给王浚。王浚一看,恩,石勒小同志果然不错,于是放下心来。
第二年,王浚派使者慰问石勒,暗中也有考察干部的意思。石勒最擅长柔道惑敌了。他见观众已经买票进场,就穿起行头,以谦虚之极的表情来见使者。王浚送给他一副鹿尾,他假装不敢用手拿,而是把它悬挂在墙上,恭敬地对着墙说:“虽然见不到王公,但是能见到您的恩赐,我也就如同见到您老人家了。”
  王浚听使者回来一说,果然大喜,于是不再对石勒提防。后来,石勒抓住机会,悄悄派兵进攻王浚。手下的人提醒王浚,王浚居然说:“石勒将军向来拥戴我,怎么会进攻我呢?”部下们见王浚被忽悠晕了,也都无可奈何。不久,石勒的士卒攻破了王浚的宫殿,王浚这才如梦方醒,但是后悔已经晚了。 到了这里,戏还没有演完。石勒把王浚叫到面前,大摇大摆地搂着王浚的妻子调戏之。王浚气地跳脚大骂:“胡奴不要如此戏弄你老爹。”石勒冷笑道“我是胡人,但你手握重兵,却坐视朝廷覆灭而不救,还妄想当皇帝,你根本就是个逆贼。”最后,石勒扮猪吃虎,蠢才王浚被石勒剁了脑袋。 一切皆有可能。。。。。。。在这个故事中,石勒用前期的柔媚功夫讨得对方欢心,再用后期的刚猛之道打跨对方,走的就是柔攻路线。
  综上所述,柔道之广博,无所不包。笔者举出区区几条,只能算作是抛砖引玉。其实,柔道的境界是无穷的,柔道的内容也是无尽的。下面,再抄录一个无意秉持柔道却最终得到善果的故事。此故事不入前面任何一道,可谓自称一道,同样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话说,宋哲宗赵煦刚即位的时候,年龄尚小,只有十来岁,因此他的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是历史上有名的强势太后,再加上赵煦年龄不大,因此赵煦亲政之前,受了高后和诸位大臣的不少窝囊气。直到很久之后,他还愤愤地说:“太后垂帘听政之时,朕只能看到大臣的脊背和屁股,他们的脸全转到太后那边去了。”等到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赵煦一上台,便展开空前的大换血,把从前对自己不逊的大臣全部驱逐,并且一气之下,把当年祖母亲自遴选的孟皇后给废黜了,甚至还要反攻倒算,把高太后废为庶人。高后提拔起来的亲近臣子,不是被关起来,就是被杀头。一朝天子一朝臣,信夫。    但是,其中有个叫苏颂的大臣是例外。当年,苏颂见大臣们都踩幼帝,就说:“将来皇帝长大了,谁来担当这份罪过呀。”当时,许多大臣有事上奏,报告高太后之后就不再理会小皇帝。唯独苏颂一直坚持双汇报制度,也就是说,他不仅要请示高太后,而且一定要知会给小皇帝。在朝堂上,每次赵煦要宣谕时,他总是高声大叫:“安静点,安静点,大家听皇帝指示。”这样以来,在小皇帝赵煦的心目中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等到赵煦搞血腥清算时,也有人弹劾苏颂。赵煦却很是动情地说:“苏颂是个知道君臣大义的人,你们不要轻易弹劾他。”就这样,苏颂因为当年秉持柔道,所以最终逃过了人事大换血的一劫。